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思索運動和競技運動生理學應有的領域時,是無法避免透過對體能的想法去理解的。運動和競技生理學的目的,是了解人體運動時身體產生的變化,以及研明從事某種身體動作時肉體所產生的機轉。終其目的,主要的是透過生理學的知識理解體能的背景,以探究促進體能向上的最好策略。
一、體能的解釋
以往對體能的認知,已有許多學者專家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陳述,從其中提出幾個陳述以窺視體能概念之演變流程,得知先人們共同的理解點是「體能是身體的活動能力」,但是基本上沒有考慮到安靜時的身體狀態。茲以朝比奈(1968年)對體能的解釋為例說明如下,但請注意,朝比奈另外考慮到與健康之差異性陳述體能之概念。
「體能是個人擁有的身體能力,而健康則為可以充分發揮其體能的個人精神性的身體狀態。因此體能得以在某程度內將各機能或項目別的各種能力等,常給予階段性的數據量化。但是對健康而言,量化性評價是困難的,一般性常用的健康指標也是一種大約性的概念而已。」
如上所述,體能和健康有不同的概念。眾所皆知,體能可作為數值的測驗,而健康係屬狀態,全身的身心狀態是無法直接測驗的。然而,事實上體能和健康本質性有其密不可分離的關係。如果缺少健康則無法充分發揮體能,缺少某程度的體能,也不能稱為健康。
我國(日本)的體能概念,其分類和結構,深受圖1所示的依據豬飼體能分類(1966年)的影響。豬飼的體能分類特徵,是首先將身體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分類解釋。然而,被指摘為過於廣泛性的分類。相對的,很多研究者,如石河則將精神性要素類屬精神力而和體能分開的概念進行解釋。對豬飼的身體性因素中的防衛體能的解釋雖可以概念性的理解,但是近年才有更具體的積極性研究進展。因此,一般傳統性的都以豬飼的身體因素中的行動體能視為對體能的理解。所以可以說隨著學術領域、時代變遷以及立場不同等對體能有不同的解釋,並非一概而論。
例如有些中等學校和高級中學的保健體育教科書,把圖1之身體性因素的行動體能的機能項目加以整理,有關肌肉系統列為「發揮運動的能力」,呼吸循環系統列為「持續性運動的能力」,腦、神經系統列為「調整性運動能力」等,將體能簡潔歸納並解釋得更容易了解。
從這些教科書亦可瞭解,如果缺少能量的產生是無法解釋體能,而如宮下(1980年)所後述的,根據肌肉收縮能量供給機構,提示分為高強度能量、中等強度能量以及低強度能量等概念,而展開設計適宜的體能測量裝置和訓練項目的計劃。
另一方面,也有從健康的立場解釋體能的流程。依照過去,有關體能概念通常都以競技運動選手為主要對象,或至少以健康的人為對象,而以其最大運動能力為基礎去考量其運動體能的方式。在此「強壯」和「快速」成為體能的重要因素。然而,從1970年到1980年代,健康體能的呼應聲高漲,健康體能廣受重視。依健康體能概念,其體能因素包括有肌力、肌耐力、全身耐力(心肺功能)、柔軟性以及身體組成等。如圖2所示,是美國人Pate(1983年)的體能分類。在此所提及的「運動能力」相當於圖1豬飼的體能分類中的「行動體能」。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健康體能方面幾乎沒有包含後述的無氧性能量供給系統所提供的無氧性動力(anaerobic power)的體能因素。
一、體能的解釋
以往對體能的認知,已有許多學者專家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陳述,從其中提出幾個陳述以窺視體能概念之演變流程,得知先人們共同的理解點是「體能是身體的活動能力」,但是基本上沒有考慮到安靜時的身體狀態。茲以朝比奈(1968年)對體能的解釋為例說明如下,但請注意,朝比奈另外考慮到與健康之差異性陳述體能之概念。
「體能是個人擁有的身體能力,而健康則為可以充分發揮其體能的個人精神性的身體狀態。因此體能得以在某程度內將各機能或項目別的各種能力等,常給予階段性的數據量化。但是對健康而言,量化性評價是困難的,一般性常用的健康指標也是一種大約性的概念而已。」
如上所述,體能和健康有不同的概念。眾所皆知,體能可作為數值的測驗,而健康係屬狀態,全身的身心狀態是無法直接測驗的。然而,事實上體能和健康本質性有其密不可分離的關係。如果缺少健康則無法充分發揮體能,缺少某程度的體能,也不能稱為健康。
我國(日本)的體能概念,其分類和結構,深受圖1所示的依據豬飼體能分類(1966年)的影響。豬飼的體能分類特徵,是首先將身體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分類解釋。然而,被指摘為過於廣泛性的分類。相對的,很多研究者,如石河則將精神性要素類屬精神力而和體能分開的概念進行解釋。對豬飼的身體性因素中的防衛體能的解釋雖可以概念性的理解,但是近年才有更具體的積極性研究進展。因此,一般傳統性的都以豬飼的身體因素中的行動體能視為對體能的理解。所以可以說隨著學術領域、時代變遷以及立場不同等對體能有不同的解釋,並非一概而論。
例如有些中等學校和高級中學的保健體育教科書,把圖1之身體性因素的行動體能的機能項目加以整理,有關肌肉系統列為「發揮運動的能力」,呼吸循環系統列為「持續性運動的能力」,腦、神經系統列為「調整性運動能力」等,將體能簡潔歸納並解釋得更容易了解。
從這些教科書亦可瞭解,如果缺少能量的產生是無法解釋體能,而如宮下(1980年)所後述的,根據肌肉收縮能量供給機構,提示分為高強度能量、中等強度能量以及低強度能量等概念,而展開設計適宜的體能測量裝置和訓練項目的計劃。
另一方面,也有從健康的立場解釋體能的流程。依照過去,有關體能概念通常都以競技運動選手為主要對象,或至少以健康的人為對象,而以其最大運動能力為基礎去考量其運動體能的方式。在此「強壯」和「快速」成為體能的重要因素。然而,從1970年到1980年代,健康體能的呼應聲高漲,健康體能廣受重視。依健康體能概念,其體能因素包括有肌力、肌耐力、全身耐力(心肺功能)、柔軟性以及身體組成等。如圖2所示,是美國人Pate(1983年)的體能分類。在此所提及的「運動能力」相當於圖1豬飼的體能分類中的「行動體能」。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健康體能方面幾乎沒有包含後述的無氧性能量供給系統所提供的無氧性動力(anaerobic power)的體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