3歲男孩入園天天哭,怎麼比女孩還嬌氣
曾經有一位讀者詢問我:「老師,我兒子遠遠今年3歲,特別嬌氣,就像內心住著個『公主』似的,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比女孩還愛哭。平時也就算了,現在他上幼稚園天天哭,都一個多星期了,還哭得很厲害,今天幼稚園老師讓我先把孩子領回家,說孩子分離焦慮太嚴重,我真的又難過又無奈,我是全職媽媽,天天陪著他,他怎麼還有分離焦慮呢?分離焦慮到底是什麼?」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換成白話文就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那麼,為什麼全職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依舊存在分離焦慮呢?事實上,這也是經常被大家誤解的問題:陪伴從來不只是「你在他身邊」,而是「你回應了他的需求」。
我追問了遠遠媽媽的養育細節,原來,她太擔心遠遠不勇敢獨立,一直將他往外推,比如,她最不喜歡遠遠哭,為此定了一個規則:「你哭就自己好好哭,不哭了媽媽再抱你。」遠遠媽媽覺得既然制定了規則就一定要遵守,所以不管遠遠哭得多厲害她就是不伸手抱,偏偏遠遠又很固執,哭鬧得更是厲害,經常一哭就是兩三個小時……一個哭得歇斯底里只為引起媽媽的注意,一個用盡全力要教男孩規則,一番折騰,母子倆都累得筋疲力盡,結果也是「兩敗俱傷」,遠遠越來越愛哭,媽媽越來越焦慮。
這就找到了遠遠分離焦慮的根源──遠遠最需要媽媽的時候被媽媽拒絕,這是一種錯誤的養育方式,我們當然理解遠遠媽媽的苦心,誰不希望男孩勇敢獨立?但這個方法確實不對。專門研究依附理論的專家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經過研究發現,兒童的依附系統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具體的依附關係如下:
1想一直待在依附對象身邊(孩子渴望並努力讓自己一直待在父母身邊);
2分離焦慮(明顯的);
3安全的避風港(孩子害怕或沮喪時,會向父母尋求安慰);
4安全的壁壘(孩子把父母當作壁壘,以此為支柱,進而向外展開探索,追求個人成長)。
透過這四種依附關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依附成長路徑。原則上來說,每個階段都被滿足的孩子,才有能力進入下一個階段,也才能慢慢離開父母,開始獨立,自己去嘗試接觸外面的世界。
顯而易見,遠遠「渴望待在媽媽身邊,被媽媽擁抱」的願望一直未被滿足,這就導致他的分離焦慮比同齡人嚴重,出現無法正常入學的情況。再加上,男孩的大腦發育比女孩晚,情感認知也比女孩晚熟,所以這個階段男孩的分離焦慮確實也會比女孩更嚴重。雙重缺失下,遠遠的表現就是「比女孩還愛哭」,但這其實和性別沒關係,和性格也沒關係,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遠遠內心的傷,及時把男孩的安全感補足。那麼,怎樣在男孩需要的時候回應他?我給大家分享三個方法。
1歲前,怎麼寵愛男孩都非常應該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關於擁抱男孩,很多家長會有種誤解:男孩要窮養,過度擁抱男孩會把男孩養得太嬌氣,會寵壞孩子。其實不然。事實上,心理學論證,0~1歲是孩子形成安全感、懂得愛的最為核心的關鍵階段!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0~5月齡的孩子都是透過自然反射性的微笑、哭鬧、吮吸等行為,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哭就是小嬰兒的求救訊號。孩子餓了、困了、渴了、尿了時,如果得到媽媽一次次及時而溫暖的回應,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按照嬰幼兒的成長節奏,6~12月齡的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這也是孩子與媽媽之間健康關係的證據,這個階段在心理學叫做:物體恆存概念。物體恆存是指這個階段的嬰幼兒了解物體是永恆存在的,開始認知到物體是獨一無二的,他發現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看不見媽媽就會以為媽媽不存在了,從而感到恐懼。
很多小朋友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無法離開媽媽,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回應,以及父母沒有很好地讓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所以,1歲前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不要考慮會不會寵壞,給他足夠多的擁抱和愛撫才是根本。
