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1

〈男孩行動教養四方針〉指示、說明、告知、執行


下面是媽媽與兒子間經常出現的場景。
1. 俊俊,要跟媽媽一起刷牙嗎?→提議
2. 刷牙俊俊的牙齒才不會爛掉。你要不刷牙,最後去醫院嗎?要去醫院找牙醫喔?→說明
3. 俊俊,媽媽講很多遍了。再這樣下去,媽媽要生氣囉。→告知
4. 崔俊俊!媽媽真的要生氣了喔?→憤怒

一般來說,媽媽之所以常在育兒時怒火中燒,是因為媽媽總是在重複提議、說明、告知、憤怒這樣的流程。而男孩行動教養的基本重點是除去憤怒情緒。憤怒是一種信號,例如「我這麼生氣,你看不出來嗎?」之類的話;但其實媽媽只要說出來,並以「你現在可能沒有辦法調整,我來幫你」的協助角度直接執行就沒事了,只是要媽媽壓下不斷上升的怒火並不容易。
我也曾這樣對兒子大發雷霆。那天我正在開車,突然間車窗被打開,兒子開始往窗外丟垃圾,看到這一幕真的很讓我生氣。即使我不斷警告他不可以這樣子,兒子也沒把我的話聽進耳裡。
這種情況無論是誰都會抓狂吧?然而我會特別生氣是因為「我正在開車」。在只能以聲音表達憤怒,無法用其他方法阻止兒子行為的情況下,除了生氣還能怎麼樣。因為對我來說,除了「表現憤怒」外,我沒有其他方法了。但如果我們擁有不生氣也能有效制止兒子行為的方法時,就會更加有餘裕。因為我們掌握了不生氣也能制止兒子的關鍵。現在來回頭看,每次說刷牙就想逃避的俊俊。這是一般媽媽常用的溝通方式:

媽媽:俊俊啊,現在來刷牙吧?→提議
兒子:等一下啦,我先做完這個。→逃避
媽媽:你不刷牙,之後要去找牙醫喔。→說服
兒子:等一下啦,這個我還沒做完。→逃避
媽媽:俊俊,你從剛剛就一直在玩啦。要玩到什麼時候?→告知
兒子:等我把這個做完嘛!→逃避
媽媽:太過分了!媽媽要生氣囉!→憤怒

一般的管教,之所以會以「憤怒」收尾,是因為媽媽想要用「話語」來解決問題。用「你應該聽得懂我講的話吧?」的想法來提議、告知,最後就變成憤怒。所以,不妨試著改成這樣:

媽媽:俊俊,那個做完就刷牙喔。→指示
兒子:等一下,做完這個就好。→逃避
媽媽:很好。現在做完了呢,去刷牙吧。→說明
兒子:等一下,我還沒好啦。→逃避
媽媽:俊俊,媽媽現在數到三,不停下來的話,我會把你抓進廁所幫你刷牙喔。→預告
兒子:等我做完這個嘛∼∼→逃避
媽媽:一、二、三。還不停下來嗎?媽媽來幫你。→執行

像這樣倒數計時再行動,後續的教養就會簡單許多。因為兒子學到了如果不聽媽媽的話,就會發生下面這樣的事—媽媽雖然不會生氣,但是會直接把我拉去____ 。之後,在媽媽說出「再不聽話,我就要____ 」的預告前,就能看到兒子大聲回應「好!」起身動作的模樣。
請記得,兒子的教養核心不在於「同理」,而是「行動」!


