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鄭子太極拳
第一式:預備式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鬆腰落右胯屈右膝,兩腳分虛實。(圖1-1~1-2)
(1)立正姿勢,兩腳腳跟靠攏,腳尖約成60度,全身鬆沉,落右胯屈右膝,偏沉則隨,重心移付右腳,屈膝坐實,右腳實左腳虛。
(2)左腳隨鬆沉勢,腳跟離地寸許(註),腳尖沾地。
(3)兩手掌心微貼大腿外側,肘關節隨鬆沉勢,微屈上提約五~八公分,鬆沉多少就上提多少,兩手勿自動。
2. 腰身右轉30度,左腳往左平移一肩寬。(圖1-3~1-4)
(1)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往外開約30度,使左腳尖向前成直線,兩手亦隨腰轉勢,肘關節往外展,旋臂轉腕,掌心往後翻,兩手拇指輕貼兩腿外側。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以腰胯帶動和右腳鬆沉內勁,透過尾閭,往外平移一肩寬,左腳掌平貼地面,沾地全虛,重心右腳實左腳虛。
3. 發右腿,重心移付左腳。(圖1-5)
(1)腰身方向不變,發右腿落左胯,重心漸移付左腳,右腳重心少一分,則左腳重心就多一分。
(2)重心由右腳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
4. 腰身左轉30度,腰胯平正。(圖1-6)
(1)腰身左轉約30度,腰胯平正,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30度,腳尖朝前與左腳平行,相距一肩寬。
(2)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往右腳鬆沉,重心移付兩腳之間,重心五五平分,兩手隨腰轉勢,兩肘微曲,兩腕微沉,兩掌微展,兩手指尖微起朝前,兩手保持美人手,腕背自然鬆平,此為起勢的手腕六變之第一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眼平視,眼簾微垂,神宜內歛,鼻尖對肚臍,下頷墜而不縮、頸椎鬆直頂頭懸,虛靈頂勁神貫頂,頂頭未懸,白練三十年。
2. 唇齒閉合,嘴角微上揚,舌尖舐上顎,口生津液,吞津養生。
3. 身正體鬆,重心在足底,欲陷入地,而使之下盤生根,久而久之,內勁自然由足底而長。
4. 第1動氣貫左掌勞宮穴,與右腳湧泉穴相應,第3動則反之,兩者皆為同一交叉神經系統。
5. 第2動左腳平移一肩寬,須隨腰轉勢輔腰腿勁,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移步時離地寸許,步如流水貼地行。
6. 速度如行雲流水,動作均勻而緩慢,方能帶動內、外呼吸的靜、慢、細、長、勻。
7. 預備式之定式即為混元樁。
第二式:起勢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肩沉腕起,手如浮雲隨風起(第二變)。 (圖2A-1~2A-2、2B-1~2B-2) (註)
(1)兩腕稍往下鬆垂,掌心朝後,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
(2)兩肘關節微墜,兩肩鬆沉,手指鬆垂,兩腕浮起約與肩齊高,保持墜肘,雙手微曲。
註:第一變為預備式之定式。
2. 墜肘沉肩,行氣舒指 (第三變)。 (圖2A-3、2B-3)
(1)兩肘鬆墜,兩肩鬆沉,以心行氣,意念帶動丹田氣,氣達勞宮穴,行氣舒指。同時腳底湧泉穴內勁,傳往雙掌,意到、氣到、勁到,舒展掌指,掌指微伸平,不張不弛,掌心含氣,氣達指尖。
(2)肘關節保持墜肘,兩手平行約與肩同寬,兩腕勿刻意往前伸展。
3. 鬆指、垂腕、墜肘、沉肩(第四變) 。(圖2A-4、2B-4)
(1)兩手鬆指、垂腕、墜肘、沉肩,往內摺疊收回。
(2)手腕收至胸前旁,約與肩同高,兩肘鬆墜至脇旁前。
4. 兩肘關節向下沉往後帶(第五變)。 (圖2A-5、2B-5)
(1)兩肘關節續向下往後鬆沉,兩掌手指行氣舒伸,兩手坐腕下沉,有如沒入水中,兩手指尖斜朝上,有如飄浮水面。
(2)兩手往下按,前臂沉降約與地面平行。
5. 歸原同預備式(第六變) 。(圖2A-6、2B-6)
兩手續鬆沉,兩掌鬆沉至兩腿旁,兩手拇指輕沾腿邊,指尖斜向前,與原來預備式相同。
(三)足步如預備式之定式,兩腳平行步相距一肩寬,重心五五平分。
(四)心法要領
1. 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意不可失亦不可重,有意無意之間才是「真意」。
2. 形開氣合下丹田,形合氣開貼於背。呼吸自然配合,意守丹田,勿忘勿助,氣走任督二脈,逆督脈而上,順任脈而下。
3. 肘墜則肩沉,膝鬆則胯落。
4. 起勢之兩足、雙腕皆為一肩寬。
5. 兩足不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手指勿懈,腰胯高度不變。
第三式:攬雀尾-左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圖3-1)
(1)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左鬆沉微盪。
2. 腰身右轉90度。(圖3-2)
(1)腰身右轉約9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90度。
(2)同時右手隨腰轉勢,曲肘由下往上掤起,先掤後採,掤時掌心朝內,採時旋臂轉腕,掌心朝下,約膻中穴高。左手亦隨腰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斜向前,置於左胯前。
3. 發左腿腰身前推,雙手合抱。(圖3-3)
(1)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前推,將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
