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孩子做錯事不肯說對不起。
不肯說對不起的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對的嗎?不見得。可能只是當下拉不下臉來。大人可以換個時間再跟孩子提,事過境遷,孩子會懂得的。父母要有信心。
如果大人常常為了「說不說對不起」而跟孩子槓上,孩子也可能學會用「槓上」跟你溝通。
Q:知道孩子不喜歡某個大人或小孩,該怎麼做?
隔開。在很多大人的眼裡,強迫小孩去適應,是一種訓練──訓練跟你不喜歡的人相處──在我眼裡,那是不尊重孩子。
在尊重下長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因為他們嚐過受尊重的幸福,更能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小小的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護。千萬不要以「訓練」當理由,而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
Q:長輩干預教養,怎麼面對?
冷處理,盡量心平氣和。如果被批評,繼續冷處理,酷酷一句話就好:「太多人管,孩子會無所適從。」從頭到尾只有這句話,每次都用同一句話,比較不傷腦筋。別生氣、別動怒,任誰也拿你沒辦法。父母心平氣和,對孩子也是好的生活示範。
Q:跟五歲的孩子說:「不知道你長大了,還會像現在跟我談天嗎?應該只會陪朋友不需要我了。」
你知道這是「情緒勒索」嗎?十二歲之前和之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現在的信誓旦旦,到時候他們聽了不會覺得感動,而是感傷。因為十二歲前愛父母的心,之後不會存在。不是不愛你了,只是不一樣了。那種以父母為天為地的感情,希望孩子一輩子保有,不切實際。
Q:「你不用連這樣都要哭吧?難道你想上小學後被同學取笑愛哭鬼嗎?」
兩個問句,都是威脅。
第一句是威脅小孩,我會看不起你。
第二句是威脅小孩,別人會看不起你。
大人說話難聽,小孩會更愛哭。
Q:「孩子不會讀書沒關係,我會準備一筆錢,長大看他是要開店賣麵包或什麼都好。」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等於剝奪他的人生樂趣。「書讀得普通沒關係,漂漂亮亮的,到時候找個有錢的嫁就好」,是同一件事。不能早早讓小孩有「靠別人就好」的觀念。如果孩子已經有「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的想法,什麼都別再給了。
Q:你有可怕又病態的情緒嗎?
而且毫不猶豫地對孩子爆發。例如罵人用吼的。例如毫不猶豫甩一巴掌。例如把孩子趕出大門外說有本事就永遠不要回家。它們都其來有自。承認,承認自己有病態的情緒,不再犯的希望比較大。
為什麼孩子態度這麼壞?大人自己的態度呢?我自己的態度很好啊。確定很好?你是說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很好,還是百分之八十、七十?那麼剩下的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呢?態度不是一個可以時好時壞的東西。如果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一致性,卻寄望孩子隨時隨地態度好,會不會有點強人所難?
Q:什麼時候才是做父母的「修成正果」?
當孩子直指你的錯誤,你還能保持心平氣和。
正果也分等級,孩子的年齡愈大,正果的等級愈高。三歲的娃兒糾正你,而三十歲的你還可以嘻嘻哈哈,不算。因為孩子正可愛。二十歲的孩子對上五十歲的爸媽,如果你不只不搬出「長幼有序」的大道理,還虛心受教的話,才算真正出師了。
Q:當人生出現「不甘心」的情緒時……
買票進了電影院,發現難看死了,你會起身走人嗎?人生最珍貴的,是時間。天底下最有錢的人,擁有的時間不會比你多,甚至比你少。把難看的電影看到完,是損失的最高境界。
不甘心的情緒,才是元凶。當初訓練小小的孩子自己睡,一年不成功,不甘心,繼續第二年,然後更不甘心,死也要繼續。好幾年後成功了,不是因為我的毅力,而是孩子長大了。那是我作母親,最希望能夠重來的事。人生哪,只要出現「不甘心」,通常就是要「放手」的時候。
Q:家裡有嚴厲的大人嗎?
