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因為孩子不如我意,而出聲責罵時,我也會因此感到悲傷。
責備著沒盡到母職的自己,並且哭泣。
然後再繼續怒罵:「為什麼要讓我這麼為難!」
說著:「都是你,害我那麼傷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媽媽都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
為什麼會不知道該怎麼愛孩子呢。
那是因為媽媽本身,也沒感受到自己父母的愛。
但我不一樣。我才不是那種媽媽!
我孩子的幸福,比什麼都重要。
比起自己,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幸福。
正因如此,我拼命思考、計劃該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幸福。並希望引導孩子按照計畫走。
然而孩子不會依照媽媽的期待行動。
不希望孩子步上自己後塵的媽媽,會拼命對孩子說。
「你應該這麼做。」
「這麼做就對了。」
「若照我說的做,你就能得到幸福。」
「若這麼做,就不會像我一樣不幸。」
「為此,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
媽媽這麼說著,並竭盡全力努力。但孩子卻不開心,也不願意照著做。
無論怎麼做,孩子看起來都很不幸。
明明應該開心的啊,但孩子卻露出了不幸的表情。
「我以前很不幸,所以我絕不希望我孩子跟我一樣。」
「但為什麼他沒展露笑顏呢?」
「該怎麼讓孩子理解呢?」
明明縝密地計算,並希望能引導他,但孩子卻不往幸福的道路上走,讓這位媽媽幾乎失去理智,最後暴怒。
「別露出那種不幸的表情!」「為什麼你看起來不開心呢!」
這位媽媽之所以會變成如此,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位媽媽認為,身為家長的我,應該為我的孩子構築人生。
但這個孩子並非媽媽,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
所以即使照著媽媽的話去做,也不代表能感受到媽媽想像中的幸福。
那個孩子帶著自己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順著這種特質生活,才是最有可能讓那孩子獲得幸福的方法。只要採取這方法,連媽媽本人也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但由於在那位媽媽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情緒未被接納過,因此她並不懂這件事。正因如此,每當看著自己的孩子沒走在自己鋪好的完美道路上,就會感到絕望。
身為精神暴力防治諮商師,有無數的被害者來找我商量。
找我商量的人之中,有在家庭、職場上遭到精神暴力的人,也有無論去哪裡,都會成為霸凌目標的人。又或是對生活感到痛苦,無法順利建立人際關係的人,以及許多光是活著就感到痛苦的人。
而這些人,其實多半在童年時的教養方式上就已經出現問題了。童年時持續經歷嚴苛的逆境,會對一個人的一輩子中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會在這個人有了孩子後,再以嚴苛的形式呈現。
也就是說,會不知到底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被教育過。
在聽這些媽媽傾訴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件事。
「這麼說來,都沒有針對這種人出的育兒書籍耶。」
這世界上的育兒書籍,目的多半都是在教我們怎麼做好育兒。
該怎麼育兒,才能讓孩子進好的學校;該怎麼育兒,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該怎麼做,才能培育出未來被社會稱之為菁英的人類。而這些書,基本上都是以育兒一定會順利為前提而寫,且所期望的目標都相當高。
至少並沒有針對認為:「我連怎麼教育孩子都不知道」、「我連一般的育兒基礎都不了解」、「我連該努力到什麼程度都不知道」這種媽媽所寫的內容。
因此我決定針對平時遇見的那些對育兒沒信心、沒有餘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媽媽們,寫下一本「不懂育兒的人,只要先做到這些事就沒問題!」的書,也就是本書。
所以這本書的受眾很明確。
我希望符合以下狀況的人,可以實踐這本書中的內容。
.現在正被育兒逼到絕境的人
.育兒時,完全得不到幫助的人
.單親媽媽,獨自育兒的人
.過度追求理想中的教養方式,卻事與願違的人
.自己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完全不知如何育兒的人
.看過其他育兒書籍,卻仍不順利的人
符合以上狀況者,就是這本書的受眾。
重點在於首先要讓媽媽本人變輕鬆。
當媽媽變輕鬆後,育兒也會開始走向順利。
關於原因和具體方式,我接下來會一一向大家說明。
不要好高騖遠,盡可能迴避風險,不要耗費太多心力,一起開心育兒吧。
因為這才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想看到的媽媽。
※本書中的育兒對象原則上為4~12歲的孩子。
責備著沒盡到母職的自己,並且哭泣。
然後再繼續怒罵:「為什麼要讓我這麼為難!」
說著:「都是你,害我那麼傷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媽媽都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
為什麼會不知道該怎麼愛孩子呢。
那是因為媽媽本身,也沒感受到自己父母的愛。
但我不一樣。我才不是那種媽媽!
