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基因型,決定孩子的「焦慮量」
究竟哪些父母的「語言」會阻礙和傷害孩子大腦的成長呢?要使用怎樣的「語言」,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健全地成長呢?在進入主題之前,本章主要想介紹一些在認識該如何培育大腦前,應該先了解的大腦相關知識。
可能有些朋友已經知道,決定一個人性格傾向的基因全都在大腦裡。
一九九〇年代開發出名為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劃時代技術,這項技術也被用來檢測新冠病毒。此項PCR技術讓記載了生命各種遺傳訊息的DNA(去氧核糖核酸)變得更容易解析,進而使對存在於大腦內的基因研究得以迅速推進。
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研究發現腦內物質的「基因型」不同,會導致性格傾向等的氣質出現差異。比如,血液中也存在基因型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紅血球,但附著在紅血球表面的物質形狀因人而異,因而產生A型、B型、O型、AB型四種血型。
到目前為止,已發現多種會影響性格傾向的腦內物質的基因型。其中一種,是會促進血清素的作用、稱為「血清素運送蛋白」的蛋白質基因型。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是一種能夠平撫煩躁、焦慮、恐懼等情緒,使心理保持穩定的物質。血清素不足時,不安會加劇,這種狀態如果長久持續,就會引發憂鬱症等的疾病。
血清素運送蛋白的基因有「SS」(較少)、「SL」(普通)、「LL」(較多)三種。研究發現,「SS型」的血清素作用較弱,因此容易產生較強的不安感,使得孩子容易呈現神經質的性格傾向;相反的,「LL型」的血清素作用較強,不安感較弱,因此孩子較容易發展成寬厚、隨和的性格傾向。
順帶一提,日本人中,血清素生成較少的「SS型」約占七成,「SL型」約占兩成,「LL型」約占一成。另一方面,研究顯示,美國人中,約三成的人擁有能生成較多血清素的「LL型」基因。與美國人相比,似乎較多日本人具有負向氣質,或許就是受到基因「型」的影響。

愈難帶的孩子,成長空間愈大
那麼,帶著不安感容易加劇的基因型出生的孩子,就一定會抱著「強烈的不安」過一生嗎?
答案是否定的。
孩子天生遺傳來的性格特質,會隨著父母等所提供的環境而有所改變。研究人員曾針對孩子的遺傳性格傾向與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進行調查,該項調查從幼兒期開始,最長的歷時十年以上。下一頁的圖表就是其研究成果的總結。

結果顯示,遺傳上有愈多脆弱因子(例如:容易感到不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受到父母等所提供的教養環境影響。也就是說,孩子在負面環境下成長時,遺傳上的性格傾向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反之,如果是在正面環境下成長時,這些遺傳上的傾向會被抵消,發展出更容易適應社會的性格。另一方面,那些未發現脆弱因子的孩子,受環境的影響並不明顯。
這表示,即使孩子天生具有遺傳上的脆弱性格傾向,但只要給予正向的教養環境,就有可能培養出超越這些脆弱性、具有社會適應力的性格。換句話說,孩子的未來能否正向成長,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而且,遺傳上愈是脆弱的孩子,愈能因為環境的不同,而出現大幅度、正向的改變。這意味著,愈是讓人感覺「難帶」的孩子,將來的「成長空間」愈大。不論現在的狀況是多麼負面,只要今後採用正確的教養方式,孩子仍然有可能改變。

「神童」為什麼會拒絕上學
我們所經營的育兒支援機構「育兒科學AXIS」以工作坊為核心運作,經常有面臨各種育兒困難的家長們上門求助,如:孩子拒絕上學,或有ASD(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所謂的發展障礙。
其中也不乏一些原本在上小學前被稱為「神童」的優秀孩子,上小學後卻變得不想上學的案例。
神童會變成不想上學,原因多半出在弄錯了大腦發展的順序。大腦發展有「正確的順序」,不是父母可以依自己的方便隨意改變的。一旦弄錯這個順序,大腦會失去平衡,因為不想上學和身體種種不適而變得無法早起,甚至引發起立性耐受不良症等疾病。
基本上,兒童的大腦在出生後會經歷三個階段,逐步發展為成人的大腦。

第一階段(在0歲〜5歲左右之間發育)
本能腦(間腦、腦幹)
最先必須發展的是「本能腦」。主要是指大腦邊緣系統、視丘、下視丘等的間腦,及中腦、橋腦、延腦等的腦幹部分。這部分的大腦職掌呼吸、自律神經、睡眠、進食等生存所必需的功能。
要發展孩子的「本能腦」,最重要的是遵循太陽的節奏過著規律的生活,並確保充足的睡眠。它會在0〜5歲之間逐漸發育完成。

