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提問是喚醒沉睡大腦的電話
一位年輕家長牽著年約七歲的孩子走進首爾車站。孩子看著睡在地上的無家者詢問:
「那個叔叔為什麼睡在這裡?」
家長聽完孩子的問題,皺起眉頭粗魯地拉走孩子說:
「吵死了!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會變成這樣!」
那位家長的話,地上的無家者聽到了,我也聽到了。無家者露出的神情顯得悲傷而苦澀。而身為目擊者的我腦中閃過一句「真是位可憐的家長」。
這位家長犯了什麼樣的錯呢?是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同情無家者?是不懂禮貌,對弱者施加言語暴力?還是誤導孩子,將無家者與「不好好讀書」畫上等號?他犯下的是更嚴重的錯誤──不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好奇心向孩子珍貴的小腦袋撥來了名為提問的電話,然而這位家長非但不替孩子接起,甚至隨意掛斷。
孩子長大成人後回想起那天的情景,腦中會浮現什麼想法呢?「我的爸爸/媽媽沒有同情心、講話很失禮又沒教養,而且我只要問問題就會被嫌煩。不僅如此,還會用一些敷衍的回覆搪塞,要我閉上嘴,有時是謊話,有時是威脅。所以我才成了一個不愛發問的孩子。」他會不會這樣想呢?
那位家長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錯呢?是否意識到自己應該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意識到乍現的靈光往孩子腦中撥打的電話,就這樣被自己隨意掛斷,該是多致命的錯誤。
提問會刺激神經系統,喚醒沉睡的腦細胞
我們的大腦若以重量計算,僅占整體體重的百分之二左右,但它所需的氧氣量卻占我們全身耗氧量的百分之二十。往大腦的供氧只要中斷十五秒,我們就會失去意識,腦細胞也會受損。
要讓大腦保持健康需要氧氣,而要讓健康的大腦變聰明則需要對它提問。縱使供氧充足、大腦健康,但若沒接收到問題,腦袋就會變得呆滯、遲鈍。腦細胞的生存須依靠氧氣,但它的活躍則需要提問刺激。
提問的觸發源於外部。就像我在首爾車站看到的那個孩子,他可能在看見無家者時馬上浮現疑問,也可能因為他人所問的問題引發思考。而浮現「為什麼?」、「怎麼會?」這類問題時,腦中的思考發電廠便會啟動。提問是撥往大腦的電話,也是開啟思想倉庫並讓停滯的腦袋開始運轉的發動鈕。
大腦接收到提問時,會促使腦細胞運轉,展開尋找答案的思考活動。接收到「你吃飯了嗎?」這類單純的問題時,腦中的思考發電廠只會短暫運作;但「那個人為什麼會成為無家者呢?」這樣複雜的問題,則會拉長思考發電廠的運轉時間。
提問是大腦下達的啟動信號。此時,提問者的腦袋會先啟動,而被問者的大腦則會在接收之後開始運轉。在思考「為什麼?」、「所以呢?」、「若不是這樣的話?」、「如果是這樣的話?」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由疑問串起的線與結將一一被解開。
反之,沒有機會接收到提問的大腦、不會發問的大腦,將進入「休眠模式」或者「睡眠模式」。大腦沉睡過久,思考發電廠便會生鏽,這時只要看書或者思考,就會感到頭痛。如果思考讓人感到頭痛,便會與痛苦畫上等號,若如果持續處於這樣的狀況,大腦功能將會退化。
針對大腦與提問的關聯性,美國「正確提問研究所(Right Question Institute)」的共同負責人丹.羅斯坦(Dan Rothstein)博士表示:
「提問能夠喚醒人類的大腦。人們能夠透過提出或者接收問題,獲得突然發現並理解某件事情的經驗。提問帶給我們的,正是這種靈光一閃、豁然開朗的體驗。」
正因如此,提問扮演了刺激神經系統、喚醒沉睡腦細胞的重要角色。
提問源自好奇心、批判力及推理能力
會頻繁提問的大腦,是什麼樣的大腦?跟不會發問的人有何不同?「正確提問研究所」報告書中的定義是,「提問源自於思考『為什麼?』的好奇心、思考『果真如此嗎?』的批判力,以及思考『所以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的推理探索欲。」
