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未來有優勢嗎?
◎ 牛津大學裡不需要「模範生」
在牛津大學的新生面試中,每年都會遇到優秀的學生。在過去14年間,每到12月的第一個星期,就是學校的面試週,而我擔任東方研究學院的招生委員會主任已有7年光陰,也看過了無數份自我介紹,我發現,私立學校的學生們會提交明顯受過指導的面試資料,在面試時,他們一聽到面試官的提問,就會馬上滔滔不絕說出演練多次的回答,但是,在牛津大學,九成的面試官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
有些學生感覺好像讀完了這世上所有的書,也有些學生信誓旦旦說讀過我的書,但只要多問幾句,就會馬上發現他們只是瀏覽過幾頁而已。我也看過很多擁有非常厲害的獲獎經驗,資歷華麗的面試者。然而,牛津大學的教授們對於華麗的經歷並不感興趣。比起讀過一百本書,我們對於只看過一本書的人更感興趣;比起豐富的經歷和獲獎經驗,我們對於擁有深度的想法,深入研究過自身興趣的人更為好奇。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尋找的,是對特定領域展現出豐富熱情的少數人才。
在一次入學面試中,我遇到了一名叫湯米的學生,我問他為什麼想在牛津大學讀書,湯米回答,因為他想成為有錢人。通常很少有學生會這樣回答,但湯米理直氣壯地述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家裡沒有人上過大學,他想好好讀書,把爸爸的汽車修理廠經營得更好,然後成為有錢人。他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既坦率又堅定。面試官們給湯米打出的分數,比在伊頓公學等名校接受面試培訓的學生還要高。湯米以優異的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現在成功地經營著事業,就像在面試時一樣堅毅、理直氣壯和幸福。湯米或許是所謂的怪胎學生,但是,這正是牛津大學在等待的人才──能夠坦率表達自己、具有膽識的人,這些人,才是未來大學、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將來的可能性,遠比至今取得的成就還要重要。比起在良好環境受到良好教育的乖寶寶,牛津大學更想尋找的是,在艱困環境中雖沒有受到特別照顧,但只要好好栽培,就可以長成大樹、像原石般曖曖內含光的人才。為了申請牛津大學,通常需要在被稱為「A-Level」的英國大學考試中,獲得三個科目的A,但偶爾也會有分數未完全達標的學生申請。然而,這些學生被錄取的情況並不少見,牛津大學也會提供全額獎學金給家境困難的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多會在成功後回到學校捐款,回饋給和自己以前處境相似的學弟妹。
和英國孩子不同的是,亞洲孩子們熱衷於累積證照,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在考試、比賽上取得客觀的分數或成果。亞洲特有的證照文化從童年就開始了。鋼琴練到徹爾尼第幾首、跆拳道黑帶、英文幾分等標準,逐漸形成了「至少要達到某種標準」的壓力,遺憾的是,這不僅奪走想像力成長的空間,而且就算取得了各種證照、考試分數,也很難真實反映出孩子的能力。為了考試而學的知識,贏不過出自興趣學習,或是累績豐富經驗而內化的知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想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尋找出孩子能夠真心投入的事物,並幫助他們接觸那件事。這樣一來,在某個時刻,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神奇地具備了無人能及的、真正的「力量」。
◎ 在創造力的時代,團隊合作將成為勝出關鍵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675年,艾薩克‧牛頓在信中寫下了這句話,意味著無論再偉大的成果也不能居功於個人。牛頓將成就歸功於前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2017年,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大眾發表博士論文時引用了該句話:「每個世代都站在上一個世代的肩膀上,就如同我在劍橋攻讀博士時,也曾在牛頓、馬克士威和愛因斯坦的研究中獲得靈感一樣。」
諾貝爾博物館將諾貝爾得主的關鍵力量定義為「創造力」,為了發揮這種創造力,需要具備和他人溝通與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合作就無法創新,不管是擁有多麼卓越想法的聰明人,如果不能和他人溝通,就難以獲得成功。