第二階段(以6歲〜14歲為主要階段快速發育)
自律腦(大腦新皮質)
其次應該發展的是「自律腦」。主要是指大腦新皮質。這部分的大腦職掌語言功能、手腳可自主控制的細膩動作。
要發展孩子的「自律腦」,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和運動之外,還要讓孩子經歷各種體驗,將大量知識和資訊輸入大腦中,這很重要。它是從1歲左右開始發展,6歲到14歲左右為主要成長期,並在18歲左右發展得最活躍。

第三階段(10歲〜18歲之間發展得最旺盛)
心智腦(連接額葉、間腦和腦幹的神經迴路)
接著最後要發展的是「心智腦」。指的是連接「自律腦」,也就是大腦新皮質的一部分——額葉,和「本能腦」的神經迴路。這部分的大腦職掌邏輯思考、問題解決能力、想像力和專注力等大腦最高階的功能。
額葉會從「自律腦」已有的資訊中刪除不必要的部分,並建立粗大的神經迴路,以便能夠快速處理必要的資訊。換句話說,持續給予「自律腦」大量且優質的刺激,會有助於發展「心智腦」。「本能腦」與額葉之間的神經迴路大約從10歲左右起開始連結,並在18歲左右發展得最旺盛。

首先從打好大腦的「地基」開始
前面也提到,大腦發展的順序必須要遵守。就像蓋房子一樣,先蓋一樓的「本能腦」,接著蓋二樓的「自律腦」,最後再打造一條連接一、二樓的樓梯,也就是「心智腦」,便大功告成。
先前提到的「神童」之所以變得不想上學,原因在於「本能腦」尚未發育完成,就試圖去培養「自律腦」。一樓的基礎還沒打好,好就想要先搭建二樓,結果承受不了二樓的重量,整棟房子就垮掉。
從小就送孩子去學習英語會話、鋼琴、舞蹈等才藝的家長正在大幅增加。年幼的孩子學什麼都能吸收,因此父母愈是費心栽培,理論上愈能培養出「有才華的孩子」。然而,從「大腦發展」的觀點來說,很多時候卻往往完全相反。
首先,最重要的是徹底培育好「本能腦」。為此,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生活作息規律,並確保充足的睡眠。
本書的主題是父母說出口的「話」如何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的確,「語言」對培育健全的大腦非常重要,但那是在「本能腦」這基礎結構已穩固的前提下。請絕對不能忘記這一點。

透過規律生活養成「本能腦」
大腦發展第一階段的「本能腦」,是靠規律的生活和充足的睡眠來培養的。然而,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日本人的睡眠時間極其不足,這是目前的現狀。
在以17歲到30歲為對象的比較中,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為男性6小時12分鐘、女性6小時9分鐘,在二十個國家中是最短的(Arch Intern Med.2006;166:1689-1692)。
可想而知,孩子們也不例外。日本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為低年級9小時9分鐘、中年級8小時51分鐘、高年級8小時24分鐘,隨著年級升高急遽縮短(「日本兒童的睡眠習慣╱睡眠障礙與情緒╱行為問題之間的關聯性」Sci Rep11、11438〈2021〉竹島正人、太田洋、細谷哲等)。

上方圖表是兒童健全發育所需睡眠時間的研究數據。小學生(6歲〜12歲)需要的夜晚睡眠時間大約為10小時,中學生(13歲〜15歲)大約是9小時。以日本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8小時多來看,根本是不夠的。
人類為晝行性,而非夜行性動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這是生理上最佳的生活節律。
清晨五點到七點之間曬太陽,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血清素能消除不安,使人變得開朗、心情正向。不但如此,早晨清醒的大腦中還會分泌大量名為「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皮質醇能促進代謝,並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如果白天的活動有充分曬到太陽,那麼下午三點過後,腦內就會開始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具有降低體溫、緩解肌肉緊繃的作用。只要順應太陽的節奏作息,我們的身體原本到了夜晚就會自然感到想睡。
睡眠時間少,就表示作息違反太陽的節奏。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即使不可能睡滿10小時,也請務必確保至少9小時的睡眠。由於夜晚是睡覺時間,我們建議晚上九點前就寢、早上六點前起床。
只要確保充足的睡眠,大腦就一定會發育。