若我們沒有這樣的好奇心、批判力,以及推理探索欲,大腦就無法產生提問,也不會展開探索答案的思考活動。靜止不活動的大腦將安於現狀,面臨狀況時只會隨波逐流,因此會盲從於權威,或者盲目地跟隨流行,成了所謂的「奴隸腦」。這樣的大腦也被稱作「老化腦」。無論實際年齡是老是少,當你的大腦不再發問,就會邁向老化。相反地,頻繁提問的大腦無論實際年齡大小,都將維持年輕又活躍的狀態。
02提問是創造力寄來的邀請函
歷史上所有推動世界發展的人,都是「提問型」人類。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為什麼水滾了之後煮水壺會叫?」
小愛迪生的老師在他的連環發問攻勢下,將他的媽媽請來學校,並對她說:
「這個孩子會影響其他學生上課,不能讓他跟其他同學待在同一個教室上課,請把他帶回去吧。」
林肯每次目睹黑奴的悲慘處境,都會問自己:
「白人真的有權虐待黑人嗎?」
他得到的答案是「沒有」,而他之後也成了黑奴解放運動的先驅。
「有辦法單憑一艘軍船戰勝數十艘軍船嗎?」李舜臣將軍腦中浮現的這個問題催生了「鶴翼陣戰術」。「我們的語言跟中國不同,不應該使用一樣的文字。難道就沒有適合我們語言的文字嗎?」世宗大王腦中浮現的問題,造就了「韓文」的誕生。
問出「為什麼人不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的萊特兄弟創造了飛機;思考「蘋果為什麼會往下掉?」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好奇「如果船一直向西航行會到哪裡?」的哥倫布則發現了新大陸。
現代社會中,以創新與創意享譽全球的偉大天才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會問問題。谷歌執行長艾立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對谷歌身為「因提問而壯大的企業」感到自豪,鼓勵員工之間提問交流。開發了谷歌無人駕駛技術的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表示,「在家鄉德國時,發問總讓人感到不自在。但來到美國矽谷後,我發現這個工作環境能夠接受他人不斷提問,我也因此能在這裡做出一番成就。」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也是個提問天才。他生前曾說過:「我知道的不比別人多,智商也不比他人高。我只不過是比別人問了更多的問題。」
不好奇,就不會發問
當我們感受到知識或需求的匱乏,便會激發好奇心,進而產生提問。因為好奇心會激發求知慾,求知慾則會轉化為提問的動力。一九五○年代,美國有位名為貝蒂.奈史密斯.格萊姆(Bette Nesmith Graham)的女性,她白天在銀行當打字員,晚上則作畫追求畫家夢。然而,她並非一位出色的打字員,在銀行工作時,常常因為打錯字而被上司責備。某天晚上,正在畫畫的貝蒂腦中浮現了一個想法。
「打字時能不能也像畫油畫一樣,用顏料反覆覆蓋呢?」
當晚,她用白色顏料調配出特製溶液,並在隔天帶去公司,塗在打錯的字上。白色的溶液不僅覆蓋了錯字,甚至會變硬,能在上面重新打字。她將這個特製修正液分給其他打字員同事使用,並在廣受好評後,將其供應給全國的打字員。最終她做出了一番事業,賺進大筆財富。就像這樣,這些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問題,為世界帶來了無數發明與發現。
提問天才比比皆是
在國小可以聽到學生們提出各種異想天開的問題。
「為什麼北極熊站在冰上腳都不會凍傷呢?」
「為什麼男生和女生的出生人數都差不多呢?」
「小狗跟花也會做夢嗎?」
「為什麼星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呢?」
像這樣的提問天才比比皆是,但他們並非全都會成為真正的天才。
