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精彩試閱】

◎ 無法承受「不順心」的孩子
 
․強烈抗拒「不順心的事」
      近年來,在學校愈來愈常見到一種孩子的適應困難,那就是——無法承受事情不如自己的意思,也就是無法接受「不順心的事」。
  這樣說也許令人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上課時間太長,所以不去學校
  小學一年級的男孩,才入學不久就開始抗拒上學。他對父母說:「因為上課時間太長了。」學校當然希望家長協助讓孩子正常到校,但父母卻說:「孩子不想去,我們也不好勉強。」結果孩子的出席狀況變得斷斷續續,
      升上高年級後情況依舊。雖然一開始學業並沒有問題,但隨著出勤狀況越來越差,成績也開始下滑,進一步加深他對上學的抗拒,形成惡性循環。
 
 【案例2】:一不順心,就說「被霸凌」的男孩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躲避球時被打中時,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上面兩個案例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其實都反映出同一個問題:這些孩子一旦遇到不順自己意思的事,就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與排斥。
  像案例2「不能玩想玩的遊戲」這類情況,其實在學校或社會任何場合都是無可避免的。但在這幾年愈來愈多的拒學與校園適應困難案例中,我們發現,對這類「不順心」的抗拒感,往往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那麼,為什麼這些孩子對不順自己意思的情況,表現出這麼不適應與排斥呢?
 
․「接受不順心」的必要經驗
  孩子從出生到一歲左右,通常都是在父母寸步不離的照顧中度過,不會積極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段期間,都是從父母的呵護中學會基本的信任感(對世界能夠安心的感受),同時也培養出「主動的力量感」——當自己發出一個訊號(哭、笑、指東西),就會獲得回應——這讓孩子漸漸感受到:自己能夠對世界產生影響,也就是自信的萌芽。
  到了孩子一歲之後,身體機能成熟(例如開始會走路),加上信任感與主動性逐漸建立,他們便會帶著一種「離開安全的照顧者、自己去探索也沒問題」的安心感,開始與「外在世界」產生真正的接觸。
  但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分辨是非對錯,經常做出一些讓大人緊張的舉動:像是想把手指伸進正在轉的電風扇、差點從樓梯摔下、企圖往高處爬……這些對孩子來說只是探索,但對大人來說卻是驚心動魄。
      這時候,來自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阻止」就變得至關重要。這種阻止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外界的阻力」,是孩子必須經歷的,它包括大人適時的責備、阻止與規勸。
      我知道現在的社會風氣傾向尊重孩子的自由,認為「讓孩子自由探索比較好」、「受責罵的孩子太可憐了」,但我仍希望大家能理解:適當的責備與介入,是促進孩子心理成熟不可或缺的一環。
      若想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的人,就必須經歷來自外界的限制與否定,也就是面對那些「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情況,才能學會怎麼調整自己去面對現實。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強調的是:照顧者不需要對孩子的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回應,而是在「夠好、足夠穩定」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與不確定。
      嬰兒會透過哭泣表達各種不適,但由於還無法說話,大人只能憑經驗去猜:「是不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不舒服?」有時猜對了,寶寶就安靜下來;但更多時候會猜錯,反而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我想強調的是,這種「努力回應孩子、卻猜錯了」的經驗,不只是可以被接受,而是「應該要有的」。重點不在於「有也好、沒有也無妨」,而是這種落差本身,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如果照顧者總是能準確掌握孩子的需求並即時滿足,那孩子便無從學習如何面對「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種失落與挫折感。而這種「需求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是孩子心理成長、學習認識現實世界的起點。
      再者,這種落差的經驗,說穿了,就是「事情不如預期發展」的體驗。而「夠好的母親」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包含了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在無法被完全滿足的時刻中,逐漸建立起對現實的理解,發展出穩定而真實的自我。
      當孩子逐漸經歷「被制止」、「被勸說」、「被拒絕」等互動時,會在心理上開始學習,並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會照著我的想法發展。
      但如果孩子從未經歷過這些現實的阻力,原本驅動他去探索世界的那股力量,反而可能逐漸扭曲成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所有的一切本來就應該依自己的意思進行。久而久之,這樣的心態會妨礙他與現實世界建立真正的連結。
 