現今教育界的討論焦點已不同於以往,不再僅僅追求效率,而是著重於情感與共鳴。複雜的全球議題無法僅靠個人解決,唯有團隊合作才能產出成果。因此,透過情感與共鳴來促進溝通、合作與和諧,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種能力不受限於上下關係,必須尊重彼此角色,並建立平等的協作關係。
除了負責招生事務,我也經常擔任教授聘用評審委員,當申請者都很出色,不僅經歷相似、論文數量也相近時,比起履歷上的客觀條件,最終考慮的關鍵因素還是這個人能否與他人共事。懂得傾聽他人、善於溝通並具有彈性的人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再加上責任感和體諒他人的心,就更完美了,因為研究工作很倚賴團隊合作,像是生物科技研究室,往往需要數十人合作才能完成一篇論文;在氣候研究所,為了研究全球氣候,也常見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室緊密合作;同樣地,日常生活中看電影時,我們在片尾經常會看到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即便電影僅有兩個多小時,但在投資、製作到上映的過程中,規模化的合作不可或缺。
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現代更需要的是「連結」的能力,因為連結會擴大規模,而規模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實現了過去不可能發生的、現實與虛擬的無邊界化,顛覆性擴大了連結的規模,但是,最終這個連結還是必須仰賴「人」來運作。如果我們現在不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他們可能會在未來的互聯世界中,孤身面對挑戰。
懂得與AI共處的孩子,並不擔心被取代
◎ 現在的孩子是「AI原住民」
在新冠疫情期間,學校暫停了實體課程,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我的小女兒潔西有三分之一的課程只能在線上進行。雖然現在已恢復線下課程,但大部分學校作業仍是在網路上完成。對潔西而言,網路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從小就能熟練操作電腦和平板,甚至在還不會寫字時就開始使用表情符號,最近還會和朋友在元宇宙平台 Roblox 上玩遊戲。潔西也習慣了自動拼寫修正功能,和朋友或遠在海外的長輩聯繫時,比起實際見面,更常透過視訊交流。這一切都讓我意識到,無論形式如何,這些孩子的生活始終與數位空間緊密相連。
「數位原住民」一詞是由馬克‧普倫斯基於 2001 年提出的。他在《數位原住民,數位移民》(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一文中,將數位原住民定義為「在電腦、手機和其他數位設備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隨著數位設備的多樣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數位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我想以「AI 原住民」一詞來強調這種轉變。
我認為,包括 Z 世代(1997至2010 年出生者)、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以及未來的世代,都屬於「AI 原住民」。對他們而言,AI 是夥伴,VR 是遊樂場。這些科技在語言學習、程式設計和寫作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部分國家卻立法禁用 ChatGPT,業界擔憂這種做法會背離時代潮流。對 AI 世代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限制就像在紙筆時代禁用字典,或禁止千禧世代使用 Google等搜尋引擎。我們要做的不是選擇是否使用 AI,而是教育未來世代如何善用它。我們應學會接受 AI 的幫助,但不完全依賴它,並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為AI在某些情境問題下,可能提出不道德的解決方案。