我們每個人在兒時都會收到創造力寄來的邀請函。而我們的命運,則取決於我們收到邀請函後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只有不無視這封邀請函並且一一破解其中暗號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系教授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的研究,一個孩子在二到五歲之間,大約會問四萬個問題。兩歲時,會問物體名稱這類單純且建立在客觀事實上的問題;三歲後,會開始詢問需要說明並解釋原因的推論型問題。孩子的大腦就是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急速發育。
到四歲時,孩子們進入了最適合提問的狀態。他們已經習得問問題所需的語言能力與技巧,且大腦的發育及連結十分活躍,每日平均會想到三百九十個問題。但此時開始,問問題時被認真回應的孩子與被無視的孩子,大腦的發育會逐漸產生差異。獲得他人認真回應的孩子,大腦神經細胞會進行創造性思考,邁向適合提問的最佳狀態。
然而,世界各國、各文化圈的研究都顯示,孩子們進到幼稚園後,問的問題大幅減少了。尤其在幼稚園裡被灌輸大量知識或被要求認字、寫字的孩子,問的問題又更少了。
原因是什麼呢?對此,保羅.哈里斯表示:
「大多數的大人擔心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會讓自己顯得無知,因而感到不安。慶幸的是,當孩子詢問物體名稱之類的問題時,他們還是會稱讚孩子好奇心旺盛。但當他們聽到『為什麼?』、『怎麼會?』、『所以呢?』這類需要說明和解釋原因的問題時,又會生氣地拿『安靜點,乖乖吃你的飯』來堵住孩子的嘴。可以說正是大人們敷衍的回答,讓孩子們在五歲後漸漸不再提問。」
下圖是「正確問題研究所」基於二○一五年美國國家教育報告卡(Nation Report Card)資料製作的學生提問現況調查表。
閱讀與寫作技巧隨著年級上升而提高,但提問技巧卻呈現斷崖式下降。發問數量驟減並非因為知道的變多,而是因為對世界不再感到好奇、不再覺得有趣。
在成長過程中,各式各樣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提問力及好奇心。舉例來說,出生後急速增長的腦神經細胞,約莫會在我們五歲時開始逐漸減少。因為自那時起,我們腦中有個名叫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自動系統,會將我們不再使用的腦神經迴路判定為不需要的東西,一一清除,就像我們平時會扔掉自己用不到的東西那樣。自此開始,孩子們就只會詢問自己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了。而此時家長會覺得原來「我們家的孩子喜歡◯◯◯◯啊」,並對於自己發現孩子的天賦感到高興。但那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被大人刪刪減減後僅存的一條路。
愛提問的家長,造就有創造力的人才
韓國自古就有「大家庭出生的孩子腦袋更聰明」的說法。這番話不無道理。因為在家庭成員多的環境下,聽到的對話自然更多,那麼接觸的提問相對也會比較多。猶太人有句俗語:「天才的養成源自囉嗦的家長。」那是因為話多的家長基本上都比寡言的家長更常問問題。
有些家長雖然很認真地唸書給孩子聽,但卻不問問題。因為他們「不想打擾孩子閱讀的興致」、「怕給孩子帶來壓力」。
然而,並非所有問題都會導致壓力。雖然聽到封閉式或確認式提問時,大腦確實會釋放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但接收到開放式或創意型提問時卻不然。創意型提問不要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會導致壓力。人們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能夠隨心所欲地想像,這反倒讓大腦保持愉悅的狀態,進而釋放傳遞快樂的多巴胺。
大腦會在收到提問時匯集能量,用以解決問題,同時帶來創造的動能。天才同樣是透過大家都有的工具來鍛鍊創造力,這個工具就是──提問。只要能想出有趣又具挑戰性的問題,並為了尋求答案而付出努力,所有人都能成為天才。愛迪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這是現代家長們必須銘記在心的寶貴忠告。
