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父母的愛為什麼帶來傷害
  孩子的問題是一面鏡子,使父母用來看清自身問題以求改變。
  父母一直都高舉著愛孩子的旗幟,但為什麼父母給孩子的愛卻成了傷害?
  父母們一心期待孩子好好學習,不斷超越,拿高分、上名校,為父母爭面子,為自己創未來。為此,父母們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大把的金錢,甚至有很多媽媽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做起了全職媽媽。但卻發現,父母們的愛,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一個小時候好端端的孩子,卻變成了一個與他們期待正好相反的樣子!拖拉、不自立、沒有責任心、沒有目標動力、厭學叛逆、溝通障礙、網癮早戀、犯罪自殺……這些孩子的問題或問題孩子到底是怎麼造成的?父母們深深地陷入了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的焦慮泥潭、無邊苦海……我在此鄭重地提示大家:所有問題的向好轉變都來自父母自身的覺醒。
  《道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在本書的第一章裡,我們首先一起來檢討那些錯誤的教育。讓我們懷著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和對孩子的真愛之意,從學習的大門進入,開啟我們培育優秀後代、辛苦並美好的旅程吧!
  什麼是溺愛?簡單地說就是過分呵護。它是描述監護人或照顧者與孩子之間關係的一種特徵,監護人或照顧者給了孩子不合理的物質和情感滿足與保護,而它的後果是妨礙了孩子試圖獨立思考、做出自主行為的任何努力。溺愛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物質上超滿足
  孩子饞嘴貪吃,每到餐廳就讓孩子先點自己喜歡的;孩子要名牌,買一雙運動鞋竟然要花數千元;要電子產品,手機、iPad、電腦至少有一、兩種……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要月亮不摘星星,要一個給兩個。90%的中、小學生已接觸電子產品;據2021年網路調查,六成中、小學生擁有自己的電子產品,這是物質上超滿足的一大「罪證」。
  物質上超滿足就毀掉了孩子的道德。物質上超滿足長大的孩子自私虛榮、唯我獨尊、意志力薄弱、遇難就退、遇挫就棄,在家「小霸王」,在外是狗熊。在物質滿足上,我們主張按「基本溫飽」原則對待,少滿足、延遲滿足或不滿足,絕不可以超滿足。《誡子書》言:「靜以修心,儉以養德。」
  2.生活上一手包辦
  穿衣服、吃飯、洗衣服、洗澡、收拾餐桌、打掃環境、收拾書包、整理書桌、家庭購物、買菜做飯、迎來送往等一切家務,都是父母一手包辦,孩子真的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一位9歲男孩的媽媽來找我,說他的孩子在學校裡被歧視了,怎麼辦?我問她原因,她說「兒子同學說他殘疾」。因為踢足球時,球來到他腳下,他不管身邊是誰,是哪一隊的,只管一腳就把球踢出去,結果球傳到了對手腳下,我問這位媽媽,孩子9歲前我們家庭怎麼做教育的?交談中她告訴我一個資訊:孩子現在9歲了,吃飯還要父母追著餵,自理能力非常差,很怕承擔責任,沒有團隊精神,沒有競爭意識。這樣的孩子能受到同學歡迎嗎?
  某大城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跟我講,冬天上體育課,先要在操場上跑兩圈熱身,一個女孩鞋帶鬆了,自己也發現了,但仍繼續那麼跑著,老師提醒她有危險,告訴她繫上鞋帶再跑,她竟回答「我不會繫」,因為每天出門,鞋帶都是父母幫忙繫好的。該校的另一個男生,穿著羽絨服出來跑步,拉鍊開著,衣服大敞,跑起步來拖泥帶水的,老師提醒他拉上拉鍊,他說「我不會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今的青少年身上這種事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父母在生活上一手包辦就毀掉了孩子的責任。這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不知什麼是責任感、學習做事專注力差、獨立性與自理能力低下、好馬虎、易拖延、學不主動、習無動力、成績每況愈下。而全面地、經常地做家務,是開發大腦智力最簡單、最經濟、最長效的方法,結果都被父母的錯誤教育給毀掉了。我們都知道,學習、做事的生物基礎是大腦,把開發大腦的機會砍掉了,還要孩子有好成績,這是不是「錯亂了」?正是呼應了那句話──你砍掉了我的翅膀,卻還要我飛翔。
  哈佛大學有個關於做家務的研究,稱作格蘭特研究。在長達40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長期追蹤調查了465個孩子,得出三個重要結論。一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完成學業後到了工作職位上,薪水比不做家務的孩子高5倍;二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就業率高15倍,而犯罪率僅為其1/10;三是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懂得同理心,會換位思考,他們的人際關係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更加良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