我們再側重說一下男孩。很多媽媽會發現,和女嬰兒相比,男嬰兒並不太喜歡媽媽對自己的撫摸,最常見的就是,女嬰兒的眼睛會一直關注媽媽的臉龐,但男嬰兒的眼睛顯然更活躍,他不會在媽媽的臉上停留很久,會更關注媽媽以外的環境。於是,照顧者會認為,這就是「男人更勇敢更不需要情感」的特性,並很自然地誤會,女孩更嬌弱,更需要照顧;男孩天生更強壯,並不需要那麼細緻地照顧。
這真的是對男孩的誤會,事實上,嬰兒都是在父母的回應和關愛裡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而男嬰兒因為大腦發育比女嬰兒晚,情感認知不足,更需要父母的細心照顧。
男孩和女孩不管從生理到心理,從身體發育到大腦發育,都有非常多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方式也完全不一樣,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第二章「男孩是否要推遲一年上學」中再給大家具體解釋。
1歲後,擁抱的同時傾聽男孩的需求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顯示:「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五個半月孩子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前成為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專家認為,1歲以後的孩子會為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和親近需求,用哭鬧等方式影響照顧者的行為。也就是說,大一些的幼兒哭鬧或求抱,確實是有目的性的,或許也帶著不合理的需求。但父母與其擔心「多抱是否會寵壞男孩」,還不如仔細思考男孩「哭鬧渴求擁抱背後的需求」。如果男孩的需求是合理的,父母自然應該給予滿足。如果男孩是無理取鬧,父母更應該給予擁抱,再輔助情緒疏導,引導男孩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個例子,如果遠遠想買一輛玩具小汽車,但家裡已經有很多輛了,媽媽之前說過不可以再買,這種情況下遠遠哭鬧很明顯就是為了逼迫媽媽買小汽車。這時候,我們可以不接納男孩發脾氣哭鬧的行為,但我們一定要接納男孩哭鬧的心情,我們可以擁抱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哭,沒關係,媽媽在旁邊陪著你,只要你需要,媽媽隨時給你幫助。」被媽媽接納了情感需求的男孩,也就堅定地相信「媽媽是愛我的」這一信念。
我們先幫助男孩把這份「情感需求」解決掉,男孩把「媽媽會離開」的情感恐懼發洩完,這個過程讓男孩對分離焦慮有了理解,他也就不會再害怕媽媽「不要我」了。
解決完情緒問題,等遠遠安靜下來,遠遠媽媽可以再和遠遠梳理「行為」問題,甚至可以和遠遠一起制定購買玩具的規則。
媽媽擁抱遠遠:「你想買小汽車是嗎?」
遠遠哭泣但情緒穩定:「嗯,我真的很想要。」(被安撫過情緒的孩子,一般都很講道理)
遠遠媽媽:「我知道你肯定很想要,媽媽也很想給你買,但家裡已經有很多一樣的小汽車了,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把這輛小汽車當作你兒童節的禮物,如果到時候你還喜歡這輛車,我們再來買好不好?」(給孩子制定規則,且透過「延遲滿足」的方式教孩子「學會等待」)
遠遠開心點頭,覺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
美國一個學前智慧教育研究所,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追蹤實驗,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慧數據上升得很快,有些孩子卻下降了。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了家庭情況回訪,他們驚奇地發現:孩子智慧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他們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著或背著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可見,在孩子的心裡,「抱=回應我的需求=你愛我」。這個道理對男孩的影響更大。擁抱本身,和寵壞並無關聯,和父母對男孩需求的回應態度有關。