一位年輕家長牽著年約七歲的孩子走進首爾車站。孩子看著睡在地上的無家者詢問:
「那個叔叔為什麼睡在這裡?」
家長聽完孩子的問題,皺起眉頭粗魯地拉走孩子說:
「吵死了!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會變成這樣!」
那位家長的話,地上的無家者聽到了,我也聽到了。無家者露出的神情顯得悲傷而苦澀。而身為目擊者的我腦中閃過一句「真是位可憐的家長」。
這位家長犯了什麼樣的錯呢?是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同情無家者?是不懂禮貌,對弱者施加言語暴力?還是誤導孩子,將無家者與「不好好讀書」畫上等號?他犯下的是更嚴重的錯誤──不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好奇心向孩子珍貴的小腦袋撥來了名為提問的電話,然而這位家長非但不替孩子接起,甚至隨意掛斷。
孩子長大成人後回想起那天的情景,腦中會浮現什麼想法呢?「我的爸爸/媽媽沒有同情心、講話很失禮又沒教養,而且我只要問問題就會被嫌煩。不僅如此,還會用一些敷衍的回覆搪塞,要我閉上嘴,有時是謊話,有時是威脅。所以我才成了一個不愛發問的孩子。」他會不會這樣想呢?
那位家長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錯呢?是否意識到自己應該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意識到乍現的靈光往孩子腦中撥打的電話,就這樣被自己隨意掛斷,該是多致命的錯誤。
提問會刺激神經系統,喚醒沉睡的腦細胞
我們的大腦若以重量計算,僅占整體體重的百分之二左右,但它所需的氧氣量卻占我們全身耗氧量的百分之二十。往大腦的供氧只要中斷十五秒,我們就會失去意識,腦細胞也會受損。
要讓大腦保持健康需要氧氣,而要讓健康的大腦變聰明則需要對它提問。縱使供氧充足、大腦健康,但若沒接收到問題,腦袋就會變得呆滯、遲鈍。腦細胞的生存須依靠氧氣,但它的活躍則需要提問刺激。
提問的觸發源於外部。就像我在首爾車站看到的那個孩子,他可能在看見無家者時馬上浮現疑問,也可能因為他人所問的問題引發思考。而浮現「為什麼?」、「怎麼會?」這類問題時,腦中的思考發電廠便會啟動。提問是撥往大腦的電話,也是開啟思想倉庫並讓停滯的腦袋開始運轉的發動鈕。
大腦接收到提問時,會促使腦細胞運轉,展開尋找答案的思考活動。接收到「你吃飯了嗎?」這類單純的問題時,腦中的思考發電廠只會短暫運作;但「那個人為什麼會成為無家者呢?」這樣複雜的問題,則會拉長思考發電廠的運轉時間。
提問是大腦下達的啟動信號。此時,提問者的腦袋會先啟動,而被問者的大腦則會在接收之後開始運轉。在思考「為什麼?」、「所以呢?」、「若不是這樣的話?」、「如果是這樣的話?」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由疑問串起的線與結將一一被解開。
反之,沒有機會接收到提問的大腦、不會發問的大腦,將進入「休眠模式」或者「睡眠模式」。大腦沉睡過久,思考發電廠便會生鏽,這時只要看書或者思考,就會感到頭痛。如果思考讓人感到頭痛,便會與痛苦畫上等號,若如果持續處於這樣的狀況,大腦功能將會退化。
針對大腦與提問的關聯性,美國「正確提問研究所(Right Question Institute)」的共同負責人丹.羅斯坦(Dan Rothstein)博士表示:
「提問能夠喚醒人類的大腦。人們能夠透過提出或者接收問題,獲得突然發現並理解某件事情的經驗。提問帶給我們的,正是這種靈光一閃、豁然開朗的體驗。」
正因如此,提問扮演了刺激神經系統、喚醒沉睡腦細胞的重要角色。
提問源自好奇心、批判力及推理能力
會頻繁提問的大腦,是什麼樣的大腦?跟不會發問的人有何不同?「正確提問研究所」報告書中的定義是,「提問源自於思考『為什麼?』的好奇心、思考『果真如此嗎?』的批判力,以及思考『所以呢?』、『如果是這樣的話?』的推理探索欲。」
