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青少年是行走的炸彈,隨時會引爆無名火

孩子的情緒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常常會出現青春期的無名火,既燃燒著孩子,相信也燒傷過你。
那天清晨,也許是意識還沒全面甦醒,而有些心不在焉,依著慣性拿起水壺要煮開水,突然聽到「啪」的一聲。那聲響將我的睡意完全驚散,急忙循聲查看,一只瓷杯掉在抹布上。那是之前在維也納喝咖啡時,順便買的咖啡杯。
蹲在地上拿起咖啡杯檢查,雖然杯子沒摔破,卻在杯口摔缺了一個角。心想著要丟了嗎?這跟著我飛越萬里才回到家的咖啡杯,丟了,真有些捨不得。不丟嗎,缺了角的咖啡杯,也不能再用了。
斷捨離,確實很難,一大早沒有足夠的理性做抉擇,只好先擱著。
我是個很念舊的人,東西壞了,總想著先修修看,修好了,又可以再使用。而先生的邏輯是,東西壞了就丟,再買新的就好。孩子們惜物的性情比較像我,他們也都想先修修看,也會試著一起幫忙修理。
哥哥祐亨在高三暑假去奧捷斯匈自助旅行時,從捷克買回來一個很漂亮的瓷器,在回到家打開行李時,不小心把瓷器上半部弄碎了一部份,但瓷器上布拉格的圖樣和文字都是完整的,哥哥說:「媽媽,雖然弄碎了上半部,但我捨不得丟,我們還是先留著吧!」
對待物品是如此,壞了,可以扔,或是可以試著修修看,或是換個方式再使用,又或是就先擱著,等到想好怎麼處理時再處理,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對待那份物品,有著愛惜之情。
那麼,當感情出現破損之處,要怎麼辦?特別是親子之間血濃於水的情感。
哥哥還小的時候,我對他很嚴格,總是認真教導他所有的生活常規,一旦他犯錯,會看狀況予以處罰。但處罰結束,我一定會跟他說:「媽媽很愛你!」然後抱抱他。因此孩子們習慣了在被我處罰或是惹我生氣之後,等著我抱抱他,說我很愛他。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們母子之間的和解儀式。之前的爭執或是處罰,造成了情感上的破損之處,那破損,要用無盡的愛來彌合與修補。
冷戰,是情感的最大殺手,千萬不要用冷戰來處理感情,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又或是友情。
當衝突發生時,雙方一定都是受傷的,為了可以有機會用理性的態度來處理事情,讓彼此都冷靜一下,是有必要的。
但是需要冷靜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就會變成冷戰。「冷靜」跟「冷戰」最大的差別是,在冷靜時,可能還會想著,自己有哪些錯誤,造成對方感受上的不愉快,而對方又有那些優點,讓自己可以不要這麼計較當下的事,透過自省與反思,可以沉澱出後續的解法。然而,冷靜時間一旦過頭變成冷戰時,那心裡想的,就會慢慢變質成自己有多麼委屈,而對方又有多麼可惡。
某天夜裡,我跟當時就讀小五的弟弟竑勳,發生言語上的衝突。小時候的弟弟就像小太陽一樣和煦,但他跟哥哥之前一樣,在五年級時,就開始進入青春的情緒風暴期,只要不小心踩到他的地雷,一定瞬間引爆,砲火強勢又猛烈,常常讓人身心都遭受池魚之殃,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地雷埋在何處,那地雷不但會傷了旁人,也會讓他自己受傷。
爭執的起點我也忘了,只記得弟弟那時破口大罵,又凶悍又強勢,根本就是完全失去理性,後來他莫名其妙地說了一句話:「難道妳當我是瞎子嗎?」
我平靜地說:「如果你沒有把心打開來看事情,那就跟瞎子差不多!」
沒想到,這句想讓他打開心門的話,卻引爆了另一顆更強大的地雷。弟弟立刻傷心地哭著說,我欺負他,不配當大人,說我說他是瞎子……,林林總總,越說搞得我越迷糊。
看他哭得那麼傷心,我先跟他說對不起。但他還是繼續哭著,讓我也好想哭啊!但是完全搞不清楚他在難過什麼的我,覺得應該讓雙方冷靜一下。
那時,剛好哥哥洗完澡出來,問道:「弟弟為什麼在哭?」
我說:「弟弟現在的心情不太好,讓他自己整理一下情緒,媽媽要先去洗澡了。」
內心五味雜陳的我進入浴室,想要淨化身體,也要淨化心靈。我怎麼可以讓一個孩子哭得肝腸寸斷,傷心欲絕,是不是太殘忍了?腦中紛亂的思緒不斷翻飛。
才剛洗完澡正要踏出浴室,弟弟就開門進來了。我嚇一跳問道:「你怎麼進來了?」
弟弟哭著說:「我要洗澡啊!」
那一刻,我知道弟弟是想得到我的安慰。
我摸摸他的頭說:「小寶貝,對不起,媽媽剛才不應該那樣說話,你不要再哭了,哭得媽媽的心好痛!媽媽最愛你了,希望你每天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但是你最近說話真的好兇,讓媽媽也好傷心,好受傷的,你知道嗎?」
家人之間,本來就要相互包容及體諒彼此的感受與心情。尤其情緒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常常出現失控、甚至連自己也嚇到的強烈情緒。但當我們的心被孩子的情緒所傷時,也要記得告訴孩子。
經過情感溫馨的交流與肢體溫暖的撫觸,剛才激烈口角的母子,終於達成和解。在入睡前,我們還聊了很多心裡話,讓破損的情感修復完整。
大人有時候也會無法控制猛烈的情緒變化,更何況是一個荷爾蒙正快速變化的孩子呢?我們千萬不要跟著他們的情緒起舞,不僅太累,還會受傷。就讓他們自己先冷靜一下,靜待情緒風暴走過,又是海闊天空。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可以多運用下面這些方法:

