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 言

一、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版本演變
(一) 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正式出版,著者永嘉鄭曼青,校者羅邦楨和羅尚。其內容可分為二部份:
第一部份為「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主述太極拳拳架「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內分定式圖、附圖、足步圖和內文等四部份,前有「蔣中正總統和于右任先生題詞」、「顧維鈞先生作序」、「自序」、「作者近影」、「閔孝吉先生作傳」、「凡例」、「去三病小引」、「三無畏」、「談心得」、「緒論」和「自修要略」。後有「後記」和「節錄前哲要言之與太極拳運動有關合者」等共121頁。
第二部份為「原論」和「附錄」,「附錄」在前「原論」在後,「附錄」即節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的「卷上」、「卷中」和「卷下」,且將「卷中」和「卷下」合併為「卷下」,主述太極拳心法與心得,有「陳微明先生作序」、「鄧克愚先生作序」、「李壽籛先生作序」、「自序」、「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原論」,以及「後記」等,共80頁。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有「釋名義第一」、「通玄實第二」、「專氣致柔第三」、「變化氣質第四」、「陸地游泳第五」、「心膂並重第六」、「勁與物理第七」、「養生全真第八」、「益臟腑第九」、「起肺疾第十」、「別程序第十一」、「明生剋第十二」、「述口訣第十三附序及按語」等十三篇。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有「緒論三篇—釋主旨、眎本末、尊傳授」、「太極拳論疑義答弟子問四節」、「散手」、「體用歌」、「二十年來體用進度比較表」、「原論」、「後記」等。「原論」則有「張三丰遺著-太極拳論」、「明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打手歌」。
(二) 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再版,著者永嘉鄭曼青,校者羅邦楨和羅尚,共校正17處(註)誤植之處。
註:請參閱筆者所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中,63年再版和56年版差異對照表。
(三) 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二次再版,著者永嘉鄭曼青,校者羅邦楨和劉錫亨。民國六十四年鄭曼青宗師逝世,劉鍚亨先生任「時中學社」第一任社長,第二次再版時,校者由羅尚改為劉鍚亨,內容約有5處(註)誤植訂正,此書內涵精神未變,但未制訂「勘誤表」。
註:請參閱筆者所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中,民國66年二次再版和民國63年再版差異對照表。
(四)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發行,著者永嘉鄭曼青,校者除羅邦楨、劉錫亨之外,增加徐憶中,此書三版在「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部份,作大幅修改,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上」和「卷下」部份,則作小幅修改。
民國九十六年三版與民國六十六年第二次再版相較,共有199處差異,包括:第33頁至115頁和版權頁(註1),亦即「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和封底版權頁中,有192處相異(註2),而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卷下」的「緒論三篇-眎本未」中,有6處差異(註3),並在版權頁前增加一則跋文,共有199處差異(註4),其餘大致相同。
註1:目錄中「孔子繫辭」和「黃帝內經素問」的頁數應為一一九頁和一二0頁,66年再版和96年三版均有筆誤之處,66年再版分別為一一七頁和一一八頁,96年三版「孔子繫辭」為一一七頁,均不列入相異處。
註2:足步圖全數重繪,一肩寬全數不同,相異處對照表只列出步法不同之足步圖。
註3:修改「同義不同字」、變動頁數、行數和空格之處,均不列入相異處對照表。如「旣」改「既」、「卽」改「即」、「槪」改「概」、「茲」改「兹」、「囘」改「回」、「輙」改「輒」、「衆」改「眾」等,以及在「凡例」中第12行之標點符號「,」改為「。」註①,另外新版後期印刷本在「十三勢歌」中的「想推用意終何在」一句,改為「詳推用意終何在」,以上皆未列入相異處對照表。
註①﹕顧序中第11行的「,」卻未改為「。」。
註4:請參閱筆者所著《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新版與舊版差異論述》中,96年三版和66年再版差
異對照表。