若我們沒有這樣的好奇心、批判力,以及推理探索欲,大腦就無法產生提問,也不會展開探索答案的思考活動。靜止不活動的大腦將安於現狀,面臨狀況時只會隨波逐流,因此會盲從於權威,或者盲目地跟隨流行,成了所謂的「奴隸腦」。這樣的大腦也被稱作「老化腦」。無論實際年齡是老是少,當你的大腦不再發問,就會邁向老化。相反地,頻繁提問的大腦無論實際年齡大小,都將維持年輕又活躍的狀態。
02提問是創造力寄來的邀請函
歷史上所有推動世界發展的人,都是「提問型」人類。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為什麼水滾了之後煮水壺會叫?」
小愛迪生的老師在他的連環發問攻勢下,將他的媽媽請來學校,並對她說:
「這個孩子會影響其他學生上課,不能讓他跟其他同學待在同一個教室上課,請把他帶回去吧。」
林肯每次目睹黑奴的悲慘處境,都會問自己:
「白人真的有權虐待黑人嗎?」
他得到的答案是「沒有」,而他之後也成了黑奴解放運動的先驅。
「有辦法單憑一艘軍船戰勝數十艘軍船嗎?」李舜臣將軍腦中浮現的這個問題催生了「鶴翼陣戰術」。「我們的語言跟中國不同,不應該使用一樣的文字。難道就沒有適合我們語言的文字嗎?」世宗大王腦中浮現的問題,造就了「韓文」的誕生。
問出「為什麼人不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的萊特兄弟創造了飛機;思考「蘋果為什麼會往下掉?」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而好奇「如果船一直向西航行會到哪裡?」的哥倫布則發現了新大陸。
現代社會中,以創新與創意享譽全球的偉大天才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會問問題。谷歌執行長艾立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對谷歌身為「因提問而壯大的企業」感到自豪,鼓勵員工之間提問交流。開發了谷歌無人駕駛技術的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表示,「在家鄉德國時,發問總讓人感到不自在。但來到美國矽谷後,我發現這個工作環境能夠接受他人不斷提問,我也因此能在這裡做出一番成就。」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也是個提問天才。他生前曾說過:「我知道的不比別人多,智商也不比他人高。我只不過是比別人問了更多的問題。」
不好奇,就不會發問
當我們感受到知識或需求的匱乏,便會激發好奇心,進而產生提問。因為好奇心會激發求知慾,求知慾則會轉化為提問的動力。一九五○年代,美國有位名為貝蒂.奈史密斯.格萊姆(Bette Nesmith Graham)的女性,她白天在銀行當打字員,晚上則作畫追求畫家夢。然而,她並非一位出色的打字員,在銀行工作時,常常因為打錯字而被上司責備。某天晚上,正在畫畫的貝蒂腦中浮現了一個想法。
「打字時能不能也像畫油畫一樣,用顏料反覆覆蓋呢?」
當晚,她用白色顏料調配出特製溶液,並在隔天帶去公司,塗在打錯的字上。白色的溶液不僅覆蓋了錯字,甚至會變硬,能在上面重新打字。她將這個特製修正液分給其他打字員同事使用,並在廣受好評後,將其供應給全國的打字員。最終她做出了一番事業,賺進大筆財富。就像這樣,這些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問題,為世界帶來了無數發明與發現。
提問天才比比皆是
在國小可以聽到學生們提出各種異想天開的問題。
「為什麼北極熊站在冰上腳都不會凍傷呢?」
「為什麼男生和女生的出生人數都差不多呢?」
「小狗跟花也會做夢嗎?」
「為什麼星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呢?」
像這樣的提問天才比比皆是,但他們並非全都會成為真正的天才。
