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廣州詠春拳的內容
技法與招式
小念頭
廣州詠春拳入門的第一套拳法,就是小念頭。作為詠春拳的基礎,小念頭是初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也是整個詠春拳的核心起點。整套拳的練習以正身落馬為主,不涉及步法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定」和「靜」,同時全面鍛煉上下身的基本功夫。
上身練習:鍛煉身姿與手法
1.含胸落膊
通過含胸落膊的練習,學習者可以培養出正確的身姿,確保不會因為身體姿勢不對而影響力量的發揮。
2.雙橋手力的運用與平衡
雙橋手是詠春拳的基本手法,拳法中多數攻防動作都需依賴雙橋手的靈活運用。在小念頭的練習中,學習者需要學會如何平衡雙橋手的力量,確保在攻防時能靈活自如。
3.手腕的控制能力
手腕在詠春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手腕的控制力都會直接影響技術的發揮。通過小念頭的練習,學習者可以逐步加強對手腕的控制能力,為實戰應對打下基礎。
下身練習:穩固根基與靈活運動
1.箝功
箝功是詠春拳下盤力量的訓練重點,通過練習箝功,學習者可以強化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確保自己的根基穩固。在實戰中,穩定的下盤是所有動作的支撐基礎。
2.關節運用
小念頭的練習還包括對全身關節的獨立運用和協同運用,涉及腳踭、膝頭、腰胯、脊椎、膊頭、手肘、手腕、掌指關節以及近端指間關節等。這種全面的關節訓練,能夠提升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讓學習者在實戰中更加敏捷。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起點,也是其精髓之一。它看似簡單,但包含了詠春拳的核心理念和基礎功夫。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習者能夠加強對身體的控制,穩定根基,提升手法靈活性,並逐步累積功力。對於每一個初學者而言,小念頭不僅是一套拳法,更是一條通向武術內涵的必經之路。
沉橋
沉橋是廣州詠春拳的第二套拳法,通常在學完小念頭及一些基本的散式對拆後才開始學習。這套拳法對於學習者來說,屬於中階拳套,是在小念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一個重要階段。有些人會稱它為「尋橋」,意指尋找橋手(即尋找對方的手),但對於廣州詠春拳來說,這個名稱並不完全準確。廣州詠春拳強調追形而不追手,即目標是對手的身體,而不是僅僅追逐對方的手部動作。因此,「沉橋」這個名稱更貼切,因為它體現了詠春拳中「沉穩內斂」的核心理念。
沉橋在小念頭的基礎上,增加了馬步和腳法的練習,同時更注重實戰應用。「沉」的意思是讓整個人的重心向下沉,特別是腰胯和膊頭的穩定性,這是練習沉橋時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
在小念頭中,學習者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手法和身體協調性,而沉橋則進一步要求學習者加強對全身的控制力,特別是下盤的穩固和腳法的應用。
1.腰胯與膊頭的沉穩
練沉橋的時候,學習者需要將腰胯與膊頭的力量沉穩向下,避免力量浮於表面。這不僅能提升拳法的穩定性,還能增強發勁的效果。
「沉」的核心是內外結合,內在是意念的沉穩,外在是身體的穩定。
2.馬步與腳法的加入
與小念頭不同,沉橋加入了馬步和腳法的練習,這使得學習者在實戰中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對手的攻擊。
馬步提供了穩固的根基,而腳法則是進退攻防的核心動作。學習者需要在穩定中尋求靈活,掌握進退之間的節奏。
3.拳法的實際應用
前輩常說:「練就要練100%或以上,但用嘅時候就要睇餸食飯,按情況而定,可能用一半或三、四成已經足夠。」這表明練拳時應該追求動作的極致,但在實戰中則需要根據對手的情況靈活應用,避免過度用力或浪費動作。
沉橋特別強調拳法的實際應用,學習者在練習時應該時刻思考每一個動作的攻防意圖,而不是僅僅模仿動作的表面形式。
│第八章│木人樁教學:完整動作與技術要點
木人樁教學(圖+文版)
我將廣州詠春木人樁法分為16組,每組都包含不同的散式與手法組合,共計133個動作。其中有許多重複的過渡手法,讓左右兩邊的攻擊可以自然連貫。整個練習過程需要保持「朝型」,因此在此不會逐一詳細解釋。
另外,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雙手應接觸木人樁的具體位置,我會在以下的圖解部分使用不同顏色標示:
●黃色:表示支點的位置。
●蔚藍色(Tiffany blue):表示左手或左腳要接觸的位置。
●粉紫色:表示右手或右腳要接觸的位置。
以下便是一整套木人樁的招式。
第1組的主要基本組合包括:耕攤、攔手起掛拳、扣手底掌以及扣手面掌。基本上,所有動作都在木人樁的左邊與右邊互相貫通。有些是由右邊開始,打回中間再轉到左邊;有些則相反,由左邊開始,打回中間再轉到右邊。
手法需要配合身法,也就是腰馬的運用。腰不動的話,手也不會動。這並不是單靠手的蠻力,而是「力從地面起,由腰馬帶動手的動作」。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木人樁的練習,也是詠春拳的基本原則之一。
第1組:1~13招
1)起式落馬。(請參考第七章項目#9的解說。)
