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是等出來的
在我剛當上教師時,家庭環境評量表上面會列出家長的出生年月日,因此我能推算出家長的年齡(現在已無法得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些孩子其實資質還不錯,即使現在成績不好,但未來勢必大有可為。而這些孩子父母的共同點,就是都很晚才生小孩。
根據英國千禧世代研究機構(Millennium Cohort Study,簡稱MCS)的調查顯示,超過35歲的媽媽所生下的孩子,在7歲時其認知能力比同齡孩子更優秀。
為什麼?因為帶小孩很辛苦,父母的體力不支。再加上,懷孕和生產的過程本身就很吃力,高齡產婦恢復的速度也比較慢。
她們不像年輕媽媽很會蒐集資訊,即使知道可以去哪裡,也沒有體力帶子女到處玩或接送,但這種育兒方式卻能造就優秀的孩子。研究結果還指出,這類父母的年紀大,因此在教養方面,心態也較為穩定。
雖然高齡父母因為體力不足,所以沒辦法帶孩子做些什麼,但實際上,父母信任、等待孩子的那種從容自在(自發性的旁觀態度),正是培養出優秀孩子的關鍵。
當然,善於蒐集資訊、體力好的父母,為孩子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帶孩子到處走走也不錯,但是對子女真正有幫助的是,父母在旁靜靜觀察,讓孩子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媽媽,朋友在做那個,我也想試試看。」
「好啊! 你去問問看要怎麼做,自己想辦法。」
父母不需要干涉過程,只要判斷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確就行了。
如果方法是對的,即使他做錯了,也要在一旁關注,讓他繼續嘗試,然後等他自己找出正確的方法。光是做到這點,孩子就會自己找到辦法。
「好啊! 你去找找看。」
為了培養出孩子的天賦,節省自己的體力吧!將你想要努力尋找答案的體力,花在等待孩子上吧!我希望父母能從容的將體力傾注在自己身上。
法國小學生看時間準備早餐
比方說,我會規定孩子們在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例如,早上起床後,整理好棉被和睡衣才能出門。
即使時間來不及,我也不會說:「要遲到了,妳趕快出門,我來整理!」相反的,我會說:「妳要遲到了,趕快整理好出門!明天一定要提早起床!」
也就是說,孩子仍然必須自己收拾東西。雖然孩子會頂嘴說,反正遲到也不會被老師罵,但為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造成的不便,所以即使校門要關了,我也不會趕著送孩子到學校。
在法國,校門八點半就會直接關閉,以韓國父母來說,這時通常會拜託警衛讓孩子進校。只不過韓國小學的校門和出入口是全天開放,所以孩子即使遲到,也可以自己走進教室,但是法國的學校就不同了,為了孩子安全,除了上、下學的十分鐘,校門和出入口一律都會關閉。
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交通問題等,我會幫助孩子進入學校,但如果是孩子拖拖拉拉,我就會把車停在校門口,讓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試著自己解決問題。
結果,從第二天開始,孩子一起床不僅會自己摺棉被、將睡衣掛在衣架上,也會在前一天晚上先準備好衣服。重點不是多乾淨、多整潔,而是孩子能自己收拾東西。
當然,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嘮叨兩句,但我覺得孩子們長大後,就不太需要嘮叨了。現在上小二的老大和五歲的老二,除了會自己整理書包,在我念法文的時候,也會一起做作業,晚上則會一起念書。每天洗完澡,孩子們也會自己換睡衣。
雖然有時簡直快要氣炸了,但是就讓我們再等待一、兩年,先讓孩子自己做吧!如果我們多專注於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受限年齡或大人的期待,孩子就會越做越好。當他們能做更多事且完成度更高時,媽媽就不用跟在後面收拾東西、嘮叨。
這麼一來,剩餘的時間和精力都能用在自己身上。而花在自己身上的能量會帶來新的能量,對孩子來說是等待,對老公來說是寬容。
不停的嘮叨、幫孩子代勞,然後因此而生氣並自責──我認為,父母應該要打破這樣的循環,而不是只想對孩子說好聽的話。
說教沒用,體驗就會記住
