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清掃力」時的注意事項
我的讀者或聽眾經常會問我:
「我孩子的房間真是亂得不行!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保持整潔?」
看到孩子凌亂的房間,我們總是忍不住想要嘮叨。但在實踐「清掃力」的過程中,我希望各位父母先不要批評孩子的房間。不論房間多髒亂,都先誇誇孩子,因為無法整理好房間,往往是因為孩子在外面非常努力。
我的大女兒現在獨自在東京過著上班族的生活。她是我們家最愛乾淨的人,和我們住在一起時,她每天都會清理擦拭客廳。在她開始工作不久後,有一天我去東京辦事,順道去她的住處看看,結果我幾乎不敢相信那是她的房間。
雖然約好了要去看她,但是我比她早到。和她連絡時,她也提前告訴我:「房間很亂,先不要進去!」然而在外面等也不是辦法,最後我還是進去了。
正如她所說,房間亂得讓我有些難以置信。環顧四周之後,我決定動手打掃。
忽然之間,我好像能夠從她留在房內的每一件垃圾,想像她的日常起居。擱在桌上的便利商店飯盒、泡麵碗……。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在外生活,加上剛成為社會新鮮人,無暇自己下廚,只能在下班途中買便利商店的晚餐。大概是太累吧,吃飽後也沒力氣收拾,不小心就睡著了……。房間一五一十的向我描述了女兒的生活。
女兒回來後,連忙向我道歉。
「不好意思,房間被我弄得很亂。」
聽到這些話,我對她說:
「你一定非常努力吧。從房間能看出來,你在外頭有多麼拚命。」
話剛說完,女兒的眼淚就簌簌地流了下來。
即使知道房間髒亂不好。但是髒亂的房間,正是她非常疲憊的證據。
學齡兒童也常有類似的情況。房間是心情的鏡子,當孩子的房間凌亂時,可能代表他正承受某些壓力。
「和朋友吵架了,沒有和好……」
「考試成績意外的差…… 」
「沒有選上足球隊正式球員……」
當我們想責備孩子的房間太亂時,不妨先想想他是否有煩心事。
對於每天都要整理家務的父母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家裡亂了,可能是因為我們正在為其他事情努力。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家裡常會顯得凌亂。這很正常,我自己也會如此。家裡亂,意味著你正在奮鬥。所以,請先看看四周,並誇獎努力的自己吧。
聰明孩子的「清掃力」的重點在於:父母要陪著孩子打掃,並在打掃的過程中,促進孩子的成長。
「清掃力」可以培養整理資訊的能力、專注力、判斷力等,另外,也希望培養出「自主性」,也就是獨力完成一件事的能力。為此,各位父母需要先了解引導的技巧。
第一點,親子共同合作。
孩子不了解父母說的「把房間打掃乾淨」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於如何打掃、哪些地方要打掃,他並沒有概念。父母應該給出具體且易懂的指示,而不是模糊的要求。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徹底打掃乾淨」,但孩子不曉得什麼是「徹底」。
因此,我希望各位父母在開始時,先陪著孩子一起打掃。
第二點,傾聽孩子的聲音。
前面提到,房間是心情的鏡子,也是心情的晴雨表。一味斥責「太髒了!」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打掃的動力。
請先以同理心的語言詢問孩子,了解他目前的狀況,例如:
「最近你的房間比較亂,是不是很累?」
「你放假時都在練足球,很忙哦!」
第三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父母在旁觀察。
有些父母會想,與其讓孩子整理,「不如我自己做得更快」,於是就把該打掃的地方都掃好了。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就永遠沒有機會自己完成打掃。
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當輪到他們打掃共同空間時,也要讓他們獨立完成。
第四點,稱讚孩子的清掃成果。
父母的誇獎,對孩子是很大的鼓勵。各位或許認為保持房間的整潔是理所當然,但請記得,孩子對於如何打掃並沒有概念。
