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從複習功課中學「自律」
「每次一到要考試,催我家小孩複習,我就血壓升高、頭昏眼花、呼吸困難!」
「真的!常常要掐著大腿,催眠自己:『我親生的、親生的!』」
「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子要上廁所、一下子找筆,什麼都帶回來了,就是要考試的課本沒帶。」

這些對話,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難怪常有家長說,段考是考驗親子感情的關卡,消耗彼此的試煉。不管你在教養上,是會幫忙複習的「牧羊人」,還是一題題盯著練的「馴獸師」,亦或是順其自然的「佛系」父母,段考前的複習,其實都是孩子長時間學習之後,檢驗學習成果、承擔學習責任的機會。

理解並釐清心中的焦慮

沒有孩子天生不想努力或得到好成績,但往往家長一催促就會引發孩子的焦慮,使得彼此都感到不安。因此,若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自律,家長在面對孩子時,首先就得釐清內心焦慮的原因,不妨先問問自己:「我擔心孩子沒有複習、沒有考好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是擔心孩子的未來發展、懷疑自己是否盡到家長的責任、擔心孩子功課不好會影響自信心、怕自己給予的協助不夠周全、焦慮其他家人看待自己的教養方式,還是擔憂這次沒考好孩子以後會更加退步?
當我們爬梳自己的焦慮後,先不要忙著自責,會有這些想法都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也得了解,孩子也有自己的焦慮,再疊上去,彼此情緒交疊,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所以,覺察自我的焦慮後請好好深呼吸,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再試著對孩子說:「孩子啊,要考試了,我和你一樣都感覺有點壓力。」或者「我知道你想努力,有需要我和你一起想想怎麼複習嗎?」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無論考試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當然,我們也要記得不管孩子的成績如何,都不會影響您是一位用心家長的事實。


從「要求」變成「一起想辦法」

過去我們可能習慣對孩子提出要求,例如:「你今天一定要讀完這裡」、「自修評量怎麼都還沒寫」、「動作怎麼這麼慢」。但沒有人喜歡被逼著做事,這麼做不僅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機,還會將學習的責任,從孩子身上轉移到家長身上。最後甚至可能被孩子埋怨「都是你逼我讀書的」,這樣的結果往往得不償失。
因此,在訂定複習計畫之前,我們需要將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先請孩子訂定目標:「你各科的目標想考幾分呢?」如果孩子每科都想要一百分,要思考孩子是不是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反之, 如果各科都偏低,則要了解孩子是否對自己缺乏信心。通常我會建議孩子以上次的成績為參考,設定上下五到十分的範圍。當然,這也只是個參考,有時還需要考慮考題的難度。
需要複習的項目都清楚列出來之後,就能一目了然,有了明確的方向、範圍和份量,事情就逐漸清晰,不會被焦慮和恐懼帶著跑了。


訂定複習表,讓時間與進度可視化

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都不同,如果想要多一點餘裕,在段考前兩週就能開始訂定複習計畫。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制定複習表,用鉛筆將需要複習的範圍填到每天的方格中。
剛開始規劃時,孩子通常會充滿幹勁,例如「今天星期一,我要讀國語、數學兩個單元、社會和自然讀一章,英文單字也都要背完。」聽到這些話,先不要對孩子潑冷水,我們可以先肯定孩子的企圖心,但也要提醒他們平常下課回來,寫完當天作業,實際能用於複習的時間並不多,一天安排一科或兩科就好。至於在週三、週末等時間較為充裕的日子,可以排多一點。也建議使用鉛筆來安排進度,當孩子狀況不好的時候,就能夠彈性微調。
記住,先求有,再求好。剛開始孩子還不懂得自律,家長們可以拿一本書,陪在旁邊一起複習。例如,複習國語第一課時,可以引導孩子將這課生字寫一遍,思考哪個生字比較容易考?哪些生字容易寫錯。接著請孩子唸課文,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也可以將國語習作重要的題目遮起來,看看還記不記得。最後確認筆記、作業簿、測驗卷中錯的題目是否都確實會了。通常一課的複習時間大約是二十分鐘,完成後就可以大筆一揮,把今天的進度劃掉,讓孩子感受完成後的充實感。
這裡要特別提醒爸媽,孩子畢竟是孩子,當我們陪伴第一天之後,很有可能第二天孩子就想放棄、偷懶、逃避了,這是相當正常的。我們只需要輕輕問一句:「有需要幫忙嗎?」然後再重複第一天陪伴的歷程,不需責備,也不用怒罵,輕輕提起放下就好。
經過一段時間,孩子會逐漸發現,有些事在開始之前覺得很難,但完成之後回頭看,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如果隔天老師有小考,也可以協助孩子調整順序,先複習隔天要考試的內容,利用考試檢驗複習的成效,確認是否掌握到重點及能不能在時間內寫完,以測試孩子的熟練度。
當然,一課課的小單元,和段考大範圍的試題方向還是有所不同。大範圍的考試會包含更多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的題目,年級越高越需要筆記策略、延伸閱讀和統整的讀書方式。這部分可以從老師發下的大單元測驗卷,或是找其他特殊題型來練習,補足複習時的不足。

考後避免責備,多點鼓勵

當孩子努力完成這將近兩週的複習歷程後,成績單發回來,家長反應的態度很重要,我們必須保持前後一致的正面態度。
避免責備孩子「怎麼考成這樣」、「你到底有沒有認真」、「我看你是沒希望了」……相反的,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段期間我看見你真的很努力」、「你考到自己滿意的成績,這是你努力的成果」、「你可以告訴我,你是怎麼堅持下去的嗎」、「雖然這次成績不理想,我們一起看看下次怎麼做可以更好」、「你覺得這次哪裡做得很好呢?」
考試這個課題會跟著孩子很久,如果他們能學會以成長型思維的正向觀念來看待考試、成績和學習,持續進步,不輕易放棄努力,並隨時調整努力的方向,終有一天,他們會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大人們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直面內心的焦慮後,才能引導孩子、支持孩子,幫助他們解開焦慮的枷鎖,孩子的大腦也才能安心思考和學習,並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蛻變成更好的自己。
當孩子一輩子的啦啦隊,使對力、說對話、用對方法,考試就不需要像打仗一樣,不需要成為親子彼此消耗感情的戰場,而是在學習成長路上,一起用愛陪伴,成為共同成長的暖心旅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