我們每個人在兒時都會收到創造力寄來的邀請函。而我們的命運,則取決於我們收到邀請函後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只有不無視這封邀請函並且一一破解其中暗號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根據哈佛大學兒童心理學系教授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的研究,一個孩子在二到五歲之間,大約會問四萬個問題。兩歲時,會問物體名稱這類單純且建立在客觀事實上的問題;三歲後,會開始詢問需要說明並解釋原因的推論型問題。孩子的大腦就是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急速發育。
到四歲時,孩子們進入了最適合提問的狀態。他們已經習得問問題所需的語言能力與技巧,且大腦的發育及連結十分活躍,每日平均會想到三百九十個問題。但此時開始,問問題時被認真回應的孩子與被無視的孩子,大腦的發育會逐漸產生差異。獲得他人認真回應的孩子,大腦神經細胞會進行創造性思考,邁向適合提問的最佳狀態。
然而,世界各國、各文化圈的研究都顯示,孩子們進到幼稚園後,問的問題大幅減少了。尤其在幼稚園裡被灌輸大量知識或被要求認字、寫字的孩子,問的問題又更少了。
原因是什麼呢?對此,保羅.哈里斯表示:
「大多數的大人擔心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會讓自己顯得無知,因而感到不安。慶幸的是,當孩子詢問物體名稱之類的問題時,他們還是會稱讚孩子好奇心旺盛。但當他們聽到『為什麼?』、『怎麼會?』、『所以呢?』這類需要說明和解釋原因的問題時,又會生氣地拿『安靜點,乖乖吃你的飯』來堵住孩子的嘴。可以說正是大人們敷衍的回答,讓孩子們在五歲後漸漸不再提問。」
下圖是「正確問題研究所」基於二○一五年美國國家教育報告卡(Nation Report Card)資料製作的學生提問現況調查表。
閱讀與寫作技巧隨著年級上升而提高,但提問技巧卻呈現斷崖式下降。發問數量驟減並非因為知道的變多,而是因為對世界不再感到好奇、不再覺得有趣。
在成長過程中,各式各樣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提問力及好奇心。舉例來說,出生後急速增長的腦神經細胞,約莫會在我們五歲時開始逐漸減少。因為自那時起,我們腦中有個名叫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自動系統,會將我們不再使用的腦神經迴路判定為不需要的東西,一一清除,就像我們平時會扔掉自己用不到的東西那樣。自此開始,孩子們就只會詢問自己相對感興趣的事情了。而此時家長會覺得原來「我們家的孩子喜歡◯◯◯◯啊」,並對於自己發現孩子的天賦感到高興。但那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被大人刪刪減減後僅存的一條路。
愛提問的家長,造就有創造力的人才
韓國自古就有「大家庭出生的孩子腦袋更聰明」的說法。這番話不無道理。因為在家庭成員多的環境下,聽到的對話自然更多,那麼接觸的提問相對也會比較多。猶太人有句俗語:「天才的養成源自囉嗦的家長。」那是因為話多的家長基本上都比寡言的家長更常問問題。
有些家長雖然很認真地唸書給孩子聽,但卻不問問題。因為他們「不想打擾孩子閱讀的興致」、「怕給孩子帶來壓力」。
然而,並非所有問題都會導致壓力。雖然聽到封閉式或確認式提問時,大腦確實會釋放讓人感到壓力的物質,但接收到開放式或創意型提問時卻不然。創意型提問不要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會導致壓力。人們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能夠隨心所欲地想像,這反倒讓大腦保持愉悅的狀態,進而釋放傳遞快樂的多巴胺。
大腦會在收到提問時匯集能量,用以解決問題,同時帶來創造的動能。天才同樣是透過大家都有的工具來鍛鍊創造力,這個工具就是──提問。只要能想出有趣又具挑戰性的問題,並為了尋求答案而付出努力,所有人都能成為天才。愛迪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賦,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這是現代家長們必須銘記在心的寶貴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