如泰戈爾所說:「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曾經有一位讀者詢問我:「老師,我兒子遠遠今年3歲,特別嬌氣,就像內心住著個『公主』似的,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比女孩還愛哭。平時也就算了,現在他上幼稚園天天哭,都一個多星期了,還哭得很厲害,今天幼稚園老師讓我先把孩子領回家,說孩子分離焦慮太嚴重,我真的又難過又無奈,我是全職媽媽,天天陪著他,他怎麼還有分離焦慮呢?分離焦慮到底是什麼?」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換成白話文就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他身邊。」那麼,為什麼全職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依舊存在分離焦慮呢?事實上,這也是經常被大家誤解的問題:陪伴從來不只是「你在他身邊」,而是「你回應了他的需求」。
我追問了遠遠媽媽的養育細節,原來,她太擔心遠遠不勇敢獨立,一直將他往外推,比如,她最不喜歡遠遠哭,為此定了一個規則:「你哭就自己好好哭,不哭了媽媽再抱你。」遠遠媽媽覺得既然制定了規則就一定要遵守,所以不管遠遠哭得多厲害她就是不伸手抱,偏偏遠遠又很固執,哭鬧得更是厲害,經常一哭就是兩三個小時……一個哭得歇斯底里只為引起媽媽的注意,一個用盡全力要教男孩規則,一番折騰,母子倆都累得筋疲力盡,結果也是「兩敗俱傷」,遠遠越來越愛哭,媽媽越來越焦慮。
這就找到了遠遠分離焦慮的根源──遠遠最需要媽媽的時候被媽媽拒絕,這是一種錯誤的養育方式,我們當然理解遠遠媽媽的苦心,誰不希望男孩勇敢獨立?但這個方法確實不對。專門研究依附理論的專家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經過研究發現,兒童的依附系統會隨著年齡而有所改變,具體的依附關係如下:
1想一直待在依附對象身邊(孩子渴望並努力讓自己一直待在父母身邊);
2分離焦慮(明顯的);
3安全的避風港(孩子害怕或沮喪時,會向父母尋求安慰);
4安全的壁壘(孩子把父母當作壁壘,以此為支柱,進而向外展開探索,追求個人成長)。
透過這四種依附關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的依附成長路徑。原則上來說,每個階段都被滿足的孩子,才有能力進入下一個階段,也才能慢慢離開父母,開始獨立,自己去嘗試接觸外面的世界。
顯而易見,遠遠「渴望待在媽媽身邊,被媽媽擁抱」的願望一直未被滿足,這就導致他的分離焦慮比同齡人嚴重,出現無法正常入學的情況。再加上,男孩的大腦發育比女孩晚,情感認知也比女孩晚熟,所以這個階段男孩的分離焦慮確實也會比女孩更嚴重。雙重缺失下,遠遠的表現就是「比女孩還愛哭」,但這其實和性別沒關係,和性格也沒關係,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遠遠內心的傷,及時把男孩的安全感補足。那麼,怎樣在男孩需要的時候回應他?我給大家分享三個方法。
1歲前,怎麼寵愛男孩都非常應該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關於擁抱男孩,很多家長會有種誤解:男孩要窮養,過度擁抱男孩會把男孩養得太嬌氣,會寵壞孩子。其實不然。事實上,心理學論證,0~1歲是孩子形成安全感、懂得愛的最為核心的關鍵階段!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0~5月齡的孩子都是透過自然反射性的微笑、哭鬧、吮吸等行為,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哭就是小嬰兒的求救訊號。孩子餓了、困了、渴了、尿了時,如果得到媽媽一次次及時而溫暖的回應,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來了。
按照嬰幼兒的成長節奏,6~12月齡的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這也是孩子與媽媽之間健康關係的證據,這個階段在心理學叫做:物體恆存概念。物體恆存是指這個階段的嬰幼兒了解物體是永恆存在的,開始認知到物體是獨一無二的,他發現世界上只有一個媽媽,看不見媽媽就會以為媽媽不存在了,從而感到恐懼。
很多小朋友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無法離開媽媽,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回應,以及父母沒有很好地讓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所以,1歲前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不要考慮會不會寵壞,給他足夠多的擁抱和愛撫才是根本。