最近在教導「AI 原住民」時,我意識到自己能教的並不多,因為孩子們對 AI 的理解遠超過我。在捷克參加為期一週的 AI 集中研討會時,我原本計畫教授各種 AI 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參加的 20 多歲年輕人僅用一小時便能輕鬆探索數位空間,幾乎不需要我的協助。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角色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導者。Z 世代和α世代對數位空間十分熟悉,AI 對他們而言已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而且透過充分運用 AI,他們能夠更有效率地生活。
◎ 和AI一起玩出創造力
隨著 AI 時代的展開,教育將迎來巨大的轉變,未來我們在教育與學業評估機制上,該如何因應與調整呢?不同於大眾憂慮的態度,我持相反的立場,我認為 AI 不僅不會帶來教育的危機,反而會創造新的可能性。例如,AI 老師可能解決氾濫的補教問題。
儘管一些學校試圖在校內禁用 ChatGPT,但這樣的做法只是徒勞無功,因為孩子們在家仍然可以使用它。對於「AI 原住民」而言,他們在數位世界一如水中的魚般遊刃有餘。相較之下,我到了 20 多歲後半才接觸數位科技。為了讓孩子獲得能夠因應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一代的家長,需要更努力去理解新一代,同時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在 AI 時代中找到自己的路。AI 的發展將帶來傳統教育的終點,而我非常期待與好奇,孩子將會生活在什麼樣的新世界中。
在AI時代,AI和人類形成了適當的分工結構。從教育界的觀點來看,這代表著「記憶知識」與「應用知識」的分離。應用知識是人類的責任。我們要教導孩子們如何運用既有知識和數據來應對問題,而非死記硬背。過去,人們認為擁有資訊是成功的關鍵,但如今更重要的是具備「創意」和「策略性思考」的能力。在我所參與的AI工作坊中,有些學生擔心AI會讓年輕世代變得懶惰和被動,也就是說,人們變得只會消費,而不再創造作品。確實,AI可能成為創造力的輔助工具,也可能削弱我們的創造力。
我發現,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對待虛擬動物,就如同在照顧真實的動物一般,他們在元宇宙中學習數學,如同在遊戲中探索。我的小學生姪子用VR飼養白粉蝶,並觀察其成長過程。為了測試AI和人類的思考差異,我還請小女兒傑西畫出「與AI共度的日常」。
潔西畫的第一張畫裡,她正在寫作業,但是解題解錯了,之後在機器人的幫助下答對了問題,老師豎起了大拇指。第二張畫中,潔西和機器人朋友一起在櫥櫃偷吃餅乾,媽媽(我)得知後大發火,於是潔西和機器人把餅乾放回櫥櫃,接著媽媽(我)給潔西餅乾,為機器人加機油。
看完潔西的畫後,我也向OpenAI開發的DALL-E2下達指令:「畫出機器人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模樣」。隨後,AI畫出了兩個機器人跳舞和聊天的樣子。一眼看去,和潔西的畫相比,AI的畫顯得單調。
如果要求DALL-E2畫出「外型是小狗的機器人,和孩子一起坐在山坡上」,或許AI會畫得比潔西更出色,但創意不是出於AI,而是出於我。
我問潔西為什麼想畫那些內容?她說:「我就只是想那樣畫。」AI並沒有這種直覺式的創意。我認為,如果想更靈活運用AI,這些將成為未來主要使用者的孩子們,首先要懂得盡情發揮創意。
韓國政府宣布,從2025年開始,將在部分中小學引進AI教科書,取代傳統紙本教科書。(編註:台灣教育部於2024年推動AI助力,融入中小學數位學平台)。
此外,政府計劃提供每位學生數位設備,以實現數學、英文、資訊科技的個性化學習。在推動第一階段後,將視情況決定是否擴展至其他科目,目標是在2028年全面使用AI教科書。往後,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將和過往出現明顯斷層,過去我們常以「讀書」來表示學習,未來我們可能不再需要「讀」,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觀看」。
AI時代的家長們,因應時代的改變調整教育方式並不難,例如,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和ChatGPT一起創作,寫篇以春天為主題的文章,或者和AI共同創作童話故事。除了創作外,和AI互相提問也是不錯的活動,或者和AI一起玩規則簡單的遊戲,這些都有助於大大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此時,與其拿孩子和ChatGPT做比較,不如稱讚孩子做得很棒的地方,和孩子一起以充滿好奇心的態度討論ChatGPT創造的成果。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邊讓孩子和ChatGPT玩,一邊自然而然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 避免孩子數位成癮的方法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家長,大概都不希望孩子長時間沉迷在YouTube或遊戲,我也是如此。然而,如果家長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或提出更有趣的對策,一味要求孩子也不會有用。
