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現代父母左右為難的困境

普瑞斯太太正在為來與她聊天的鄰居阿爾邦尼太太倒咖啡。七歲的馬克衝進廚房,五歲的弟弟湯姆尾隨著。馬克爬上櫃檯,以老練的手法打開一個上層碗櫥的門。湯姆學著哥哥的樣,爬上櫃檯,技巧與哥哥不相上下。普瑞斯太太對他們吼道:「你們馬上給我下來,我是認真的!下來。」
「我們想吃糖。」馬克大聲回答。
「就要吃午飯了,你們現在不能吃糖,馬上給我下來。」
馬克抓起一包糖後跳下櫃檯,湯姆緊跟在身後搶去那包糖,然後兩兄弟一陣風似的衝出廚房,普瑞斯太太喊著:「回來,我說了你們現在不可以吃糖。」在她吐出最後一個字時,紗門砰然關上。
普瑞斯太太嘆口氣對客人說:「唉!這些孩子,我對他們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們成天像印地安人一樣的野,永無一刻的安靜。」

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應付自己的孩子。孩子總是無時無刻做出一些令自己凸顯和令人厭惡的行為。例如:遊樂場應該是讓全家人享有快樂時光的地方,但只有極少數的人真正玩得很開心。過度興奮又疲倦的孩子高聲尖叫著還要玩。煩躁的父母生氣的說:「不准再玩了。」但過不了多久就對孩子的高聲尖叫讓步了。不勝其擾的父親一再的從口袋裡掏出錢來,這往往超過他們預估的花費。處處可以聽到巴掌聲和訓斥聲。最後,不耐煩的母親拖著強烈抵抗的孩子回家。回到家後,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為什麼要帶孩子去玩。
在餐廳裡,孩子經常表現出糟透了的行為。他們鬧脾氣、大聲的要求注意、坐不住的四處亂跑,又有很多孩子不經哄勸便拒絕吃東西。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用餐的客人。
在超級市場裡,孩子常常誤用自動門和護欄。他們在走道上亂跑,要求額外的獎賞,如果不依他們,便亂發脾氣大聲哭鬧。
在所有這些公共場合,我們常聽到疲憊、憤怒、束手無策的父母親如何回應發怒、過分要求、高聲尖叫的孩子。
在家裡,我們的孩子表現得極不合作。許多孩子拒絕幫忙做家事。他們吵鬧、不體諒、喧囂、粗野無禮。有時他們對父母或其他大人十分的不尊重。他們一再的對我們無禮,我們卻都照單全收。
違抗的孩子叫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試著用各種安撫的方式,如乞求、懇請、哄騙、處罰及賄賂,目的只想讓孩子遵守一些常規。有位祖母絕望的指出,「現在的孩子再也不聽話了!」這種蠻橫、違抗的行為變得這麼普遍,已被接受視為正常,「孩子就是這樣的。」
在學校,許多孩子拒絕為學習負責。當教師要求父母親幫忙叮囑孩子做作業時,卻說不出要怎樣不用打鬥和掙搏而能完成任務。
關於問題孩子,報導的標題超乎尋常的多。犯罪年齡也愈來愈小。法官要求父母親不要讓孩子晚上在外面遊盪,卻沒有指示如何去做。關於青少年犯罪的全國性研究報告愈來愈多,可惜一直沒有人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許多父母愈來愈感覺到沮喪與暴躁。他們希望養育出快樂和循規蹈矩的孩子。而事實上,他們的孩子卻是感到不滿、無聊、不快樂、侮慢和目中無人的。全國小兒科醫師和精神病醫師的研究報告指出,精神嚴重失常的孩子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為了扭轉這樣的情勢,許多父母選讀了兒童研究的課程,參加小組討論,參與P.T.A.(家長—教師協會)的演講,和閱讀數不清的書籍、指導手冊與報紙專題。然而很少人公認這大量父母親課程的重要性。父母親似乎已失去教育孩子的能力。上一代的父母不需要有人教他們怎樣養育孩子。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過去有一套由社會支持的教養孩子規範,每個家庭只要依循著共同的架構即可。到了我們這一代才需要大張旗鼓的發展出一套教育父母親的課程,為什麼呢?