只要一出門,各種可愛卡通人物、零嘴甜食每分每秒都在誘惑孩子。不過,我家的孩子現在已經很少在外面吵著買東西,甚至老二的同學媽媽還曾問我:「妳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妳們家的老二怎麼會說:『我要買什麼,媽媽都會買給我?』」
其實,這是因為我總是說:「媽媽也是。」
「我想吃棉花糖,可以買棉花糖給我嗎?」
「哇,看起來真的很好吃,媽媽也想吃耶!」
當我說完一轉身,孩子就會在我身後說:「媽媽,買棉花糖給我。」
當她的語尾拉長,我就會再說一遍:「媽媽也覺得看起來很好吃。妳一定很想吃!」
比起「原來如此,原來你想吃棉花糖」,這樣說孩子不僅不會耍賴或哭鬧,家長也可以用合理的原因,打消孩子的念頭。例如:
「媽媽現在也很想吃棉花糖,可是現在沒有可以洗手的地方,這樣會很不方便。待會我們會去咖啡廳,再買棉花糖或者一起吃冰淇淋,還是喝點果汁,如何?」
前提是,孩子必須知道吃棉花糖有多不方便。因此,我會故意讓孩子體驗這些不方便,並且讓他們了解──「現在買棉花糖來吃,手黏黏的會很不方便。這樣你還要吃嗎?」先告知不便之處,再確認孩子的意向。
當然,大部分的孩子還是會想吃。如果孩子吃完後,因手上或臉上黏黏,感到不適而哭鬧時,我們這時就可以對孩子說:「吃了棉花糖,手會黏黏的,很不舒服吧?」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就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但也不需要說:「你看!手弄得黏黏的,我不是叫你別吃嗎?」
因為,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和體驗。
所以,當孩子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哭鬧或耍賴時,不要罵:「是你叫我買的耶!我早就跟你說過了!」而是說:「很不方便吧?下次就算想吃,也要先忍耐一下!」
一直吵著要買東西? 媽媽也很想
如果孩子路過想買東西,就說:「媽媽也想買。」然後轉身走開。如果孩子說他想吃什麼,就跟著說:「媽媽也想吃!」、「媽媽現在也想喝冰咖啡!」或是:「聽你這麼一講,我突然也有點想吃冰淇淋了。再忍耐一下,我們走到那裡就好!」
父母不能一味的禁止孩子,只要讓他知道:爸媽現在也想,但是我們都在忍耐。
不過,也有像我們家老二這樣的孩子─無論是超市、文具店還是藥局,總是看到什麼就想買,一不順她的意,就在地上打滾耍賴。當我說:「媽媽也想買,但沒辦法買給妳,對不起。」她就會回嘴:「只要買就不用對不起了!」還會不斷大聲喊叫,完全聽不進別人說的話。
這時,只要說:「你真的很想買呢,我們走吧!」用一貫的態度保持父母的原則就行了。
不需要斥責或生氣說:「我說過不行了!」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帶著哭泣的孩子繼續買東西,或是一直看著哭泣的孩子就夠了。
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大人說不行就是不行」。比起跟哭泣的孩子吵架或是斥責,有時不做出反應,管教反而更強而有力。
對孩子來說,當他們看到父母把蔥、大蒜、豆腐放進購物車,會納悶:「為什麼大人可以想買就買,卻不讓我買?」其實,老大也曾這樣問過,所以後來去買菜時,我都會給孩子們「任務」。
「我今天要做你們最喜歡吃的排骨湯,幫我找一下大蒜在哪裡!」
「去拿你們想吃的優格吧!」
當孩子在餐廳打破碗盤
教導孩子時,要盡量簡單明瞭,不必好言相勸,也不必淨說些漂亮話,但也不需要過度責備或訓斥。
某次在飯店吃早餐,隔壁桌的外國孩子想疊起用過的盤子,卻不小心打破了。破碎的巨大聲響迴盪在整間餐廳,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他們。
然而,孩子的媽媽第一個動作卻是抱住孩子,即使那孩子已比他媽媽還高。
這個情景令我很震撼。
如果是我,也許會說:「小心一點!你看,都破掉了。我剛剛說要收,你為什麼偏偏要自己拿?」即使沒有破口大罵,我應該也會先收拾碗盤,而不是擁抱孩子。我可能還會一邊揮手,一邊說:「這裡很危險,你走開!」
我感到很羞愧,那位主動擁抱、為孩子著想的媽媽,告訴我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犯錯,也教導她們必須遵守規則,但我到法國後,想法開始有所轉變。我學到了如何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以及遵守規則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
我們為什麼要念書?為什麼要工作?