二、校釋背景與目的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三版是在鄭曼青宗師逝世三十二年之後出版,太極拳界 通常稱之為「新版黑皮書」,而民國六十三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民國六十六年二次再版的內容其增減差異極少,所以民國六十六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太極拳界通常稱之為「舊版黑皮書」。
民國六十三年再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為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並使 用晚期的影像示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在鄭子太極拳領域中,是極具權威性的經典之作,也是鄭門弟子在教學傳承上的依據,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編輯工具,出版圖文教材類的書籍,難免有所瑕疵,但鄭曼青宗師的原著即使有瑕,瑕仍不掩瑜。原著是鄭子太極拳教材的始點,也是鄭子太極拳歷史走過的足跡,所以將原著勘誤訂正或補充,使著作更臻完善,雖有其需要性,但是三版是以校正的方式,大幅度修改鄭曼青宗師在世時所認可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容,而掩蓋原著的精神,失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始點,也抹平歷史走過的足跡,確實應該慎重考量。
所以筆者是以民國六十三年鄭曼青宗師在世時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再版進行校釋,以另立書名的方式,用現代學拳者的立場和角度,以【注釋】、【校釋】和【校理】三項分別說明和補充《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容。
本書校釋的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 保留《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原著原貌,記錄鄭子太極拳教材的始點。
(二) 校釋《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後內容能更臻完善,並與時俱進而讓現代學拳者更容
易理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涵,以發揚鄭子太極拳。
(三) 校釋前、後內容並列,提供「鄭子太極拳」學拳者詳盡的比較性學習教材。

三、導讀
本書校釋的範圍為《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一頁前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目錄」至「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二一頁。附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註)的「卷上」和「卷下」,以及「原論」(太極拳經論),不在本書校釋範圍內。
註:目錄中「原論」在前,「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在後。實際編排則為「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在前, 「原論」在後。
古時以漢字書寫文章,一般並不分段、不斷句,也不用標點,整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是文言文「渾然一體」,所以前人讀書需要有「句讀」的基本能力,靠自己斷句才能理解文章或書籍內容的意義,所以西式標點符號尚未引進中國之前,閱讀文章書籍,讀者自己分段分句的「句讀」能力相當重要。
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之後,標點符號和分段的概念才由西方傳入中國,並在1919年由胡適先生主導,偕同當時的北京大學多位教授共同向教育部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1920年2月2日當時的民國政府教育部正式向各院校頒佈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教育令,才開始改變傳統文章分段和標點符號的格式。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文字內容是以文言文方式撰寫,當時的時代背景,書寫文章或撰寫書籍,標點符號和分段的格式尚未完全普及,所以此書所使用的標點符號絶大部份都是句號,僅有少數使用到驚嘆號和逗號,且文字內容的段落也未完全分明。所以為了讓現代讀者易於理解文字內容的含義,筆者於本書中,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文字內容不變的前題下,直接細分段落和校對標點符號,並有下列六項說明,以利引導讀者閱讀本書。
1.標點符號
筆者引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文字內容時,在文字內容不變的前題下,採用教育部所頒布的標點符號直接校對,標點符號計有: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 、問號(?)、驚嘆號(!) 、引號(「」或『』)、夾注號即括號( )、書名號(《》或〈〉或﹏﹏)、間隔號(.) 、連接號(~或—) 、專名號(__) 、刪節號(……)、破折號(──)等十五種。但引號中文字的引號,筆者採用 (“ ”)或(‘ ’)以示區別。

2.文章分段
現代文章的分段是表現文章結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讀者理解文章和分析文章的基礎。所以為了讓現代讀者易於理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容,筆者引用文字內容時,在文字內容不變的前題下,直接將文章細分段落,並依《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的附則「每段開端,必須低兩格。」而於每段段首空出兩格。

3.數字序號
有順序的號碼,稱為「序號」。如數字序號:1、2、3……;漢字大寫數字序號:一、二、三……。序號可以清晰的分別同類與不同類的事物,也可以使用序號做為文章的次標題或小標題。撰寫文章時使用數字序號,能使文章層次清楚,邏輯分明,便於讀者閱讀和引述。所以為了讓現代讀者易於理解《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的內容,筆者也是在文字內容不變的前題下,部份相同的數字編號,如:第9頁「凡例」中的漢字大寫數字編號,各項都使用相同的「一、」,而直接以現代論文中的數字序號方式編排校對。