即使孩子平時習慣弄亂房間,當他們將垃圾丟進垃圾桶時,雖然這只是小事情,父母也應該好好稱讚他們。不需要太過度,「謝謝你把垃圾丟掉」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足夠了。
第五點,確實向孩子表達感謝。
不論大人或孩子,每個人都喜歡被感謝。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許會用一句「煩啦」來掩飾自己的難為情。儘管如此,也請不要吝惜對他們的付出說一聲「謝謝」,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被看見。
【培養孩子自主性的五大法則】
一、親子共同合作
二、傾聽孩子的聲音
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父母在旁觀察
四、稱讚孩子的清掃成果
五、確實向孩子表達感謝
///
【宮本女士的「母親」視角】如何透過清掃來教育孩子
我曾為某週刊寫過一篇有關「責罵孩子」的報導。在採訪了多位正處於育兒階段的家長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當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糟糟時,就會忍不住責罵一頓。
這裡說「忍不住罵一頓」是有原因的。現在我們提倡零打罵教育,許多父母對責罵孩子感到內疚,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讓人忍無可忍的時候。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能夠深刻理解那些受訪父母的心情。
當我的孩子還小時,經常把家裡弄得一團亂。有一次,我的大女兒在客廳玩積木,結果把積木撒得滿地都是。偏偏這時突然有客人來訪。我一邊慌忙收拾,一邊心裡緊張。我連忙對客人解釋:
「平常家裡不是這麼亂的……」
為了掩飾這份尷尬,我甚至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藉口。
##打破「必須由我來做」的固定思維
我的小兒子比女兒更擅長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每當他格外安靜時,我就知道要小心了。兩三歲時,他經常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有時會把報紙揉成球團丟在客廳,有時則會把整盒面紙一張張抽出來,直到抽光為止。
那時,我在育兒書上讀到一個妙方:「只需用舊布取代面紙,塞進面紙盒裡即可。」我心想這樣應該能解決問題,然而實際試過之後,我發現對我兒子完全不起作用。也許是觸感不同,他還是忍不住伸手去玩面紙盒。最終,我們只好把面紙盒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
那時,我作為家庭主婦,每天都要打掃家裡。我會在上午先收拾各處散亂的東西,再用吸塵器把地板吸乾淨。。
但當我清理完客廳的地板,轉身去打掃其他房間的時候,我家的「搗蛋王子」就開始大肆破壞。某一天,才沒過多久,他就把客廳書架上的書本全都翻倒了。看著那一片凌亂,我感到筋疲力盡,不禁提高了聲音:
「我說過多少遍了!為什麼你就是要弄得這麼亂!」
可能是我話說得太重,兒子聽了開始放聲大哭。看到他哭,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
我的先生就寬容多了。他說:
「這些書一下子就能整理好了。而且玩這些書也沒有危險,你就讓他玩吧。」
想到剛整理好的地方又再次亂了,我心裡忍不住嘀咕:
「最後還不都是我來整理!」
所以聽到他這麼說時,起初我是有點生氣。但冷靜下來一想,兒子不過是在乾淨的地方,自由自在的玩耍而已。因為先生這些話,我開始轉換自己的想法。
後來當兒子又玩起報紙球大戰時,我沒有再阻止他,只是在一旁看著。
然後,我拿來了垃圾袋和紙箱,將袋子套在紙箱上,將袋口打開,撿起他亂扔的報紙,投進垃圾袋中。看到我這麼做,兒子似乎覺得很好玩,便模仿我把報紙球一個個扔進垃圾袋裡。
這個經驗翻轉了我的觀念。從此,我從「我是打掃家裡的人,兒子是把家裡弄亂的人」的想法,轉變為:「兒子也是能幫忙打掃的人」。