「不想吃早餐」是大腦發出的危險信號
大腦發育最初階段的「本能腦」,是透過順應太陽的節奏規律地作息及確保充足的睡眠,逐漸發展起來的。
原則上,「本能腦」大約在0歲到5歲之間發育完成。然而,來我們「育兒科學AXIS」求助的,許多是那些孩子的「本能腦」未充分發育的家長。家有幼兒的家長自不在話下,當中甚至有孩子已經上高中或成年的家長。
諮詢內容多半都是關於孩子拒絕上學,和行為或情緒上的問題。
對於這樣的家庭,我們首先會請家長協助孩子調整「生活的節奏」。藉由按時上床睡覺、按時起床來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光是這麼做,孩子們的樣子就會有如脫胎換骨般地改變。
您的孩子是不是會早上起不來,在床上拖拖拉拉,或總是說「我不想吃早餐」呢?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危險信號。有可能因為睡眠不足,導致自律神經未能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由主要在睡眠或放鬆時運作的「副交感神經」,和主要在清醒和緊張時運作的「交感神經」所組成。早上起床後仍然很想睡,是因為本來應該啟動的交感神經沒有發揮作用,而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占優勢的緣故。不僅如此,睡眠中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很活躍,以促進食物消化,可是一旦睡眠不足,其作用就會變弱,導致早上沒有食慾。
如果您的孩子睡眠不足,那就協助他調整「生活節奏」吧。首先,建議從早起開始。這是培育更健全的大腦的根本前提。
早上起來後,掀開窗簾。讓陽光從眼睛進入,透過刺激視覺使大腦清醒。早上洗澡也有助於提高體溫,使人更容易清醒。時間允許的話,即使只是散步個五分鐘,也能讓大腦進一步活絡起來。只要早起,白天並有充分的活動,理論上到了晚上自然會感到想睡。
夜晚,至少就寢前一個小時就別再看電視和手機等,這點很重要。螢幕發出的藍光一進入眼睛,腦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就會減少,使得大腦無法感受到睡意。
泡澡也要在睡前一個小時前完成。因為浸泡熱水會讓體溫升高,使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變得不容易入睡。如果時間不夠充裕,就以淋浴的方式解決,或是改成早上泡澡。

「一句不經意的話」就能左右大腦的發展
正如我們前面所談到的,孩子的大腦會因為父母所提供的生活環境而往好的方向發展,也有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我們將父母為了子女所進行的、有助於孩子大腦發展的生活環境營造,稱為「親職教養訓練」,並在「育兒科學AXIS」中推展相關的工作坊。
「親職教養訓練」總共有六項重點。

重點1
建立穩定的生活習慣
0歲到大約18歲的孩子,多半都是與父母一起生活。也就是說,父母提供的生活方式,就是孩子所生活的環境。正因如此,建立穩定一致的生活習慣才那麼重要。在固定的時間醒來、好好地吃完早餐再去上學、晚上按時上床睡覺,每天過著規律的生活,才能讓大腦發展第一階段的「本能腦」穩步發展起來。

重點2
努力實現和諧、順暢的溝通
為了讓「自律腦」發展得更好,家庭中的對話如何進行非常重要。父母不是單向地對孩子「發話」,而是藉由「對話」加深彼此理解、和諧地互動交流。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應注意「提醒或糾正孩子時要說明理由」、「不使用模糊用語」、「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予以傾聽」等等。

重點3
建立親子之間彼此尊重、互相合作的關係
小孩是以什麼都不會的狀態來到這個世界。隨著一點一點地成長,漸漸地自己能做的事也愈來愈多。父母要一點一點地放手讓剛出生時需「100%擔心╱0信任」的孩子,去做他能力所及的事,用這樣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以求孩子18歲時能長成「0擔心╱100%信任」的大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父母有必要「在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下放手讓孩子嘗試」、「將家庭生活中必要的家事,如準備餐點等,不是幫忙,而是作為責任交由孩子去做」。

重點4
分享適當的處理憤怒和壓力的方法
壓力不必然是壞事。人在承受壓力時,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皮質醇的荷爾蒙,可大幅提升幹勁和專注力。然而,若長期處在壓力下,體內的皮質醇會枯竭,導致身心疲憊不堪。此外,養育孩子是一場長期戰,有時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壓力來源。父母要擁有興趣、嗜好等多種紓解壓力的方法,並將這些方法分享給孩子。此外,孩子通常不容易察覺自己的壓力,因此每天要細心觀察他們是否與平時不一樣,這點也很重要。

重點5
營造親子都能感到愉快的正向家庭氛圍
當一件事發生,不同的人對那件事會有不同的解讀。這種思考方式的「慣性」是大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養成的,被稱為「認知」。甚至有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具有容易從負面解讀事物的認知傾向,可能會出現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或皮膚疾病容易惡化的情況。在家庭裡營造一種總是能正向解讀事物的氛圍很重要。讓我們身體力行以下幾件事:「總是用正向的方式表達事情」、「父母要先時時留意保持笑容」、「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用言語表達讚美」。

重點6
父母要有穩定一致的核心原則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小學後,便開始以「成績」作為衡量的標準。然而,父母只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堅持「核心原則」,這才是重要的。
孩子在學校或補習班的評價是不確定的東西,可能只因為老師換人,評價便有所改變。況且,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環境中,早已在面對各種評價了。孩子剛出生時,父母應該只是希望他能健康地長大就好。讓我們回到那時候的心情,在家庭中堅持兩、三項真正重要的「核心原則」,例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這樣就夠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