(2)同時右手覆掌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膻中穴稍摺回。左手曲肘仰掌,隨腰身前進勢前刺,與右手上下對稱,成合抱式,右手約上胸高,左手約小腹高。
4. 腰身左轉45度,左腳直線上步。(圖3-4)
(1)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提起,提膝掛腿,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
(2)此時兩手原體位(註)手形不變。
註:「原體位」是宋志堅先生所提出﹔是指手勢局部保持在身體原來的姿勢位置不變,隨著身體移轉而動作。
5. 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圖3-5)
(1)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左腳,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膝尖不超過左腳尖,右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斜側掌由下往上掤起。右手覆掌往下採,雙手掌心在胸腹間前交會後,相對分離。
6. 腰身左轉45度。(圖3-6)
(1)腰身左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左手續斜上掤至上胸高,旋臂轉腕,掌心朝向膻中穴,左手臂與左胸圍如半圓。右手亦隨腰轉勢,往下採至右胯旁,曲肘掌心斜按地面,保持美人手手形。
(2)同時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腰身平移時兩肩、兩胯平整,勿高低不平,身形亦勿起伏。
2. 隨時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身體勿前俯後仰。
3. 鬆腰落胯時,重心鬆沉在湧泉穴,發於腿時,腳底湧泉出勁,勁走筋絡。
4. 左掤須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向內圍如半圓,手臂勿自動,腰轉肘墜,勁即上手。隨時保持美人手,手腕勿彎,手指勿懈。
5. 轉腰時勿扭腰,胯落腰柔,柔腰百折若無骨。
6. 膝鬆則胯落、胯落則腰柔、肘墜則肩沉、肩沉則涵胸,涵胸同時又拔背。
7. 定式時墜肘沉肩,涵胸拔背,鬆腰落胯,氣沉丹田,收尾閭。
8. 形開氣合和形合氣開二者之間,不斷循環,其間謂之「動盪」或「盪動」,兩者之間勿有間斷,一有間斷,即為斷勁。
9. 形開形合會帶動內呼吸,行拳時順其自然呼吸,精進者會自然而然,以腹式呼吸和呼吸較淺的小呼吸配合。
10. 攬雀尾掤、捋、擠、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第四式:攬雀尾-右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腰身右轉45度,右腳上步。(圖4-1~4-3)
(1)發右腿落左胯,將右腳三分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往左側微盪,隨
之腰身右轉約3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向內轉約45度,腳尖沾
地。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右腳隨腰轉勢,提起朝右向前上一小步,腳跟沾地,沾地
之處,約落在原腳掌前端,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為原則。
(3)腰身右轉約45度,同時兩手隨腰轉勢,左手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下,右手盪至小腹左前方,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上,與左手掌心相對,成合抱狀,左手覆掌上胸高,右手仰掌小腹高。
2. 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圖4-4)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膝尖不超過右腳尖,左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右手隨腰身前進勢,斜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往前移動,右手掌心斜向內,與左手掌心相向。
3. 腰身右轉45度,右手掤。(圖4-4)
(1)腰身右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右手往前掤,並旋臂轉腕,掌心向內,朝向
膻中穴,手掌約上胸高。左手亦隨腰轉勢前進,掌心斜向前與右掌心相向,左掌中指對著右掌勞宮穴,約位於右掌與上胸中間,右手臂與右胸圍如半圓。
(2)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請參閱第三式,左右相反。
第五式:攬雀尾-捋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右轉30度,落右胯。(圖5-1)
(1)腰身右轉約30度,兩手隨腰轉勢,手形不變,隨腰身連動右轉。
(2)同時隨腰轉勢,落右胯貼尾閭,左腳三分重心移付右腳,瞬間右腳實左腳虛。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5-2)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屈膝坐實,重心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左,手腕約與肩齊高,手臂約成135度。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沿右手腕而下,漸旋臂轉腕為斜仰掌,護肘於肘關節內側。
