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暗示的可怕力量

  家長雖然都很愛孩子,希望孩子能成長得更好,但大部分家長總會在不知不覺間給孩子設立一個外部形象,或在不經意間給孩子施加負面的心理暗示。慢慢地,孩子接受了這種「角色設定」,再也無力去改變。

  一天,媽媽讓小美幫忙去旁邊的雜貨店買瓶醬油。小美拿過錢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當小美買回醬油時,媽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讓妳去買瓶醬油都這麼慢,那其他事情還怎麼敢指望妳!」小美很傷心,默默地回了自己的房間。

  晚飯後,媽媽又讓小美去書櫃找一本書,小美翻來覆去找了很久,不確定是哪一本。正找著,媽媽抱怨道:「怎麼找這麼久,妳的小腦袋瓜也太笨了。」小美很沮喪,待在一旁默不作聲。

  後來,小美做事越來越不積極,成績也逐漸下滑……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幼苗,積極的心理暗示好比「陽光和肥料」,而不良的心理暗示卻是「暴風驟雨」,前者給得越多,孩子越能茁壯成長,而後者只會摧毀孩子的前途。

  有些家長說起自家孩子,翻來覆去就是這麼幾句話:「他天生膽小,一打雷就要躲起來」、「她吃飯就是挑食,從小就這樣」、「我家孩子像她媽,腦子笨、性子直」……殊不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長年累月生活在這樣的評價中,漸漸地孩子也會接受這種設定,生活習慣和性格特徵也會越來越趨向於家長所描述的模樣。所以,千萬別忽視這種日常的心理暗示,它能夠帶給孩子毀滅性的打擊。

  家長想要幫助孩子改掉那些小毛病,不妨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將孩子的「笨」、「EQ低」、「膽小」歸結為孩子「還沒準備好」。讓孩子明白,他需要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歷練。這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對未來躍躍欲試,「等我準備好就可以的!」

  「比馬龍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項重要理論。它告訴我們:讚美、信任和期待帶著無與倫比的魔力,它能改變人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地對孩子進行心理暗示。

  曉璇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習慣性地說一句:「我不會。」

  早上起床穿襪子,她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我不會。」媽媽讓她將衣服釦子扣上,曉璇嘟囔著:「我不會。」而不去行動。

  有一次,媽媽鼓勵曉璇說:「孩子,妳不是不會,是還沒學會,現在學了就會了呀。」說著,媽媽脫下自己的外套,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曉璇穿衣服。曉璇學著媽媽的樣子,花了好幾分鐘才穿好外套。媽媽喜形於色,摸著她的小腦袋說:「曉璇真聰明,學得真快!」

  從那以後,曉璇穿衣服越來越熟練,讓曉璇起床穿衣對媽媽來說再也不是個頭痛的問題了。

  媽媽用鼓勵和期待的方式,讓曉璇從「我不會」到慢慢地將事情做得熟練。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利於讓曉璇充滿自信,生活中那些不會的事情,只是還沒有學而已,學了就會了。

  家長對孩子採用的暗示性的語言要足夠含蓄、委婉、不帶目的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例如:孩子做事虎頭蛇尾,與其對他批評、指責,不妨對他說:「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啦,進步很大喲。」

  除了語言,家長還可以運用表情或身體動作去暗示。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有時候它比語言更細膩,而面部表情也可以傳達出很多資訊。當孩子做了好事,或者勇敢地戰勝了困難時,朝他點點頭,衝他會心一笑,都是很好的激勵方式。

  再比如:向孩子比「V」的手勢,豎起勝利的大拇指,輕柔地撫摩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拉著孩子的小手,給孩子一個擁抱等都可以傳達出一種鼓勵的力量。

  成長環境在孩子性格養成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家長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做出良好示範,同時為孩子塑造溫馨、積極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養成自信、陽光的性格。

  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說,在孩子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的時候,打斷孩子那些「喪氣」的話,告訴孩子不要愁眉苦臉,鼓勵孩子多多微笑、抬頭挺胸、眼神堅定,並在心裡保持著這樣的信念:「我一定可以的!」

  根據調查,接近90%的成功者,在幼年時期都曾有被家長的積極暗示所「拯救」的經歷。家長一味地說道理也許並不能讓孩子理解,運用迂迴的暗示法往往卻能給孩子強大的力量,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長應少給孩子一些批評責怪,多給孩子一些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這樣才能在不久的未來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做