我孩子的幸福,比什麼都重要。
比起自己,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幸福。
正因如此,我拼命思考、計劃該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幸福。並希望引導孩子按照計畫走。
然而孩子不會依照媽媽的期待行動。
不希望孩子步上自己後塵的媽媽,會拼命對孩子說。
「你應該這麼做。」
「這麼做就對了。」
「若照我說的做,你就能得到幸福。」
「若這麼做,就不會像我一樣不幸。」
「為此,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
媽媽這麼說著,並竭盡全力努力。但孩子卻不開心,也不願意照著做。
無論怎麼做,孩子看起來都很不幸。
明明應該開心的啊,但孩子卻露出了不幸的表情。
「我以前很不幸,所以我絕不希望我孩子跟我一樣。」
「但為什麼他沒展露笑顏呢?」
「該怎麼讓孩子理解呢?」
明明縝密地計算,並希望能引導他,但孩子卻不往幸福的道路上走,讓這位媽媽幾乎失去理智,最後暴怒。
「別露出那種不幸的表情!」「為什麼你看起來不開心呢!」
這位媽媽之所以會變成如此,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位媽媽認為,身為家長的我,應該為我的孩子構築人生。
但這個孩子並非媽媽,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
所以即使照著媽媽的話去做,也不代表能感受到媽媽想像中的幸福。
那個孩子帶著自己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順著這種特質生活,才是最有可能讓那孩子獲得幸福的方法。只要採取這方法,連媽媽本人也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但由於在那位媽媽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情緒未被接納過,因此她並不懂這件事。正因如此,每當看著自己的孩子沒走在自己鋪好的完美道路上,就會感到絕望。
身為精神暴力防治諮商師,有無數的被害者來找我商量。
找我商量的人之中,有在家庭、職場上遭到精神暴力的人,也有無論去哪裡,都會成為霸凌目標的人。又或是對生活感到痛苦,無法順利建立人際關係的人,以及許多光是活著就感到痛苦的人。
而這些人,其實多半在童年時的教養方式上就已經出現問題了。童年時持續經歷嚴苛的逆境,會對一個人的一輩子中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會在這個人有了孩子後,再以嚴苛的形式呈現。
也就是說,會不知到底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被教育過。
在聽這些媽媽傾訴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件事。
「這麼說來,都沒有針對這種人出的育兒書籍耶。」
這世界上的育兒書籍,目的多半都是在教我們怎麼做好育兒。
該怎麼育兒,才能讓孩子進好的學校;該怎麼育兒,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該怎麼做,才能培育出未來被社會稱之為菁英的人類。而這些書,基本上都是以育兒一定會順利為前提而寫,且所期望的目標都相當高。
至少並沒有針對認為:「我連怎麼教育孩子都不知道」、「我連一般的育兒基礎都不了解」、「我連該努力到什麼程度都不知道」這種媽媽所寫的內容。
因此我決定針對平時遇見的那些對育兒沒信心、沒有餘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媽媽們,寫下一本「不懂育兒的人,只要先做到這些事就沒問題!」的書,也就是本書。
所以這本書的受眾很明確。
我希望符合以下狀況的人,可以實踐這本書中的內容。
.現在正被育兒逼到絕境的人
.育兒時,完全得不到幫助的人
.單親媽媽,獨自育兒的人
.過度追求理想中的教養方式,卻事與願違的人
.自己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完全不知如何育兒的人
.看過其他育兒書籍,卻仍不順利的人
符合以上狀況者,就是這本書的受眾。
重點在於首先要讓媽媽本人變輕鬆。
當媽媽變輕鬆後,育兒也會開始走向順利。
關於原因和具體方式,我接下來會一一向大家說明。
不要好高騖遠,盡可能迴避風險,不要耗費太多心力,一起開心育兒吧。
因為這才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想看到的媽媽。
※本書中的育兒對象原則上為4~12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