4.同義通用字和異體字
異體字是指讀音和意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漢字。異體字又可分為兩種:一為在任何情況下讀音和意義都相同的異體字,稱為「完全異體字」,另一為只在某些情況下才相通的異體字,稱為「部分異體字」。但何者是正體字?何者是異體字?因隨著各中文地區對正體字的不同認定和使用習性,已經難以分辨何者是正體字或異體字!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是民國56年在台灣出版,當時的文字筆劃和現在的文字筆劃,有部份已經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筆劃的文字,至今有一部份還存在通用,但有一部份已經在電腦字庫中消失,而以不同筆劃的同音同義字取代。
筆者在本書中,保留《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所使用不同筆劃而至今仍通用的同義通用字,但對於已經在電腦字庫中消失的不同筆劃同義通用字,則除了「 」字,因為是十三勢之一而特別造字之外,其餘則不再以造字方式使用原字,而以現代所使用的文字替代,以下為本書所使用的文字,即「同義通用字」之左字,以及「同義異體字」之下字。
(1)同義通用字
擧=舉、卽=即、旣=既、囘=回、确=確、茲=兹
槪=概、刄=刃、箇=個、恒=恆、亘=亙、秘=秘
却=卻、脚=腳

(2)同義異體字
舊字
新字 熱 冊 衛 逾 旃 益 沉 陷 佞

舊字
新字 直 徹 兼 絕 起 胯 沿 虎 脫

5.拳式定式圖、附圖與足步圖
「拳式定式圖」與「附圖」以電腦軟體修復,在保留原著原貌的原則下,提高全部圖片的清晰度,附圖部份則加以格放,減少多餘的背景空間,放大鄭曼青宗師拳式影像,拳式定式圖與附圖皆以1:0.7的長寬比例呈現。而「足步圖」部份亦以電腦軟體修飾線條重疊或墨水擴散之處,以使足步圖較為清晰。

6.【注釋】與【校釋】用法
【注釋】是對《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目錄」至「自修要略」,以及「後記」至「節錄前哲要言之與太極拳運動有關合者」中「與黃帝內經素問有關合者」的文字內容予以註解說明。
【校釋】是對「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釋及圖解」的文字和圖片內容,以「校正」、「校釋」、「校補」和「校對」方式分別註解說明。內文明顯錯誤處以「校正」說明,闡述內文含意以「校釋」說明,補充內文之不足,則以「校補」說明。而「足步圖」、「附圖」和「定式圖」,則是以「校對前」和「校對後」比照予以說明,「校對前」足步圖為原著足步圖,「校對後」足步圖則是以電腦軟體重新繪製,以使足步圖的尺寸、線條、步法圖例更為精準,以及足步圖的順序更為清楚完整。

7.【校理】拳式動作規格
本書【校理】的部份,分為「拳式動作規格」和「拳式連續足步圖」,二者皆為筆者習拳的心得整理,但拳架是在X軸、Y軸、Z軸和時間的四維空間內運行,要以文字敍述的方式,完整詳細解說拳架確實不易,筆者陳述拳式動作規格,是配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文言文的內容,儘量以白話文、通用語和拆分拳架,細分條理、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拳架(註),讓現代學拳者易懂、易學、易記,而進一步踏入鄭子太極拳之門。但學拳者切勿因拳架分解動作的解說,而忽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亦即拳架要既輕靈又貫串,速度如行雲流水,均勻而緩慢,連綿而不斷,「無令絲毫間斷耳」。
註:筆者所示範的拳式運行順序圖,可參閱筆者所著《鄭子太極拳傳真》。