一、當孩子突然出現無名火,不要讓他的火跟你產生連結,先離開,讓他自己燃燒一下。
二、待孩子情緒冷靜些後,關心他是否需要幫忙,或聽他說說心裡話。
三、在孩子需要幫忙時才出手,其他則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與負責。
四、不要去咀嚼青春期孩子所說的酸言惡語,他們正快速發育的杏仁核,會讓他喜愛挑釁與失去理性。有時要瞬間關上耳朵,也要交常變得失憶。
五、喚起孩子對愛的記憶,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愛他,感受到被愛所包圍。
六、多跟孩子產生正向的互動與連結,聊聊新聞時事,或幫彼此按摩等,都是好方法。
七、賞識你的孩子,常常鼓勵孩子,多稱讚優點予以強化。
八、每天把情緒垃圾清空,不要讓家變成「情緒垃圾場」。
九、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信任與尊重。
十、記住!我們是大人,要幫孩子學習轉換情緒和處理事情,而不是讓自己也情緒失控,親子關係弄得玉石俱焚。

雖然青春期孩子的心還很不穩定,但只要親子相愛的心夠堅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夠柔軟與具有彈性,並持續給予支持與鼓勵,我們就能成為孩子漸漸穩定下來的力量。

BOX:青少年使用說明書
面對擺盪在火山或冰山之間的青春期孩子,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出現不穩定的發作症狀,大起大落又狂放,常常弄得父母有著「伴君如伴虎」般的忐忑不安。
父母心好累!有沒有可以比較輕鬆的方法,跟青春期孩子相處啊?
有的。以下就是我的「青少年使用說明書」,家有青少年的你可以參考看看。

 青春期年限:大約從十歲開始,但結束期差異巨大,視每個孩子的身心靈發展而定。
 能量來源:食物、睡眠、運動、正向肯定、愛的連結。
 注意事項:當聲控、觸控皆失靈時,請先遠離,以免自爆。
 特別叮嚀:越想控制青少年,他們會越反抗,有時甚至呈現自我放棄。

