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如何把考試溫習變成最好的親子時間
考試快到,我和女兒發生了衝突
孩子令你生氣和焦慮
考試快到了。
我費盡心思,替女兒安排好溫習時間表。上班時,打電話提醒她要準時溫習,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她已經做完功課兼完成溫習了。
我拼了命地盡快完成醫院工作,趕回家裡,竟發覺女兒在客廳看電視,還未開始溫習。
我連忙叫她去溫習,她卻躺在沙發上,像幼兒般發脾氣,揮手踢腳,發出抱怨的叫喊,態度語氣極其的差。
我已經身心俱疲,還要檢查她的功課,卻見做得亂七八糟,錯漏百出。我耐心地向她解釋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她卻說:「我不改」、「我偏要這樣寫」、「就算是錯我也要這樣寫」。
而且在我說話時,她心不在焉,坐不住的走來走去。
我氣得暴跳如雷,登時以雷霆萬鈞的氣勢,罵得她狗血淋頭,把作業往地上一拋,大吼:「拿走!你以後不要再叫我替你檢查功課!」
我還忍不住說了粗口。
罵完孩子又後悔
我冷靜下來以後,走到女兒的房間,看她哭到面目全非,並一邊在寫練習。
我去抱著她,向她道歉。
「為什麼每次都要以罵人去解決問題呢?」她哭著說。
我給她抹了臉、喝點水、讓她換了衣裳,好好抱著她一會兒,然後才慢慢解釋,為什麼我會如此發怒生氣。
我說:「你要知道,我很重視禮貌。你今天躺在沙發上的反應、以及在我解釋功課時的態度,都非常差,所以我會這樣生氣。」
「另外,我對你的欺騙非常憤怒。今天下午,在電話上你明明已經說做完功課、完成溫習,但是我回來才發現你說謊。我很討厭別人說謊,這一下子燃起了我的怒火。」
「再加上,我上班整天,已經非常疲倦。若在平日,我可能還能夠平心靜氣地責罰你;可是今天我工作上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特別勞累,驀然發現你在說謊,便完全控制不了我的情緒,連粗口也說出來了。」
「另外,但凡做母親的,心裡總有個擔憂,害怕孩子成績不好,將來不被好的大學取錄,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當然,這是過份憂慮、不理性的;但是當我憤怒和疲倦的時候,這樣的恐懼就會不知不覺湧現。」
我很平靜、客觀地,告訴女兒我情緒起伏的來龍去脈。
父母道歉、同理心,以及解決辦法
首先,女兒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發脾氣」和「不禮貌」。於是,我客觀地描述她的剛才表現,告訴她這些舉動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容易引發爭執。
然後我向她道歉。我說:「即使你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又沒禮貌,我也不應該用這樣強烈的情緒去責備你。作為成年人,我應該要保持克制和冷靜。」
另外,我也指出,雖然女兒缺乏自律,但是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會有缺乏自律和偷懶的時候。
「間中偷懶不要緊,只要肯承認錯誤、和認真補救就好。休息之後,重新努力。」
所以,我接受女兒有時會偷懶,但是我希望她不要說謊,更不要像幼兒般發脾氣。她應該要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對偷懶問題,例如道歉、馬上去溫習,或者有禮貌地反對母親要她溫習、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計劃等。
我說:「我知道你也想自己成績好。我知道你也想做到自律,但有時候真的很難!我自己也經常偷懶。我學習自律,學了一輩子,仍有待改善。」
「讓我們一起努力自律,好嗎?」
我想,這個解決方法是暫時最好的了。
女兒的確是希望自己努力溫習、成績好。偶爾偷懶犯錯,她也願意被母親管教;但並非以「言語暴力」的方式,而是以冷靜和合理的態度去規管和教育。
惡語傷人六月寒
「媽媽,你該知道『三冬暖、六月寒』的道理吧。」當時 10歲的大女兒說。
女兒的閱讀層面比我廣泛,我可真的未聽過這句話。「那是什麼?」
女兒突然不好意思:「不告訴你。」