「媽媽,我可以吃餅乾嗎?」
「這個嘛!餅乾對身體不太好。不過,又不是我的身體,是你的身體會變差,你自己看著辦吧!」
「媽媽,我不想刷牙。我可以直接睡覺嗎?」
「那是你的牙齒,你自己看著辦吧! 又不是我不舒服。」
「媽媽,我今天可以晚一點回家嗎?大家都會晚一點回家。」
「你自己看著辦!」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妳自己看著辦」。媽媽說,不管是身體、成績、生活,都是我自己的,童年的我曾為此感到茫然,但也只有一下下。時光飛逝,這竟成了我主導人生的力量。
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所以站在十字路口上,我往往能理性做出最好的選擇,並且領悟到,無論過去有多艱難,也無法阻礙我獲得幸福。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能變得幸福。而這都多虧了媽媽的那句話:「妳自己看著辦!」
我也將經常對孩子們說:「那是妳的功課、妳的身體。」或是對隨便刷牙的孩子說:「牙齒是妳的,妳自己顧!」
這句話比「你要認真刷牙」,更能讓孩子積極行動。
我班上有個孩子說,因為看牙醫要扣零用錢,所以他每天中午都很努力刷牙。等女兒們長大了,我也想用這個方法,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們作為父母,當然可以保護孩子,教孩子正確的道路,但無法替孩子活他的人生。只有如此,孩子們才能自己判斷什麼該做、不該做,然後為自己負責。
孩子現在面對的還只是日常小事,之後再大一點,學業、成績、職業、婚姻、人生,都必須由孩子自己決定。記住,讓孩子選擇並負責,這將會促使他們在未來做出最好的選擇。
在我剛當上教師時,家庭環境評量表上面會列出家長的出生年月日,因此我能推算出家長的年齡(現在已無法得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些孩子其實資質還不錯,即使現在成績不好,但未來勢必大有可為。而這些孩子父母的共同點,就是都很晚才生小孩。
根據英國千禧世代研究機構(Millennium Cohort Study,簡稱MCS)的調查顯示,超過35歲的媽媽所生下的孩子,在7歲時其認知能力比同齡孩子更優秀。
為什麼?因為帶小孩很辛苦,父母的體力不支。再加上,懷孕和生產的過程本身就很吃力,高齡產婦恢復的速度也比較慢。
她們不像年輕媽媽很會蒐集資訊,即使知道可以去哪裡,也沒有體力帶子女到處玩或接送,但這種育兒方式卻能造就優秀的孩子。研究結果還指出,這類父母的年紀大,因此在教養方面,心態也較為穩定。
雖然高齡父母因為體力不足,所以沒辦法帶孩子做些什麼,但實際上,父母信任、等待孩子的那種從容自在(自發性的旁觀態度),正是培養出優秀孩子的關鍵。
當然,善於蒐集資訊、體力好的父母,為孩子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帶孩子到處走走也不錯,但是對子女真正有幫助的是,父母在旁靜靜觀察,讓孩子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媽媽,朋友在做那個,我也想試試看。」
「好啊! 你去問問看要怎麼做,自己想辦法。」
父母不需要干涉過程,只要判斷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確就行了。
如果方法是對的,即使他做錯了,也要在一旁關注,讓他繼續嘗試,然後等他自己找出正確的方法。光是做到這點,孩子就會自己找到辦法。
「好啊! 你去找找看。」
為了培養出孩子的天賦,節省自己的體力吧!將你想要努力尋找答案的體力,花在等待孩子上吧!我希望父母能從容的將體力傾注在自己身上。
法國小學生看時間準備早餐
比方說,我會規定孩子們在時間內完成該做的事。例如,早上起床後,整理好棉被和睡衣才能出門。
即使時間來不及,我也不會說:「要遲到了,妳趕快出門,我來整理!」相反的,我會說:「妳要遲到了,趕快整理好出門!明天一定要提早起床!」
也就是說,孩子仍然必須自己收拾東西。雖然孩子會頂嘴說,反正遲到也不會被老師罵,但為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造成的不便,所以即使校門要關了,我也不會趕著送孩子到學校。