當孩子生氣時,先同理,再講理

青春期孩子叛逆、擺爛、暴怒等問題,其實都是求救的訊號,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內在的紛亂與不平。如果不發洩出來,而是往心裡藏或壓抑,不是更危險嗎?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怒火,其實並不是針對父母,只是父母是他最信任與最親近的人,他覺得在爸媽面前,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發脾氣時,父母不要急著對號入座,先從旁觀察看看。
某天,還在讀國三的弟弟去圖書館念書,出門才沒多久,就像一顆氣呼呼的子彈飛回家裡。
他一邊放書包、一邊脫衣服、一邊罵道:「圖書館到處都是用東西佔位置的人,有人放眼鏡、有人放衣服,也有放水壺的,我找了半個多小時都找不到位置!○○╳╳……」
外面豔陽高照,體感溫度超過三十五度,騎單車回來,溼出一身汗,像似從湖裡掙扎上岸的孩子。光看他的樣子,都讓我覺得身心難受,更何況他還有一肚子的氣想發洩。
我知道他很生氣,也知道他的憤怒必須宣洩。當他走進浴室洗澡時,我趕快跑到樓下打開冰箱,拿了一罐氣泡水上樓,準備給洗好澡的他消火。
當冰冰涼涼的氣泡水,滑進怒火燃燒孩子的喉嚨,賓果!一切都中和成剛剛好的怡人溫度!
不被孩子的憤怒引起憤怒的情緒,是我這些年陪著青春期兒子們成長的修練。因為雖然孩子很生氣,但他不是因為我而生氣,如果我沒有把課題分離清楚,可能就會無端捲入他的情緒漩渦。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我們要練習「抽離」,用「第三者的角度」觀看,才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情緒勞動與誤解。
當我們可以不涉入孩子的情緒漩渦之中,才有能力讓稍微消氣的孩子在發洩後,回頭檢視自己面對情緒的方式。
情緒平靜下來,理性才會出來。
喝過冰涼氣泡水的弟弟,想必身心的怒火都被澆灌而消暑不少。接著他拿起吸塵器,開始吸書房的地板。看他用吸塵器吸地板,我跟在他身旁,像個小僕人似的,配合他吸地的動作,一邊幫忙搬開書房的椅子、箱子,一邊也不忘用讚賞的口氣說:「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整理環境,這樣當我打掃乾淨了,心情也就變好了!謝謝你把書房的地板吸得好乾淨!弟弟真棒!」
原本像顆裝著滿腔怒火的子彈衝回家的孩子,在情緒地雷順利引爆後,不但平息了怒火、療癒了身心,還藉由整理環境得到賞識與肯定。你看,孩子的心緒是不是也經過整理,又可以心平氣和下來地靜念書寫功課呢?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靈的劇烈成長與改變,常常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覺,這種失控會讓他們更慌張。但他們也知道要「找安全的環境和人發洩」,這種覺察,就表示他在學習控制,如果可以有大人用更合適與和善的引導,孩子更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孩子回家會發脾氣,很多時候都是在外面遇見委屈或不平,他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事件,也不知道要如何平復心情。當孩子帶著一張臭臉回家,父母要會「閱讀表情」。孩子願意選擇把壞心情表現出來,永遠都比藏著不說好。
情緒垃圾要隨時清掃,才不會釀成災害。我們要先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孩子相信在家裡發洩「是安全的」。
特別是孩子剛進入國中時,因為國中老師跟小學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會不太一樣,學校園的氛圍跟小學也差異很大,加上國中孩子有「個人神話」和「想像的觀眾」的成長症狀,往往會把很多不舒服的情緒帶回家。
父母可以聽他們說,但不要太入戲,過度投入孩子內心的小劇場,莫名生出一堆想像和擔憂,也不要自行「加碼」批判或斥責。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先接受。先同理與接納他們的情緒,有時候他們的心情得到抒發與接納,自己就知道要如何處理後續了。
面對大孩子,每次都可以依循讓孩子:「安全發洩情緒」→「說出來感受和想法」→「接受這件事情」這樣的順序抒發。最後如果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忙,我們再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
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增進處理自己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BOX:幫助孩子「好好生氣」
水庫滿了需要洩洪,有時候孩子的情緒也只是需要發洩。
我們能接納孩子生氣、哭泣、傷心、高興、憂鬱、焦慮等各個面向的情緒,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與有價值的,並接受每一種狀態的自己。
與其擔心孩子沉溺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不在讓他們宣洩後,以正向的心態欣賞孩子有能力表現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引導孩子如何表達,這樣才能讓情緒健康的流動。

