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摘一】(摘自《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第一章)

  回想自己學生時代的作文課,很多人一定還記得,發回來的作文上面有老師用紅筆寫的「這部分需要更清楚的解釋」、「開頭太弱」、「本段落用意不明」之類的簡短評語。這些評語通常沒有什麼幫助,因為沒有清晰具體的指導學生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彷彿是在告訴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下次寫出更好的作文。問題是,改善寫作所需要的知識,不是訂正一個錯字或改正一個語法那麼簡單。教師要怎麼提出更清楚的指引?一個強而有力的開頭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使每一個段落中的每一個句子都與上下句緊密連結,邏輯清楚?如果這些知識都能有簡單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那教作文也就變得簡單了。
  所以,長期從事與寫作教學相關研究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一方面探討寫作教育面臨的種種困難,一方面也研究怎樣的教學法最能提升寫作力。
  好消息是,儘管寫作教育充滿挑戰性,但幾乎所有專家都同意:學習寫作,是培養中小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而且所有的學生都能經由學習來提升寫作力。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廣納從小學到大學各年級教師、教材編者、校長、督學、語言學家等專家意見,得出結論:寫作在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寫作力對不同科目的學習都有助益。
  到底為什麼,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寫作教育會這麼困難?經過多年研究,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專家,整理出學校和教師在實務教學上面臨的困難,以及在制訂寫作教學計畫或教育政策時應該了解的現象;也從教學與學習兩方面來討論寫作教育的迷思,並就如何教學、如何評量提出建議。以下就來介紹這些成果。
  首先,關於教寫作及學寫作的挑戰,學校和教師怎麼看?學校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資源,才能讓學生學會一系列關於寫作的知識,並精通寫作這一門複雜的技術?
  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指出,學校提升學生寫作力,經常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才能發展並精進寫作力?第二是校方乃至教育當局要如何支持教師,以維持一個能夠永續發展的寫作教育計畫?

寫作練習普遍不足
  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充分資源支持下,進行更多跨科際的寫作練習。
  有充分的研究證據顯示,學生經常進行寫作練習、尤其是跨科際的寫作練習,其寫作力必然會提升。寫作力與閱讀力是一體的兩面。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二○一五年閱讀報告指出,四年級、八年級、十二年級學生當中,那些每週固定繳交申論題作業的學生,比起很少或從來沒有寫申論題作業的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都較強。而且上述申論作業不限於語文相關科目,數學、科學方面的申論練習,也有助提升學生的閱讀力與寫作力。
  但是,直到近年,美國很多中小學都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練習寫作。國家教育進步評估二○○二年寫作報告統計,百分之六十九的四年級教師,每週只讓學生進行不到九十分鐘的寫作活動。而且,很多教師只是出題讓學生寫一小段申論式的答案,而沒有讓學生練習寫較長的文章。而國家教育進步評估報告指出,練習寫較長的文章,才是提升寫作力最有效的方式。近年來,美國很多全國性的寫作教學研究,一再指出同樣的問題:學生在校練習寫作的時間太少,出了校門以後根本不會練習。如果學校想要提升學生寫作力,應該先檢討校方對學生寫作課程的實際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依學生的能力不同,對寫作教學的需求也不同。
  寫作是一件很個人的事,而學生成長為寫作好手的過程也各有不同。不論年紀,學生各有不同的專長、不同的喜好,在寫作方面也是一樣,有人喜歡敘事,有人擅長議論,也有人專長說明。當一個學生想要學好寫作,他通常會先經歷一段「退步期」。普立茲獎得主、曾在新罕布夏州立大學教寫作的唐納德.莫瑞(Donald Murray)曾指出:「大部分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專長與弱點。學生也是。如果你教寫作,你會發現學生當中有人字彙豐富,文法觀念正確,但是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也有人寫得多,但是寫得不怎麼好。有些人寫的東西完全亂七八糟。有些人寫的文章很工整。我教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也教過研究生。不論在哪個年級,學生之間的程度都有很大差異。」教師的挑戰,就是判斷出每個學生的程度,判斷出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與支持。

多練習寫各種文體
  學校不但要讓學生寫得更多,而且要給他們一個豐富而多元的寫作經驗。學生們要熟悉各種文體,才能在寫作上游刃有餘。
  美國國家寫作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riting) 出版的《十年研究:國家寫作與文學研究中心的成就》一書,指出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能擁有多種、完整的語文溝通技巧」。寫作技巧也是語文溝通技巧的一部分。但什麼才是完整的寫作技巧呢?