3. 腰身左轉45度,右手捋。(圖5-3)
(1)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隨腰轉勢,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
(2)左手隨腰身而動,手形未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鬆沉後坐時,前腳膝尖微屈勿直,後胯勿壓,後腳膝尖對後腳尖,尾閭不過後腳跟。
2.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拳,右手左捋以腰胯連動,右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三分引七分化,手勿自動勿空捋,轉腰左捋時,右胯勿聳,右膝勿直。
3.四正推手練習「捋」時,是己之手肘對彼之手肘捋,稱為「小捋」。若自由推手練習時,己之前臂對彼之上臂捋,則為「中捋」﹔己之手掌對彼之肩捋,謂之「大捋」。
4.其餘同第三式。
第六式:攬雀尾-擠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左轉45度。(圖6-1)
(1)腰身左轉約45度或轉到不能再轉,右手隨腰轉勢,鬆沉落腕,旋臂轉腕為覆
掌(註),手掌約左脇高。
(2)左手亦隨腰轉勢,以肘關節為軸,往左下後側弧線盪轉,手腕約與右手同高,同時右手亦向左微盪,兩手動作相稱,右掌輔於左肘關節內側。
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43頁附圖十一所示;右手為斜覆掌。而筆者所述之覆掌在「四正推手」習練時,可牽引對方右按手之手腕,走化對方按勁,學拳者自辨自擇學之。
2. 腰身右轉60度轉正,發左腿弓右步尾閭前推。(圖6-2~6-3)
(1)落右胯,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同時右手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墜肘往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由下往上盪起與右手相稱,左掌心與右腕內側相對,相距約寸許。
(2)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沉肩,左掌搭在右腕上,兩腕約上胸高。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發腿弓步時,後腿湧泉出勁,尾閭中正前推,後腳膝關節高度不變微內合,定式時重心前腳七分實,後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前腳膝尖不過腳尖,後腳膝關節自然鬆曲,勿伸直,勿外張,勿內縮。前後腳掌皆貼地,腳跟勿翹,腳掌勿翻。
2. 兩手墜肘沉肩,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掌心漸搭在右手腕上,腰、手、腳同時到,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3. 沉肩墜肘,內氣方能過膻中穴,下至丹田,出勁時方能整勁。
4.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七式:攬雀尾-按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7-1~7-2)
(1)發右腿落左胯,腰身往後鬆沉,重心漸移付左腳,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墜肘,兩掌左右相對分離。
(2)重心續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
轉腕,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同時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墜肘,指尖斜向上,兩
手相對相稱,兩肘分落於兩脇旁蓄勢。
2. 發左腿弓右步,雙手前按。(圖7-3)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漸移付右腳,兩手隨腰身前進勢,連動按出。
(2)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同時雙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前按,兩腕約齊肩高,兩手相距約同肩寬,立身中正,兩胯平整,貼尾閭。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手前按,其根在腳,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2. 兩手墜肘沉肩蓄勁,形合氣開貼於背,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前按,形開氣合下丹田。
3. 雙手前按須墜肘沉肩,坐腕立掌,中指、手腕、肘尖和肩線「一線串成」,勿夾腋,勿翹肘。
4. 由「攬雀尾-按」一式,體會形氣開合,虛實轉換之要領,反覆練習可視為「動樁」,練習時,鬆中帶柔,柔中有韌。
5.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二部:鄭子太極劍
預備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左手抱劍,劍脊靠肩關節凸出處(註),劍刃勿觸身,劍身約垂直地面,右美人手置於右胯旁,掌心朝前,如圖0-1。
2. 立身中正頂頭懸,步法和要領,如鄭子太極拳架之預備式,如圖0-2~0-6。
