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太極拳科學原理

79特價59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太極拳?

  太極會心獨具,深諳學理,大的方面有以下內涵。

一、以捨己從人為格鬥理念的武術技藝

  太極理論、功法是與對手進行武術格鬥的理論、功法,架子是從與對手進行均勢勁力博弈場景中提煉的經典功法編程,必須在與對手進行勁力博弈背景練功。太極與儒家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射一樣,昇華為體能鍛鍊和情操修練。

(一)功法控制邏輯

  可借用現代控制系統理解分析太極控制邏輯。控制部分在回饋資訊尚未到達前,已經糾正資訊,即前饋資訊的影響,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運動偏差,控制論將這種自動控制模式叫前饋。氣斂入骨,蓄勢,彈性增強膝、髖、骶、脊柱、頭顱關節的固定力,形成肌肉震顫運動,同時增強關節在格鬥對抗中的彈性位能,以拮抗各種外部作用力,屬於典型前饋。

  拳擊通過增強肌肉收縮力量,加大關節轉動角度和速度,提高擊打能力,動作速度快,預見性強,效能高。缺點是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一旦出現誤判,開弓沒有回頭箭,動作、軌跡、力度難以糾正調校。拳擊高手在面對柔道高手時,經常慘遭抱摔。

  太極與對手格鬥,保持身法,順隨對手攻防,藉助對手進攻力量在肌肉、韌帶、筋膜中積蓄彈性位能,完成走;在對手收回手臂時,釋放肌肉、腱性組織中積蓄的彈性位能,形成黏。

(二)太極功法的解剖學

定軸接近受寒打冷顫身姿,關節以關節附屬運動形成分厘毫絲則偏的動態彈性均衡諧振。

  人體解剖學以研究正常人體器官、形態、結構,以闡明人體結構的形態、成因、生理作用關係、空間關係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為目的,是醫學理論的基礎。隨著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革新發展,解剖學經歷了大體解剖學、顯微解剖學、超微結構解剖學等階段。數位技術、3D 技術對解剖學起到推動作用。

  解剖學是功法的理論基礎,以心行氣、腹鬆收斂入骨、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等高級功法的理解掌控, 需認真學習生理解剖學、運動學。操作時需動態感知、判斷和掌控動作合理性、舒適性、功能性、經濟性和安全性,動態感知糾正違背功法要領和生理運動規律的操作,摸索體會功法原理。

  外家拳動知者易,太極運覺者難。先求自己覺知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於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而後懂勁。沒有對身體承載重力、地面支撐力、運動慣性、腱性組織載力、肌肉震顫力的意識醒覺,沒有尊重關節生理運動學,沒有按周身關節運動規律學習和練習, 無法做到易心、易勁,更談不上著熟、懂勁、神明。前輩說: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要知其數,非祕授而不能量之。現代生理運動學有條件從榫卯相對、骨節相對、陰陽之義、五行八卦等,轉變為按解剖學理解關節的生理運動規律,按生理活動規律把控關節運動形態,做到科學、精準、安全練功,避免迷信盲目,避免運動傷害。

二、運動內涵獨特

  秉持《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推生變化」原理,致力於謀求均勢,均衡,包容,彈性格局。

  人體像一架運動的機器,運動與人體結構、系統力學特點及力與人體功能間存在生理運動規律,練功必須嚴格遵守生理運動規律(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

(一)一動無有不動

  人體若干運動環節藉助關節按一定順序銜接起來,即運動鏈(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人體運動鏈(圖1)是研究和理解、認識功法規律的切入點。

1.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

  生理運動鏈可分為開鏈、閉鏈運動鏈。

  (1)閉鏈運動。一個運動鏈兩端被固定住, 運動鏈中每個環節至少和其他兩個環節相連就叫閉鏈。整個運動鏈任何一個關節的運動均不能獨立(一動無有不動)。

  (2)開鏈運動。如果運動鏈末端可以有較大自由活動空間,運動鏈中有一個環節只和其他一個環節相連接,就是開鏈運動。如揮鞭、大腳踢足球、打羽毛球、推鉛球。

  開鏈運動特性是肢體或軀幹遠端呈游離狀態,如拳擊直拳進攻,拳頭呈游離狀態,肘單獨伸屈。運動鏈各關節有特定的運動範圍,遠端範圍大於近端,遠端速度大於近端。

2.人體運動學按勞動、運動習慣將人體歸納為2 個基本做功運動鏈。

  (1)由肩帶、肩關節、上臂、肘關節、小臂、腕關節、手組成上肢運動鏈。基本運動形式分為推,在克服阻力時,上肢由屈曲變為伸展,如推門動作,即:極堅剛;拉,由伸展變為屈曲,如打籃球接球動作,即:極柔軟; 鞭打,上、下肢各運動節段連續加速,制動,在末端產生極大速度。

  (2)由骶、骶髂、骨盆、髖關節、大腿、膝關節、小腿、踝、足組成下肢運動鏈。基本運動形式主要包括緩衝,即:極柔軟(求緊湊);蹬伸,即:極堅剛(求開展)。在外家拳,下肢和上肢動作一樣,同樣有支撐、移步、鞭腿等基本功能和運動方式。在身法、功法中,下肢各關節均保持舒適彈性功能位,保持足夠彈性位能,即:氣斂入骨,中正安舒, 鬆。足、踝、腿、髖關節囊、關節軟骨、肌肉、韌帶、筋膜加上腹內壓、左右豎脊肌、脊柱、腰椎後部結構,偏沉則隨,分虛實,順隨脊柱運動學,與張力平衡值交感互動,保持動態彈性均衡諧振耦合運動,穩定支撐身體平衡;移動腿腳邁步,在旋轉張力調制策動下,保持閉鏈運動, 以接近定型運動軌跡移動。外家拳進攻時,下肢肌肉強直收縮,關節保持一定角度,支撐身體平衡,下肢軀幹關節較長時間固定,構建速度槓桿系統,肌肉連續加速收縮,做功手臂形成最大加速度。

  兩個基本做功運動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陰陽相濟,互為支撐,交感互動,共同完成功法。

(二)分厘毫絲則偏

  練功以最小、最少的肌緊張反射收縮為主維持身體平衡,做功鏈所有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關節軟骨都分擔一部分載荷。左右豎脊肌、背闊肌等,以脊柱前側為定點,沿循骨骼、關節解剖學保持持續肌緊張反射收縮(氣斂入骨),當肌張力達到一定力度時,形成肌肉震顫運動(氣遍身軀不稍滯),形成近似齒輪頓挫感覺,也叫齒輪強直(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靜中融動動猶靜),關節間歇性固定。自始至終保持震顫運動,走、黏、發、邁步時,發於腿,純任自然,以對側伸肌反射策動足、踝、膝、髖、骶髂、骶、脊柱、頭頸、肩、臂骨骼、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形成周身一家的閉鏈諧振運動, 沒有某個關節獨立運動。雖然每個關節都控制在附屬運動尺度,但各個關節交感耦合的總運動幅度仍可承擔捨己從人,以靜御動功法。如注意力分散,力量掌控不精細,沒有保持閉鏈運動或超出關節附屬運動,容易誘發疼痛(總須完整一氣,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

  在整個諧振鏈上,各個部位相對於不同參照物有不同運動感覺。構建保持定軸,左右體殼邊際與定軸彈性舒適力臂差達到最小,減小了手臂腿腳相對於定軸的線速度,減少了旋轉張力策動手臂腿腳完成功法體能付出,也減輕了手臂腿腳在脊柱、骶髖、膝的旋轉慣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