  綜觀各年級,學生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讀者而寫作。教師對於什麼是完整的寫作技巧,各有不同的概念,並各自根據自己的概念,讓學生從事逐漸複雜的寫作練習。早期的語文教學,孩子的寫作能力,從繪畫、口說、拼字、看圖說故事的能力逐漸發展而來。進入中學或高中階段,學生可能經常會被要求寫一段名著摘要、一篇實驗報告、一則閱讀心得、一篇考試作文,這些作文的長度和難度各有不同。到了大學階段,他們必須接受更複雜、更多元的寫作任務挑戰,但他們可能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些挑戰。學校需要讓學生寫得更多、讓他們及早擁有豐富而多元的寫作經驗,才能讓他們有能力應付這些挑戰。
  學生學習寫作所面臨的挑戰是持續不斷的。教師、作家及創新寫作教學法推動者蕭納西(Mina Shaughnessy)在其著作《錯誤與期待》(Errors and Expectations)中寫道:「很少人,即使是最有成就的作家,可以很有信心的說自己已經學成了寫作⋯⋯寫作是作家永遠在學習的事情。」在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基礎寫作課程時,蕭納西是一位教育界的先鋒,率先提出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在寫作上犯的錯誤,與學生被要求使用「學術語言」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邏輯關係。她注意到學生在學習並接受最困難的寫作挑戰時,他們犯的機械性錯誤便會增加,不是拼字,而是選字、語法、修辭策略上的錯誤。但是這類錯誤,應該被視為一種成長,而不是退步。因為只有在企圖嘗試新的寫作技巧時,才會犯這一類錯誤。
  她寫道:「學校與學校、教師與教師之間,對於精通寫作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同樣關心最基礎的正確用字的能力,至於寫作風格,教師們則有不同的偏好。甚至對於一些寫作常見的錯誤,哪些錯誤更嚴重、更不能接受,教師彼此之間也有很大的歧見。」
  但是,正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麥克.羅斯所說:「學習寫作並非一蹴可及,況且每個人的學習進度也不同。有效的寫作教學,應該給予學生能夠支持他們成長的回應。」
  所以,教師應該就何謂「好的寫作」建立共識。如果同一所學校的教師,對於何謂「好的寫作」標準有很大差異,那學生就會產生疑惑,教師同僚之間也會發生誤會。多位受訪校長指出,教師之間對寫作程度標準的歧見,是開展全校一致的寫作課程的絆腳石。在低年級,由一位教師教授全部科目時,還不成大問題,但是到了中高年級,不同科目的教師之間(不是只有語文老師而已),對於怎樣才是「好的寫作」,應該達成共識,學生在寫本國語作文、外語作文、自然科學報告時,都應該以同樣的寫作標準來要求。中學校長克莉絲塔爾.英格蘭(Crystal England)在美國國家寫作計畫訪談中指出:「只有語文教師會負責寫作教學,科學教師只會期待新生寫出一篇精心研究、文法正確的實驗報告,卻不了解這些學生在過去讀小學的六年當中,可能從未學習如何寫一篇好的實驗報告。所以科學教師在拿到學生第一份實驗報告時就失望了,他們會怪語文教師沒有教好,或者怪小學教師沒有教好。其實在學校任課的所有教師,不論教什麼科目,都應該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負有責任。」
  同時,學校應該發展出一套公平、確實的寫作能力評鑑制度。學生的寫作表現與成長很難評量,不只是因為大家的標準不統一,也是因為光靠一次考試,不能真正看出學生的寫作程度。作文考試可以用來衡量一所學校或一個學區在寫作教學上的成果,但是很難鑑別出個別學生的程度。研究指出,很多州的寫作評鑑制度根本沒有量化。教育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在其著作《教育評估》(Educative Assessment)中指出:「很多州的寫作評鑑制度,將好的寫作低估為是否切題,以及結構、文法、拼字正確與否,卻不考慮這篇文章本身是否有力,是否令人印象深刻,有說服力,或者動人。但這些才是人們閱讀的核心目的。」(關於寫作評鑑制度,本書第五章有更深入的探討。)

【書摘二】(摘自《讀寫教育:讓大腦變聰明的預防醫學工程》第一章)
∣零歲~學前| 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在一個明亮整潔的小房間裡,一位爸爸拿著《莉莉太吵了》(Too Loud Lily),讓寶寶坐在自己膝上聽故事。爸爸配合劇情,一會兒學羊叫,一會兒學馬叫,逗得寶寶哈哈笑。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小孩房間。但仔細看,牆上安裝了攝像鏡頭,隔著小窗戶,有位穿白袍的醫師正在觀察這對父子。
  這裡是紐約大學附設醫院的小兒科診間,這是一次例行嬰兒健康檢查。醫師利用這個機會指導家長,用「閱讀法」加強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 美國全民拚讀寫, 教育界最夯的關鍵詞, 也從STEAM 進化為STREAM,就是STEAM+R(Reading,閱讀)。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是:親子共讀,應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進行。史丹佛大學研究甚至指出,孩子的閱讀力,在十八個月時就已分出高下。
  有人問:「那麼小就學習讀書寫字,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讀寫教育」不等於「讀書」、「寫字」。早期讀寫教育,有奠定孩子終身福祉的力量。
