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方案16敢說真話
孩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從小怕被罵、怕被排擠,因而心底裡壓抑許多「敢怒不敢言」的真心話。
「信任」讓孩子敢於說真話、免除長期心理的折磨。爸媽不妨做到五項自我覺察,讓孩子能夠豁然開朗。
孩子從小和大人相處的經驗哩,多少會學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能明哲保身,不致於被貼上「愛說謊」的標籤。
心痛的爸媽
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社會才知道他們深藏著天大的秘密。長大了,人間世事更清楚,若更懂得說出來或許有自我療癒的機會。
恩俊是在哥哥到美國留學後,勇於告訴爸媽─六年前,家中失竊的三千元不是他拿的,是哥哥拿走的。當年爸媽創業忙碌,自顧不暇,口頭警告恩俊不准再犯,卻沒深究,哥哥如願以償買到新款遊戲卡,也仗勢人高馬大,長期威脅恩俊,讓他蒙受不白之冤。
哥哥出國後,恩俊在大學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諮商後,決定將來龍去脈告訴爸媽,也了結心頭一樁心事。
有的爸媽還面對意想不到的往事,只怪自己當時被矇騙了。例如,女兒在校成績優異,被老師讚賞之餘,額外安排補課,一心一意栽培子女的爸媽不疑有他,不料引狼入室。
女兒正在青春懞懂之際,以為受寵是「兩人之間的秘密」,直到長大成人,回頭一想,原來是被誘拐,這時心中的矛盾、痛苦可想而知。
不能說─這是孩子決定不說,保留隱私。
不敢說─這是孩子想說,卻擔心無法承擔後果而閉嘴。這一拖就是好幾年,等到事過境遷,人證、物證可能都已火滅煙消了。
讓孩子敢說
「信任」是親子良好相處的法寶。當孩子知道說真話─不會被阻止、不會被懷疑、不會被處罰,他自然會在適當時刻說出口。
而孩子如何判斷大人是否可信任?這是朝夕相處氛圍中所累積的直覺判斷。
如下五個「信任」自我察覺可以修正親子關係,讓孩子「敢說真話」,及早做對危機處理。
一、不用權威方式命令孩子做事。
二、不用懷疑口吻對孩子問東問西。
三、不用猶豫不決的模樣面對孩子請教。
四、不用任意中斷的方式讓孩子講不下去。
五、不用直接闖入的方式進到孩子的房間。
孩子只要在正面語句、正面思維的互動中,大腦發展得到良好塑造,自然情緒穩定,明白爸媽一定會助他一臂之力。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前途。孩子若有心事,爸媽需尊重,絕不要逼問,當孩子發現說出來時更自在、更放鬆,自然傾吐而出了。
孩子從幾歲開始守住了秘密?又,說不出口的秘密會造成生活壓力嗎?
換個角度想,大人是否也保留了秘密,讓孩子隱約感受得到卻不得其門而入?
秘密有三種類型:
一、可以公開的秘密
年幼時,心理素質較弱,害怕自家貧窮被瞧不起,或因為單親而絕口不提,等到長大成人,事過境遷,談笑風生之際,童年的秘密反而變成真心分享的悄悄話。
二、不得已公開的秘密
對孩子而言,拿了爸媽的錢;滯留網咖沒上學;或偷偷談戀愛了……這種不敢聲張的秘密,卻在爸媽發現有異,厲聲逼問下說出口了。
三、絕對不能公開的秘密
家族的醜聞或是自己不堪的過往,如今,是社會顯達人士,當然不希望被曝光;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深藏多年的暗戀,或年少無知闖了禍卻沒被發現,等等。
翡麗媽媽最近懊惱女兒的表現,女兒把心中秘密全部向導師吐露,卻對媽媽一言不發;翡麗媽媽向導師請教時,掛著一幅眼鏡的女教師頗講義氣的模樣,她說:「我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信守諾言,她說不可以講,所以我真的不能講。媽媽,妳要不要對她的要求再寬鬆一點?」
離開校門時,翡麗媽媽說自己是帶著受傷的心靈,每一步走起來都很沉重。她生自己的氣─女兒可以對外人分享秘密,對自己的媽媽卻三緘其口,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
封鎖秘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幸福導師班」裡,我鼓勵翡麗媽媽調整教養心態,減少「我對你錯」的咄咄逼人,讓女兒在「求訴有門」的情況下,才能勇於請教,敢於吐露。
爸爸說出了秘密
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副教授,是秘密心理學家的研究先驅,在著作《守密》書中,他提及─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不說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未來。