我這時才意識到,打掃家裡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只要讓全家人一起參與其中就好了。這種心態轉變讓我感到無比輕鬆,平日裡的壓力大大減輕,也讓我變得不再那麼容易生氣或責罵孩子。
##善用語言表達,讓孩子樂意整理
很多父母和我一樣,會因為心煩而對孩子發脾氣,隨後又感到後悔。我在採訪中向專家請教過這個問題,專家告訴我「責罵」和「生氣」其實是兩回事。
「責備」是一種理性的表達,目的是希望讓對方反思並改正行為。
「生氣」則是情緒的發洩。
責備並不是壞事,當孩子的行為涉及安全問題或對他人造成困擾時,父母需要適時地責備孩子。重點在於責備的方式。
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的語氣稍微強硬一些,他們通常會乖乖聽話。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理解自己錯了,而是因為他們害怕被罵。
所以,這種方法其實只適合年紀較小的孩子。當孩子逐漸長大,尤其是進入叛逆期時,情況就不同了。如果父母還帶著情緒責罵孩子,孩子也會產生反彈,雙方可能會陷入對立的局面。
回想起小時候,當我不夠冷靜時,父母即便說得再對,我也總是不願意聽進去。明明知道他們說的沒錯,但當時就是不想接受。
各位讀者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這位專家還告訴我,當父母不得不責備孩子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的語氣來與孩子溝通。
此外,也請父母在責備時注意要具體地表達。比方說,當孩子在客廳裡把積木玩得到處都是,如果父母只是簡單地說:
「這樣不行喔!客廳到處都是積木!」
孩子聽了,依舊會無動於衷。
「客廳裡積木散落得到處都是,這樣爸爸、媽媽沒有地方可以坐怎麼辦?」
如果試著像這樣表達自己的困擾,孩子反而能夠單純的為我們考慮。假如說一遍不聽,也不需要提高聲量,而是稍微用點心思來描述自己的困擾,例如:
「我差一點就踩到積木。踩到積木的話,腳就會痛,對嗎?」
請各位父母帶著耐心,重複的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意思。
像這樣多嘗試幾次,先用語言表達,再給孩子時間去想想,那麼,孩子就會慢慢養成思考的習慣,改正自己的行為。這便是專家教給我的方法。
我的讀者或聽眾經常會問我:
「我孩子的房間真是亂得不行!該怎麼做才能讓他保持整潔?」
看到孩子凌亂的房間,我們總是忍不住想要嘮叨。但在實踐「清掃力」的過程中,我希望各位父母先不要批評孩子的房間。不論房間多髒亂,都先誇誇孩子,因為無法整理好房間,往往是因為孩子在外面非常努力。
我的大女兒現在獨自在東京過著上班族的生活。她是我們家最愛乾淨的人,和我們住在一起時,她每天都會清理擦拭客廳。在她開始工作不久後,有一天我去東京辦事,順道去她的住處看看,結果我幾乎不敢相信那是她的房間。
雖然約好了要去看她,但是我比她早到。和她連絡時,她也提前告訴我:「房間很亂,先不要進去!」然而在外面等也不是辦法,最後我還是進去了。
正如她所說,房間亂得讓我有些難以置信。環顧四周之後,我決定動手打掃。
忽然之間,我好像能夠從她留在房內的每一件垃圾,想像她的日常起居。擱在桌上的便利商店飯盒、泡麵碗……。這是她第一次獨立在外生活,加上剛成為社會新鮮人,無暇自己下廚,只能在下班途中買便利商店的晚餐。大概是太累吧,吃飽後也沒力氣收拾,不小心就睡著了……。房間一五一十的向我描述了女兒的生活。
女兒回來後,連忙向我道歉。
「不好意思,房間被我弄得很亂。」
聽到這些話,我對她說:
「你一定非常努力吧。從房間能看出來,你在外頭有多麼拚命。」
話剛說完,女兒的眼淚就簌簌地流了下來。
即使知道房間髒亂不好。但是髒亂的房間,正是她非常疲憊的證據。
學齡兒童也常有類似的情況。房間是心情的鏡子,當孩子的房間凌亂時,可能代表他正承受某些壓力。
「和朋友吵架了,沒有和好……」
「考試成績意外的差…… 」
「沒有選上足球隊正式球員……」
當我們想責備孩子的房間太亂時,不妨先想想他是否有煩心事。
對於每天都要整理家務的父母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家裡亂了,可能是因為我們正在為其他事情努力。
