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瑞秋.薩姆森(Rachel Samson)說:「孩子不會因為你要他們冷靜,就冷靜下來。他們需要有人協助他們體驗冷靜下來的過程,才會發展出冷靜的能力。」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會告訴你孩子崩潰時要該如何協助他們。
跟孩子聊聊他們的壓力反應
第一步是打開話匣子跟孩子談談壓力是什麼,以及為何壓力反應被觸發時,我們會做出某些行為。我通常會跟孩子談到他們的神經系統,以及它如何連接到我們身體與腦部的每個部分。我會談到若我們感覺受到威脅時,我們的壓力反應就會被觸發。我會說,在我的想像中,神經系統像是樹根,會傳送訊息給小蜥蜴,告訴牠要做什麼。運用這種方法,我能解釋若蜥蜴因為焦慮或恐懼而開始「嘶嘶叫」與四處亂跳時,我們就會想跳上跳下或四處亂跑。
無論你用何種方式向孩子解釋科學,你都要根據年齡調整用語,並傳達以下要點:
• 我們的身體會有壓力反應是正常的。
• 壓力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
• 壓力會因為恐懼、激動,或甚至丟臉或尷尬等等情緒而被觸發。
我會解釋,即便只是想到就可能會讓我們的蜥蜴嘶嘶叫,讓牠擔心今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未來就有可能會發生。
你可能會想到自己的孩子在碰到某些情況時也會產生上述反應:
• 足球比賽時,球在孩子腳下而大家衝向他時!
• 課堂中,有人罵孩子或是吼他。
• 覺得太餓或太渴、覺得太熱或太冷、想要上廁所!
• 被困在戶外活動的高空繩索上。
• 擔心考試或是與朋友交惡。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會有壓力反應是正常的。這是他們的腦與身體應對恐懼與尷尬事件的方式。
你可以向孩子解釋,當他們的內心有壓力時,若他們不告訴大人自己的強烈感受,他們可能就會「做出不當行為」。再次強調,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會很有幫助。因此,你可以說:「我們如果想『嘶嘶叫』,可能就會在床上跳啊跳。或是如果我們受到驚嚇,可能就會連想都不想就出手打人。」
我與自己的孩子或是臨床中的孩子對談時,我會簡化用語與用句。我會這樣解釋,我們的腦子非常優秀,它有許多不同部位,每個部位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有些部位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餓了、渴了、病了,還是累了。我可能會用溫和幽默的口吻對我的孩子舉出一些例子,像是克萊蒙西會因為晚餐拖得太久而發怒,威爾伯則是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嘶嘶叫。舉例子不是要讓孩子覺得丟臉或感到尷尬。我們只是想告訴他們我們明白,也就是我們「理解」他們。
若我們回想過去,意識到我們曾經錯過孩子發出的「訊號」,我們甚至能趁此機會向他們道歉!
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意識到我們理解他們的行為(尤其是他們不常出現的行為!),或至少我們試著去理解,那麼下次他們遇到困難時,就比較會向我們求助,而不是把我們推開,也更有可能調整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
因為我們示範的行為,就是孩子會仿效的行為。無論對我們還是對孩子來說,這都需要時間與練習,但在孩子陷入可怕的自由落體狀態之前,我們越能協助孩子反思他們的行為,我們就越能幫助他們的小貓頭鷹成長。
跟我們一樣,孩子們也不喜歡陷在類似無人陪伴卻得自行跳傘的那種感覺中。當孩子相信我們是他們的「後盾」,相信我們會協助與理解他們時,他們就更容易向我們尋求安慰,而不是展現叛逆的行為。
如果這麼做讓你感到不自在,你可以先試著分享你感到恐懼時的例子。當你「坦承」你也會對考試感到害怕,也會在挨餓時發脾氣,也會在累的時候感到煩躁時,觀察一下孩子臉上的表情。當我向治療室中的個案解釋,就連成人在緊張時也會手腳發麻、忐忑不安時,他們的臉上常會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
你偶爾也能試試看我的方法。我會拿張白紙,在上面畫出「蜥蜴、狒狒與智叟貓頭鷹」三種動物。或是,畢竟我不是大師畢卡索,我可能只會畫個圈代表我們的腦袋,畫個橢圓形代表我們的身體,並請孩子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不同的動物(腦部位)。
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大,你可以拿出腦部的科學圖示。這是教導孩子解剖構造的好機會。你可能在說到蜥蜴時會提到腦幹,或是在說到狒狒時會提到杏仁核。誰知道呢?你可能正在鼓勵一位將在未來嶄露頭角的神經科學家吧!