最戲劇性的事是─當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在參與哥倫比亞大學求職面試,還發表演說的那個深夜,疲累不堪之際,突然接到一通電話,說出了讓他瞠目結舌的秘密。
那通電話是爸爸打來的,爸爸說:「我當年無法生育,但我們卻很想要有孩子,所以透過匿名捐贈的精子和人工受孕的過程,生下了你。你的弟弟也是這樣來到這個家庭的。」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形容當下自己「我覺得頭暈,有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在全無預警下,這個秘密從「絕對不能公開」到「可以公開」的過程,歷經二十多年了。
後來,從媽媽口中,他得到進一步的真相,原來媽媽承受長年的內心煎熬,主要是祖母不希望揭露,老人家擔心他們兄弟無法接受事實而拒絕融入家庭。
結果,兒子長大成人身心成熟時,爸爸說出了家中秘密,反而更增進彼此的理解和親密。有趣的是,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好奇自己的生父是誰?他寄出了基因檢測樣本,兩年後終於有了回音。
基因檢測公司通知他,除了弟弟,他還有兩位弟弟,也是來自同一名捐精者的孩子,一位叫艾利西,一位叫羅斯。接下來的日子,四個同父異母的手足建立了連繫關係,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說:「有些秘密分享後不但不會造成隔閡,反而能讓人更親密。」
尊重秘密的存在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多少有些自己的秘密心事,夫妻、手足關係再好,都需尊重另一方保守個人秘密的需要。尤其親子之間,爸媽絕不能逼問孩子說出深藏的心事,只有在互動中有了表達的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心扉了。
孩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從小怕被罵、怕被排擠,因而心底裡壓抑許多「敢怒不敢言」的真心話。
「信任」讓孩子敢於說真話、免除長期心理的折磨。爸媽不妨做到五項自我覺察,讓孩子能夠豁然開朗。
孩子從小和大人相處的經驗哩,多少會學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能明哲保身,不致於被貼上「愛說謊」的標籤。
心痛的爸媽
有些爸媽直到孩子出社會才知道他們深藏著天大的秘密。長大了,人間世事更清楚,若更懂得說出來或許有自我療癒的機會。
恩俊是在哥哥到美國留學後,勇於告訴爸媽─六年前,家中失竊的三千元不是他拿的,是哥哥拿走的。當年爸媽創業忙碌,自顧不暇,口頭警告恩俊不准再犯,卻沒深究,哥哥如願以償買到新款遊戲卡,也仗勢人高馬大,長期威脅恩俊,讓他蒙受不白之冤。
哥哥出國後,恩俊在大學輔導中心接受心理諮商後,決定將來龍去脈告訴爸媽,也了結心頭一樁心事。
有的爸媽還面對意想不到的往事,只怪自己當時被矇騙了。例如,女兒在校成績優異,被老師讚賞之餘,額外安排補課,一心一意栽培子女的爸媽不疑有他,不料引狼入室。
女兒正在青春懞懂之際,以為受寵是「兩人之間的秘密」,直到長大成人,回頭一想,原來是被誘拐,這時心中的矛盾、痛苦可想而知。
不能說─這是孩子決定不說,保留隱私。
不敢說─這是孩子想說,卻擔心無法承擔後果而閉嘴。這一拖就是好幾年,等到事過境遷,人證、物證可能都已火滅煙消了。
讓孩子敢說
「信任」是親子良好相處的法寶。當孩子知道說真話─不會被阻止、不會被懷疑、不會被處罰,他自然會在適當時刻說出口。
而孩子如何判斷大人是否可信任?這是朝夕相處氛圍中所累積的直覺判斷。
如下五個「信任」自我察覺可以修正親子關係,讓孩子「敢說真話」,及早做對危機處理。
一、不用權威方式命令孩子做事。
二、不用懷疑口吻對孩子問東問西。
三、不用猶豫不決的模樣面對孩子請教。
四、不用任意中斷的方式讓孩子講不下去。
五、不用直接闖入的方式進到孩子的房間。
孩子只要在正面語句、正面思維的互動中,大腦發展得到良好塑造,自然情緒穩定,明白爸媽一定會助他一臂之力。
拯救方案17尊重秘密
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說不出口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前途。孩子若有心事,爸媽需尊重,絕不要逼問,當孩子發現說出來時更自在、更放鬆,自然傾吐而出了。
孩子從幾歲開始守住了秘密?又,說不出口的秘密會造成生活壓力嗎?