當我們面對挑戰時,家裡常會顯得凌亂。這很正常,我自己也會如此。家裡亂,意味著你正在奮鬥。所以,請先看看四周,並誇獎努力的自己吧。
聰明孩子的「清掃力」的重點在於:父母要陪著孩子打掃,並在打掃的過程中,促進孩子的成長。
「清掃力」可以培養整理資訊的能力、專注力、判斷力等,另外,也希望培養出「自主性」,也就是獨力完成一件事的能力。為此,各位父母需要先了解引導的技巧。
第一點,親子共同合作。
孩子不了解父母說的「把房間打掃乾淨」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於如何打掃、哪些地方要打掃,他並沒有概念。父母應該給出具體且易懂的指示,而不是模糊的要求。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徹底打掃乾淨」,但孩子不曉得什麼是「徹底」。
因此,我希望各位父母在開始時,先陪著孩子一起打掃。
第二點,傾聽孩子的聲音。
前面提到,房間是心情的鏡子,也是心情的晴雨表。一味斥責「太髒了!」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打掃的動力。
請先以同理心的語言詢問孩子,了解他目前的狀況,例如:
「最近你的房間比較亂,是不是很累?」
「你放假時都在練足球,很忙哦!」
第三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父母在旁觀察。
有些父母會想,與其讓孩子整理,「不如我自己做得更快」,於是就把該打掃的地方都掃好了。可是,這樣一來,孩子就永遠沒有機會自己完成打掃。
讓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當輪到他們打掃共同空間時,也要讓他們獨立完成。
第四點,稱讚孩子的清掃成果。
父母的誇獎,對孩子是很大的鼓勵。各位或許認為保持房間的整潔是理所當然,但請記得,孩子對於如何打掃並沒有概念。
即使孩子平時習慣弄亂房間,當他們將垃圾丟進垃圾桶時,雖然這只是小事情,父母也應該好好稱讚他們。不需要太過度,「謝謝你把垃圾丟掉」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足夠了。
第五點,確實向孩子表達感謝。
不論大人或孩子,每個人都喜歡被感謝。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或許會用一句「煩啦」來掩飾自己的難為情。儘管如此,也請不要吝惜對他們的付出說一聲「謝謝」,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有被看見。
【培養孩子自主性的五大法則】
一、親子共同合作
二、傾聽孩子的聲音
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父母在旁觀察
四、稱讚孩子的清掃成果
五、確實向孩子表達感謝
///
【宮本女士的「母親」視角】如何透過清掃來教育孩子
我曾為某週刊寫過一篇有關「責罵孩子」的報導。在採訪了多位正處於育兒階段的家長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當看到孩子把房間弄得亂糟糟時,就會忍不住責罵一頓。
這裡說「忍不住罵一頓」是有原因的。現在我們提倡零打罵教育,許多父母對責罵孩子感到內疚,但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讓人忍無可忍的時候。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能夠深刻理解那些受訪父母的心情。
當我的孩子還小時,經常把家裡弄得一團亂。有一次,我的大女兒在客廳玩積木,結果把積木撒得滿地都是。偏偏這時突然有客人來訪。我一邊慌忙收拾,一邊心裡緊張。我連忙對客人解釋:
「平常家裡不是這麼亂的……」
為了掩飾這份尷尬,我甚至找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藉口。
##打破「必須由我來做」的固定思維
我的小兒子比女兒更擅長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每當他格外安靜時,我就知道要小心了。兩三歲時,他經常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有時會把報紙揉成球團丟在客廳,有時則會把整盒面紙一張張抽出來,直到抽光為止。