教養裡,最不需要的是嚴厲。嚴厲只會嚇壞還沒成熟的心靈,一點好處也沒有。當小小孩遇上了嚴厲的老師,到了排斥的地步,建議是:閃。閃的愈快愈好,一秒鐘都不要耽誤。如果是十歲的小孩學游泳呢?嚴厲的老師會不會學得更好?除非是想培養奧運選手,不然,愉快的慢慢學,是看哪裡不順眼了?
Q:孩子不專心算一種錯嗎?
不太算。因為聽不懂、學不會、覺得無趣,甚至只是教的人不會教,都可能造成不專心。一味用嘴巴叫孩子專心,沒用。如果現在送我去學怎麼寫程式,你覺得我能專心幾分鐘?我會扒在門上死也不進教室。
盡量別說小孩不專心。老在孩子身上找答案,是父母的教養盲區。專心,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是用「叫」的,就能達到。
Q:父母會對孩子幸災樂禍嗎?
「寫功課摸摸拉拉,等會兒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誰叫你賭氣不吃飯,現在餓死也來不及了吧。」
「誰叫你尿尿不說,現在讓大家都知道你尿褲子丟臉了吧。」
以此類推五百項,這些都是。
Q:孩子一玩就嗨翻,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
嗨翻,很正常吧。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大人說話的方式,是否需要修正。從不威脅和利誘孩子的,請舉手?
很多孩子的問題,不見得是問題。我們需要把焦點回歸到,「孩子需要什麼?」可能是天生的運動家,結果卻太少跑跑跳跳的機會。如果每天早中晚帶孩子出門運動,是否問題就不藥而癒了?給孩子最多跑跑跳跳的自由,是他們在該安靜時願意安靜的基礎。
Q:「我家孩子小一,不敢關門洗澡,要媽媽在廁所門口陪他。」
這是你的困擾嗎?那就開門洗澡囉。我幫孩子洗澡,大概洗到十歲吧。十歲是小學三年級,不,可能到了五年級孩我還幫忙。當時他們也會怕,或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浴室。
現在姊姊還要我陪,她覺得洗澡無趣,跟我聊天就有趣多了。她已經離家住校了,但每次回家,一到洗澡時間會特地來叫我。洗完後,會撒嬌問可不可以幫她吹頭髮。我不只說好,還請她躺在床上,只有頭髮垂到床沿外,躺著吹,更舒服。她還會一邊享受媽媽的愛一邊說:「我這樣會不會被寵壞?我是媽寶。怎麼辦?」哎呀,「真的媽寶不會說自己是媽寶。」
Q:「孩子八歲,做功課希望我在旁邊陪,這樣陪好嗎?」
覺得「八歲很大了」的父母,等到了十八歲,你才會知道八歲有多小。基本上,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表現,是自然現象。需要你陪他,是他當下需要,又少不了你一塊肉,為什麼不陪?如果是媽媽太累,但問題也不在孩子。這時候在孩子身上找答案,只會愈走愈偏。除了陪,還有抱不抱小孩,也是一樣。這些事,都是做一次少一次啊,只會愈來愈少,直到再也沒有。
Q:不讓小孩吃糖,感覺是剝奪了他們快樂,很不忍心。
「人生苦短,能讓我快樂的方法不多,幹嘛剝奪。」不肯戒煙的人,也常用這個邏輯當理由。哪個老菸槍承認戒菸很難?沒,都認為不難,是自己不想戒。其實很難。因為尼古丁會上癮。吃糖呢?也會上癮。
有人連飯都沒得吃,吃飯就是一種快樂。有人生病吃不下東西,能吞下東西,就是一種快樂。快樂的方法這麼多,放棄一些不健康的,沒什麼好可惜的。很多不健康的習慣,都不會當場死人。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代價,早晚是要還的。
Q:你欠罵!
