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當了十幾年的父母,您辛苦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為別人鼓掌,但在這個時刻,請為身為父母十多年的自己鼓掌。為孩子把屎把尿、噓寒問暖、梳洗裝扮……在照顧幼小生命的過程中,必然有很多感恩和快樂,但相信也有很多時候,是以辛苦和焦急的心情度過。辛苦了,現在就帶著愛和安慰的心情,給無時無刻不以父母身分努力的自己,熱烈的掌聲和支持吧! 孩子出生後經過十幾個年頭,準備開始迎接另一個階段的苦惱和成長,而這也是我們身為父母能夠為孩子守護,最珍貴、最美麗的時期。 我在中學當了三十多年的老師。深刻體會青春期是人類成長過程中最燦爛、最耀眼的時期,度過這段時期的中學生們既可愛,卻也很辛苦。每個人擁有不同面貌的燦爛笑容,各種嘹亮或細微的聲音,輕易就能撼動教室。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問題,要面對自己不足和脆弱的樣子。我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也很煎熬,經歷了許多矛盾衝突,有時對父母大聲吶喊,但也免不了低頭道歉的時刻。和孩子起爭執時,看著有話直說的孩子,我心裡總是會想:「以前我不敢這樣和父母說話吧,總是膽顫心驚深怕捱罵,現在的我為何要承受這些……」但因為愛孩子,也只能默默強忍著眼淚。 直到有一天,我聽見孩子堅決地說:「我不要!」「我的想法和妳不一樣!」當下我不禁自問︰ 「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因為一直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所以是不是忽略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因此決定好好關心家有青春期子女的「我自己」。「好,從現在開始,每週至少抽一段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學點什麼、運動、閱讀、聽音樂會、喝下午茶、散步、打電話給老朋友、存錢和孩子一起去旅行……我要好好享受生活。」 看到父母生活中快樂幸福的樣子,是對青春期孩子最有益的學習。唯有父母幸福地生活,孩子才能享受生活,才會覺得人生是美好的、值得好好過每一天。加油!隨著青春期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將成長為更成熟的大人。因為我們是父母。 對話創造新關係 對話不僅傳達訊息和想法,還能創造新的關係。當人們透過對話感受到尊重時,就會向對方敞開心扉。好的對話可以讓人感受愉快的日常,激發好好生活的欲望。與愛自己、尊重自己的對象對話會成為重要的記憶,長久守護我們的人生。 期待青春期的孩子都能成長為熱愛自己生活,能夠透過對話表達自己想法的人。讓青春期孩子現在與未來都能幸福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父母身上學習到尊重和傾聽他人的對話法。 本書一共分為四部:改變關係的三種對話法、反映青春期孩子特質的三種對話法、提高自尊的三種對話法,以及坦率表達情感的三種對話法,總共整理了十二種對話法。由我最愛的女兒金智秀回顧她自己的青春期,細心閱讀原稿的每一篇文章,與我一起合作完成。感謝編輯與設計團隊的辛勞,讓這本書順利出版。感謝每一位愛孩子,願意分享與子女的對話經驗給大家,同時持續努力把更好的世界留給孩子的人們。 青春期的青少年雖然嘴上說「我自己會看著辦」,但站在父母的立場,仍覺得他們年紀還小,因此感到不安。小時候給予無條件的保護,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就應該相信孩子能夠自立並放手,但是介於兩種時期之間的青春期,要保持適當距離又不失保護,在情感上真的很難拿捏,不管對父母或孩子來說都一樣。 青春期的孩子很難再像小時候一樣,對父母言聽計從,因為青春期是一段不再以父母的要求為主,而是以自己需求為中心成長的時期。青春期的孩子會追求更多符合自己想法和個性的事,渴望成為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說,這是一段為了將來能完全不依賴父母,過著獨立的成年人生活而形成「自我認同」的「人生轉換期」。 孩子在與父母完全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中成長,身處的社會在經濟上更富裕、更民主,生活也比父母成長的年代更豐富、更自由。也因此,比起聽從父母的意見,更強調自我表達和自我權利的要求。 日新月異的科技和資訊也對青少年文化產生了影響。隨著時代變化,為了培養青春期的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親子關係也應該轉化為相互尊重。 父母對待青春期孩子的態度和說話方式,如果仍像小時候一樣,只是單方面的教導並不夠,必須透過尊重彼此想法、傾聽意見的對話方式,形成平等的關係。 在這個章節將提出三種對話方法來改變青春期的親子關係,首先是從命令轉變為疑問的「疑問型對話法」;第二,不迴避問題的「直接對話法」;第三,避免以父母的想法或經驗來推測或斷定的「事實中心對話法」。 這三種對話法反映出親子關係的變化,父母要開始聽取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青春期都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段,但是與父母所經歷的青春期相比,現在的孩子是世界的主人,應該更有自信地表達並體驗生活。以下會搭配實際對話讓您更容易了解這三種對話的意義,更能夠運用於生活中。
01.引導想法的疑問型對話法 「你不要管那些問題,好好讀書就好。」 「少管閒事,做好你該做的事就好!」 這是青春期孩子最討厭聽到的話。 青春期的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發生的各種問題都很感興趣,不管是家人之間或社會問題,但是像上述那樣命令式的對話只會單方面阻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變得被動,「我又做錯了什麼?」的防衛意識會開始在內心扎根。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需要的是疑問型對話法。 疑問型對話法能讓對話順利進行,同時對話的主導權不在父母,而在孩子身上。命令型的說話方式讓孩子感覺不受尊重,疑問型對話則會幫助孩子成長為自己的主人。 疑問型對話法會傳遞出父母願意傾聽的正面訊息,讓青春期孩子願意多講一點想法、多了解一些事、希望得到更多認可。