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衰退的日本棒球
右外野飛球出局
時間,二○一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地點,美國加州洛杉磯,道奇體育場(Dodger Stadium)。
全場三萬三千四百六十二位觀眾鼓譟聲不絕於耳。場內打得如火如荼的,是第四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BC, World Baseball Classic)四強戰。曾獲兩屆冠軍的日本隊,碰上身為主辦國、世上公認最頂尖的棒球強權──美國隊,但美國隊卻還在苦苦追求這個賽會隊史的首冠。
比賽迎來最緊張的一刻。就在剛剛的七局上半,日本隊在一比一平手的局面下,換上千賀滉大登板投球。他一上場,就連續飆出三次三振,八局續投又先多補一次三振,連續面對四名打者都投出三振,將大聯盟明星打線耍得團團轉。
來自軟體銀行鷹隊的千賀滉大,是這些年來最被日本球界津津樂道的「育成奇蹟」。高中時期的他,身材單薄、表現平凡無奇,最快球速僅有一百四十四公里,即使以高中生的標準來看都不算好,更別說是要擠進競爭激烈、連甲子園明星選手都未必有把握的職棒殿堂。
千賀也一度放下職棒夢,考慮升學面對現實。然而,一位棒球用品店的老闆西川正二卻看中他的潛力,向軟銀球探大力推薦了他。剛好又適逢軟銀打算成立三軍、擴編儲備球員,因此在二○一○年的選秀會中,便以「育成選手第四指名」簽下千賀。
選秀順位直接反應了球團對選手的評價與期待感,被認為未來能夠飛黃騰達的「大物」,往往在前幾個順位就被挑走了。當年選秀會一共有九十七名選手獲得職棒青睞,而千賀的位置在九十七人中,排行第九十一。
剛進職棒的千賀,連做完練習菜單的體力都沒有,光是投球用力一點,身體很快就會感到疼痛。不過,軟銀發現他的柔軟度相當出色,揮臂時的肩膀活動範圍寬廣,讓球隊認定他是可造之才。果然在經過磨練後,千賀的球速越飆越快,他先是以中繼的角色站穩一軍,接著轉任先發也表現得可圈可點,球速直逼一百六十公里。昔日的吊車尾,就這樣成了常勝軍軟銀的當家王牌,入選日本經典賽代表隊。
除了快速球,千賀最拿手的,就是幅度大、下墜得快速又犀利,讓打者抓不到擊球點的指叉球。許多日本投手都有鍛鍊這顆指叉球,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也是讓美國打者普遍頭痛的球路。不少在大聯盟投出優異表現的日本投手,像是田中將大、上原浩治、黑田博樹等人,都靠著這顆奪命指叉,在大聯盟投出一片天。如今,千賀也帶著這顆指叉球正面迎戰日本在這屆賽會裡的最大強敵美國。
大聯盟畢竟是大聯盟、世界最頂尖的職棒殿堂。打者們很快就擺脫了被單方面壓制的局面,連續賞給千賀兩支安打,形成一出局,二、三壘有人的失分危機。接下來站上打擊區的,是效力於巴爾的摩金鶯隊的重砲亞當.瓊斯(Adam Jones)。投球一向都是撲克臉的千賀,即使面對危機,神情也沒有一絲慌亂,繼續用他的拿手絕活對決瓊斯。
瓊斯揮棒打出了三壘滾地球,球朝著日本隊三壘手、經驗老道的松田宣浩而去,松田是太平洋聯盟多屆金手套得主,也是千賀在軟銀的隊友。按理來說,處理這顆平凡滾地球的難度不高,應該能將三壘跑者阻殺在本壘前防止失分。
但是,球卻打在松田的手套上彈了出來。棒球場上瞬息萬變,多花一、兩秒去撿球,就注定來不及傳本壘刺殺跑者。美國隊攻下超前分,二比一領先。
落後一分的日本隊進入八局下半,眼看比賽只剩下兩個半局的進攻機會,不認輸的他們也做出反攻。代打內川聖一敲安上壘、山田哲人犧牲觸擊、菊池涼介三振、青木宣親選到保送。
兩出局後,一、二壘有人的得分機會,只要敲出安打就可能追平,敲出長打或全壘打,更是有機會一口氣逆轉。輪到了日本隊當家第四棒、效力於橫濱DeNA灣星隊的筒香嘉智,他是二○一六年中央聯盟全壘打、打點雙冠王。
本屆賽會首場對戰古巴,日本隊的第一分就是筒香打下來的,他對古巴及後續的澳洲、以色列賽事都有開轟紀錄,手感相當火熱。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隊總教練小久保裕紀,把他排在過往觀念裡,代表整條打線支柱的關鍵第四棒位置。
美國隊當然想守住這得來不易的一分領先,換上了休士頓太空人隊的派特.尼謝克(Pat Neshek)上場後援,這位投手有著奇特的投球姿勢,以及帶著犀利下墜的快速伸卡球等詭譎球路,是個不好掌握的投手,更何況是初次對決。他讓筒香先是揮空一球,接著投成兩好一壞的球數優勢。
在美國的場地比賽,看臺上多半是美國本土球迷,一些人激動地揮舞著美國國旗,相信球隊能夠挺過這個局面。日本球迷人數雖然比較少,場邊應援鼓聲、喇叭聲仍不絕於耳,氣勢上並沒有輸,期盼著能夠一棒討回一切。
投手球數領先,但是不到三個好球、三人出局,棒球永遠都有變數。尼謝克第四球攻向筒香內角,這次筒香沒有放過,他大棒一撈,把球轟向右外野。筒香本身就是力量十足的打者,且這次的擊球點、揮棒角度等,沒有一百分也有八、九十分。
無論是現場,還是在電視機前越洋觀戰的日本球迷,看到這次揮棒的瞬間,或許都興奮地跳了起來,連美國主播在播報的當下都明顯提高了音調, 彷彿期待已久的大場面即將登場。
「這是一發三分全壘打!或者,至少是顆打在外野深處的二壘安打!而且怎麼樣都該逆轉比賽,要不然至少追平……」
但,這些事情都沒發生。球雖然飛得很高卻沒有飛過全壘打大牆,而是落在右外野手的手套裡。三人出局,日本隊錯失了得分的大好機會。
在事後檢討中,部分意見認為當天飄著小雨和霧氣,濕氣多少減弱了球的飛行距離,才會讓這顆氣勢十足的出擊,變成只是一顆平凡的飛球。松田要命的關鍵失誤,也可能和場地濕滑有關。
不過像這類的說詞,永遠不構成能夠接受輸球的理由,因為不管如何,雙方都是在同等條件的環境中比賽。失誤出現、關鍵一擊卻沒掌握,氣勢此消彼長, 日本九局下半也未能有效反攻,敗給了美國隊,確定連兩屆經典賽大會止步四強。而筒香的這一球,則成為許多日本球迷心中印象最深刻、最不願想起的一顆「右外野飛球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