我會強調,腦的不同部位全都有一項重要任務:保護我們的安全。我會解釋,若蜥蜴腦感到恐懼,我們可能就會想四處亂竄或甚至逃跑。
「孩子有時候會僵住不動,是因為他感到害怕。他也可能會倒在地上,或是想找地方躲起來。」
從孩子的日常行為中找些例子來舉例是有幫助的,但再次強調,不要覺得這些例子很丟臉,也不要責備他們,因為我們只是要協助他們記住與反思未來的行為。我可能會柔聲安撫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到陌生人時會害羞或說不出話來。」或是「記得昨天在火車站時,你因為太吵所以用手摀住耳朵嗎?這只是你腦中的『蜥蜴』有點在嘶嘶叫,因為太吵有時會讓牠感到焦慮,所以想跑走!」
任何你覺得能適當安撫孩子,並使他們的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回復正常的對話,對孩子而言都是莫大安慰,尤其是那些比較敏感或不習慣環境變化或新環境的孩子。我們得強調,某些事會讓一些孩子感覺有壓力,但其他的孩子卻不會,反之亦然。唯一的重點應該是要友善對待我們的神經系統以及蜥蜴和狒狒,因為當我們協助牠們冷靜下來,我們也才能冷靜下來。
對高空繩索這類戶外活動有心裡障礙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丟臉。他們甚至會認為自己做「錯」事,因為他們的朋友玩得很開心。學習到每個人的蜥蜴腦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啟動,是很有用的。我會解釋,有些孩子的蜥蜴可能在黑暗中會嘶嘶叫,有些則不喜歡高處,有些可能在太狹小、太吵或太亮的地方會難受,還有一些討厭某種食物的味道,或是討厭會讓他們「發癢」的衣服。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將會告訴你孩子崩潰時要該如何協助他們。
跟孩子聊聊他們的壓力反應
第一步是打開話匣子跟孩子談談壓力是什麼,以及為何壓力反應被觸發時,我們會做出某些行為。我通常會跟孩子談到他們的神經系統,以及它如何連接到我們身體與腦部的每個部分。我會談到若我們感覺受到威脅時,我們的壓力反應就會被觸發。我會說,在我的想像中,神經系統像是樹根,會傳送訊息給小蜥蜴,告訴牠要做什麼。運用這種方法,我能解釋若蜥蜴因為焦慮或恐懼而開始「嘶嘶叫」與四處亂跳時,我們就會想跳上跳下或四處亂跑。
無論你用何種方式向孩子解釋科學,你都要根據年齡調整用語,並傳達以下要點:
• 我們的身體會有壓力反應是正常的。
• 壓力是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
• 壓力會因為恐懼、激動,或甚至丟臉或尷尬等等情緒而被觸發。
我會解釋,即便只是想到就可能會讓我們的蜥蜴嘶嘶叫,讓牠擔心今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未來就有可能會發生。
你可能會想到自己的孩子在碰到某些情況時也會產生上述反應:
• 足球比賽時,球在孩子腳下而大家衝向他時!
• 課堂中,有人罵孩子或是吼他。
• 覺得太餓或太渴、覺得太熱或太冷、想要上廁所!