  所有人類嬰兒,都是從與成人互動開始最初的學習。研究顯示,對嬰幼兒發展最有幫助的人際互動,就是跟爸爸、媽媽對話與閱讀,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是對著寶寶讀,而是與寶寶一起讀;不是為了教寶寶說話,而是為了奠定寶寶的社會技能與情緒發展。這對寶寶的影響是終身的。親子共讀的時光,甚至有克服行為問題的威力:從過動、攻擊行為、到注意力不集中,都可以用「讀」與「寫」來改善。
  早期讀寫教育如此關鍵,以致必須從小扎根。學齡兒童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學校進行;那麼學齡前嬰幼兒呢?美國人的答案是「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開書單取代藥單
  談到教養,兒科醫師是家長信賴的重要諮詢對象,家長經常向他們詢問關於兒童發展、安全、健康與營養方面的問題,兒科醫師因此與家長建立起夥伴般的關係,一起為嬰幼兒生命最初幾年的健康成長、正常發展、養成良好行為而努力。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兒科醫師寶拉.鄧肯(Paula M Duncan)等人統計,從二○○三年到二○一二年全美兒科醫師普查報告發現,兒科醫師在看診之外,愈來愈常與家長討論有關教養的話題。二○一二年調查顯示,過半(五一%)家有零歲到十歲小孩的家長,會請教兒科醫師教養方面的策略。因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兒科醫師來推行。
  美國兒科醫學會二○一六年調查顯示,壓倒性多數(九二%)的兒科醫師,都贊同早期讀寫教育有益嬰幼兒終身發展。紐約大學醫學院兒醫學副教授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醫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告訴我:「美國家長在很多方面重視讀寫,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一方面。」他的研究徹底分析了「學前閱讀」與「嬰幼兒社交—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證實讀寫不應該只發生在入學以後的課堂上,讀寫應該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甚至兒科醫師的診間。
  在門德爾松醫師領導下,紐約有一群兒科醫師,使用「閱讀療法」來介入高風險家庭。他們研究發現,「閱讀療法」對嬰幼兒的影響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終身的。
  研究團隊追蹤了六百七十五個家庭、孩子從零歲到五歲的發展。研究團隊隨機從中挑選兩百二十五個家庭,用一套「影片互動計畫」(Video Interaction Project)來介入這些家庭。「影片互動計畫」是門德爾松醫師在一九九八年發明的,二十年來,他一直持續透過研究來改良這套計畫。
  按照美國現行嬰幼兒健檢及疫苗政策,幼兒出生至三歲時,至少會看診十四次。「影片互動計畫」具體的做法是:參加這個計畫的家庭,每次帶孩子看兒科醫師時,都會收到繪本、玩具等贈品。看診前後,家長與一位「教養教練」簡短會面,教練會向家長解釋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指導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嬰幼兒發展指標,說明接下來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然後教練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互動,並錄影記錄。結束後,教練和家長一起觀看影片,同時向家長指出影片中孩子的反應代表什麼意義。
  「家長一面觀看影片,一面在教練指導下觀察,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孩子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門德爾松醫師說明,教練會提供家長一些具體做法:
✦製造各種音效來增加閱讀的樂趣。例如講到小貓,就喵喵叫。講到綿羊,就咩咩叫。
✦讓孩子主導,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積極回應。如果孩子對書中某一個部分或角色表現出特別興趣,就多加著墨那個部分或角色。
✦玩角色扮演。例如孩子喜歡小狗,在書上看到狗的時候,就一起來演小狗,汪汪叫、搖尾巴,然後問孩子:「『小狗』現在感覺怎麼樣?開心嗎?難過嗎?生氣嗎?」
✦鼓勵孩子描述看到的插圖,並幫助孩子完善這個描述。例如孩子說:「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孩子說:「紅色的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在天上飛!」
  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盡量對家長指出互動的正面部分。有些家長一開始認為教養教練的建議很幼稚、很可笑,但是當他們看到影片中孩子對這些互動方式的正向反應時,多半覺得新奇、有趣,也非常受到激勵。」實驗結束後,家長還可以把影片帶回家保存、與親友分享。
