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R 關係,構建親密牢固的親子關係
對親子關係的四種錯誤認知
很多父母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非常低,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不惜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這是一個損失很大的決策。
因為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想要提升孩子的能力比登山還難;但是如果有好的親子關係,只要父母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提升孩子的能力其實很快。
就像我在第二章提到的,我帶樂樂用2 個月的時間在玩中學歷史,因為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我和孩子之間不需要為學習這件事情進行勸說、談判或爭執。我和孩子都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上面,孩子的能力當然會很快提升,我也不需要在工作之餘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
有的父母之所以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低,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親子關係有很多錯誤的認知。
第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因為自己跟孩子之間有血緣關係,所以便默認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這類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批評就批評,想吼就吼,想罵就罵,因為他們不覺得這些行為會破壞親子關係。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一家人之間,愛放在心裡就好,不用在口頭和行為上表達出來。這類父母會把對孩子的愛藏在心裡,幾乎不會跟孩子說「媽媽愛你」、「爸爸愛你」,也不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安撫孩子。
第三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認為自己作為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言下之意就是,「無論爸爸媽媽如何對待你,你都應該跟我們關係親密」。如果覺得自己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便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你說是為我好,可是我不覺得你是在為我好呀」。
第四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孩子現在恨自己也沒關係,等他長大了就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這類父母完全被網上類似「長大後我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的論調給迷惑了。這裡涉及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概念。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以前恨父母,長大後就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跟父母和解了。但是絕大部分孩子,長大後其實都無法跟父母和解,甚至會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帶到自己的小家庭裡面,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造成新的痛苦。
我非常相信,很少有父母在知道了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之後,仍然不重視親子關係。大部分父母都是被這四種錯誤的認知所影響,不能在行為層面真正地將親子關係重視起來。這些錯誤認知,大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形成的。當我們擺正了認知,自然就願意在行為層面真正重視起來。
親子關係的四個核心要素
我見過很多父母,工作很忙,賺很多錢,有能力給孩子買很好的學區房,報很貴的才藝班,請保姆精心照顧孩子。這些父母愛孩子嗎?肯定愛。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好嗎?不一定。
親子問題已經成了很多家庭的一個共性問題。
父母都喜歡用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去愛孩子,而不是真正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去愛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但是孩子卻不領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存在認知代溝。
每個人最初都是透過「自己的需求」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比如,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或者條件一般的父母,很喜歡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小時候眼巴巴看著別人穿漂亮的衣服、吃好吃的零食,自己卻沒有,感覺自己很可憐。他們的需求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他們覺得這樣做才是愛孩子。
小時候沒有上過才藝班,但又渴望自己多才多藝的父母,會很喜歡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因為覺得自己小時候就是因為沒有上才藝班,在才藝方面才一竅不通。他們的需求是「多才多藝」,所以覺得給孩子報很多才藝班才是愛孩子。
上學時成績不好,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人生留有遺憾的父母,會很喜歡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培訓班。他們的需求是「考上好的大學」,所以會想盡辦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幫助孩子考上名校,覺得這才是愛孩子。
小時候被管得太多,導致自己的人生被束縛的父母,會很宣導「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就好」、「千萬不要管孩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當年就是被父母管得太多了,才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嘗試。他們的需求是「不被管」,所以,他們認為,不管孩子,才是愛孩子。
但是,父母的需求,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的認知不一樣,需求就會不一樣。如果父母強行把自己需要的東西塞給孩子,就會出現認知代溝。結果就是,父母覺得自己給了孩子很多愛,但是孩子反而感受不到愛。
對親子關係的四種錯誤認知
很多父母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非常低,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不惜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這是一個損失很大的決策。
因為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想要提升孩子的能力比登山還難;但是如果有好的親子關係,只要父母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提升孩子的能力其實很快。
就像我在第二章提到的,我帶樂樂用2 個月的時間在玩中學歷史,因為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我和孩子之間不需要為學習這件事情進行勸說、談判或爭執。我和孩子都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上面,孩子的能力當然會很快提升,我也不需要在工作之餘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
有的父母之所以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低,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親子關係有很多錯誤的認知。
第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因為自己跟孩子之間有血緣關係,所以便默認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這類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批評就批評,想吼就吼,想罵就罵,因為他們不覺得這些行為會破壞親子關係。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一家人之間,愛放在心裡就好,不用在口頭和行為上表達出來。這類父母會把對孩子的愛藏在心裡,幾乎不會跟孩子說「媽媽愛你」、「爸爸愛你」,也不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安撫孩子。
第三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認為自己作為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言下之意就是,「無論爸爸媽媽如何對待你,你都應該跟我們關係親密」。如果覺得自己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便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你說是為我好,可是我不覺得你是在為我好呀」。
第四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孩子現在恨自己也沒關係,等他長大了就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這類父母完全被網上類似「長大後我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的論調給迷惑了。這裡涉及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概念。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以前恨父母,長大後就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跟父母和解了。但是絕大部分孩子,長大後其實都無法跟父母和解,甚至會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帶到自己的小家庭裡面,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造成新的痛苦。
我非常相信,很少有父母在知道了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之後,仍然不重視親子關係。大部分父母都是被這四種錯誤的認知所影響,不能在行為層面真正地將親子關係重視起來。這些錯誤認知,大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形成的。當我們擺正了認知,自然就願意在行為層面真正重視起來。
親子關係的四個核心要素
我見過很多父母,工作很忙,賺很多錢,有能力給孩子買很好的學區房,報很貴的才藝班,請保姆精心照顧孩子。這些父母愛孩子嗎?肯定愛。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好嗎?不一定。
親子問題已經成了很多家庭的一個共性問題。
父母都喜歡用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去愛孩子,而不是真正從孩子的需要出發去愛孩子,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認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全部,但是孩子卻不領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認為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存在認知代溝。
每個人最初都是透過「自己的需求」來看待這個世界的。比如,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或者條件一般的父母,很喜歡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小時候眼巴巴看著別人穿漂亮的衣服、吃好吃的零食,自己卻沒有,感覺自己很可憐。他們的需求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所以「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得有」,他們覺得這樣做才是愛孩子。
小時候沒有上過才藝班,但又渴望自己多才多藝的父母,會很喜歡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因為覺得自己小時候就是因為沒有上才藝班,在才藝方面才一竅不通。他們的需求是「多才多藝」,所以覺得給孩子報很多才藝班才是愛孩子。
上學時成績不好,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人生留有遺憾的父母,會很喜歡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培訓班。他們的需求是「考上好的大學」,所以會想盡辦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幫助孩子考上名校,覺得這才是愛孩子。
小時候被管得太多,導致自己的人生被束縛的父母,會很宣導「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就好」、「千萬不要管孩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當年就是被父母管得太多了,才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嘗試。他們的需求是「不被管」,所以,他們認為,不管孩子,才是愛孩子。
但是,父母的需求,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的認知不一樣,需求就會不一樣。如果父母強行把自己需要的東西塞給孩子,就會出現認知代溝。結果就是,父母覺得自己給了孩子很多愛,但是孩子反而感受不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