我回韓國時,常常在餐廳看到大人讓孩子自行觀看手機或平板。這樣的景象,不僅我的先生感到訝異,我在英國也從來沒有見過。多數家長為了讓孩子在餐廳裡不哭鬧、不亂跑亂跳、不做出脫序舉動,習慣以電子設備吸引孩子,換取好好用餐的時間。但是,英國的孩子也一樣調皮吵鬧,為什麼英國家長不用同樣的方法呢?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未滿18個月的孩子觀看影片,除了和家人或朋友視訊以外,不要讓18個月至2歲的孩子看螢幕,而2歲至5歲的孩子一天不要看螢幕超過1小時。這裡的螢幕,指的是電視、電腦等所有電子設備。此外,就算給孩子們觀看,也僅能觀看經過嚴格挑選的優質內容。最重要的是,兒童在觀看影片時需要媽媽、爸爸或監護人陪同。當然,這些都只是建議,實際上還是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發育狀況而有差異,但是,家長仍然要多觀察孩子看影片的狀況,是否在身體活動、遊戲、睡眠和社交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在大腦發育期過度接觸數位媒體,會對大腦和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大腦在收看數位媒體時,通常只會刺激枕葉,因此漸漸地,演變為只對華麗的聲光效果有反應,如此一來,很容易延緩掌管大腦整體的額葉發育。額葉負責調節衝動、管理情緒、計劃和決策等功能,如果這些部分出現問題,專注力和注意力就會逐漸下降。
難道都不能讓孩子們觀看影片嗎?我並不是這個意思。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在孩子觀看影片時,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例如,規定在家裡完全不能看影片,並且和孩子一起執行。我們家會在進門後把手機放在鞋櫃上,這是為了能更專注在與孩子的對話上,不因為手機分心。
我深刻明白,下班後還要花時間陪孩子,真的很考驗家長的體力,但對孩子而言,這樣當面聊天的經驗不可或。陪孩子的時間越長,約能縮小數位媒體產生的溝通差距。通常10歲以下的孩子話很多,總是一股腦想把在幼稚園發生的事情、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一告訴爸爸媽媽,如果家長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孩子投入在電視或遊戲上的時間。
不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把電玩、影片當成孩子學習的敵人,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了解它們。最近,我的小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喜歡玩《Roblox》和《Minecraft》。如果向她問起這些遊戲,她就會非常開心告訴我在虛擬世界裡的體驗。
我和先生也會刻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打電動、分享遊戲經驗,甚至討論電視的優缺點。如果不了解孩子看的影片、玩的遊戲,只是不分青紅皂白責罵禁止,只會破壞親子間的和諧。因此,不妨傾聽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吧!遊戲可以打開孩子和家長間的窗,當孩子覺得和家長溝通順暢,孩子才能夠真心接受家長對於使用數位媒體的建議。
[立刻和孩子一起]趨勢感U P!
❖ 讓孩子嘗試執行一個感興趣的長期專案!就像我的大女兒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出亞馬遜模型一樣。
❖ 不要執著於分數和排名。AI時代要求的是對特定領域的洞察力,比起孩子的不足之處,請多觀察孩子擅長和喜歡的事物。
❖ 就算只看一本書,漫畫也可以,試著重質不重量,在孩子看完書後一起思考和交流。
❖ 試試看「發表」遊戲。讓孩子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書,這時如果家長能表現出更多的興趣、踴躍提問,孩子就會更雀躍說明。
❖ 帶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寫生。讓孩子盡情觀察有趣的畫作、精美的文物或者感興趣的作品,讓他們在素描簿上自由作畫,家長最好也一起加入!