註:劍脊所靠之處有二;一為肩關節凸出處,二為左小臂,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一式:起勢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兩手掌心朝上,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兩腕升至手腕齊肩高,如圖1-1~1-3。
2. 兩肘往下鬆墜,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隨勢往下鬆落,如圖1-4。
3. 兩手鬆落至前臂平行地面時,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同時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續隨鬆沉勢,鬆降至兩胯旁。兩腳、雙腕皆為一肩寬,兩腳未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腰胯高度不變,如圖1-5。
第二式:上步合劍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全身鬆沉,左腳隨鬆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手肘往後展,劍尖朝前向下墜。同時右手亦隨腰身前進勢,揑劍訣往後盪起,如圖2-1。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腳隨腰腿前進勢,直線上步,腳掌沾地,兩腳平行。同時右手劍訣和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相對相稱,墜肘落腕,以肘關節為軸,旋臂轉腕,翻轉向上,掌心朝前,如圖2-2~2-3。
3.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左腳,兩腳五五平分,雙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前平按,前臂約平行地面,如圖2-4。
4. 全身鬆沉,雙手隨鬆沉勢,墜肘落腕,降至兩胯旁,左手反手抱劍,劍脊輕貼肘關節(註),劍身勿觸身並垂直地面。右劍訣朝下,掌心朝後,兩眼平視,合劍行禮,如圖2-5。
註:劍脊所貼之處有二;一為肘關節,二為左小臂背部,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三式:仙人指路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重心鬆沉至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右手劍訣,雙手隨鬆沉勢,往左盪起,如圖3-1。
2.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從左腳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左手抱劍隨重心移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右,從左向右捋。同時右劍訣亦隨重心移轉勢,盪至右胯前,如圖3-2。
3. 腰身右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盪至手腕約齊肩高。同時左手抱劍往下按,劍身約平地面,如圖3-3。
4. 腰身左轉約90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續盪至耳際。同時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內轉約45度,再提膝掛腿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鬆落護襠,如圖3-4~3-5。
5.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蓄勢於耳際前,如圖3-6。
6.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朝前剌去,勁貫劍訣。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轉勢,由內往外摟膝,先護襠再護膝,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眼神平視前方,如圖3-7。
第四式:三環套月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發左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平按地面。同時左手抱劍盪至左身側,如圖4-1。
2.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盪至左後身側,劍身約垂直地面,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如圖4-2。
3.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上,前臂和劍身約平行地面。右劍訣隨腰身而動,如圖4-3。
4.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往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續曲肘往上,手腕約上胸高,劍尖朝左斜下方,右劍訣隨勢漸往內收,如圖4-4。
5. 發左腳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劍首朝胸前擊出,勁貫劍首。同時右劍訣亦隨勢往內收,掤於胸前,輔於劍護手下方,如圖4-5。
6. 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墜肘落腕至兩胯旁,如圖4-6。