8.【校理】拳式連續足步圖
以鄭曼青宗師拳架影片的拳架步法為主,在「化規矩而不離規矩」的原則下,配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校對後足步圖的步法,筆者以相同的坐南朝北的方位,亦即面朝十二點鐘方向,繪製「拳式連續足步圖」。
「拳式連續足步圖」的編號是以《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足步圖編號為主,但校對足步圖時,若有足步圖拆分為二圖或三圖,以及相同的拳式或《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未繪的足步圖,如:左右倒攆猴、左右雲手、收式合太極等拳式,則位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足步圖編號後面的足步圖,以「-後1」、「-後2」、「-後3」編號;而位在前面的足步圖,則以「-前1」、「-前2」和「-前3」編號,以示區別。
9.有關拳論和經學之注釋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所引用「太極拳經論」的內容,包括:張三丰「太極拳論」、王宗岳「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歌、打手歌等,以及「節錄前哲要言之與太極拳運動有關合者」,包括:《易經》、《道德經》、《易繫辭》、《黃帝內經.素問》等,皆以太極拳層面或是字義上加以解說,而未從不同層面做學術上的探討,因不同層面的學術探討並非本書訴諸之重點。



捌、去三病

去三病小引①
自修新法之作,專為限於工作時間,及婦女忙於家政,與遠道不得許可從學者,予以便利,較函授尤為簡單。然此着重傳授功架之縝密方法已耳,偏於體一方面居多,太極拳原為有體斯有用,若必欲求其深造,屆時可參閱拙著太極拳體用一書英文本②,以及《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文本③,自可了然。
惟自修之始,首要務去三病,以不佞④四十年之經驗所得,能去三病者,篤意遵行,未有不如願以償,天資若稍鈍者,亦不過費人一己十之功而已。然其病人儘知之,法亦淺近,類多因循自誤,不肯果決行之。余少時亦坐此病,是以言之較切耳,茲約述如下:
第一、為無恒之病。仲尼所謂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⑤。巫之為醫,非正術也,無恒尚且不可,況由哲學而科學之太極拳乎!太極拳之以柔克剛,與專氣致柔⑥之旨,則本乎易與黃老⑦之哲理。至於牽動四兩撥千斤之作用,施諸事實,此乃科學之千斤頂⑧,俗名之曰︰壓不煞之力學作用⑨。是已成哲學與科學之結晶體,余尤以為中西文化之溝通,得利賴為橋梁⑩也,豈獨體用之裨益已耳!若無恒而學此拳,不僅為多此一舉,亦徒有寶山空入⑪之歎,豈不惜哉!
余每恨少日無恒,屢以體弱而習國術,稍得裨益而便輟。旋至三十九年以前,病癆瘵⑫莫能興,得復習此拳而痊,遂決心不使再輟。當時卽將全套拳架,以極快之練法,僅費六七分鐘練畢,且早晚只練一套,以期不輟而已,然余當時實亦忙碌,除教課與校務外,連自修也日無暇晷⑬,由是以往,不久却更有進矣。早上起床,非先練拳,則不事盥洗及朝餐,每晚睡時,不先練拳,則不得上床,如是者久之,養成習慣,遂不復輟。其意以為人生以樂為助人,不惜一切之犧牲,今則謀自身之健康,得以祛病。僅早晚費數分鐘而無恒,則又何足言推己以及人也,是以自悔其蠢,乃決意痛改其非。
第二、為貪多之病。俗謂貪多嚼不爛,老氏謂少則得,多則惑。信矣!余少有忘年友魯堅號塍北,餘姚人,遊雁蕩⑭將歸,過我曰:「昔之君子臨別贈言,我亦欲有一言相贈,君家鄭虔三絕⑮,君善繼之,必傳無疑。君病貪多博學,恐致無大成,聽我言:秖⑯攻詩書畫可矣。」余從之,此老乃余益友也!余有所成就,皆此老之所賜,不能忘也。《易》之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⑰。習太極拳不能異乎是!今得傳授一式或二式者,必須潛心嫻習,而默記之,方能有得,不然未有不惑也。民國廿七年春,余主湖南省國術館時,國術為該省全民眾之運動,不論男女老幼,皆得學習。余欲普遍推行太極拳,故於每兩箇月內,卽調訓全省各縣國術館長及教官四十人,余親授之太極拳,以時間不敷,故決計删削,以成簡易拳套。太極拳原僅有十三式,以沿傳旣久,架式增繁,練習費時,不易普及,余乃删減為三十七式⑱,已較原有之十三式,增多廿四式,此亦因時制宜,勿以余著之簡易太極拳以為簡也。勝利還都後,持此稿之滬⑲,商諸陳師兄微明,亟稱⑳之曰:適與予同意,旋為序以表欣賞。微明君子儒㉑也,決不阿其好以成其惡,間亦有無知者,疑余此舉為非,殊不知為絕學闡揚之苦心耳,亦只可置弗論也!
第三、為求速成之病。所謂欲速則不達,誠知言矣。務期水到渠成,非可強求,古人對於文藝,嘗謂要沈浸穠郁,含英咀華㉒。又所謂渙然冰釋,怡然理順㉓。余謂習太極拳,亦必如此。且此拳術不僅體用兼賅㉔,心手並顧而已,然必須悟徹哲學之原理,獲得科學之實用,則裨益無窮矣。
總此三病,得能如法解除,便可順利邁進,了無阻滞矣。