很多人覺得這麼說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如果你的小孩喜歡在床上跳,有一天又發現他不聽話時,你可以說「不在床上跳,因為床會壞」,但不能說「你欠罵」。
為什麼不能說「欠罵」?因為很難聽。
Q:你會諷刺你的孩子嗎?
我的兒子很愛哭,只要他一哭,我就會說,「你可以哭得再大聲一點。」這就是諷刺。在諷刺教育下長大的人,更容易演變出超過正常的反骨個性。
Q:鄰居抗議孩子太吵,屢勸不聽,我可以對孩子說「下次有人按門鈴,你去開門」嗎?
這是威脅。你不服,孩子自己闖的禍自己負責,怎麼算威脅呢?威脅,是用令人害怕的話術,讓人被迫接受,或放棄什麼。如果鄰居找上門了,帶著孩子一起去應門,一起說對不起。當鄰居還沒找上門,卻拿「找上門」使他們害怕,達到父母的目的,就是威脅。
「那麼可以大人躲在房間,推孩子出面,以收嚇阻之效?」不行的,未成年人的行為,被咎責的對象,是監護人,不是孩子。
Q:孩子一哭,我就把他關在置衣間。孩子很聰明馬上不敢亂哭了。
孩子一哭,就關起來,於是父母該說的話也省了。好好的教育機會卻錯過,不是可惜嗎。
把「哭」跟「關起來不理我」,連想在一起,才是孩子最受傷的地方。錯誤的教養方式,有時候,比不教養還可怕。
Q:對待孩子的一舉一動,是自己也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嗎?
很多在外面個性和善、頭腦聰明的大人,卻在面對自己孩子時,霸道、威脅、利誘樣樣來,鴕鳥心態、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每天上演。不過多數人卻渾然不知,旁觀者才能看的明白。
討厭自己童年經驗的大人,常會信誓旦旦說,再也不會讓相同的情況重演。你知道那有多難?如果不能預先警告自己它有多困難,有一天木已成舟時,你又可能搬出「鴕鳥心態」來逃避眼前的事實,然後置之不理。
Q:五歲女兒幫我搥背,現在她知道錢可以買東西,我就每次給一到五元不等,這樣好嗎?」
「媽媽洗衣燒飯也沒收錢。」但我也不用這個邏輯跟孩子說話。搥背是關懷,關懷是因為有愛。跟愛有關的事,盡量別跟錢扯上關係。如果不給錢,背就沒人搥?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幫你搥背。父母洗衣燒飯是義務,孩子幫我們搥背,不是。孩子幫忙做家事,我也沒給錢。家事是大家的事,不然誰來給我錢洗衣燒飯。
Q:我的孩子考試都不及格,怎麼辦?
為什麼說少考試對孩子比較好?這樣大人才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缺乏了某種能力,才無法跟上進度的。例如閱讀理解力。
許多父母只把焦點放在怎麼考高分,沒想孩子缺乏的是什麼能力對吧?幫助孩子把大能力建立起來,對未來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助力。
Q:請問:小孩嫌學樂器練習很麻煩,該如何激勵孩子繼續?
爸媽有沒有機會一起學?
如果學得很起勁,算是給孩子示範熱情是什麼。
如果自己也不想學,剛好可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
說不定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喜歡的是體育。
具備同理心,教養會純淨些。
Q:我是國中生,我媽常打我,還會說早知道不要生我,我不相信她愛我。
放聰明一點,不要做出或說出會激怒她、讓她打你的機會。當發現情況「有異」時,快說好聽的話,例如:媽媽我知道你辛苦,我會盡力改變。好好好我不看手機了,馬上去洗澡。對不起,睡太晚了,我馬上去做……怎麼樣都要忍住,不要對著幹,平白討打不是傻嗎。
為什麼忍不住?因為太氣了對嗎?有一層心理因素你可能不知,故意激怒她打你,是想證明你的懷疑是對的。但是,愛或不愛,都沒有權利傷害你。
不肯說對不起的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對的嗎?不見得。可能只是當下拉不下臉來。大人可以換個時間再跟孩子提,事過境遷,孩子會懂得的。父母要有信心。
如果大人常常為了「說不說對不起」而跟孩子槓上,孩子也可能學會用「槓上」跟你溝通。
Q:知道孩子不喜歡某個大人或小孩,該怎麼做?