7. 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左手抱劍和右劍訣,亦隨腰轉勢略往後盪,如圖4-7。
8. 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腰身前進勢往前盪起,如圖4-8。
9.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腿前進勢,曲肘盪起內收,掌心朝下,劍脊貼左前臂,在胸前俯握抱劍,右劍訣亦隨勢曲肘盪起,劍訣鬆開為掌,掌心朝下,位於劍把後上方,如圖4-9。
10.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15度,左手抱劍和右劍訣,同時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內合於胸前,左手抱劍在下交劍,右手掌心朝下接劍,眼神平視前方,如圖4-10。
第五式:大魁星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腰身左轉約45度,腰胯平正,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腰轉勢和腰腿前進勢,旋臂轉腕,正握劍劍尖斜向前,劍刃朝上,右腳離地寸許,虛步點劍。同時左手亦隨腰腿前進勢揑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5-1。
2. 發左腿,右腳尖約退回原位沾地,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漸由前往後撩劍,如圖5-2。
3. 腰身右轉約90度,右手劍隨腰轉勢,續由前往後撩劍。同時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90度,如圖5-3。
4. 全身鬆沉,右手劍隨鬆沉勢,墜肘旋臂,沉腕崩劍,勁貫劍鋒,如圖5-4。
5. 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提膝懸腿,大腿平胯,腳尖鬆垂,成右獨立步。同時右手反握劍亦隨腰轉勢,由後向前刺劍,劍尖朝前,劍身平行地面,略高於頭部,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掌心朝右,直指劍身約三分之二處,眼神朝向前方,如圖5-5。
第六式:燕子三抄水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子一抄水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正握劍隨腰轉勢,由前往後劈劍。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落膝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如圖6-1。
(2)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如圖6-2。
(3)腰身續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同時左劍訣亦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3~6-4。
2. 燕子二抄水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曲肘,朝左向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護手旁,如圖6-5。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身前進勢,漸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6~6-7。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續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8。
(4)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續隨腰轉勢,由左往右架劍,手腕約齊肩高,劍尖指向上胸前方,勁貫劍身。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9。
3. 燕子三抄水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往右向後劈劍,勁貫劍上刃,如圖6-10。
(2)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向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漸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1。
(3)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下往前撩劍,右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2。
(4)腰身左轉約15度,右手劍續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前方,如圖6-13。