我上網尋找,原來全句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是:一句好話,即使在嚴冬中也可讓人溫暖;一句傷人的話,縱使在炎熱的六月也會使人感到心寒。
這句俗語是告誡人們說話要三思,不可隨意出口傷人。對子女尤其如此。
女兒是個非常溫柔的人,即使對我有所不滿,也會用委婉的話語去表達投訴,從來不會直接指責和批評。我必須要很重視她的說話、仔細推敲,才會明白她含蓄的意思。
我跟我們這一代的人一樣,都在自己父母的嚴厲批評、威脅喝罵中成長;故此在育兒初期,也曾不自覺地在孩子頑皮時惡言相向、用言語攻擊。
不知道為何脾氣不太好的我,卻會養出個天性溫柔的女兒,她不計前嫌,並能夠以身作則,反而教導我該小心說話傷人。
自此之後,我加倍檢視與反省自己所說的話;在責罰她們犯錯時,也要謹慎用詞和語氣。偶爾不慎說出侮辱傷人的話,必需做好「善後工作」。善後不只是口頭道歉,而是說明自己為什麼生氣,並詢問和了解孩子的感受。
已發生的傷害不能消除
雖然,我在親子衝突之後冷靜下來,並進行反省與檢討,與女兒達成和平共識;但是我知道,已發生的傷害是不能消除的。
我的大叫大吼、說的粗語和侮辱性字眼,必會深深地留在女兒的潛意識裡。
這些傷害,跟「愛」一樣,會留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孩子未來人生的各種選擇、工作態度、待人處事方式、人際關係、將來的愛情和家庭的狀況等。
即使父母如何醒悟、道歉或補償,也於事無補。
有些父母,因為對孩子抱有罪惡感,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以補償自己過去的行為。可是,由罪惡感造成的補償心理,並不是真的為孩子好,只不過是父母用來安慰自己罷了。
事到如今,補償也沒有意義。
作為父母,首先必須承認, 孩子曾經受到的「原生家庭傷害」,不會淡化或消失。唯有等到孩子將來成熟,靠她自己慢慢去面對和消解。
父母要做的,是正視和承認已造成的傷害,並準備承擔它所帶來的責任與代價。
然後,竭盡所能地避免下一次傷害。
天下間沒有完美的父母、沒有從未傷害過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學習和改進,做好自己,盡力減少以後的親子衝突。
如何把考試溫習變成最好的親子時間
考試快到,我和女兒發生了衝突
孩子令你生氣和焦慮
考試快到了。
我費盡心思,替女兒安排好溫習時間表。上班時,打電話提醒她要準時溫習,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她已經做完功課兼完成溫習了。
我拼了命地盡快完成醫院工作,趕回家裡,竟發覺女兒在客廳看電視,還未開始溫習。
我連忙叫她去溫習,她卻躺在沙發上,像幼兒般發脾氣,揮手踢腳,發出抱怨的叫喊,態度語氣極其的差。
我已經身心俱疲,還要檢查她的功課,卻見做得亂七八糟,錯漏百出。我耐心地向她解釋哪些地方需要改正,她卻說:「我不改」、「我偏要這樣寫」、「就算是錯我也要這樣寫」。
而且在我說話時,她心不在焉,坐不住的走來走去。
我氣得暴跳如雷,登時以雷霆萬鈞的氣勢,罵得她狗血淋頭,把作業往地上一拋,大吼:「拿走!你以後不要再叫我替你檢查功課!」
我還忍不住說了粗口。
罵完孩子又後悔
我冷靜下來以後,走到女兒的房間,看她哭到面目全非,並一邊在寫練習。
我去抱著她,向她道歉。
「為什麼每次都要以罵人去解決問題呢?」她哭著說。
我給她抹了臉、喝點水、讓她換了衣裳,好好抱著她一會兒,然後才慢慢解釋,為什麼我會如此發怒生氣。
我說:「你要知道,我很重視禮貌。你今天躺在沙發上的反應、以及在我解釋功課時的態度,都非常差,所以我會這樣生氣。」
「另外,我對你的欺騙非常憤怒。今天下午,在電話上你明明已經說做完功課、完成溫習,但是我回來才發現你說謊。我很討厭別人說謊,這一下子燃起了我的怒火。」
「再加上,我上班整天,已經非常疲倦。若在平日,我可能還能夠平心靜氣地責罰你;可是今天我工作上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特別勞累,驀然發現你在說謊,便完全控制不了我的情緒,連粗口也說出來了。」
「另外,但凡做母親的,心裡總有個擔憂,害怕孩子成績不好,將來不被好的大學取錄,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當然,這是過份憂慮、不理性的;但是當我憤怒和疲倦的時候,這樣的恐懼就會不知不覺湧現。」