那時,我在育兒書上讀到一個妙方:「只需用舊布取代面紙,塞進面紙盒裡即可。」我心想這樣應該能解決問題,然而實際試過之後,我發現對我兒子完全不起作用。也許是觸感不同,他還是忍不住伸手去玩面紙盒。最終,我們只好把面紙盒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
那時,我作為家庭主婦,每天都要打掃家裡。我會在上午先收拾各處散亂的東西,再用吸塵器把地板吸乾淨。。
但當我清理完客廳的地板,轉身去打掃其他房間的時候,我家的「搗蛋王子」就開始大肆破壞。某一天,才沒過多久,他就把客廳書架上的書本全都翻倒了。看著那一片凌亂,我感到筋疲力盡,不禁提高了聲音:
「我說過多少遍了!為什麼你就是要弄得這麼亂!」
可能是我話說得太重,兒子聽了開始放聲大哭。看到他哭,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
我的先生就寬容多了。他說:
「這些書一下子就能整理好了。而且玩這些書也沒有危險,你就讓他玩吧。」
想到剛整理好的地方又再次亂了,我心裡忍不住嘀咕:
「最後還不都是我來整理!」
所以聽到他這麼說時,起初我是有點生氣。但冷靜下來一想,兒子不過是在乾淨的地方,自由自在的玩耍而已。因為先生這些話,我開始轉換自己的想法。
後來當兒子又玩起報紙球大戰時,我沒有再阻止他,只是在一旁看著。
然後,我拿來了垃圾袋和紙箱,將袋子套在紙箱上,將袋口打開,撿起他亂扔的報紙,投進垃圾袋中。看到我這麼做,兒子似乎覺得很好玩,便模仿我把報紙球一個個扔進垃圾袋裡。
這個經驗翻轉了我的觀念。從此,我從「我是打掃家裡的人,兒子是把家裡弄亂的人」的想法,轉變為:「兒子也是能幫忙打掃的人」。
我這時才意識到,打掃家裡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只要讓全家人一起參與其中就好了。這種心態轉變讓我感到無比輕鬆,平日裡的壓力大大減輕,也讓我變得不再那麼容易生氣或責罵孩子。
##善用語言表達,讓孩子樂意整理
很多父母和我一樣,會因為心煩而對孩子發脾氣,隨後又感到後悔。我在採訪中向專家請教過這個問題,專家告訴我「責罵」和「生氣」其實是兩回事。
「責備」是一種理性的表達,目的是希望讓對方反思並改正行為。
「生氣」則是情緒的發洩。
責備並不是壞事,當孩子的行為涉及安全問題或對他人造成困擾時,父母需要適時地責備孩子。重點在於責備的方式。
對於年幼的孩子,父母的語氣稍微強硬一些,他們通常會乖乖聽話。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理解自己錯了,而是因為他們害怕被罵。
所以,這種方法其實只適合年紀較小的孩子。當孩子逐漸長大,尤其是進入叛逆期時,情況就不同了。如果父母還帶著情緒責罵孩子,孩子也會產生反彈,雙方可能會陷入對立的局面。
回想起小時候,當我不夠冷靜時,父母即便說得再對,我也總是不願意聽進去。明明知道他們說的沒錯,但當時就是不想接受。
各位讀者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這位專家還告訴我,當父母不得不責備孩子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的語氣來與孩子溝通。
此外,也請父母在責備時注意要具體地表達。比方說,當孩子在客廳裡把積木玩得到處都是,如果父母只是簡單地說:
「這樣不行喔!客廳到處都是積木!」
孩子聽了,依舊會無動於衷。
「客廳裡積木散落得到處都是,這樣爸爸、媽媽沒有地方可以坐怎麼辦?」
如果試著像這樣表達自己的困擾,孩子反而能夠單純的為我們考慮。假如說一遍不聽,也不需要提高聲量,而是稍微用點心思來描述自己的困擾,例如:
「我差一點就踩到積木。踩到積木的話,腳就會痛,對嗎?」
請各位父母帶著耐心,重複的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意思。
像這樣多嘗試幾次,先用語言表達,再給孩子時間去想想,那麼,孩子就會慢慢養成思考的習慣,改正自己的行為。這便是專家教給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