❖ 幼兒期每次觀看螢幕的時間,建議限制在20分鐘之內。
❖ 偶爾和孩子一起打電動,聊聊遊戲內容,給予他們共鳴和理解。
❖ 吃飯時請把智慧型手機收起來,多和孩子對視,聊聊餐點的味道、今天過得怎麼樣等日常對話。
◎ 牛津大學裡不需要「模範生」
在牛津大學的新生面試中,每年都會遇到優秀的學生。在過去14年間,每到12月的第一個星期,就是學校的面試週,而我擔任東方研究學院的招生委員會主任已有7年光陰,也看過了無數份自我介紹,我發現,私立學校的學生們會提交明顯受過指導的面試資料,在面試時,他們一聽到面試官的提問,就會馬上滔滔不絕說出演練多次的回答,但是,在牛津大學,九成的面試官都不喜歡這樣的學生。
有些學生感覺好像讀完了這世上所有的書,也有些學生信誓旦旦說讀過我的書,但只要多問幾句,就會馬上發現他們只是瀏覽過幾頁而已。我也看過很多擁有非常厲害的獲獎經驗,資歷華麗的面試者。然而,牛津大學的教授們對於華麗的經歷並不感興趣。比起讀過一百本書,我們對於只看過一本書的人更感興趣;比起豐富的經歷和獲獎經驗,我們對於擁有深度的想法,深入研究過自身興趣的人更為好奇。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尋找的,是對特定領域展現出豐富熱情的少數人才。
在一次入學面試中,我遇到了一名叫湯米的學生,我問他為什麼想在牛津大學讀書,湯米回答,因為他想成為有錢人。通常很少有學生會這樣回答,但湯米理直氣壯地述說了自己的故事。他說,家裡沒有人上過大學,他想好好讀書,把爸爸的汽車修理廠經營得更好,然後成為有錢人。他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既坦率又堅定。面試官們給湯米打出的分數,比在伊頓公學等名校接受面試培訓的學生還要高。湯米以優異的成績從牛津大學畢業,現在成功地經營著事業,就像在面試時一樣堅毅、理直氣壯和幸福。湯米或許是所謂的怪胎學生,但是,這正是牛津大學在等待的人才──能夠坦率表達自己、具有膽識的人,這些人,才是未來大學、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將來的可能性,遠比至今取得的成就還要重要。比起在良好環境受到良好教育的乖寶寶,牛津大學更想尋找的是,在艱困環境中雖沒有受到特別照顧,但只要好好栽培,就可以長成大樹、像原石般曖曖內含光的人才。為了申請牛津大學,通常需要在被稱為「A-Level」的英國大學考試中,獲得三個科目的A,但偶爾也會有分數未完全達標的學生申請。然而,這些學生被錄取的情況並不少見,牛津大學也會提供全額獎學金給家境困難的學生。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多會在成功後回到學校捐款,回饋給和自己以前處境相似的學弟妹。
和英國孩子不同的是,亞洲孩子們熱衷於累積證照,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在考試、比賽上取得客觀的分數或成果。亞洲特有的證照文化從童年就開始了。鋼琴練到徹爾尼第幾首、跆拳道黑帶、英文幾分等標準,逐漸形成了「至少要達到某種標準」的壓力,遺憾的是,這不僅奪走想像力成長的空間,而且就算取得了各種證照、考試分數,也很難真實反映出孩子的能力。為了考試而學的知識,贏不過出自興趣學習,或是累績豐富經驗而內化的知識。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想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尋找出孩子能夠真心投入的事物,並幫助他們接觸那件事。這樣一來,在某個時刻,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神奇地具備了無人能及的、真正的「力量」。
◎ 在創造力的時代,團隊合作將成為勝出關鍵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1675年,艾薩克‧牛頓在信中寫下了這句話,意味著無論再偉大的成果也不能居功於個人。牛頓將成就歸功於前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2017年,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向大眾發表博士論文時引用了該句話:「每個世代都站在上一個世代的肩膀上,就如同我在劍橋攻讀博士時,也曾在牛頓、馬克士威和愛因斯坦的研究中獲得靈感一樣。」
諾貝爾博物館將諾貝爾得主的關鍵力量定義為「創造力」,為了發揮這種創造力,需要具備和他人溝通與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合作就無法創新,不管是擁有多麼卓越想法的聰明人,如果不能和他人溝通,就難以獲得成功。