隔開。在很多大人的眼裡,強迫小孩去適應,是一種訓練──訓練跟你不喜歡的人相處──在我眼裡,那是不尊重孩子。
在尊重下長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融入新環境。因為他們嚐過受尊重的幸福,更能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小小的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護。千萬不要以「訓練」當理由,而對孩子的痛苦視而不見。
Q:長輩干預教養,怎麼面對?
冷處理,盡量心平氣和。如果被批評,繼續冷處理,酷酷一句話就好:「太多人管,孩子會無所適從。」從頭到尾只有這句話,每次都用同一句話,比較不傷腦筋。別生氣、別動怒,任誰也拿你沒辦法。父母心平氣和,對孩子也是好的生活示範。
Q:跟五歲的孩子說:「不知道你長大了,還會像現在跟我談天嗎?應該只會陪朋友不需要我了。」
你知道這是「情緒勒索」嗎?十二歲之前和之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現在的信誓旦旦,到時候他們聽了不會覺得感動,而是感傷。因為十二歲前愛父母的心,之後不會存在。不是不愛你了,只是不一樣了。那種以父母為天為地的感情,希望孩子一輩子保有,不切實際。
Q:「你不用連這樣都要哭吧?難道你想上小學後被同學取笑愛哭鬼嗎?」
兩個問句,都是威脅。
第一句是威脅小孩,我會看不起你。
第二句是威脅小孩,別人會看不起你。
大人說話難聽,小孩會更愛哭。
Q:「孩子不會讀書沒關係,我會準備一筆錢,長大看他是要開店賣麵包或什麼都好。」
剝奪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等於剝奪他的人生樂趣。「書讀得普通沒關係,漂漂亮亮的,到時候找個有錢的嫁就好」,是同一件事。不能早早讓小孩有「靠別人就好」的觀念。如果孩子已經有「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的想法,什麼都別再給了。
Q:你有可怕又病態的情緒嗎?
而且毫不猶豫地對孩子爆發。例如罵人用吼的。例如毫不猶豫甩一巴掌。例如把孩子趕出大門外說有本事就永遠不要回家。它們都其來有自。承認,承認自己有病態的情緒,不再犯的希望比較大。
為什麼孩子態度這麼壞?大人自己的態度呢?我自己的態度很好啊。確定很好?你是說百分之九十的時間很好,還是百分之八十、七十?那麼剩下的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呢?態度不是一個可以時好時壞的東西。如果大人自己都做不到一致性,卻寄望孩子隨時隨地態度好,會不會有點強人所難?
Q:什麼時候才是做父母的「修成正果」?
當孩子直指你的錯誤,你還能保持心平氣和。
正果也分等級,孩子的年齡愈大,正果的等級愈高。三歲的娃兒糾正你,而三十歲的你還可以嘻嘻哈哈,不算。因為孩子正可愛。二十歲的孩子對上五十歲的爸媽,如果你不只不搬出「長幼有序」的大道理,還虛心受教的話,才算真正出師了。
Q:當人生出現「不甘心」的情緒時……
買票進了電影院,發現難看死了,你會起身走人嗎?人生最珍貴的,是時間。天底下最有錢的人,擁有的時間不會比你多,甚至比你少。把難看的電影看到完,是損失的最高境界。
不甘心的情緒,才是元凶。當初訓練小小的孩子自己睡,一年不成功,不甘心,繼續第二年,然後更不甘心,死也要繼續。好幾年後成功了,不是因為我的毅力,而是孩子長大了。那是我作母親,最希望能夠重來的事。人生哪,只要出現「不甘心」,通常就是要「放手」的時候。
Q:家裡有嚴厲的大人嗎?