換個角度想,大人是否也保留了秘密,讓孩子隱約感受得到卻不得其門而入?
秘密有三種類型:
一、可以公開的秘密
年幼時,心理素質較弱,害怕自家貧窮被瞧不起,或因為單親而絕口不提,等到長大成人,事過境遷,談笑風生之際,童年的秘密反而變成真心分享的悄悄話。
二、不得已公開的秘密
對孩子而言,拿了爸媽的錢;滯留網咖沒上學;或偷偷談戀愛了……這種不敢聲張的秘密,卻在爸媽發現有異,厲聲逼問下說出口了。
三、絕對不能公開的秘密
家族的醜聞或是自己不堪的過往,如今,是社會顯達人士,當然不希望被曝光;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深藏多年的暗戀,或年少無知闖了禍卻沒被發現,等等。
翡麗媽媽最近懊惱女兒的表現,女兒把心中秘密全部向導師吐露,卻對媽媽一言不發;翡麗媽媽向導師請教時,掛著一幅眼鏡的女教師頗講義氣的模樣,她說:「我答應學生的事一定要信守諾言,她說不可以講,所以我真的不能講。媽媽,妳要不要對她的要求再寬鬆一點?」
離開校門時,翡麗媽媽說自己是帶著受傷的心靈,每一步走起來都很沉重。她生自己的氣─女兒可以對外人分享秘密,對自己的媽媽卻三緘其口,到底自己做錯了什麼?
封鎖秘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幸福導師班」裡,我鼓勵翡麗媽媽調整教養心態,減少「我對你錯」的咄咄逼人,讓女兒在「求訴有門」的情況下,才能勇於請教,敢於吐露。
爸爸說出了秘密
麥可.史萊平恩(Michael Slepian)副教授,是秘密心理學家的研究先驅,在著作《守密》書中,他提及─每個人平均有十三個秘密,那些藏著不說的秘密是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和未來。
最戲劇性的事是─當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在參與哥倫比亞大學求職面試,還發表演說的那個深夜,疲累不堪之際,突然接到一通電話,說出了讓他瞠目結舌的秘密。
那通電話是爸爸打來的,爸爸說:「我當年無法生育,但我們卻很想要有孩子,所以透過匿名捐贈的精子和人工受孕的過程,生下了你。你的弟弟也是這樣來到這個家庭的。」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形容當下自己「我覺得頭暈,有股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在全無預警下,這個秘密從「絕對不能公開」到「可以公開」的過程,歷經二十多年了。
後來,從媽媽口中,他得到進一步的真相,原來媽媽承受長年的內心煎熬,主要是祖母不希望揭露,老人家擔心他們兄弟無法接受事實而拒絕融入家庭。
結果,兒子長大成人身心成熟時,爸爸說出了家中秘密,反而更增進彼此的理解和親密。有趣的是,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好奇自己的生父是誰?他寄出了基因檢測樣本,兩年後終於有了回音。
基因檢測公司通知他,除了弟弟,他還有兩位弟弟,也是來自同一名捐精者的孩子,一位叫艾利西,一位叫羅斯。接下來的日子,四個同父異母的手足建立了連繫關係,麥可.史萊平恩副教授說:「有些秘密分享後不但不會造成隔閡,反而能讓人更親密。」
尊重秘密的存在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多少有些自己的秘密心事,夫妻、手足關係再好,都需尊重另一方保守個人秘密的需要。尤其親子之間,爸媽絕不能逼問孩子說出深藏的心事,只有在互動中有了表達的安全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打開心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