現今教育界的討論焦點已不同於以往,不再僅僅追求效率,而是著重於情感與共鳴。複雜的全球議題無法僅靠個人解決,唯有團隊合作才能產出成果。因此,透過情感與共鳴來促進溝通、合作與和諧,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種能力不受限於上下關係,必須尊重彼此角色,並建立平等的協作關係。
除了負責招生事務,我也經常擔任教授聘用評審委員,當申請者都很出色,不僅經歷相似、論文數量也相近時,比起履歷上的客觀條件,最終考慮的關鍵因素還是這個人能否與他人共事。懂得傾聽他人、善於溝通並具有彈性的人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再加上責任感和體諒他人的心,就更完美了,因為研究工作很倚賴團隊合作,像是生物科技研究室,往往需要數十人合作才能完成一篇論文;在氣候研究所,為了研究全球氣候,也常見到世界各地的研究室緊密合作;同樣地,日常生活中看電影時,我們在片尾經常會看到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即便電影僅有兩個多小時,但在投資、製作到上映的過程中,規模化的合作不可或缺。
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現代更需要的是「連結」的能力,因為連結會擴大規模,而規模能夠創造經濟效益。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實現了過去不可能發生的、現實與虛擬的無邊界化,顛覆性擴大了連結的規模,但是,最終這個連結還是必須仰賴「人」來運作。如果我們現在不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他們可能會在未來的互聯世界中,孤身面對挑戰。
懂得與AI共處的孩子,並不擔心被取代
◎ 現在的孩子是「AI原住民」
在新冠疫情期間,學校暫停了實體課程,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我的小女兒潔西有三分之一的課程只能在線上進行。雖然現在已恢復線下課程,但大部分學校作業仍是在網路上完成。對潔西而言,網路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從小就能熟練操作電腦和平板,甚至在還不會寫字時就開始使用表情符號,最近還會和朋友在元宇宙平台 Roblox 上玩遊戲。潔西也習慣了自動拼寫修正功能,和朋友或遠在海外的長輩聯繫時,比起實際見面,更常透過視訊交流。這一切都讓我意識到,無論形式如何,這些孩子的生活始終與數位空間緊密相連。
「數位原住民」一詞是由馬克‧普倫斯基於 2001 年提出的。他在《數位原住民,數位移民》(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一文中,將數位原住民定義為「在電腦、手機和其他數位設備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隨著數位設備的多樣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數位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我想以「AI 原住民」一詞來強調這種轉變。
我認為,包括 Z 世代(1997至2010 年出生者)、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以及未來的世代,都屬於「AI 原住民」。對他們而言,AI 是夥伴,VR 是遊樂場。這些科技在語言學習、程式設計和寫作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部分國家卻立法禁用 ChatGPT,業界擔憂這種做法會背離時代潮流。對 AI 世代的孩子們來說,這樣的限制就像在紙筆時代禁用字典,或禁止千禧世代使用 Google等搜尋引擎。我們要做的不是選擇是否使用 AI,而是教育未來世代如何善用它。我們應學會接受 AI 的幫助,但不完全依賴它,並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因為AI在某些情境問題下,可能提出不道德的解決方案。
最近在教導「AI 原住民」時,我意識到自己能教的並不多,因為孩子們對 AI 的理解遠超過我。在捷克參加為期一週的 AI 集中研討會時,我原本計畫教授各種 AI 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參加的 20 多歲年輕人僅用一小時便能輕鬆探索數位空間,幾乎不需要我的協助。我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角色不是教育者,而是引導者。Z 世代和α世代對數位空間十分熟悉,AI 對他們而言已是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而且透過充分運用 AI,他們能夠更有效率地生活。