【注釋】
① 「小引」是指寫在詩文前面的簡短説明,敍述著作緣由並引起下文。

② 「太極拳體用一書英文本」應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出版前,1962年在美出版的《TAI CHI CHUAN-A Simplified Method of Calisthenics for Health and Self-Defense By Cheng Man-Ch'ing》英文版或1967年由鄭曼青宗師與第一代美籍弟子聯合出版的T'ai Chi-The "Supreme Ultimate" Exercise for Health, Sport, and Self-Defense》英文版。

③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一書於1950年在台灣出版。

④ 「不佞」:音ㄅㄨˋ ㄋㄧㄥˋ,意同「不才」,自謙之詞。

⑤ 「仲尼所謂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語見《論語》,此處“恒”為“恆”的異體字,意謂:孔子說“人無恆心,巫醫也當不好。”亦即沒恆心的人,註定一事無成。

⑥ 「專氣致柔」語見老子《道德經》,意謂:結聚精氣,使身體柔順。

⑦ 「黃老」的 “黃”指黃帝;“老”指老子。是以道家為本,加入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儒家等,綜合而成的一門哲學。

⑧ 「千斤頂」是一種應用螺旋機制來架高重物的工具,具有多種型式與種類。

⑨ 「俗名之曰︰壓不煞之力學作用」意謂:俗話稱之為「壓不煞」(壓不破爛可復原)的力學作用。
⑩ 「橋梁」此處比喻能作為溝通聯繫的人或事物。

⑪ 「寶山空入」亦作「空入寶山」、「寶山空回」。意謂:進入充滿奇珍異寶之山卻空手而歸。比喻機會雖好,卻毫無所穫。

⑫ 「癆瘵」:音ㄌㄠˊ ㄓㄞˋ,是具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亦稱「肺癆」。

⑬ 「暇晷」:音ㄒㄧㄚˊ ㄍㄨㄟˇ,是指空閒的時日。

⑭ 「雁蕩」是指雁蕩山,簡稱雁山、雁巖。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三山五嶽之一,坐落於浙江省溫州市,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東南第一山」之譽。

⑮ 「鄭虔三絕」“鄭虔”(691年~759年),字趨庭,又作若齊、弱齊、若齋,鄭州滎澤縣人。“三絕”是指鄭虔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

⑯ 「秖」:音ㄓˇ,古同“祇”。只、 僅僅的意思 。

⑰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出自《周易.繫辭上傳》第一章,原文為「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全句意謂:平易就容易讓人認知,簡單就容易讓人遵從;容易認知就有人親近,容易遵從就能夠建功。

⑱ 「三十七式」為不重複的核心拳式,並非拳架運行拳式。

⑲ 「之滬」的“之”為動詞,至、到的意思。“滬”為上海市的簡稱。意謂:到上海的意思。

⑳ 「亟稱」的“亟”: 音ㄑㄧˋ,急疾、立即的意思。 “稱”為稱讚、讚揚。意謂: 立即當場稱許。

㉑ 「君子儒」語見《論語.雍也》篇第十三章:「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意謂: 你要做的是君子儒,不要成為小人儒。