我們再側重說一下男孩。很多媽媽會發現,和女嬰兒相比,男嬰兒並不太喜歡媽媽對自己的撫摸,最常見的就是,女嬰兒的眼睛會一直關注媽媽的臉龐,但男嬰兒的眼睛顯然更活躍,他不會在媽媽的臉上停留很久,會更關注媽媽以外的環境。於是,照顧者會認為,這就是「男人更勇敢更不需要情感」的特性,並很自然地誤會,女孩更嬌弱,更需要照顧;男孩天生更強壯,並不需要那麼細緻地照顧。
這真的是對男孩的誤會,事實上,嬰兒都是在父母的回應和關愛裡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而男嬰兒因為大腦發育比女嬰兒晚,情感認知不足,更需要父母的細心照顧。
男孩和女孩不管從生理到心理,從身體發育到大腦發育,都有非常多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男孩和女孩的養育方式也完全不一樣,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第二章「男孩是否要推遲一年上學」中再給大家具體解釋。
1歲後,擁抱的同時傾聽男孩的需求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顯示:「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五個半月孩子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前成為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專家認為,1歲以後的孩子會為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和親近需求,用哭鬧等方式影響照顧者的行為。也就是說,大一些的幼兒哭鬧或求抱,確實是有目的性的,或許也帶著不合理的需求。但父母與其擔心「多抱是否會寵壞男孩」,還不如仔細思考男孩「哭鬧渴求擁抱背後的需求」。如果男孩的需求是合理的,父母自然應該給予滿足。如果男孩是無理取鬧,父母更應該給予擁抱,再輔助情緒疏導,引導男孩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舉個例子,如果遠遠想買一輛玩具小汽車,但家裡已經有很多輛了,媽媽之前說過不可以再買,這種情況下遠遠哭鬧很明顯就是為了逼迫媽媽買小汽車。這時候,我們可以不接納男孩發脾氣哭鬧的行為,但我們一定要接納男孩哭鬧的心情,我們可以擁抱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受,你可以哭,沒關係,媽媽在旁邊陪著你,只要你需要,媽媽隨時給你幫助。」被媽媽接納了情感需求的男孩,也就堅定地相信「媽媽是愛我的」這一信念。
我們先幫助男孩把這份「情感需求」解決掉,男孩把「媽媽會離開」的情感恐懼發洩完,這個過程讓男孩對分離焦慮有了理解,他也就不會再害怕媽媽「不要我」了。
解決完情緒問題,等遠遠安靜下來,遠遠媽媽可以再和遠遠梳理「行為」問題,甚至可以和遠遠一起制定購買玩具的規則。
媽媽擁抱遠遠:「你想買小汽車是嗎?」
遠遠哭泣但情緒穩定:「嗯,我真的很想要。」(被安撫過情緒的孩子,一般都很講道理)
遠遠媽媽:「我知道你肯定很想要,媽媽也很想給你買,但家裡已經有很多一樣的小汽車了,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們把這輛小汽車當作你兒童節的禮物,如果到時候你還喜歡這輛車,我們再來買好不好?」(給孩子制定規則,且透過「延遲滿足」的方式教孩子「學會等待」)
遠遠開心點頭,覺得自己的需求被滿足。
美國一個學前智慧教育研究所,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追蹤實驗,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慧數據上升得很快,有些孩子卻下降了。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了家庭情況回訪,他們驚奇地發現:孩子智慧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他們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著或背著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可見,在孩子的心裡,「抱=回應我的需求=你愛我」。這個道理對男孩的影響更大。擁抱本身,和寵壞並無關聯,和父母對男孩需求的回應態度有關。如泰戈爾所說:「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所擁抱,其甜美遠勝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