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的語言:親子關係的基礎
1-1 你愛他,他感受到了嗎?
有位母親在演講場合中分享了一段她與國中兒子的互動經驗。她說,自己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準備早餐,從沒讓孩子餓肚子上學,假日也總推掉自己的休息時間接送孩子去補習、打球、參加社團。她語帶哽咽地說:「我為這個家犧牲了那麼多,他卻說我都不關心他。」
這句話聽來令人心酸,卻在許多家庭中屢見不鮮。家長覺得自己付出一切,孩子卻總是覺得「不夠」。這種感受落差,不是出自誰對誰錯,而是來自於「愛的表達」與「感受接收」之間的錯頻。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常以為只要「做得多」,孩子就會感受到愛。但事實上,情感的傳遞並不單靠行動本身,而是取決於對方是否以「理解得來的方式」接受到了這份情感。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情感傳輸落差」(emotional transmission gap),指的是情感的出發者與接受者之間,在詮釋行為意義上產生的錯位。
舉例來說,一位忙碌的爸爸可能會努力工作、賺錢供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他認為自己以實際行動「愛孩子」;但在孩子眼中,爸爸總是晚歸、不參與生活、不說一句關心的話,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在父親心中的位置。兩人都沒有錯,錯的是彼此之間缺少了一條翻譯的橋梁。
這種差距的關鍵,往往在於「語言不通」。這裡所說的並不是中文與英文,而是「愛的語言」是否對得上。若家長的愛是用「做事」表達,而孩子渴望的是「陪伴」或「言語肯定」,那麼愛的訊號即使發出了,對方也無法解碼,自然接收不到那份用心。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被忽略,也會讓家長陷入挫敗與委屈。
不少研究顯示,孩子在幼年時期建立的情感安全感,與他是否覺得自己被在乎、被看見、被接納密切相關。如果這份安全感長期不足,即使家長後續有再多彌補,孩子也容易在心理上設下防線,認為「你只是做給我看,不是真的懂我」。這種認知偏差一旦形成,將可能延伸至青少年對家庭的疏離感,甚至影響未來的人際信任與情感表達能力。
要修補這種落差,首先必須意識到:付出與感受到愛,不一定是線性關係。有些家長確實給予了很多,但若未經由孩子「熟悉的管道」接收,就形同無聲廣播。就像你開車聽廣播,收音機頻道若沒調對,即使主持人再賣力說話,乘客還是只聽到雜音。
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的愛是否傳遞成功?其實並不難。一個簡單的線索就是觀察孩子的回應:當你表達關心時,他是否有情緒上的回應或行為的回饋?當你說「媽媽很想你」,他是微笑、沉默,還是立即轉身離開?這些非語言訊號,比起「我不是都對你很好了嗎?」這類控訴式語句,更能引導我們反思:是不是哪裡出了差錯。
我們也可以試著主動詢問:「你會在什麼時候覺得我是在關心你?」、「最近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我不理解你?」這些問題不必等到關係緊張時才問,而應該在日常交流中自然出現。孩子的答案也許讓你驚訝,但正是這種驚訝,才有機會打破「自以為的付出」所築起的高牆。
許多家長也會問:「那我是不是要遷就孩子、一直依照他的方式去表達愛?」其實不是遷就,而是調頻。你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他,但在此之前,先去理解他是用什麼方式接收愛。這就像兩個人講不同母語,不是誰改變自己比較多,而是彼此願意學幾句對方的語言,才能真正建立溝通。
有時候,孩子要的其實只是你晚餐時間放下手機、睡前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在他講話時不要轉身走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可能成為他內心累積安全感的關鍵時刻。
我們都曾努力愛著,只是那份努力,可能還需要一點點翻譯。當你調整頻道、學會用孩子能接收的方式說愛,關係的改變往往就從一個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開始。
1-1 你愛他,他感受到了嗎?
有位母親在演講場合中分享了一段她與國中兒子的互動經驗。她說,自己每天凌晨5點半起床準備早餐,從沒讓孩子餓肚子上學,假日也總推掉自己的休息時間接送孩子去補習、打球、參加社團。她語帶哽咽地說:「我為這個家犧牲了那麼多,他卻說我都不關心他。」
這句話聽來令人心酸,卻在許多家庭中屢見不鮮。家長覺得自己付出一切,孩子卻總是覺得「不夠」。這種感受落差,不是出自誰對誰錯,而是來自於「愛的表達」與「感受接收」之間的錯頻。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常以為只要「做得多」,孩子就會感受到愛。但事實上,情感的傳遞並不單靠行動本身,而是取決於對方是否以「理解得來的方式」接受到了這份情感。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情感傳輸落差」(emotional transmission gap),指的是情感的出發者與接受者之間,在詮釋行為意義上產生的錯位。
舉例來說,一位忙碌的爸爸可能會努力工作、賺錢供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他認為自己以實際行動「愛孩子」;但在孩子眼中,爸爸總是晚歸、不參與生活、不說一句關心的話,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在父親心中的位置。兩人都沒有錯,錯的是彼此之間缺少了一條翻譯的橋梁。
這種差距的關鍵,往往在於「語言不通」。這裡所說的並不是中文與英文,而是「愛的語言」是否對得上。若家長的愛是用「做事」表達,而孩子渴望的是「陪伴」或「言語肯定」,那麼愛的訊號即使發出了,對方也無法解碼,自然接收不到那份用心。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被忽略,也會讓家長陷入挫敗與委屈。
不少研究顯示,孩子在幼年時期建立的情感安全感,與他是否覺得自己被在乎、被看見、被接納密切相關。如果這份安全感長期不足,即使家長後續有再多彌補,孩子也容易在心理上設下防線,認為「你只是做給我看,不是真的懂我」。這種認知偏差一旦形成,將可能延伸至青少年對家庭的疏離感,甚至影響未來的人際信任與情感表達能力。
要修補這種落差,首先必須意識到:付出與感受到愛,不一定是線性關係。有些家長確實給予了很多,但若未經由孩子「熟悉的管道」接收,就形同無聲廣播。就像你開車聽廣播,收音機頻道若沒調對,即使主持人再賣力說話,乘客還是只聽到雜音。
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的愛是否傳遞成功?其實並不難。一個簡單的線索就是觀察孩子的回應:當你表達關心時,他是否有情緒上的回應或行為的回饋?當你說「媽媽很想你」,他是微笑、沉默,還是立即轉身離開?這些非語言訊號,比起「我不是都對你很好了嗎?」這類控訴式語句,更能引導我們反思:是不是哪裡出了差錯。
我們也可以試著主動詢問:「你會在什麼時候覺得我是在關心你?」、「最近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我不理解你?」這些問題不必等到關係緊張時才問,而應該在日常交流中自然出現。孩子的答案也許讓你驚訝,但正是這種驚訝,才有機會打破「自以為的付出」所築起的高牆。
許多家長也會問:「那我是不是要遷就孩子、一直依照他的方式去表達愛?」其實不是遷就,而是調頻。你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他,但在此之前,先去理解他是用什麼方式接收愛。這就像兩個人講不同母語,不是誰改變自己比較多,而是彼此願意學幾句對方的語言,才能真正建立溝通。
有時候,孩子要的其實只是你晚餐時間放下手機、睡前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在他講話時不要轉身走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可能成為他內心累積安全感的關鍵時刻。
我們都曾努力愛著,只是那份努力,可能還需要一點點翻譯。當你調整頻道、學會用孩子能接收的方式說愛,關係的改變往往就從一個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