㉒ 「沈浸穠郁,含英咀華。」出自唐.韓愈《進學解》,原文為「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意謂: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書香裡,仔細品嘗咀嚼其中精華。“穠”花木繁盛,“醲”酒味醇厚,音皆為ㄋㄨㄥˊ,既為「沈浸」應是「液態」之物,所以是「醲」郁的酒,而非濃密盛開的繁花。“穠”字可能作者偶然同音誤用或排版時手民誤植,所以“穠”校正為“醲”。

㉓ 「渙然冰釋,怡然理順。」出自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原文為「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意謂:如冰塊遇熱消融,疑慮一下子完全消除,令人心悅且能將道理闡述得很清楚。

㉔「兼賅」:音ㄐㄧㄢ ㄍㄞ,亦作“ 兼該 ” ,兼備的意思。


壹拾貳、自修要略

自修要略
練功架時,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①,二句要論。尤須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秖許放在一隻脚上②。主宰於腰,不獨手與脚要隨腰轉動,自顛頂及踵③與眼神,皆須隨腰轉動。故相傳所謂練太極拳不動手,卽是謂手足不能自動,惟腰為主。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④,此二語不可忽視。頂頭倘有擺動,秘傳所謂: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然尾閭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貫頂。頂頭懸者,正猶總其髮若辮子,懸於樑上之意耳。
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⑤。如無虛實,卽無陰陽。無陰陽,便非太極。如兩手必分陰陽,陰陽便是虛實。兩脚亦然,惟左手必與右脚相合,右手必與左脚相合,因係同一交叉神經⑥故耳,此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虛實也。所謂總此一虛實者,卽其根在脚,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脚上,若兩脚同時用力,便是雙重,雙重卽如少林拳馬步,此為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切記!切記!
周身節節貫串⑦,則氣可以通矣。氣通不獨於體有裨,於用亦大有益。發勁提放,尤賴節節貫串,方能達力學槓桿之作用,不然則枝枝節節,散漫而不能應心聽用矣。
氣宜鼓盪,卽以丹田之氣,與空氣互相鼓盪。余曾發明陸地游泳一說,見拙著十三篇。卽以空氣比水而已,漸漸覺往來廻漩,却有壓力,久之愈覺壓力甚大,此卽所謂虛則實之;然若與有大力之人較手,則反視若與空氣相搏,此所謂實則虛之,能是,可得妙用無窮矣。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⑧,此得體用兼賅之妙。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可使色不變,目不瞬者⑨,以其內固精神,而有不動心之修養,此卽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之作用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太極拳原為十三式長拳,喻其動盪滔滔不絕也。動者必有主力,以致推動,如火車、汽車、電車然,是運之而後動也;動之餘力囘盪,易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亦猶動盪也,是以動餘必有其盪,盪之未定,復續之以動,周而復始,永無間斷。故太極拳雖止⑩為十三式,而謂為長拳,其意在此。正猶長江大海之滔滔不絕,亦卽易之所謂摩盪之旨,此卽天地陰陽之動盪,亦無已期耳⑪,非謂功架之長短;倘功架增至萬式,猶區區耳,不足稱滔滔不絕也,此卽喻其綿綿不斷而已。
心為令⑫三字,乃太極拳唯一之要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於以推動矣。然手足決不可自動,非待腰能便利從心之後,手足方得隨腰而動,是之謂太極拳不動手,且足亦不自動。故太極拳之動作,真所謂牽動一髮,則全身俱動,學者其體驗之,自有得也。


【注釋】
①「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出自《十三勢行功心解》,引用楊澄甫先生的解
說:「一動全身之動,不要一部份動,猶火車頭行動,諸車隨動焉,太極動勁要整,
雖整而又活焉,如行車無不動矣,身雖動,心貴靜,如心一靜全身靜,雖靜又寓
焉,如動要上下相隨至要。」。
所以「一動無有不動」並不是一動俱動、「一靜無有不靜」也不是一靜俱靜。而是有先後節奏、上下相隨的動;有先後節奏、上下相隨的靜。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才是真正的內涵,而能達到勁力傳遞的目的。