很多人說我們今日的處境導源於沒有安全感的成人,情緒不穩定、不成熟、沒有好的榜樣、缺乏道德規範或正確的社會價值,或是欠缺宗教信仰。我們的確目睹道德觀念的改變;但由我們愈來愈關心「危害社會的事」證明,現在的道德標準遠超過前人。就安全感而言,每一個世代都有讓人感到不安全的壓力和事件,歸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是原子彈和氫彈都好。我們聽到許多有關年輕父母和孩子都不夠成熟的說法。「成熟」是一種推諉的說法,多數用來指出「不純真」的狀態。用此來形容,暗示著兒童期是一種缺憾。以「有禮貌」與「適應社會」為名,我們似乎比較喜歡世故一點的以隱藏住真正的感覺。
事實上,成熟的意義是完全的成長和發展─對潛力充分的實現。只有少數人對這種快樂的狀態有所認知。完美的成熟與發展是需要用一生來完成的,為什麼要以此來要求孩子或是年輕人呢?
成人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好榜樣。過去,孩子就是不准做大人做的事,「照我所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所做的去做!」至於宗教方面,神職人員和篤信宗教的父母親與他們不太虔誠的鄰居一樣有管教孩子上的困難。主日學校經常因為有一群無法控制的孩子,成了一個混亂的地方,每個主日學校的管理人可以證實一般性的問題行為存在於學生中,有些甚至是頗嚴重的。其實問題藏在深處。所有的事件顯現出的事實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我們的孩子,因為傳統撫育孩子的方法已不適用於今日,而我們還沒有學會新的方法來替代傳統的方法。
每種文化和文明都發展出一套明確的典範來教養孩子。比較和研究早期的社會,是我們了解傳統的重要絕佳機會。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傳統文化和教養孩子的方式。因此,不同的族群各自發展出特有的行為規範、人格和性格。各種不同的文化有其應付生活難題和狀況的程序。但是,每一個男性、女性和孩子都很清楚人家對他的期望是什麼。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傳統上。
西方文化比上古社會要複雜,儘管如此,對於教養孩子還是有傳統的規範。有些原則,如「孩子有耳無口」,是許多家庭遵循的原則。兒童舉止的標準一直都是一樣。然而,隨著民主概念意義的提升,影響了人際關係,大大的改變了這個西方文化。遠從君皇與農奴時代,經過大憲章的簽定、法國與美國的革命,到美國內戰至今,人類逐漸了解人人生而平等,不只是法律上的平等,而是人人可見的同樣待遇。這樣的發展,暗示了民主並不單是政治理想,同時是生活的方式。處處可見迅速的改變,卻很少有人察覺到這個改變的性質,主要是民主的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社會氣息,令傳統教養孩子的方法變成過時作廢。我們脫離了那個統治者有特權的專制社會,在講求平等的社會裡,我們不能支配別人。平等的意思就等於人人為自己做決定。在獨裁的社會裡,統治者占有優勢,同時有讓人屈服的權力。不論一位父親的身分地位如何,他統理家中包括妻子在內所有的成員,這在現代的社會已不再可見。婦女宣告與男士平等,使得丈夫失去了對妻子的統御權,父母親喪失了對孩子的支配權。這是整體社會產生劇烈變化的開端,一個大家感受得到卻不太能了解的變動。我們社會架構的其他領域也一樣受到影響,管理階層和勞工階層的關係愈來愈趨於平等。為凸顯對民主議題不斷擴大領悟,廢除對黑人的種族差別待遇成了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這種重大的社會結構改變,遠比婦女和孩子爭取平等的細微改變更容易迅速受到察覺。
成人通常對孩子和他們同享社會平等的觀念感到深切的不安,他們憤然否定有這樣的可能性,「別笑死人了,我比我的孩子懂得多,他和我怎麼能是相等的呢?」不,當然不是,不是在知識、經驗或技巧上,但這些就算在成人中都無以表示平等。平等並不代表一致!平等是每一個人雖然有個別差異與能力,但都能享有同樣的尊嚴和尊重的權利。我們承襲了先人文化,有著成人較優於孩子的信念;人的等級決定於出身、財富、性別、膚色、年紀或智慧。沒有一個人的能力或特色可擔保其優勢或支配他人的權力。
另一個可能讓我們覺得必須取得對孩子主導權的因素是,我們可能不確定自己的價值,深深的感覺不能達成自己的理想,便拿無能為力的孩子來做令人愉快的比較對象,以提升自己的重要性。然而,這只是個錯誤的幻覺。事實上,孩子往往比我們能幹,很多時候機智勝過我們,縱然我們尚未察覺也未十分了解平等,這個觀念已在我們的文化中逐漸成長。
孩子對社會風潮極為敏感。他們很快就察覺到他們和任何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他們感覺到和成人平等,獨裁的支配與服從的關係再不會受到容忍。同樣地,父母親約略感受到孩子和他們平等的關係,養育子女時也不再堅持照著自己的指示去做。同時,他們對於本著民主主義教養孩子的新方法所知有限,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和教育他們的孩子進入民主的社會生活。所以,現代父母面臨了左右為難的困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