  家長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給孩子規定好睡覺時間,孩子卻越接近睡覺的時間越興奮,鬧著不想躺下;在打電話的時候,命令孩子不要發出聲音,可是孩子吵鬧得卻越發厲害;做飯的時候不讓孩子進廚房,讓他不要動切好的菜,結果孩子在廚房玩得更加起勁,把東西弄得一團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這跟家長的教育方法息息相關。家長越是在孩子的世界裡費力去做一個控制者,禁止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就越想要朝著反方向行動。要怎樣才能有效禁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靈靈很愛吃果凍,媽媽怕靈靈吃過多的零食會影響正常飲食,所以每天控制靈靈吃果凍的數量,禁止她擅自拿果凍吃。

  靈靈每隔一會兒就可憐巴巴地跑過來問:「媽媽,我想吃一顆果凍。」媽媽嚴厲拒絕。然而,沒過多久,媽媽發現靈靈總是偷偷拿果凍吃。一袋果凍沒過多久就被靈靈吃完了。

  媽媽心想,總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便和靈靈商量說:「媽媽知道妳喜歡吃果凍,但是果凍吃多了不好。這樣吧,以後果凍交給妳自己保管,妳想一天吃幾顆?」

  靈靈想了想說:「兩顆。」媽媽很開心,拿來一包果凍,說:「那我們數一數。」數完後靈靈說:「一共有30顆,可以吃15天。」媽媽很開心,親了親靈靈說:「真聰明,吃完了媽媽再買一包給妳。」

  過了幾天,媽媽發現靈靈真的沒有多吃果凍。

  媽媽不再扮演監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而是選擇信任靈靈。靈靈有了自我管理的權利,內心深處的自制力隨之被喚醒,便會開始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控制,撒謊和耍賴的行為也漸漸減少。

  當家長在內心焦慮的作用下對孩子發出禁止時,反而會促使事件向反方向發展。很多家長總認為發出禁止一定能發揮作用,即使一次次無效,他們也只會質疑「這孩子是怎麼回事呀」,卻沒有意識到問題正出在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上。

  孩子生性單純率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當家長一再用限制性話語來控制孩子的時候,很可能會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不顧後果,就是想嘗試違背家長的感覺,覺得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是有趣,因此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及錯誤的行為目的。

  爸爸新買了一支價格昂貴的手機,拿回家後就嚴肅地告訴家裡兩歲多的小寶寶不要碰新手機。誰知,小寶寶聽完後,放下手裡的玩具,目不轉睛地看著爸爸玩新手機。趁著爸爸不注意,小寶寶捧著手機,胡亂地摸著螢幕,隨後又放到嘴裡啃起來。等爸爸回來見到這一幕,皺著眉頭喊道:「給我放下,不准用丟的!」話音剛落,小寶寶卻突然鬆手,手機掉在地面,螢幕被摔出了裂痕。爸爸很心疼,小寶寶卻笑得很開心。

  孩子和家長「唱反調」的行為背後,是心中自我認知意識正在萌芽。調皮搗蛋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這讓孩子產生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聽從管教是為了獲得和家長一樣發號施令的權利;受到否認便大喊大叫,並伺機「報復」家長,想讓他們也感受到同樣的傷害;或者失落、沮喪,選擇放棄反抗,打心眼裡認為自己不夠格。

  如果家長一味禁止,卻不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也不去向孩子訴說自己的心意,只會得到孩子叛逆的表現。家長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科學地引導,具體方法可參考以下意見:

◆和孩子一起提前制定「規則」

  孩子沉迷電視、電腦、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長久以來都是困擾家長們的難題。家長想要讓孩子少看電視,不玩手機,不妨提前幫孩子甄選節目,定好時間。兩歲多的寶寶每次最多只能看10分鐘的卡通。等孩子漸漸長大,可陪孩子一起觀看趣味紀錄片、動畫電影,適當延長觀看時間。孩子有了選擇權,就會考慮什麼時間看,看哪個節目,看多久的問題。

◆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孩子嘗試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想做什麼就放手讓他去做,當他親身體驗了「苦果」,自然會將家長的話聽進心裡。如果孩子做的是碰觸電門等不安全行為,當然要第一時間制止,事後蒐集相關文字、影視化資料和孩子一起觀看,讓孩子深刻地了解後果。

◆用禁止把希望孩子進行的活動變成福利

  爸爸為樂樂訂購了一套兒童英語的教育課程。他的本意是為了激發樂樂學英語的興趣。奇怪的是,爸爸規定樂樂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有限,禁止樂樂超過設定時間,並告訴樂樂:「這是完成大人要求後才能得到的福利。」之後,樂樂每天都想方設法得到這個福利,學習興趣越發高漲。

  對於一個好奇心強的孩子而言,適當地採用「禁止法」去引導孩子反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經常用「不准」、「不行」這樣的禁止詞去打擊孩子,反而是在「培育」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妨換一種方式,用更多的激勵來給孩子自信的力量,幫助孩子改掉壞毛病,塑造完美人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