② 「全身重量,秖許放在一隻脚上」、「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腳上。」以及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第38頁「別程序十一」中「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於一足。」但就現代物理學而言;拳架運行中,只有一腳離地懸空,才能將全身重量放在另一腳上。所以無論是「全虛足」或「足尖點地」、「足跟點地」,只要觸地就會承受身體少許重量,而分擔一些「全實足」所承受的全身重量。
所以筆者認為鄭曼青宗師的原意應該是強調「虛實分清」。而對「虛實分清」的定義,筆者的釋義為:在「中定」的身形不變之下,「全虛足」、「足尖點地」和「足跟點地」三虛足皆可隨時離地而起。虛足離地瞬間全身重量都放在實腳上,此時虛足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實足則可養成鬆沉內勁,這應該是認定的時間點不同所致,但卻容易讓學拳者產生疑惑和誤解。
至於七分實和三分實的「弓步步法」,則前腳為實,但實不過七分,過之則失前撐之勁;後腳為虛,但虛不過三,不足則不能整勁。同時兩胯亦須平整,做到前腳實中寓虛,後腳虛中有實,亦即「前腳七分實,後腳三分實保持活力」,此謂「弓步分清虛實」。「弓步步法」在拳式運行的虛實轉換過程中,也會有一足離地而瞬間全實全虛,全身重量都放在實腳上的時機點。

③ “踵”:音ㄓㄨㄥˇ,腳後跟。

④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出自《十三勢歌》,原文為「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請參閱「緒論」之「注釋」。

⑤ 「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出自張三丰《太極拳論》,意謂:太極拳的運行,所有動作皆需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則無論在“體”或“用”上,即可靈活轉化、張弛有度、轉換均勻而不致於困頓。身體任何部位皆可分清虛實,而處處皆有虛實。
虛實轉換時,如重心移至右腳,則右腳為實,左腳為虛。反之,重心移至左腳,則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從太極拳的內涵而言;不能分別虛實,不諳虛實轉換,就是不懂陰陽、動靜、剛柔和勁法。

⑥ 中、西醫學並無「交叉神經」名詞,可釋為以氣貫連左手勞宮穴和右足湧泉穴,左手右足交叉相應相合;或是以氣貫連右手勞宮穴和左足湧泉穴,右手左足交叉相應相合。

⑦ 「周身節節貫串」出自張三丰《太極拳論》,原文為「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引用楊露禪先生的解說:「周身骨節順合,氣須流通,意無間斷。」“貫串”是指緜緜不斷,拳架運行時,所有動作皆須節節貫串,緜緜不斷。若不貫串則謂之“斷”,對敵時“斷”,則彼方可乘虛而入。

⑧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出自《十三勢行功心解》,原文為「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相關注釋請參閱「緒論」的「注釋」。

⑨ 「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可使色不變,目不瞬者。」是引用蘇洵《權書.心術》,原文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意謂:泰山崩塌於眼前而臉色不變,麋鹿突然出現於身邊而眼睛不眨。形容一個人的沉着鎮定,不受外界事物影響,遇事不慌張。

⑩ 「止」是僅、只的意思。

⑪ 「天地陰陽之動盪,亦無已期耳」“已”:音ㄧˇ,停止的意思。意謂: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互動激盪,也沒有止盡時刻那樣的吧!

⑫ 「心為令」出自《十三勢行功心解》,原文為「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意謂:太極拳拳理有如行軍戰事,必有令旗指揮驅使,「心為令」就是以心行氣,使氣如旗,意之所至,氣即隨之而到,亦即心如令、氣如旗的意思。而「腰為纛」的“纛”: 音ㄉㄠˋ,即軍中的大旗。大旗主靜,小旗主動,把腰比作“纛”,即說明太極拳是以腰帶動身體四肢的運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