• 被困在戶外活動的高空繩索上。
• 擔心考試或是與朋友交惡。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會有壓力反應是正常的。這是他們的腦與身體應對恐懼與尷尬事件的方式。
你可以向孩子解釋,當他們的內心有壓力時,若他們不告訴大人自己的強烈感受,他們可能就會「做出不當行為」。再次強調,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會很有幫助。因此,你可以說:「我們如果想『嘶嘶叫』,可能就會在床上跳啊跳。或是如果我們受到驚嚇,可能就會連想都不想就出手打人。」
我與自己的孩子或是臨床中的孩子對談時,我會簡化用語與用句。我會這樣解釋,我們的腦子非常優秀,它有許多不同部位,每個部位都有自己重要的工作。有些部位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餓了、渴了、病了,還是累了。我可能會用溫和幽默的口吻對我的孩子舉出一些例子,像是克萊蒙西會因為晚餐拖得太久而發怒,威爾伯則是會因為睡眠不足而嘶嘶叫。舉例子不是要讓孩子覺得丟臉或感到尷尬。我們只是想告訴他們我們明白,也就是我們「理解」他們。
若我們回想過去,意識到我們曾經錯過孩子發出的「訊號」,我們甚至能趁此機會向他們道歉!
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意識到我們理解他們的行為(尤其是他們不常出現的行為!),或至少我們試著去理解,那麼下次他們遇到困難時,就比較會向我們求助,而不是把我們推開,也更有可能調整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
因為我們示範的行為,就是孩子會仿效的行為。無論對我們還是對孩子來說,這都需要時間與練習,但在孩子陷入可怕的自由落體狀態之前,我們越能協助孩子反思他們的行為,我們就越能幫助他們的小貓頭鷹成長。
跟我們一樣,孩子們也不喜歡陷在類似無人陪伴卻得自行跳傘的那種感覺中。當孩子相信我們是他們的「後盾」,相信我們會協助與理解他們時,他們就更容易向我們尋求安慰,而不是展現叛逆的行為。
如果這麼做讓你感到不自在,你可以先試著分享你感到恐懼時的例子。當你「坦承」你也會對考試感到害怕,也會在挨餓時發脾氣,也會在累的時候感到煩躁時,觀察一下孩子臉上的表情。當我向治療室中的個案解釋,就連成人在緊張時也會手腳發麻、忐忑不安時,他們的臉上常會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
你偶爾也能試試看我的方法。我會拿張白紙,在上面畫出「蜥蜴、狒狒與智叟貓頭鷹」三種動物。或是,畢竟我不是大師畢卡索,我可能只會畫個圈代表我們的腦袋,畫個橢圓形代表我們的身體,並請孩子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不同的動物(腦部位)。
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比較大,你可以拿出腦部的科學圖示。這是教導孩子解剖構造的好機會。你可能在說到蜥蜴時會提到腦幹,或是在說到狒狒時會提到杏仁核。誰知道呢?你可能正在鼓勵一位將在未來嶄露頭角的神經科學家吧!
我會強調,腦的不同部位全都有一項重要任務:保護我們的安全。我會解釋,若蜥蜴腦感到恐懼,我們可能就會想四處亂竄或甚至逃跑。
「孩子有時候會僵住不動,是因為他感到害怕。他也可能會倒在地上,或是想找地方躲起來。」
從孩子的日常行為中找些例子來舉例是有幫助的,但再次強調,不要覺得這些例子很丟臉,也不要責備他們,因為我們只是要協助他們記住與反思未來的行為。我可能會柔聲安撫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到陌生人時會害羞或說不出話來。」或是「記得昨天在火車站時,你因為太吵所以用手摀住耳朵嗎?這只是你腦中的『蜥蜴』有點在嘶嘶叫,因為太吵有時會讓牠感到焦慮,所以想跑走!」
任何你覺得能適當安撫孩子,並使他們的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回復正常的對話,對孩子而言都是莫大安慰,尤其是那些比較敏感或不習慣環境變化或新環境的孩子。我們得強調,某些事會讓一些孩子感覺有壓力,但其他的孩子卻不會,反之亦然。唯一的重點應該是要友善對待我們的神經系統以及蜥蜴和狒狒,因為當我們協助牠們冷靜下來,我們也才能冷靜下來。
對高空繩索這類戶外活動有心裡障礙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丟臉。他們甚至會認為自己做「錯」事,因為他們的朋友玩得很開心。學習到每個人的蜥蜴腦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啟動,是很有用的。我會解釋,有些孩子的蜥蜴可能在黑暗中會嘶嘶叫,有些則不喜歡高處,有些可能在太狹小、太吵或太亮的地方會難受,還有一些討厭某種食物的味道,或是討厭會讓他們「發癢」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