◎ 和AI一起玩出創造力
隨著 AI 時代的展開,教育將迎來巨大的轉變,未來我們在教育與學業評估機制上,該如何因應與調整呢?不同於大眾憂慮的態度,我持相反的立場,我認為 AI 不僅不會帶來教育的危機,反而會創造新的可能性。例如,AI 老師可能解決氾濫的補教問題。
儘管一些學校試圖在校內禁用 ChatGPT,但這樣的做法只是徒勞無功,因為孩子們在家仍然可以使用它。對於「AI 原住民」而言,他們在數位世界一如水中的魚般遊刃有餘。相較之下,我到了 20 多歲後半才接觸數位科技。為了讓孩子獲得能夠因應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一代的家長,需要更努力去理解新一代,同時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在 AI 時代中找到自己的路。AI 的發展將帶來傳統教育的終點,而我非常期待與好奇,孩子將會生活在什麼樣的新世界中。
在AI時代,AI和人類形成了適當的分工結構。從教育界的觀點來看,這代表著「記憶知識」與「應用知識」的分離。應用知識是人類的責任。我們要教導孩子們如何運用既有知識和數據來應對問題,而非死記硬背。過去,人們認為擁有資訊是成功的關鍵,但如今更重要的是具備「創意」和「策略性思考」的能力。在我所參與的AI工作坊中,有些學生擔心AI會讓年輕世代變得懶惰和被動,也就是說,人們變得只會消費,而不再創造作品。確實,AI可能成為創造力的輔助工具,也可能削弱我們的創造力。
我發現,α世代(2010 年後出生者)對待虛擬動物,就如同在照顧真實的動物一般,他們在元宇宙中學習數學,如同在遊戲中探索。我的小學生姪子用VR飼養白粉蝶,並觀察其成長過程。為了測試AI和人類的思考差異,我還請小女兒傑西畫出「與AI共度的日常」。
潔西畫的第一張畫裡,她正在寫作業,但是解題解錯了,之後在機器人的幫助下答對了問題,老師豎起了大拇指。第二張畫中,潔西和機器人朋友一起在櫥櫃偷吃餅乾,媽媽(我)得知後大發火,於是潔西和機器人把餅乾放回櫥櫃,接著媽媽(我)給潔西餅乾,為機器人加機油。
看完潔西的畫後,我也向OpenAI開發的DALL-E2下達指令:「畫出機器人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模樣」。隨後,AI畫出了兩個機器人跳舞和聊天的樣子。一眼看去,和潔西的畫相比,AI的畫顯得單調。
如果要求DALL-E2畫出「外型是小狗的機器人,和孩子一起坐在山坡上」,或許AI會畫得比潔西更出色,但創意不是出於AI,而是出於我。
我問潔西為什麼想畫那些內容?她說:「我就只是想那樣畫。」AI並沒有這種直覺式的創意。我認為,如果想更靈活運用AI,這些將成為未來主要使用者的孩子們,首先要懂得盡情發揮創意。
韓國政府宣布,從2025年開始,將在部分中小學引進AI教科書,取代傳統紙本教科書。(編註:台灣教育部於2024年推動AI助力,融入中小學數位學平台)。
此外,政府計劃提供每位學生數位設備,以實現數學、英文、資訊科技的個性化學習。在推動第一階段後,將視情況決定是否擴展至其他科目,目標是在2028年全面使用AI教科書。往後,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將和過往出現明顯斷層,過去我們常以「讀書」來表示學習,未來我們可能不再需要「讀」,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觀看」。
AI時代的家長們,因應時代的改變調整教育方式並不難,例如,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和ChatGPT一起創作,寫篇以春天為主題的文章,或者和AI共同創作童話故事。除了創作外,和AI互相提問也是不錯的活動,或者和AI一起玩規則簡單的遊戲,這些都有助於大大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此時,與其拿孩子和ChatGPT做比較,不如稱讚孩子做得很棒的地方,和孩子一起以充滿好奇心的態度討論ChatGPT創造的成果。如此一來,就可以一邊讓孩子和ChatGPT玩,一邊自然而然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 避免孩子數位成癮的方法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家長,大概都不希望孩子長時間沉迷在YouTube或遊戲,我也是如此。然而,如果家長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或提出更有趣的對策,一味要求孩子也不會有用。
