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本書的某一次前期訪談,我遇到了莫莉。她是一名住在華盛頓州的高二生。一開始,她就告訴我,許多參加大學先修課程的同學要麼是用功到凌晨三點才上床睡覺,要麼是在凌晨三點就起床惡補各科的學習內容。莫莉不好意思地承認,她「不是一個夜貓子」。她告訴我,大多數的晚上她都在「午夜左右」就上床睡覺了;有時候,她也會在凌晨五點左右起床,以便在考試前複習或者為報告作最後的潤飾。當我問她,作為一名校隊運動員,她是如何在僅有五小時睡眠的情況下保持體力,莫莉拉緊了她的高馬尾辮,用毫無諷刺意味的口氣回答我:「那些日子裡,我都是閉著眼跑操場。」
處於「高危險」的年輕一代
三年後,那場訪談仍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那個影像──閉著眼睛繞圈奔跑的世代,是對當下許多青少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運動場,要不然就是在房間裡挑燈夜戰的新常態生活,展示了一個令人震撼卻貼切的比喻。在類似茉莉居住的社區裡,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形成了職業化的童年: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似乎都想盡辦法把他們的潛力逼到極致。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變得越來越競爭、越來越下重本,也越來越多是由成人所主導。這些孩子在一條為他們劃定的路線上不停地奔跑,沒有足夠的休息,也沒有機會決定這是不是他們想要參加的比賽。
過去十年裡,我一直在撰文報導現代家庭生活的相關議題。我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探討追求成就的壓力,及這個新發現的「高危險」群體。這篇文章很快就廣為流傳。陌生人透過我的網站找到我,想要了解更多的相關資訊;朋友也寄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這篇文章張貼在他們學校的穿堂,或者學校通訊裡出現這篇文章的連結。家長互相轉發,老師、校長和教練也是如此。突然間,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迫切的討論之中。這場討論從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以心理學家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二○○六年的開創性著作《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為起點;勒文談到了她在執業過程中治療過的那些高成就青少年,內心所感受到的空虛、焦慮和憂鬱。現在,有數據支持勒文的經驗了。這個深刻卻令人不安的悖論不容忽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那些擁有一切機會的學生,以具體標準衡量幸福感時,評測結果反而可能比他們中產階級的同儕更糟。
擔心學霸的幸福感,可能有點尷尬甚至荒謬。畢竟,他們大多數來自不必擔心住房問題或醫療負擔的家庭,因此有能力花錢來緩解他們的問題。這些家庭真的需要我們的關注嗎?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的兒童所面臨的困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毫無疑問的,那些生活貧困且面臨飢餓、暴力和歧視的青少年,比起他們就讀明星學校的同齡人,更有可能面臨逆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正如學者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在我提出這些問題時所說的:「沒有人能把痛苦放在天平上比較──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而且他們都無從選擇自己的處境。」
孩子成功的定義已有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童年承受強烈痛苦之下所發生的,並且直接促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場真正的國家危機:我們的年輕人出現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毀滅性大流行。
身為記者和三個青少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更深入地去了解這個問題。二○二○年初,我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位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國親職教養調查,藉此來了解孩子和父母所感受到的壓力及原因。(4)這項調查觸動了大眾的神經,在親職教養網站和臉書上不斷出現新的討論。短短幾天內,全國就有六千多位家長填寫了這份調查。
「成就壓力」不僅僅是個別社區特有的問題;它正影響著全國各地的家庭。父母渴望能分享他們的經歷,他們感謝我提供了這個機會,讓大家可以公開討論這個每個人都感受到、但沒有人說出來的問題。
這場調查研究浮現出的事實讓我膽顫心驚:我們的孩子開始相信,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各種表現──個人的學業成績、社群媒體的粉絲數量、就讀大學的名氣,而不是因為內在核心中真正的自己。他們認為,只有獲取成功的時候,才會被生活中的大人、同儕和更大的社群所重視。
在這裡,我故意用了「重視」(matter)這個詞。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受重視/重視感/自我重視感」 (也就是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而且對他人來說也有價值)是正向心理健康,也是在青春期和長大後茁壯成長的關鍵。自我重視感提供了一個豐富且近乎直覺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壓力如何困住我們的孩子,以及如何保護他們免受壓力的影響。它既深刻又實用,而且不需要花更多的錢請家教或教練,也不用在已經排滿的行事曆上再增加額外的活動。相反地,它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包括了父母、老師、教練和導師)提供了一種看待孩子的全新視角,也提供了我們跟孩子溝通的全新觀點,討論他們自身的價值、潛力,以及外部的社會價值。
自我重視感與高成就兩者不必然是互斥的。當我們受到重視,更有可能以正向、健康的方式融入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區之中。我在研究裡發現,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自我重視感,讓這些健康的高成就者與眾不同。自我重視感影響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強化的訊息,以及我們處理失敗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所有厭倦了原地打轉模式的大人找到替代方案,既不會讓孩子有藉口不發揮潛力,也不會在孩子的努力過程中毀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