我很平靜、客觀地,告訴女兒我情緒起伏的來龍去脈。
父母道歉、同理心,以及解決辦法
首先,女兒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發脾氣」和「不禮貌」。於是,我客觀地描述她的剛才表現,告訴她這些舉動會令人感到不舒服,容易引發爭執。
然後我向她道歉。我說:「即使你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又沒禮貌,我也不應該用這樣強烈的情緒去責備你。作為成年人,我應該要保持克制和冷靜。」
另外,我也指出,雖然女兒缺乏自律,但是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也會有缺乏自律和偷懶的時候。
「間中偷懶不要緊,只要肯承認錯誤、和認真補救就好。休息之後,重新努力。」
所以,我接受女兒有時會偷懶,但是我希望她不要說謊,更不要像幼兒般發脾氣。她應該要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對偷懶問題,例如道歉、馬上去溫習,或者有禮貌地反對母親要她溫習、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計劃等。
我說:「我知道你也想自己成績好。我知道你也想做到自律,但有時候真的很難!我自己也經常偷懶。我學習自律,學了一輩子,仍有待改善。」
「讓我們一起努力自律,好嗎?」
我想,這個解決方法是暫時最好的了。
女兒的確是希望自己努力溫習、成績好。偶爾偷懶犯錯,她也願意被母親管教;但並非以「言語暴力」的方式,而是以冷靜和合理的態度去規管和教育。
惡語傷人六月寒
「媽媽,你該知道『三冬暖、六月寒』的道理吧。」當時 10歲的大女兒說。
女兒的閱讀層面比我廣泛,我可真的未聽過這句話。「那是什麼?」
女兒突然不好意思:「不告訴你。」
我上網尋找,原來全句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是:一句好話,即使在嚴冬中也可讓人溫暖;一句傷人的話,縱使在炎熱的六月也會使人感到心寒。
這句俗語是告誡人們說話要三思,不可隨意出口傷人。對子女尤其如此。
女兒是個非常溫柔的人,即使對我有所不滿,也會用委婉的話語去表達投訴,從來不會直接指責和批評。我必須要很重視她的說話、仔細推敲,才會明白她含蓄的意思。
我跟我們這一代的人一樣,都在自己父母的嚴厲批評、威脅喝罵中成長;故此在育兒初期,也曾不自覺地在孩子頑皮時惡言相向、用言語攻擊。
不知道為何脾氣不太好的我,卻會養出個天性溫柔的女兒,她不計前嫌,並能夠以身作則,反而教導我該小心說話傷人。
自此之後,我加倍檢視與反省自己所說的話;在責罰她們犯錯時,也要謹慎用詞和語氣。偶爾不慎說出侮辱傷人的話,必需做好「善後工作」。善後不只是口頭道歉,而是說明自己為什麼生氣,並詢問和了解孩子的感受。
已發生的傷害不能消除
雖然,我在親子衝突之後冷靜下來,並進行反省與檢討,與女兒達成和平共識;但是我知道,已發生的傷害是不能消除的。
我的大叫大吼、說的粗語和侮辱性字眼,必會深深地留在女兒的潛意識裡。
這些傷害,跟「愛」一樣,會留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孩子未來人生的各種選擇、工作態度、待人處事方式、人際關係、將來的愛情和家庭的狀況等。
即使父母如何醒悟、道歉或補償,也於事無補。
有些父母,因為對孩子抱有罪惡感,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以補償自己過去的行為。可是,由罪惡感造成的補償心理,並不是真的為孩子好,只不過是父母用來安慰自己罷了。
事到如今,補償也沒有意義。
作為父母,首先必須承認, 孩子曾經受到的「原生家庭傷害」,不會淡化或消失。唯有等到孩子將來成熟,靠她自己慢慢去面對和消解。
父母要做的,是正視和承認已造成的傷害,並準備承擔它所帶來的責任與代價。
然後,竭盡所能地避免下一次傷害。
天下間沒有完美的父母、沒有從未傷害過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學習和改進,做好自己,盡力減少以後的親子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