在法國,校門八點半就會直接關閉,以韓國父母來說,這時通常會拜託警衛讓孩子進校。只不過韓國小學的校門和出入口是全天開放,所以孩子即使遲到,也可以自己走進教室,但是法國的學校就不同了,為了孩子安全,除了上、下學的十分鐘,校門和出入口一律都會關閉。
因此,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例如交通問題等,我會幫助孩子進入學校,但如果是孩子拖拖拉拉,我就會把車停在校門口,讓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試著自己解決問題。
結果,從第二天開始,孩子一起床不僅會自己摺棉被、將睡衣掛在衣架上,也會在前一天晚上先準備好衣服。重點不是多乾淨、多整潔,而是孩子能自己收拾東西。
當然,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嘮叨兩句,但我覺得孩子們長大後,就不太需要嘮叨了。現在上小二的老大和五歲的老二,除了會自己整理書包,在我念法文的時候,也會一起做作業,晚上則會一起念書。每天洗完澡,孩子們也會自己換睡衣。
雖然有時簡直快要氣炸了,但是就讓我們再等待一、兩年,先讓孩子自己做吧!如果我們多專注於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受限年齡或大人的期待,孩子就會越做越好。當他們能做更多事且完成度更高時,媽媽就不用跟在後面收拾東西、嘮叨。
這麼一來,剩餘的時間和精力都能用在自己身上。而花在自己身上的能量會帶來新的能量,對孩子來說是等待,對老公來說是寬容。
不停的嘮叨、幫孩子代勞,然後因此而生氣並自責──我認為,父母應該要打破這樣的循環,而不是只想對孩子說好聽的話。
說教沒用,體驗就會記住
只要一出門,各種可愛卡通人物、零嘴甜食每分每秒都在誘惑孩子。不過,我家的孩子現在已經很少在外面吵著買東西,甚至老二的同學媽媽還曾問我:「妳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妳們家的老二怎麼會說:『我要買什麼,媽媽都會買給我?』」
其實,這是因為我總是說:「媽媽也是。」
「我想吃棉花糖,可以買棉花糖給我嗎?」
「哇,看起來真的很好吃,媽媽也想吃耶!」
當我說完一轉身,孩子就會在我身後說:「媽媽,買棉花糖給我。」
當她的語尾拉長,我就會再說一遍:「媽媽也覺得看起來很好吃。妳一定很想吃!」
比起「原來如此,原來你想吃棉花糖」,這樣說孩子不僅不會耍賴或哭鬧,家長也可以用合理的原因,打消孩子的念頭。例如:
「媽媽現在也很想吃棉花糖,可是現在沒有可以洗手的地方,這樣會很不方便。待會我們會去咖啡廳,再買棉花糖或者一起吃冰淇淋,還是喝點果汁,如何?」
前提是,孩子必須知道吃棉花糖有多不方便。因此,我會故意讓孩子體驗這些不方便,並且讓他們了解──「現在買棉花糖來吃,手黏黏的會很不方便。這樣你還要吃嗎?」先告知不便之處,再確認孩子的意向。
當然,大部分的孩子還是會想吃。如果孩子吃完後,因手上或臉上黏黏,感到不適而哭鬧時,我們這時就可以對孩子說:「吃了棉花糖,手會黏黏的,很不舒服吧?」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就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但也不需要說:「你看!手弄得黏黏的,我不是叫你別吃嗎?」
因為,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和體驗。
所以,當孩子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哭鬧或耍賴時,不要罵:「是你叫我買的耶!我早就跟你說過了!」而是說:「很不方便吧?下次就算想吃,也要先忍耐一下!」
一直吵著要買東西? 媽媽也很想
如果孩子路過想買東西,就說:「媽媽也想買。」然後轉身走開。如果孩子說他想吃什麼,就跟著說:「媽媽也想吃!」、「媽媽現在也想喝冰咖啡!」或是:「聽你這麼一講,我突然也有點想吃冰淇淋了。再忍耐一下,我們走到那裡就好!」
父母不能一味的禁止孩子,只要讓他知道:爸媽現在也想,但是我們都在忍耐。