如果孩子對某個話題感興趣,疑問型對話法可以藉由這個話題拓展出更多對話,可以從孩子口中聽到更多故事,是了解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喜歡什麼歌曲、為什麼喜歡、對什麼樣的人感興趣等最佳機會,因此父母要盡量避免使用「你一定要~」「就算你想也不行~」「嘖嘖~」這些否定、阻止孩子的話。 疑問型對話法並不是要追問「為什麼那樣?」這種問法只會帶給孩子被追究的感覺。有的父母會說:「我覺得提問好難,要怎麼問才是好問題呢?」其實並不是問出「好問題」,而是問孩子「你想怎麼做?」「你覺得什麼部分很辛苦、很累?」也就是以詢問的方式理解孩子想法,才能安慰和認同孩子的心情。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時,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換成疑問型對話法。命令型的說話方式是對奴隸使用的話語,疑問型對話則會幫助孩子成長為主人。 你怎麼想? 「學校打電話來,說你上課的時候頂撞老師。」 「哼,真愛計較,那麼一點事還打電話到家裡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問問題……看來老師很不爽。」 「你這什麼態度,怎麼可以說老師愛計較,我不用問也可 以猜到你上課時是什麼樣子,你最好去向老師道歉。」 「我不要。」 「什麼叫你不要。在那麼多同學面前頂撞,老師一定覺得很丟臉,既然做錯了就該道歉啊!」 「才不是那樣呢!」 「什麼不是那樣,照媽媽說的去做!」 「我不要!」 「拜託你聽話一點!」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為知道一些事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想挑戰老師,因此容易與師長發生衝突。這種時候,父母第一個想法多半是擔心孩子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沒有教養的壞學生,所以往往不明就裡,一開口就要孩子道歉,想採取和解的方式盡快結束一切。站在孩子的立場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因而展開抗辯,看到孩子這樣父母更擔心,就會使用更強烈的命令型話語。 一味維護孩子並不好,但是單方面強求孩子不管怎樣都要對老師有禮貌並服從也不恰當。應該透過對話先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當下如何應對,再進一步協助孩子解決問題。比起命令孩子執行父母認為正確的行為,這時候更需要採取疑問型對話法來釐清問題。老師打電話給爸媽讓孩子不高興,但老師也是出於關懷,所以父母可以藉由疑問型對話觀察孩子的狀況和心情,引導孩子試著思考老師的立場。 讓我們將上面的對話改成疑問型對話法來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學校打電話來,說你上課的時候頂撞老師。」 「哼,真愛計較,那麼一點事還打電話到家裡來。我只是在課堂上問問題……看來老師很不爽。」 「你可以告訴我當時的狀況嗎?」 「因為老師講解的時候聽不清楚,所以我就請老師大聲一點,結果老師怪我們太吵了。後來我覺得老師講的內容跟我知道的好像不一樣,所以又問了老師,結果他就說不要占用那麼多上課時間,晚一點再說,於是我就問老師為什麼現在不能說。」 「當時氣氛應該不是很好吧。」 「……」 「媽媽當然是站在你這邊。不過這件事,如果我是老師,也會覺得心裡有些不舒服。你怎麼想呢?」 「我也有不對的地方啦。」
「那麼現在該怎麼做比較好?」 「去向老師道歉?」 「我覺得那樣做很好。你想到要跟老師說什麼了嗎?」 「老師對不起,我在課堂上講話不客氣。」 「時間還早,不如現在就打電話吧。如果沒接,那明天去學校一定要跟老師說喔。」 命令式的話語是馴服奴隸用的,是指示,而非給人思考的機會,因為奴隸只會按照指示行事。奴役的第一步就是禁止提問,只能依照命令做事。同時命令者會評價執行程度,人就是這樣逐漸被馴服。 任何人都會對命令型的話語感到不舒服,青春期的孩子更敏感、更排斥。回想自己在青春期時,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心裡想著「打掃一下房間吧」,正準備去拿清潔工具時,卻聽到大人說:「沒看到家裡亂七八糟的嗎?還不快去打掃!」聽到這種斥責和命令的口氣,當下突然就不想掃了。如果經常聽到指示和命令的話語,心裡很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抵抗感。 在親子關係中,平等的尊重很重要。命令型話語會將父母和孩子區分成指示者和接受指示者,如此一來,親子之間就不是平等關係,而是上對下的垂直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迫切追求自我認同感。因此如果聽到單方面的命令,可能會敏感地認為自己所有的選擇和意見都不會被接受。因為命令和指示都是單向的訊息,所以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抵抗感,在心裡與父母拉開距離。 命令型和疑問型對話的最大差異,在於尊重對方的心。因為視為平等關係,所以會詢問意見並給予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才是「對話」。並非只是傳達或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決定,而是等待他們思考,鼓勵他們表達意見,同時也對自己負責。 疑問型對話法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這樣的對話方式才有助於改善關係。青春期的孩子在經濟等各方面還是要依靠父母,在他們的立場很難覺得自己與父母是平等的關係。但是父母若多採用疑問型對話法,就會傳達給孩子「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意見」這樣的訊息。 「可以開始了嗎?」 「你有什麼想法?」 「現在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不要用命令和指示強制停止孩子思考和提問的機會,孩子可能會固執反抗,或因為反抗心引發更大的反應。站在父母的立場,有時會想用強烈的命令來催促孩子,給予警告。而對孩子來說,有時比起自己思考,確實會比較希望得到別人的建議或決定。因此父母必須藉由日常說話方式讓孩子體驗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盡量少用命令,多用疑問型對話法,讓孩子學習尊重、對等的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