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1  看我一眼
──他們為什麼離不開短影音?
 
   在提到網路原生代議題的一開始,我想先談談「短影音文化」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因為短影音會帶出許多網路原生代的重要理解和「文化訊號」關鍵,它也是許多親師最先看見的「問題」,不過同時也藏有許多「誤解」在其中。
   幾乎每個親師,當看到孩子正在滑短音時,我們就會脫口而出「浪費時間」、「無腦中毒」等評價,但其實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網路時代教養的線索,所以我想從這個現象開始說起──我們都以為懂了,但其實還離得很遠。
 
   有一次放學時,我站在一間中學門口,看到一幕幾乎像被複製貼上的場景:孩子們離開校園後,動作一致,拿出手機,打開社群軟體,滑入短影音世界。就像一個不約而同的放鬆儀式,他們幾乎不需思考,手指就自動滑開一個屬於他們的虛擬宇宙。
   我隨機問了一個孩子:「為什麼你們一下課的第一件事就是滑短影音?」
   孩子回答我:「因為我需要好好舒壓一下!」
   我不死心,繼續追問:「舒壓?可以多說一點嗎?」
   孩子問:「不用動腦啊,上課已經用腦過度了,看短影音多爽啊!」
   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這些看似「懶散」、「不專心」的行為背後,藏著一個清楚的訊號:他們不是想耍廢,而是需要逃開壓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想找一個能短暫喘息的地方。
 
短影音是什麼時候「攻佔」孩子世界的?
   在深入探究這個需求之前,先來讓大家認識一下短影音文化,以及為什麼短影音能夠讓孩子舒壓?
   短影音的興起並不是一夕之間的事。早在2013年的Vine(由Twitter推出),就有所謂的「六秒內講完一個故事」,而這個文化也成為短影音的開端。隨著2017年全球版TikTok(抖音)開始紅之後,沒有一個社群平台能夠慢下來!接續著Instagram 推出 Reels、YouTube 推出 Shorts,甚至現在連Line都有短影音可以看了。
   這些都是近幾年內發生的事,卻快速地改變了網路原生代使用手機的文化。而短影音主打的「快、狠、準」,除了時間短、內容吸睛,加上演算法推播之外,短影音還有一個關鍵特性:人人都能拍、隨時能發。正因如此,這類型影片數量在短短幾年間,暴增到遠超過過去YouTuber長影片的總量,形成一種海量、滾動式的內容生態。
   簡單來說,現在的孩子已經活在一個「不滑短影音就落後」的網路節奏裡,而對孩子來說,滑短影音不再只是選擇題,而是一種預設的文化框架:「你的世界,應該快一點、亮一點、有趣一點,否則就會被滑掉。」
   短影音可以說是對整個世代價值觀做了重塑,不僅讓人專注力模組改變,連敘事方式與自我呈現都是時代性的變革,也可以說,短影音打開了「速食敘事文化」。
 
三個需求,短影音文化滿足了孩子們
   為什麼網路原生代愛滑短影音,以下三個說法我都聽過:
   一、「在學校,沒有人問我想不想聽課,但我在TikTok上滑掉誰、喜歡誰、轉發什麼,全都是我自己決定。」
   二、「短影音給了我們多情緒價值,因為心情好或不好一點都不重要!」
   三、「看完一支又一支,有種好多事情都被劃上句點的感覺,舒服。」
   這三個網路原生代的語言,代表著什麼需求呢?
   首先是,短影音滿足了孩子「奪回主控權」的需求。在學校、家庭裡,孩子每天都被安排、被管控、被期待。但在短影音裡,他們可以選擇看誰、不看誰、滑過什麼、停在哪裡,甚至創造自己的內容。這種「我主動選擇」的體驗,是他們在真實生活裡很難得到的。
   第二,短影音也滿足了「快速切換情緒」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經歷到什麼情緒,多半是複雜、難以說清的,特別在青春期,加上荷爾蒙的影響,更難辨識自己此刻的情緒,那種「卡卡的」的感覺會讓大部分的孩子受不了。而短影音因為可以給予孩子立即的情緒回饋,無聊就看搞笑,生氣就看療癒,沮喪就看勵志,這種「即刻轉換」的能力,讓他們不需要依靠別人,也不必面對真正的情緒源頭。
   最後,短影音滿足了孩子對「小段落人生的完成感」的需求。對大人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短影音沒有內容、根本不知道在看什麼,但是,在網路原生代的視角裡恰好相反,他們覺得每一支影片都訴說著很多人生故事,一個吸引人的開場、轉場、收尾,就是一部劇。這樣的觀看經驗不只是刺激,而是一種孩子們在現實生活裡很難擁有的節奏感與結束感。
   他們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體驗「一件事情可以結束」的滿足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