以上內容節錄自《詠春拳木人樁圖解聖經》李嘉達◎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459.pdf
技法與招式
小念頭
廣州詠春拳入門的第一套拳法,就是小念頭。作為詠春拳的基礎,小念頭是初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也是整個詠春拳的核心起點。整套拳的練習以正身落馬為主,不涉及步法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定」和「靜」,同時全面鍛煉上下身的基本功夫。
上身練習:鍛煉身姿與手法
1.含胸落膊
通過含胸落膊的練習,學習者可以培養出正確的身姿,確保不會因為身體姿勢不對而影響力量的發揮。
2.雙橋手力的運用與平衡
雙橋手是詠春拳的基本手法,拳法中多數攻防動作都需依賴雙橋手的靈活運用。在小念頭的練習中,學習者需要學會如何平衡雙橋手的力量,確保在攻防時能靈活自如。
3.手腕的控制能力
手腕在詠春拳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手腕的控制力都會直接影響技術的發揮。通過小念頭的練習,學習者可以逐步加強對手腕的控制能力,為實戰應對打下基礎。
下身練習:穩固根基與靈活運動
1.箝功
箝功是詠春拳下盤力量的訓練重點,通過練習箝功,學習者可以強化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確保自己的根基穩固。在實戰中,穩定的下盤是所有動作的支撐基礎。
2.關節運用
小念頭的練習還包括對全身關節的獨立運用和協同運用,涉及腳踭、膝頭、腰胯、脊椎、膊頭、手肘、手腕、掌指關節以及近端指間關節等。這種全面的關節訓練,能夠提升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讓學習者在實戰中更加敏捷。
小念頭是詠春拳的起點,也是其精髓之一。它看似簡單,但包含了詠春拳的核心理念和基礎功夫。通過不斷的練習,學習者能夠加強對身體的控制,穩定根基,提升手法靈活性,並逐步累積功力。對於每一個初學者而言,小念頭不僅是一套拳法,更是一條通向武術內涵的必經之路。
沉橋
沉橋是廣州詠春拳的第二套拳法,通常在學完小念頭及一些基本的散式對拆後才開始學習。這套拳法對於學習者來說,屬於中階拳套,是在小念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一個重要階段。有些人會稱它為「尋橋」,意指尋找橋手(即尋找對方的手),但對於廣州詠春拳來說,這個名稱並不完全準確。廣州詠春拳強調追形而不追手,即目標是對手的身體,而不是僅僅追逐對方的手部動作。因此,「沉橋」這個名稱更貼切,因為它體現了詠春拳中「沉穩內斂」的核心理念。
沉橋在小念頭的基礎上,增加了馬步和腳法的練習,同時更注重實戰應用。「沉」的意思是讓整個人的重心向下沉,特別是腰胯和膊頭的穩定性,這是練習沉橋時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
在小念頭中,學習者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手法和身體協調性,而沉橋則進一步要求學習者加強對全身的控制力,特別是下盤的穩固和腳法的應用。
1.腰胯與膊頭的沉穩
練沉橋的時候,學習者需要將腰胯與膊頭的力量沉穩向下,避免力量浮於表面。這不僅能提升拳法的穩定性,還能增強發勁的效果。
「沉」的核心是內外結合,內在是意念的沉穩,外在是身體的穩定。
2.馬步與腳法的加入
與小念頭不同,沉橋加入了馬步和腳法的練習,這使得學習者在實戰中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對手的攻擊。
馬步提供了穩固的根基,而腳法則是進退攻防的核心動作。學習者需要在穩定中尋求靈活,掌握進退之間的節奏。
3.拳法的實際應用
前輩常說:「練就要練100%或以上,但用嘅時候就要睇餸食飯,按情況而定,可能用一半或三、四成已經足夠。」這表明練拳時應該追求動作的極致,但在實戰中則需要根據對手的情況靈活應用,避免過度用力或浪費動作。
沉橋特別強調拳法的實際應用,學習者在練習時應該時刻思考每一個動作的攻防意圖,而不是僅僅模仿動作的表面形式。
│第八章│木人樁教學:完整動作與技術要點
木人樁教學(圖+文版)
我將廣州詠春木人樁法分為16組,每組都包含不同的散式與手法組合,共計133個動作。其中有許多重複的過渡手法,讓左右兩邊的攻擊可以自然連貫。整個練習過程需要保持「朝型」,因此在此不會逐一詳細解釋。
另外,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雙手應接觸木人樁的具體位置,我會在以下的圖解部分使用不同顏色標示:
●黃色:表示支點的位置。
●蔚藍色(Tiffany blue):表示左手或左腳要接觸的位置。
●粉紫色:表示右手或右腳要接觸的位置。
以下便是一整套木人樁的招式。
第1組的主要基本組合包括:耕攤、攔手起掛拳、扣手底掌以及扣手面掌。基本上,所有動作都在木人樁的左邊與右邊互相貫通。有些是由右邊開始,打回中間再轉到左邊;有些則相反,由左邊開始,打回中間再轉到右邊。
手法需要配合身法,也就是腰馬的運用。腰不動的話,手也不會動。這並不是單靠手的蠻力,而是「力從地面起,由腰馬帶動手的動作」。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木人樁的練習,也是詠春拳的基本原則之一。
第1組:1~13招
1)起式落馬。(請參考第七章項目#9的解說。)
以上內容節錄自《詠春拳木人樁圖解聖經》李嘉達◎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745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