  正向教養與互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始於出生,而且在美國(或者任何先進國家),嬰幼兒一出生就會與兒科醫師接觸。門德爾松醫師指出,這對兒科醫師來說是非常好的時機,在寶寶一出生時就主動接觸家長,幫助家長改善教養技能。而最重要的教養技能,「無疑的,是親子共讀。」

早期讀寫被視為預防醫學
  在這之前,門德爾松曾參與一個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院贊助的研究,做了一個先行研究。
  在先行研究中,門德爾松的團隊在紐約市立醫院招募有新生嬰兒的家庭參加研究,一共招募了四百六十三個家庭,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閱讀,第二組玩玩具,第三組不介入。
  第一組家庭,參加「影片互動計畫」,定期與教養教練會面,進行錄影實驗。第二組,不與教養教練會面,也不進行錄影,但會定期收到研究團隊寄送的教養手冊以及玩具。第三組家庭,不做任何介入。
  團隊追蹤這些孩子到三歲,從「學習、模仿及遊戲參與力」、「注意力集中程度」、「分離焦慮程度」三個面向,定期評估這三組孩子。評估結果,十四個月大時,第一組閱讀組的孩子學習力最好,第二、三組孩子學習力相當。注意力集中度,三組孩子都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三組孩子相當。
  到了兩歲,第一、二組孩子的學習力相當,第三組較差。注意力集中度,第一組孩子最佳,第二、三組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組孩子次之,第三組孩子最高,而且三組孩子之中,只有第三組孩子分離焦慮程度上升,顯示缺乏共讀、遊戲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容易焦慮。
  到了三歲,第一組有閱讀介入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明顯最好。第二組以遊戲介入的孩子,學習力也有提升。第三組沒有閱讀介入的孩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較高。
  結論是,第一組以閱讀介入的孩子,學習力與專注力都最好,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問題的比例最低。
  研究同時發現,閱讀的力量,對於低收入、移民家庭的孩子影響尤大。這說明讀寫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個人或個別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這個先行研究證實「影片互動計畫」的有效性,令研究團隊大受鼓舞,進一步擴大計畫。門德爾松醫師說:「我覺得,早期讀寫,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醫學。」用親子共讀、互動的方式,來預防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問題,甚至過動問題。用兒科醫師來接觸、介入這些家庭,是最有效的方式。
  兩年後,門德爾松的團隊再度追蹤這些孩子,發現閱讀造成的行為影響,在兩年後仍然存在,而且五歲的孩子已經準備進入幼兒園,嬰兒期打下的閱讀基礎,成為他們入學後成功的基石。
  過動、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是當今影響美國兒童學習的三大障礙,門德爾松的研究證明,從嬰兒期練習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成功跨越學習障礙。門德爾松說:「我覺得這個實驗最大的收穫,就是向家長展現親子共讀的威力。」
  這個實驗還有第二階段。參加第二階段實驗的家庭,在孩子三到五歲期間,繼續從兒科診所得到繪本、玩具、進行親子共讀錄影紀錄,兩年中至少與教養教練會面八次。這些家庭的孩子表現出更大的進步,而且愈到後來,家長的工作愈輕鬆,因為孩子已經可以自行享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受益。
  「過動行為減少,就是減少過動症的發生率!」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可能幫助了很多本來會發展出過動症的孩子。」尤其統計指出,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有太多課堂以外的事要擔心,入學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比較大。門德爾松醫師相信,及早以閱讀介入,是弭平這種不平等最好的方法,不但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又能提升孩子的語言技能。

零歲閱讀 縮小學習落差
  受教不平等,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關注的問題。談到不平等,最近幾年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女男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持續嚴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就醫機會持續存在種族差異……不可否認,資本主義的確存在不公平。
  雖有這許多壞消息,好在仍有一個好消息:高收入與低收入家庭子弟,學業表現的巨大差距開始縮小了。二○一○年代進入幼兒園的學生,程度比一九九○年代後期平均好很多。原因就是高品質的免費學前讀寫教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