教養裡,最不需要的是嚴厲。嚴厲只會嚇壞還沒成熟的心靈,一點好處也沒有。當小小孩遇上了嚴厲的老師,到了排斥的地步,建議是:閃。閃的愈快愈好,一秒鐘都不要耽誤。如果是十歲的小孩學游泳呢?嚴厲的老師會不會學得更好?除非是想培養奧運選手,不然,愉快的慢慢學,是看哪裡不順眼了?
Q:孩子不專心算一種錯嗎?
不太算。因為聽不懂、學不會、覺得無趣,甚至只是教的人不會教,都可能造成不專心。一味用嘴巴叫孩子專心,沒用。如果現在送我去學怎麼寫程式,你覺得我能專心幾分鐘?我會扒在門上死也不進教室。
盡量別說小孩不專心。老在孩子身上找答案,是父母的教養盲區。專心,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是用「叫」的,就能達到。
Q:父母會對孩子幸災樂禍嗎?
「寫功課摸摸拉拉,等會兒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誰叫你賭氣不吃飯,現在餓死也來不及了吧。」
「誰叫你尿尿不說,現在讓大家都知道你尿褲子丟臉了吧。」
以此類推五百項,這些都是。
Q:孩子一玩就嗨翻,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
嗨翻,很正常吧。完全聽不進爸媽的話?大人說話的方式,是否需要修正。從不威脅和利誘孩子的,請舉手?
很多孩子的問題,不見得是問題。我們需要把焦點回歸到,「孩子需要什麼?」可能是天生的運動家,結果卻太少跑跑跳跳的機會。如果每天早中晚帶孩子出門運動,是否問題就不藥而癒了?給孩子最多跑跑跳跳的自由,是他們在該安靜時願意安靜的基礎。
Q:「我家孩子小一,不敢關門洗澡,要媽媽在廁所門口陪他。」
這是你的困擾嗎?那就開門洗澡囉。我幫孩子洗澡,大概洗到十歲吧。十歲是小學三年級,不,可能到了五年級孩我還幫忙。當時他們也會怕,或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在浴室。
現在姊姊還要我陪,她覺得洗澡無趣,跟我聊天就有趣多了。她已經離家住校了,但每次回家,一到洗澡時間會特地來叫我。洗完後,會撒嬌問可不可以幫她吹頭髮。我不只說好,還請她躺在床上,只有頭髮垂到床沿外,躺著吹,更舒服。她還會一邊享受媽媽的愛一邊說:「我這樣會不會被寵壞?我是媽寶。怎麼辦?」哎呀,「真的媽寶不會說自己是媽寶。」
Q:「孩子八歲,做功課希望我在旁邊陪,這樣陪好嗎?」
覺得「八歲很大了」的父母,等到了十八歲,你才會知道八歲有多小。基本上,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表現,是自然現象。需要你陪他,是他當下需要,又少不了你一塊肉,為什麼不陪?如果是媽媽太累,但問題也不在孩子。這時候在孩子身上找答案,只會愈走愈偏。除了陪,還有抱不抱小孩,也是一樣。這些事,都是做一次少一次啊,只會愈來愈少,直到再也沒有。
Q:不讓小孩吃糖,感覺是剝奪了他們快樂,很不忍心。
「人生苦短,能讓我快樂的方法不多,幹嘛剝奪。」不肯戒煙的人,也常用這個邏輯當理由。哪個老菸槍承認戒菸很難?沒,都認為不難,是自己不想戒。其實很難。因為尼古丁會上癮。吃糖呢?也會上癮。
有人連飯都沒得吃,吃飯就是一種快樂。有人生病吃不下東西,能吞下東西,就是一種快樂。快樂的方法這麼多,放棄一些不健康的,沒什麼好可惜的。很多不健康的習慣,都不會當場死人。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代價,早晚是要還的。
Q:你欠罵!