我回韓國時,常常在餐廳看到大人讓孩子自行觀看手機或平板。這樣的景象,不僅我的先生感到訝異,我在英國也從來沒有見過。多數家長為了讓孩子在餐廳裡不哭鬧、不亂跑亂跳、不做出脫序舉動,習慣以電子設備吸引孩子,換取好好用餐的時間。但是,英國的孩子也一樣調皮吵鬧,為什麼英國家長不用同樣的方法呢?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未滿18個月的孩子觀看影片,除了和家人或朋友視訊以外,不要讓18個月至2歲的孩子看螢幕,而2歲至5歲的孩子一天不要看螢幕超過1小時。這裡的螢幕,指的是電視、電腦等所有電子設備。此外,就算給孩子們觀看,也僅能觀看經過嚴格挑選的優質內容。最重要的是,兒童在觀看影片時需要媽媽、爸爸或監護人陪同。當然,這些都只是建議,實際上還是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發育狀況而有差異,但是,家長仍然要多觀察孩子看影片的狀況,是否在身體活動、遊戲、睡眠和社交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在大腦發育期過度接觸數位媒體,會對大腦和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大腦在收看數位媒體時,通常只會刺激枕葉,因此漸漸地,演變為只對華麗的聲光效果有反應,如此一來,很容易延緩掌管大腦整體的額葉發育。額葉負責調節衝動、管理情緒、計劃和決策等功能,如果這些部分出現問題,專注力和注意力就會逐漸下降。
難道都不能讓孩子們觀看影片嗎?我並不是這個意思。還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在孩子觀看影片時,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例如,規定在家裡完全不能看影片,並且和孩子一起執行。我們家會在進門後把手機放在鞋櫃上,這是為了能更專注在與孩子的對話上,不因為手機分心。
我深刻明白,下班後還要花時間陪孩子,真的很考驗家長的體力,但對孩子而言,這樣當面聊天的經驗不可或。陪孩子的時間越長,約能縮小數位媒體產生的溝通差距。通常10歲以下的孩子話很多,總是一股腦想把在幼稚園發生的事情、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一告訴爸爸媽媽,如果家長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時間,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孩子投入在電視或遊戲上的時間。
不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把電玩、影片當成孩子學習的敵人,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了解它們。最近,我的小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喜歡玩《Roblox》和《Minecraft》。如果向她問起這些遊戲,她就會非常開心告訴我在虛擬世界裡的體驗。
我和先生也會刻意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打電動、分享遊戲經驗,甚至討論電視的優缺點。如果不了解孩子看的影片、玩的遊戲,只是不分青紅皂白責罵禁止,只會破壞親子間的和諧。因此,不妨傾聽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吧!遊戲可以打開孩子和家長間的窗,當孩子覺得和家長溝通順暢,孩子才能夠真心接受家長對於使用數位媒體的建議。
[立刻和孩子一起]趨勢感U P!
❖ 讓孩子嘗試執行一個感興趣的長期專案!就像我的大女兒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出亞馬遜模型一樣。
❖ 不要執著於分數和排名。AI時代要求的是對特定領域的洞察力,比起孩子的不足之處,請多觀察孩子擅長和喜歡的事物。
❖ 就算只看一本書,漫畫也可以,試著重質不重量,在孩子看完書後一起思考和交流。
❖ 試試看「發表」遊戲。讓孩子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書,這時如果家長能表現出更多的興趣、踴躍提問,孩子就會更雀躍說明。
❖ 帶孩子去博物館或美術館寫生。讓孩子盡情觀察有趣的畫作、精美的文物或者感興趣的作品,讓他們在素描簿上自由作畫,家長最好也一起加入!
❖ 幼兒期每次觀看螢幕的時間,建議限制在20分鐘之內。
❖ 偶爾和孩子一起打電動,聊聊遊戲內容,給予他們共鳴和理解。
❖ 吃飯時請把智慧型手機收起來,多和孩子對視,聊聊餐點的味道、今天過得怎麼樣等日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