讓青少年學習「表達情緒」,而不是只會「表現情緒」

當孩子用強烈的情緒表現一邊甩門,一邊大聲地吼著:
「你不要管那麼多啦!這是我自己的事!」
「你不要再說了!一直碎念,很煩耶!」
「這是我的房間,你出去好不好?」
父母聽了必定會覺得既生氣、又錯愕,還很受傷。孩子不但沒有禮貌,連過往的家教怎麼也不見了?簡直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甚至,當孩子向我們下逐客令,要我們離開他的房間時,我們的內心更是五味雜陳地翻攪著,心裡想著,為了買這間房子給孩子住,還在辛苦工作賺錢還貸款,卻被孩子趕出去,這就好像「乞丐趕廟公」那句話所形容的,父母辛苦賺錢,卻還要看花錢的孩子的臉色,這種憤懣,真的很難嚥下吧?
面對孩子狂暴不受控的情緒,我們可以全身而退的方式是,不要接收孩子的暴走與失控,而是先離開現場,轉換環境不被刺激,以緩和自己的情緒,並感受一下內在的變化。等冷靜下來後,再選擇適當的時機,陪著孩子學習從直覺的「表現情緒」,到可以省視內心感受的「表達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是真的變了,因為他的生命進入了新的成長歷程。以前的孩子年幼,需要安全的依附感,喜歡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喜歡膩在父母身旁感受關愛的呵護。但長成青少年後,他們需要被尊重的信任感,希望父母能放手讓他處理自己的事,更不喜歡父母隨時在身邊出現,以前是驚喜,現在會是驚嚇!
現在因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孩子普遍在小學高年級時,就會開始出現青春期情緒的變化,變得很敏感,敏感到足以用「狂」來形容!狂喜、狂怒、狂悲、狂憂、狂厭惡,這些只是基礎的情緒升級。
有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第二集的父母,就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還會生出阿慕、阿焦和阿廢的新情緒。其中,阿廢的情緒,應該是爸媽都覺得很陌生的吧?因為現在家有青春期的父母,大多還是生長在上一代都很打拼,自己也頗努力的年代,看見孩子想躺平耍廢,怎麼能不焦慮和擔心呢?
每一個時代的課題都不一樣。現代的父母,透過學習與反思,大多知道面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可以先「冷處理」,但卻不知道要如何讓孩子「耍廢的態度」熱起來。因為我們自己在青春期時,可能也有滿腔的不滿與憤怒,但面對升學聯考的壓力,還是會咬著牙讀書拚成績,但現代的孩子,在相對富足卻鬱卒的年代,不時透露出想躺平不想努力時,真的會讓父母好驚懼吧?
我也覺得好難,但我們可以一起學習。
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已經晉級到跟以往不同的階段,具有這樣的認知,就像為自己先打疫苗,當我們遇到病毒時,雖然不能完全免疫,但是在身心上預做一些準備,至少可以不會那麼痛苦或難受。
其次,把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當成他想要獨立的訊號。可以在孩子情緒平和的時候,多跟他們分享青春期可能會遇到的狀況,讓孩子也先有心理準備,不會被自己突然失控的情緒嚇到。
當孩子對你大吼大叫時,你的心情很難不受影響。雖然感受是無法預習的,但事前的準備,可以讓你覺察到情緒的波動,並冷靜下來避免說出或做出讓自己事後會後悔的言行舉止。
此外,可以對孩子試著說出我們看到和感受到的,如:

 「你這樣大吼大叫,是因為你很生氣嗎?我感覺到你很生氣,要談一談嗎?」
 「我看見你無精打采的,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 「你看起來悶悶不樂,是不是有心事?」
 「我看見你白天在床上躺了兩個多小時了,媽媽有點擔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