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連載1- 我們給孩子訂的規則,符合數位時代嗎?
您是否發現,孩子在既定的規則中常常耍賴?說好的時間,總是當作參考而已?於是,當我們想奪回他或她手中的珍寶,往往是在擦槍走火的氛圍中艱險度過……如果這是您的生活日常,那麼,這篇文章,就是為您而寫的。
不過,事先聲明:這篇文章不是用來「解決」每個家庭的問題,而是提醒一些我們可能忽略的原因與背景。
在親職學習的工作坊中,我常帶著家長回到自己的童年時光,姑且稱之為造訪童年或原生家庭吧。其中有個特別有趣的環節:每當我播放某個年代的歌曲,某個世代的家長總會立刻卸下家長的身分,回到那個熟悉的青春記憶裡。您相信有這麼神奇嗎?
現在不妨就一起試試看。深呼吸三次,讓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如果您是四、五年級生,現在腦中可能響起《楚留香》主題曲,如果會唱,更好,唱出來吧。接著再想起《天龍八部》,再來一次……如果您是六、七年級生,或許《春嬌與志明》的旋律已悄悄響起。
各位,回憶夠了嗎?容我把您拉回現實。
上述這段體驗,是想提醒我們:媒體所帶來的娛樂,一路從平面文字(如小說)、電子媒體(如電視劇),發展到數位媒體(如手遊),其吸引力越來越強烈。它能直擊人心,滿足人性好奇與逃避現實的需求。這樣的吸引力,如果走向良善,是寓教於樂、增廣見聞;如果失去控制,便可能導致沉迷、疏離與失衡。

不論我們以何種情緒面對,這都是事實。而當我們回到刊頭所談的「規則」,有兩點尤其值得思考。
一、媒體帶來的娛樂,自古不變
如前所言,過去一本書可以讓人廢寢忘食,一齣劇可以讓人變成沙發馬鈴薯,如今一款電玩更可以讓人沉迷,難以抽離。所以,如何適時停下確實是個大挑戰。
我常提醒家長,試著用自己過去因看電視節目而滿足的心情,來體會現在孩子在電玩世界裡的狀態。這樣才能理解,才能用合宜的方式訂下適切的規則,這不是一味放任或嚴控。只是,什麼才是「對的方式」呢?
二、因應不同媒體,規則需要更新
家長們請想想,我們對孩子玩數位遊戲的規則,是不是常訂在三十分鐘、六十分鐘或九十分鐘?如果是,其實也不意外,因為這些正是我們過去看一集電視劇的長度。於是,我們就習慣以三十分鐘的倍數作為時間約定的規則。
然而,真正理解數位遊戲的人便知道,遊戲結束的時機(game over),是取決於遊戲類型、關卡設計、玩家的實力,甚至隊友是否互助配合。不是用三十分鐘、六十分鐘這樣的節奏來設計。
因此,當我們要為孩子訂立合理的使用規則時,要考慮的「眉眉角角」很多。曾在國語日報家庭版的專欄中多次提及,家長也可參閱《數位教養課:打造滑世代的新親子關係》(國語日報社出版)一書,從中取得更多理解與參照。
總之,在訂規則前,要先認清媒體所帶來的娛樂魔力及其挑戰驟增。這樣的娛樂魔力在數位時代中節奏更快、挑戰更多。我們在確認規則時,必須從自己過去的使用經驗更新到現在的數位實況。
當家長們哼唱著「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時,別忘了,孩子也正奮戰於「傳說○決」的關鍵時刻。在那適宜的三十分鐘的倍數規則裡,不妨適時放入可容許的彈性與變數,卻不失守原則紅線,如此的規則,才不會「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而能真正符合這個時代的教養策略。

●內文連載2-我們家的「數位管教」觀念,差異大嗎?
某次工作坊中,鄰座的兩位媽媽像巧遇知音,言談間表情如逢甘霖,開心得幾乎把其他人都「置身事外」。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但不想讓她們「獨樂樂」。
「老師,我老公跟我在管控孩子用手機的方式完全不同,實在很難溝通。他認為手機、電腦、平板這些東西最好都不要碰,可是我覺得,這怎麼可能?該接觸的還是要接觸,總不能把孩子養成山頂洞人吧?」
另一位媽媽接話:「我老公完全相反!他認為這是孩子的時代,要用就用,反正也管不了。說他以前也是這樣長大的,怕什麼?」
談起數位觀念,多半是指對數位工具的基本態度,也直接影響是否使用、如何使用的觀點。放進親職角色中,就是家長對孩子數位使用的控管方式。換句話說,家長本身的數位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使用模式。如果家長觀念趨向一致的,數位管教觀念便容易走向「笑容」。反之,如果觀念落差大,「皺紋」恐怕就常常飛上家長的眉梢。
雖然一場講座或一篇文章無法讓雙方迥異的「數位管教觀」趨近而笑顏逐開,但或許可以試圖提點幾句,讓緊繃稍稍紓解。
提點一:談管教,別忽略了原生家庭影響
一位好友常提到,婚前她跟先生約會時,習慣直接夾取對方盤中的食物,也樂於分享自己的。婚後,有次先生終於說出內心想法,其實他並不喜歡這種「共享」的感覺。好友很訝異,她出生家庭人口多,這樣的「共享」是常態,而先生從小生長的家庭重視個人隱私與自主性。於是,彼此必須在婚姻生活中磨合……這種觀念差異,如果延伸至數位使用的習慣,別忽略了彼此的「自然而然」也是需要磨合的。
提點二:時空不同,來自媒體的誘因也不同
有許有些家長認為,「我們以前就是如此,現在為什麼不行?」或許應該進一步想想,過去來自媒體的誘因雖然多,但其互動性低、即時性也有限。在過去即使被稱「電視兒童」,但電視總有播完或下檔的時候;過去的網路使用,多是查找資料、發信之後等回信;過去的電玩遊戲也不會充斥廣告與令人眼花撩亂的即時互動訊息。如今卻不然,來自數位內容的「誘因」,遠遠超乎我們過去的經驗範疇。
提點三:孩子身邊「重要他人」逐漸轉變
想想過去的成長經驗,我們大多在家長或師長的雞毛撢子管教下度過,上一代的父母辛苦工作拉拔我們長大,因此即使被打罵、被誤會,這些真實情境中的長輩,都是我們身邊的「重要他人」,甚至是學習的典範。如今網路上那些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虛擬陌生人越來越多,並逐漸進入孩子的生活,甚至成了身邊的「重要他人」、學習的典範。如果我們「放任」不管,讓孩子獨自面對,恐怕不是明智的選擇。
面對數位工具的使用態度,家長要有完全一致的教養觀念確實不容易,但可以尋求共識做法,也就是先釐清前述的三點,並讓共同願景極大化。畢竟在孩子的教養上,我們父母既不是黑臉也不是白臉,而是彼此支持、共同面對孩子的一張臉孔。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