試閱2

狠罵兒子有用嗎?
爸媽反覆發火又後悔的根本原因。

都已經用了所有人都聽得到的音量說話,孩子卻一直裝作沒聽到,這種情況有哪個爸媽可以不生氣?偏偏教養書都要爸媽別生氣,想當然爸媽就因此崩潰了。
「孩子假裝沒聽見怎能不生氣?養小孩就得這麼佛嗎?為何孩子不聽話,卻是我被檢討?」
這是很多爸媽會有的疑問。孩子明明聽到我說的話,卻裝作沒聽見,爸媽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事吧?換做我,我也會生氣。但,這裡的問題不是「對裝作沒聽到的孩子發火」這件事,而是為何爸媽會把孩子的行為理解成「他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
不隨意對孩子生氣的祕訣不是忍耐,而是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如果將孩子明明聽到卻裝作沒聽見的行為,解讀為「轉換能力不足」,相信爸媽就不會生氣了,也就是說,將孩子想成他們並不是忽視我講的話,只是陷入某種刺激中而跳不出來,無法把注意力放到媽媽的呼喚上。這樣的解讀並非要強忍怒意,而是要讓憤怒這個情緒消失。孩子沒有不把我放眼裡,只是轉換能力有
問題,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轉換。
那些可以不帶情緒地處理孩子有意挑釁的大人,他們絕不只是忍耐而已,而是能夠理解孩子為何要這樣做,這是大人在管理情緒上的重要訣竅。
「我是學校老師,班上有幾個很愛跟我抬槓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兒子好像在跟我玩權力遊戲、挑戰我,我得展現身為家長的魄力吧?」
我常收到老師和爸媽諸如此類的提問。實際上,孩子想要挑戰大人這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當孩子對大人做出攻擊或是不適宜的舉動時,爸媽絕對不能當做玩笑地笑笑接受。這裡有個重要的關鍵,大人不能認真和孩子對立,如果大人也當真地生氣或是把它當作較勁,那就真的會變成對立了。
想著「孩子就是想跟我比」,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想要贏過孩子。建議把孩子的所作所為想成「因為他還無法完全信任大人,以為自己攻擊大人,大人也會回擊」,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想讓這孩子願意信任我們。
曾有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很不會看場合說話,所以來找我。舉例來說,兒子搭電梯不會乖乖站著,總會對一起搭乘的鄰居說些不必要的話。
「媽媽,那個人的肚子好凸喔、他沒有頭髮耶!」
這些話光想就讓人難為情,想要鑽進地底下了。這位媽媽為兒子沒禮貌的言詞感到生氣,更擔心自己不在身邊時,兒子可能也是這樣不知分寸而遭人白眼或挨罵。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看著講話白目、行為沒大沒小的兒子,很多母親都會感到苦惱。對養育兒子的父母們來說,這確實是很常見的問題。但還有更大的問題是,因為這種心情所以在管教兒子時用力過度。
「你再這樣講話試看看!真是的,欠罵耶。」
孩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確實不能置之不理,必須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反應過度。當大人越是過度反應,講些不必要的話、表現不必要的情緒,孩子越是不會接受,反而會與之對立。
「用講的不就好,幹嘛生氣?不懂為何要這樣。」
明明是正常的管教,孩子卻表現抗拒或不肯接受的話,就需要回頭審視自己講的話是不是也帶有情緒在裡頭。該如何轉化自己的情緒,避免這些狀況發生呢?有些教養法會建議爸媽要忍耐五秒或是暫時離開現場,但我想分享一個更貼近本質的做法—明確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行為,就能大大緩和父母的情緒。
教導孩子時有個關鍵的時間點—改正問題的時間,只是這種時候我們可能正在生氣。最後這位母親來找我,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講出這樣沒禮貌的話。
我和那位在電梯裡失言的孩子見面後,發現他確實是個習慣亂講話的小孩,但他之所以會這樣說話都是因為緊張、不安。這個孩子在電梯裡看見陌生男性就不由自主地神經緊繃起來,透過說出莫名其妙的話來找到安全感。
得知事情的緣由後,媽媽看待孩子的姿態也截然不同,想到孩子必須藉由不必要的發言來掩飾自己的緊張,甚至會覺得孩子有點可憐。所以我們改變了想法,對孩子說出適宜的話。
「俊俊是不是在緊張?但就算這樣,也不應該講這種沒禮貌的話喔。」
看到教養專家在電視裡溫柔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也想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但其實,專家們看待孩子的觀點才是重要的。同樣的行為隨著解釋方法不同,因為孩子行為產生的情緒也會不一樣。
「沒把我放在眼裡,所以這樣做」和「他還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得幫他」用這兩種想法面對孩子,會出現完全不同的回應。大家應該都曾覺得專家們「不要對孩子生氣、爸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論點不切實際。在這種需要控制個人情緒的時候,更需要先去了解對方的意圖。很多單看行為會令人發火的事,在真正明瞭對方的原因後就不會生氣了。正確理解對方是情緒控管的第一步。

教養原則
與其指責孩子的行為,理解行為的緣由更加重要。



試閱3

階段1/換個角度看手遊
兒子打遊戲,爸媽就生氣?

「老師。我只要看到兒子玩手遊、打電動就想生氣。只有我會這樣嗎?」
其實很多媽媽都是這樣,一看到兒子玩電玩,情緒就會上來。偏偏兒子無法理解為什麼只是打個電動,媽媽就要不高興。
「媽媽很奇怪耶,為什麼我玩電動,她就要發火?」
從兒子嘴裡說出這種話,表示媽媽已經在兒子心中失去權威性。因為兒子會覺得媽媽「對我的世界一點都不懂,是個無法自我控制的人」。想要處理兒子的情緒,就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處理情緒,必須從「正確地理解」開始。看到兒子玩手遊,湧上心頭的情緒有時候是「憤怒」、有時候是「不安」,也有可能是「挫折」。媽媽必須要能知道自己現在的心情是處在什麼樣的狀態。
基本上,「不安」都是從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中產生的,多數情況下只要好好去理解,這種情緒就會消失。
對媽媽來說,「我的世界」(Minecraft)、「機器磚塊」(Roblox)、「荒野亂鬥」(Brawl Stars)、「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這些遊戲都是陌生的名詞,是無法理解的存在,光是看到裡頭的打鬥畫面就讓人頭暈,偏偏兒子又沉迷於其中,不安感頓時湧上心頭。解決不安的最佳方法是徹底了解。
這些遊戲其實就像媽媽們小時候玩的「鬼抓人」、「紅綠燈」、「疊積木」。沒有試過之前,只會覺得這是暗黑又暴力、會讓人上癮的可怕傢伙,但是仔細了解後就會發現,它們其實跟自己小時候玩的遊戲沒兩樣,只是被搬到網路上了。
當然,這裡不是說可以放任孩子盡情玩3C 手遊。
只是想讓媽媽們了解,在處理兒子的問題時,如果帶著「不安」就會很難進行,因為只要媽媽有不安感,就會胡亂地制止;而反覆地制止,會讓兒子不再相信大人。
為此,我想建議爸媽可以也去試試兒子們正在玩的遊戲,只要試著一起玩,就可以大幅減少不安感。當內心不再不安時,才能看見事情的本質。
3C 或手遊並非壞事,父母該做的是在沒有情緒干擾的狀態下,告訴孩子「不遵守約定才是錯誤的行為」,並以此約束孩子。

教養原則
「我再玩一局就好」vs「我再解一題數學就好」是一樣的,當爸媽內心帶有情緒時,就無法好好教導孩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