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章 從教育理念到教養實踐的幸福方程式

若你不斷尋找幸福,那永遠不會快樂;但若你尋找的是生命真義,那將散發不一樣的光采。
阿爾貝.卡謬(Albert Camus)

因為孩子,所以我們變得更好
二○二五年三月左右,在不同的場合遇到的幾位朋友,都跟我推薦一部影集《混沌少年時》,沒多久社群媒體上就出現不少討論這部影集的文章。影集是描述一個少年殺人的故事,少年的個性看起來很好,是個聰明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也不錯,可是卻成了殺人犯。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父母親非常努力、用心地教育兩個孩子,父親從自己成長的經驗中學習到自我約束,堅持不以暴力對待孩子;母親則專注成為一個家庭主婦,照顧好一對兒女。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同一個家庭、同樣的教養方式,女兒如此貼心,但兒子卻成了殺人犯,這樣強烈反差的劇情安排,讓人看了更揪心、更難過。
許多看過影集的人都感受到教育的沉重與艱難,也不免要問:這對用心努力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什麼問題嗎?我們該怎麼做呢?有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大家開始談論教育孩子的甘苦與挫折。一位朋友說,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孩子說謊。他強調,平時孩子只要勇於認錯他都能包容,但一旦發現孩子說謊,就會立刻處罰,有時甚至是打罵。其他朋友雖然認同孩子應該誠實,但也提醒他,用暴力解決問題可能會讓孩子更害怕說實話,甚至變得更會隱瞞。還有朋友抱怨,孩子每天只想打電動,補習和家教都沒有效果,學習動機低落,考試成績也不理想。太太們在各自的聚會中,也常談到教養的壓力,甚至會抱怨丈夫像另一個需要教的孩子,一家子都需要管理,讓教育變得更加困難。這些分享看似在討論方法與技巧,但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父母其實缺乏對「教育的核心理念」的思考。大多數人在遇到問題時,只急著找出方法來解決,卻很少問自己:「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我最在意的是什麼?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曾經回憶起他與兒子互動的一段往事。當時,他常常嘮叨兒子的作業和成績,讓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張,講話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糟。他警覺到這樣的狀況,於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想法,他說:
「我意識到我其實不是真的很在意他的成績表現,只是希望他能長成一個有責任感、道德、忠誠、適應力強的人。」
布魯克斯的自我覺察,是很典型的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從「教養」轉成「教育」的例子。從那天起,他停止碎念,不再和孩子討論成績的事,而是開始談論他所在意的那些價值觀,討論如何成為那樣的人。
華人社會通常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家庭中對孩子的關注度是非常高的,也因此經常出現父母嘮叨、碎念的情況,長期累積下來,輕則關係變得冷淡、極少互動,重則關係惡劣、衝突不斷。因此,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深刻的反思與學習,沒能覺察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家庭教育的目標是什麼?便容易錯把孩子外在行為的好表現當成教育成功,誤將教養的方法當成解決問題的來源,那些看似很好的行為表現與有特色的教養方法,反而可能成為家長們困惑的來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爸媽會覺得:我也是很認真在教育孩子啊!為什麼還是一大堆的問題?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乖?他們怎麼都沒有問題?難道不是學業成績好就可以了嗎?

行為中的情緒與想法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其實都藏著一種信念、一種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可能是他們自己意識到的,也可能是從大人那裡潛移默化學來的。以說謊這個行為來說,當孩子選擇說謊,很多父母會立刻指責,甚至懲罰。但如果我們只處理「說謊」這個行為,很可能會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說實話?
是因為害怕懲罰,或是曾經試著誠實卻換來責備與受罰;又或者,是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說了許多善意的謊言,孩子學習了這種「模糊標準」。這些背後的動機,才是教育該真正關心的核心。父母應學習從行為中看見訊號,並用耐心與關心來回應,協助孩子面對問題、理解價值,才是真正落實家庭生命教育的開始。
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論什麼年紀的孩子,我們應該要將他們呈現的各種行為視為成長的訊號,我們要用心解讀這些訊號背後的想法與需求,轉換成日常的家庭教育。例如孩子常常說謊,我們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告誡孩子甚至處罰他們,要求不可以說謊,把焦點放在孩子不可以說謊,然後以各種方式處理說謊這個行為。就是以「教養」的方式面對,只是急著解決我們認為的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為什麼要說謊,這個可能牽涉到的是孩子的價值觀,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
多數的大人也會說謊,可是我們卻告訴孩子不可以說謊,這樣的教育方式肯定就是不周全的。因此,家長要反省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一致性?是否有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會不會說謊,而是為什麼不願意誠實?是我們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對說實話感到害怕?還是家庭中缺乏心理安全感,讓孩子害怕面對問題?又或者我們自己就在說謊,用多元的標準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讓孩子有樣學樣?這些才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

教育、教養大不同
在探討家庭的生命教育之前,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教育」與「教養」的不同,了解其中的差異,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應該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如何定位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如何去拿捏不同的教養方法!
《說文解字》說「育」這個字是:「養子使作善也。」《易經.蒙卦》上則說:「君子以果行育德。」說明了這個「育」字與品德有關。「育」也有培育長大的意思,這個部分與「養」是很接近的,像是《爾雅.釋詁》就說:「育,長也。」《中庸》說的「發育萬物」,也有生長的意思。「養」這個字的部首是食,《說文解字》說這個字的意思是「供養也」。《易經.頤卦》說:「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偏重在生活撫育、日常照顧層面。
從字義分析可以理解,兩個字都有生活照養的意思,但教育比較偏重有系統、有結構的學習過程,目的是培養幸福的能力、良善的品德與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等等;而教養則是日常生活的照顧、面對生活的應對態度與行為方式的積累。因此「教育」中可以包含「教養」,但「教養」若未經覺察與整理,未必能轉化為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大方向的確定,關注的是建構幸福家庭的主軸與核心價值;而教養則是朝向這個方向的實踐,是我們用以實踐這樣的主軸與核心價值的各種方法。
以大家經常討論的,關於孩子是要「窮養」還是「富養」為例,如果你偏重在提供孩子的生活環境與經濟條件上思考這個問題,那這就是偏向教養。換個角度來看,若是你希望培養孩子感恩堅毅的人格、有責任感、懂得珍惜並關懷他人,這些就是屬於教育的面向,這便無關乎富養與窮養,也就是說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是問題。當然,如果我們可以清楚地掌握這兩個不同的層面,把「教育」理解為「教育」及「養育」那也是可以的!換言之,討論是窮養還是富養,是養育方式的選擇,而選擇的依據與達成的目標則是教育,是父母親需要關心的核心價值。丘美珍在她的新作《工作媽媽學會的事》中說道:「窮養?富養?不如智養。」這個「智養」就是非常好的教育觀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