․在互動關係中安頓孩子的不適感
   對孩子來說,「調整自己來配合外在世界」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經驗。過去,孩子大多是透過哭鬧,就能讓父母為自己改變環境;但隨著孩子逐漸面對越來越多無法改變環境、必須自己去適應的情況時,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是再自然不過了。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當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不適感,大人能否在互動關係中陪伴、安頓這份感受,是非常關鍵的。
    我和許多家長談過,他們的孩子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心,就容易出現適應上的困難,這也讓他們很困擾。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不適感視為「自己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或者認為「不該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常見。
 
【案例3:大太陽下昏倒的母親】
  這是一位幼稚園小班的孩子,只要事情不順他,就會打別的孩子或放聲大哭,而且一旦情緒失控,很難平復。但在家裡卻看不到這樣的情況。媽媽每天放學後並不急著帶他回家,而是習慣先帶他到附近的公園,讓他「玩到情緒平穩」才走。有一天,在酷熱的天氣裡,媽媽照例陪著他玩,但因為長時間曝曬導致身體不適而昏倒,最後在幼兒園老師趕來協助下,才化解了這場突發狀況。
 
【案例4:指定接送者的小孩】
  這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這些案例,在多數家庭中可能會被認為「沒必要配合到這種程度」、「孩子應該要來配合大人才對」。但實際上,我們卻時常看到有父母會為了孩子而忍讓、放下自己的步調,盡量配合孩子的需求。
    而當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時,家長常會回應「他在家不會這樣啊」,根本沒發現哪裡不對勁。這是因為家裡早就依照孩子的狀況做了各種調整,當然就比較不會有問題。
    所以從案例可以知道,大人要做的,重點不在於一味把環境改造成孩子「不會不高興」的樣子,而是當孩子遇上不開心的時候,他的情緒能夠在親子關係中被理解、被接納,並在安撫中慢慢平息下來。
    就像孩子說:「我要媽媽來接!」大人可以平靜地告訴他:「今天媽媽很忙,沒辦法來喔」,或是「忍一下,今天就跟爸爸一起回家吧」,然後就帶著他離開。這當中孩子感到的失落或不滿,只要大人用「沒辦法啊」的態度坦然接納,陪他一起走過,其實就足夠了。
 
  對於這樣的看法,也有人會想:「既然孩子都這麼說了,又不是不能改,配合一下也沒關係吧?」但我要特別提出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我認為,孩子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所產生的不快感,如果想要透過親子關係來消化、調整,其實在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做得到。
   理由很簡單。大約在小學低年級以前,父母比較容易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既是讓孩子感到「不順心」的人,又是能夠接納孩子情緒、給予安慰的人。孩子年紀還小時,即使因為父母一句「不行!」而感到不高興,也還是會依附在父母身邊,主動尋求安慰,他們會透過這種「不開心+慰藉」的模式,累積調適負面情緒的經驗。
  但到了八歲左右,若父母時常阻擋在前,成為孩子「不順心」的原因,孩子就很可能因為較少依附在父母身邊,而難以再透過頻繁互動來調整這份挫折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與學校就更需要思考,對於孩子的責備、提醒或制止,該如何採取適合的方式。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罵,回到家能夠有父母的傾聽並接受他的感受,「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外界的阻力」,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一個很難讓自己順心的地方。他們的行為受到校規限制,無法隨心所欲,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既定的學習。有些人認為,正是學校制度的結構性導致了孩子拒學。
    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對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就是必須在這種不順心的地方學習,才有機會去經歷把不愉快的情緒化解掉的過程,並能學著與環境取得協調。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成熟地面對社會,就必須理解,在家庭與學校中經歷不順心的事,其實具有重要的價值。
    如同前面的案例3與案例4所描述,若孩子從小就缺乏「外界的阻力」,那麼對於學校這種「不自由的環境」也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與不滿(我之所以特別舉出幼兒園與托育階段的案例,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對那些曾多次經驗「外界阻力」的孩子來說,學校裡的各種限制可能稱不上什麼問題;但對於從未經歷這些挑戰的孩子來說,這些不自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承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一不順自己意思就表現負面行為的孩子,可能產生對外或對內的兩種表現:當它指向外界時,會出現「這地方太吵了我不想待」「老師都不聽我說話」等針對環境的不滿;而當它轉向內在時,則是「我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感到痛苦。這種無法達成理想狀態的不快感,可能讓孩子逃避那些可能引發挫折或不適的環境。
      當然,即使在成長過程中較少經歷「外界的阻力」,多數孩子仍能在學校這個「不順心」的地方成長,並逐漸適應。但有些孩子就是做不到,才演變成無法上學,這很可能是因為太缺乏「外界阻力」的經驗。

(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