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重來讓你更強大

一九九三年九月,羅德尼.弗勞爾斯(Rodney Flowers)在某個悶熱的週四傍晚,代表北卡羅來納州倫伯頓(Lumberton)海盜隊打橄欖球青年聯賽時,脊椎嚴重受傷。轉眼之間,這位夢想成為職業球員的十五歲少年,從運動明星成了癱瘓者。醫生告訴他,他恐怕這輩子都無法再走路。但將近三十年過去,羅德尼不但重新站起來,還成了一位復原力訓練師、作家、演講者和播客主──他認為讓他從當時走到今天的關鍵,就在於心態。
我當時正在寫這本書,只剩下一小段前言還沒完成,然後便意外接到邀請,要我上羅德尼主持的〈顛覆者心法〉(Game Changer Mentality)播客。時機再恰當不過,因為我手上這本尚未完成的書,正是關於「逆轉」──尤其是在運動領域,正是羅德尼最有發言權的主題。
這次訪談,不只是讓我有機會與一位專家對談我正在關注的主題,也再次提醒我:運動的最高價值,不是分出勝負,而是鍛鍊我們的心智,追求一種超越賽場的成功。畢竟,儘管羅德尼後來恢復了行走的能力,他的運動員生涯卻早在那個悲劇性的夏末夜晚、他脖子在場上斷裂時就已經結束。但真正讓他走到今天的,是他內心仍然存在的那位運動員。最終讓他走出輪椅的,也正是那股堅定的心態──那晚讓他比其他隊友更快衝上去、撲向南景高中老虎隊(South View Tigers)的開球回攻球員、結果導致自己癱瘓的心態。他在回憶錄《重新再戰》(Get Up!)中寫道:「我培養出一種態度,那就是無論如何,只要能重新找回我的力量和能力,我都會竭盡全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我並不是唯一相信「運動中的成功心理學」等同於「人生中成功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心理學家與腦科學家,正積極研究運動這個主題,他們發現這能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心智與行為。二〇一六年的文章〈運動是大腦的最大挑戰嗎?〉(Is Sport the Brain’s Biggest Challenge?)中,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文森.沃許(Vincent Walsh)寫道:「讓最頂尖的人脫穎而出的因素是什麼?在此有機會,可以將這些菁英運動員當成個案來研究,從中推導出有用的普遍原則,正如神經心理學一個多世紀以來,都一直透過單一病患個案研究所做的那樣。研究『不尋常的族群』(也就是菁英),或許能讓我們更理解整體人類。」
我和羅德尼的那場訪談之所以時機恰當,其實還有另一層意義。
我們談話時正值美國新冠疫情高峰,加上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這位手無寸鐵的非裔男子遭明尼阿波利斯警方殺害,引發全國性的社會動盪。根據一項全國調查,有八成的美國人認為國家「已經失控」。整個社會,甚至可以說幾乎整個世界都在二○二○年受到重擊,而各方都將以某種方式,試著重新站起來。
當我在二○一八年下半年開始寫《重來》時,完全無法預見這些即將到來的風暴。結果,這兩場危機我都深受其害:我的老婆是非裔美國女性,並在參加二○二○年亞特蘭大馬拉松後,帶著「當紅病毒」回家。這場病讓我整整臥床一個月。我在這段期間跟許多人一樣身心俱疲,卻還是不禁覺得,這些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印證了我投入本書所花的大量時間與心力,也讓本書的重點更加清晰。尤其是這場「新冠疫情+佛洛伊德事件」的雙重衝擊,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信念:人生中的挫敗是無可避免的,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逆轉」的能力。
有人從二○二○年的打擊中順利復原,有人則掙扎許久,甚至停滯不前。而其中有少數人,不只挺過來,還活得比以前更好,他們進化得讓旁人驚嘆。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重要的發現是:這些能夠成功逆轉的人物,儘管表面上的故事天差地遠,但他們其實都在做一樣的事情,經歷了類似的心理歷程,完成了「重新再戰」(借用羅德尼的說法)、重新啟動,甚至比原本更強的轉變。我在運動領域中觀察到這個模式,但這其實適用於所有人生領域。本書中多數主角都是運動員,但他們面臨的挑戰往往不在賽場上,而他們的逆轉也遠遠超越了運動的範疇。
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有兩個:(1)讓運動員讀者(2)以及非運動員的其他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與實用的指引,無論你面對的逆轉挑戰是一場比賽、一段關係、一份工作、一次健康危機,或任何其他人生轉折,都派得上用場。
如果你剛好是一位運動員,這些故事會讓你特別有共鳴;如果不是,那我鼓勵你把《重來》當作一部長篇的寓言──就像商業人士把《孫子兵法》或《君王論》當作策略書那樣。人生的確就像一場馬拉松,而無論是在賽道或人生路上,從失敗中東山再起的祕訣都相同。而這個祕訣,你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徹底掌握──正如任何一位冠軍一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