很多人覺得這麼說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如果你的小孩喜歡在床上跳,有一天又發現他不聽話時,你可以說「不在床上跳,因為床會壞」,但不能說「你欠罵」。
為什麼不能說「欠罵」?因為很難聽。
Q:你會諷刺你的孩子嗎?
我的兒子很愛哭,只要他一哭,我就會說,「你可以哭得再大聲一點。」這就是諷刺。在諷刺教育下長大的人,更容易演變出超過正常的反骨個性。
Q:鄰居抗議孩子太吵,屢勸不聽,我可以對孩子說「下次有人按門鈴,你去開門」嗎?
這是威脅。你不服,孩子自己闖的禍自己負責,怎麼算威脅呢?威脅,是用令人害怕的話術,讓人被迫接受,或放棄什麼。如果鄰居找上門了,帶著孩子一起去應門,一起說對不起。當鄰居還沒找上門,卻拿「找上門」使他們害怕,達到父母的目的,就是威脅。
「那麼可以大人躲在房間,推孩子出面,以收嚇阻之效?」不行的,未成年人的行為,被咎責的對象,是監護人,不是孩子。
Q:孩子一哭,我就把他關在置衣間。孩子很聰明馬上不敢亂哭了。
孩子一哭,就關起來,於是父母該說的話也省了。好好的教育機會卻錯過,不是可惜嗎。
把「哭」跟「關起來不理我」,連想在一起,才是孩子最受傷的地方。錯誤的教養方式,有時候,比不教養還可怕。
Q:對待孩子的一舉一動,是自己也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嗎?
很多在外面個性和善、頭腦聰明的大人,卻在面對自己孩子時,霸道、威脅、利誘樣樣來,鴕鳥心態、自暴自棄、得過且過,每天上演。不過多數人卻渾然不知,旁觀者才能看的明白。
討厭自己童年經驗的大人,常會信誓旦旦說,再也不會讓相同的情況重演。你知道那有多難?如果不能預先警告自己它有多困難,有一天木已成舟時,你又可能搬出「鴕鳥心態」來逃避眼前的事實,然後置之不理。
Q:五歲女兒幫我搥背,現在她知道錢可以買東西,我就每次給一到五元不等,這樣好嗎?」
「媽媽洗衣燒飯也沒收錢。」但我也不用這個邏輯跟孩子說話。搥背是關懷,關懷是因為有愛。跟愛有關的事,盡量別跟錢扯上關係。如果不給錢,背就沒人搥?那就不要指望孩子幫你搥背。父母洗衣燒飯是義務,孩子幫我們搥背,不是。孩子幫忙做家事,我也沒給錢。家事是大家的事,不然誰來給我錢洗衣燒飯。
Q:我的孩子考試都不及格,怎麼辦?
為什麼說少考試對孩子比較好?這樣大人才能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孩子是缺乏了某種能力,才無法跟上進度的。例如閱讀理解力。
許多父母只把焦點放在怎麼考高分,沒想孩子缺乏的是什麼能力對吧?幫助孩子把大能力建立起來,對未來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助力。
Q:請問:小孩嫌學樂器練習很麻煩,該如何激勵孩子繼續?
爸媽有沒有機會一起學?
如果學得很起勁,算是給孩子示範熱情是什麼。
如果自己也不想學,剛好可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
說不定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喜歡的是體育。
具備同理心,教養會純淨些。
Q:我是國中生,我媽常打我,還會說早知道不要生我,我不相信她愛我。
放聰明一點,不要做出或說出會激怒她、讓她打你的機會。當發現情況「有異」時,快說好聽的話,例如:媽媽我知道你辛苦,我會盡力改變。好好好我不看手機了,馬上去洗澡。對不起,睡太晚了,我馬上去做……怎麼樣都要忍住,不要對著幹,平白討打不是傻嗎。
為什麼忍不住?因為太氣了對嗎?有一層心理因素你可能不知,故意激怒她打你,是想證明你的懷疑是對的。但是,愛或不愛,都沒有權利傷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