不過,也有像我們家老二這樣的孩子─無論是超市、文具店還是藥局,總是看到什麼就想買,一不順她的意,就在地上打滾耍賴。當我說:「媽媽也想買,但沒辦法買給妳,對不起。」她就會回嘴:「只要買就不用對不起了!」還會不斷大聲喊叫,完全聽不進別人說的話。
這時,只要說:「你真的很想買呢,我們走吧!」用一貫的態度保持父母的原則就行了。
不需要斥責或生氣說:「我說過不行了!」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帶著哭泣的孩子繼續買東西,或是一直看著哭泣的孩子就夠了。
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大人說不行就是不行」。比起跟哭泣的孩子吵架或是斥責,有時不做出反應,管教反而更強而有力。
對孩子來說,當他們看到父母把蔥、大蒜、豆腐放進購物車,會納悶:「為什麼大人可以想買就買,卻不讓我買?」其實,老大也曾這樣問過,所以後來去買菜時,我都會給孩子們「任務」。
「我今天要做你們最喜歡吃的排骨湯,幫我找一下大蒜在哪裡!」
「去拿你們想吃的優格吧!」
當孩子在餐廳打破碗盤
教導孩子時,要盡量簡單明瞭,不必好言相勸,也不必淨說些漂亮話,但也不需要過度責備或訓斥。
某次在飯店吃早餐,隔壁桌的外國孩子想疊起用過的盤子,卻不小心打破了。破碎的巨大聲響迴盪在整間餐廳,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他們。
然而,孩子的媽媽第一個動作卻是抱住孩子,即使那孩子已比他媽媽還高。
這個情景令我很震撼。
如果是我,也許會說:「小心一點!你看,都破掉了。我剛剛說要收,你為什麼偏偏要自己拿?」即使沒有破口大罵,我應該也會先收拾碗盤,而不是擁抱孩子。我可能還會一邊揮手,一邊說:「這裡很危險,你走開!」
我感到很羞愧,那位主動擁抱、為孩子著想的媽媽,告訴我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犯錯,也教導她們必須遵守規則,但我到法國後,想法開始有所轉變。我學到了如何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以及遵守規則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
我們為什麼要念書?為什麼要工作?
「媽媽,我可以吃餅乾嗎?」
「這個嘛!餅乾對身體不太好。不過,又不是我的身體,是你的身體會變差,你自己看著辦吧!」
「媽媽,我不想刷牙。我可以直接睡覺嗎?」
「那是你的牙齒,你自己看著辦吧! 又不是我不舒服。」
「媽媽,我今天可以晚一點回家嗎?大家都會晚一點回家。」
「你自己看著辦!」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最常聽到的話就是「妳自己看著辦」。媽媽說,不管是身體、成績、生活,都是我自己的,童年的我曾為此感到茫然,但也只有一下下。時光飛逝,這竟成了我主導人生的力量。
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所以站在十字路口上,我往往能理性做出最好的選擇,並且領悟到,無論過去有多艱難,也無法阻礙我獲得幸福。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能變得幸福。而這都多虧了媽媽的那句話:「妳自己看著辦!」
我也將經常對孩子們說:「那是妳的功課、妳的身體。」或是對隨便刷牙的孩子說:「牙齒是妳的,妳自己顧!」
這句話比「你要認真刷牙」,更能讓孩子積極行動。
我班上有個孩子說,因為看牙醫要扣零用錢,所以他每天中午都很努力刷牙。等女兒們長大了,我也想用這個方法,讓他們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們作為父母,當然可以保護孩子,教孩子正確的道路,但無法替孩子活他的人生。只有如此,孩子們才能自己判斷什麼該做、不該做,然後為自己負責。
孩子現在面對的還只是日常小事,之後再大一點,學業、成績、職業、婚姻、人生,都必須由孩子自己決定。記住,讓孩子選擇並負責,這將會促使他們在未來做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