第七式:左右攔掃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右攔掃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正握劍由前往左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之上,如圖7-1。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為俯握劍,劍身約腰際高並平行地面。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2~7-3。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俯握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左往前,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右腰際,劍尖朝向左前方,左劍訣則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右攔掃」。如圖7-4~7-5。
2. 左攔掃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俯握劍由左前往右前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6。
(2)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往右後方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7。
(3)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由俯握劍轉為仰握劍,劍身約腰際高,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8~7-9。
(4)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右往前,劍身平行地面,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左腰際,劍尖朝向右前方,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左攔掃」。如圖7-10~7-11。
第一式:預備式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鬆腰落右胯屈右膝,兩腳分虛實。(圖1-1~1-2)
(1)立正姿勢,兩腳腳跟靠攏,腳尖約成60度,全身鬆沉,落右胯屈右膝,偏沉則隨,重心移付右腳,屈膝坐實,右腳實左腳虛。
(2)左腳隨鬆沉勢,腳跟離地寸許(註),腳尖沾地。
(3)兩手掌心微貼大腿外側,肘關節隨鬆沉勢,微屈上提約五~八公分,鬆沉多少就上提多少,兩手勿自動。
2. 腰身右轉30度,左腳往左平移一肩寬。(圖1-3~1-4)
(1)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往外開約30度,使左腳尖向前成直線,兩手亦隨腰轉勢,肘關節往外展,旋臂轉腕,掌心往後翻,兩手拇指輕貼兩腿外側。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轉勢,以腰胯帶動和右腳鬆沉內勁,透過尾閭,往外平移一肩寬,左腳掌平貼地面,沾地全虛,重心右腳實左腳虛。
3. 發右腿,重心移付左腳。(圖1-5)
(1)腰身方向不變,發右腿落左胯,重心漸移付左腳,右腳重心少一分,則左腳重心就多一分。
(2)重心由右腳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
4. 腰身左轉30度,腰胯平正。(圖1-6)
(1)腰身左轉約30度,腰胯平正,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30度,腳尖朝前與左腳平行,相距一肩寬。
(2)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往右腳鬆沉,重心移付兩腳之間,重心五五平分,兩手隨腰轉勢,兩肘微曲,兩腕微沉,兩掌微展,兩手指尖微起朝前,兩手保持美人手,腕背自然鬆平,此為起勢的手腕六變之第一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眼平視,眼簾微垂,神宜內歛,鼻尖對肚臍,下頷墜而不縮、頸椎鬆直頂頭懸,虛靈頂勁神貫頂,頂頭未懸,白練三十年。
2. 唇齒閉合,嘴角微上揚,舌尖舐上顎,口生津液,吞津養生。
3. 身正體鬆,重心在足底,欲陷入地,而使之下盤生根,久而久之,內勁自然由足底而長。
4. 第1動氣貫左掌勞宮穴,與右腳湧泉穴相應,第3動則反之,兩者皆為同一交叉神經系統。
5. 第2動左腳平移一肩寬,須隨腰轉勢輔腰腿勁,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移步時離地寸許,步如流水貼地行。
6. 速度如行雲流水,動作均勻而緩慢,方能帶動內、外呼吸的靜、慢、細、長、勻。
7. 預備式之定式即為混元樁。
第二式:起勢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肩沉腕起,手如浮雲隨風起(第二變)。 (圖2A-1~2A-2、2B-1~2B-2) (註)
(1)兩腕稍往下鬆垂,掌心朝後,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
(2)兩肘關節微墜,兩肩鬆沉,手指鬆垂,兩腕浮起約與肩齊高,保持墜肘,雙手微曲。
註:第一變為預備式之定式。
2. 墜肘沉肩,行氣舒指 (第三變)。 (圖2A-3、2B-3)
(1)兩肘鬆墜,兩肩鬆沉,以心行氣,意念帶動丹田氣,氣達勞宮穴,行氣舒指。同時腳底湧泉穴內勁,傳往雙掌,意到、氣到、勁到,舒展掌指,掌指微伸平,不張不弛,掌心含氣,氣達指尖。
(2)肘關節保持墜肘,兩手平行約與肩同寬,兩腕勿刻意往前伸展。
3. 鬆指、垂腕、墜肘、沉肩(第四變) 。(圖2A-4、2B-4)
(1)兩手鬆指、垂腕、墜肘、沉肩,往內摺疊收回。
(2)手腕收至胸前旁,約與肩同高,兩肘鬆墜至脇旁前。
4. 兩肘關節向下沉往後帶(第五變)。 (圖2A-5、2B-5)
(1)兩肘關節續向下往後鬆沉,兩掌手指行氣舒伸,兩手坐腕下沉,有如沒入水中,兩手指尖斜朝上,有如飄浮水面。
(2)兩手往下按,前臂沉降約與地面平行。
5. 歸原同預備式(第六變) 。(圖2A-6、2B-6)
兩手續鬆沉,兩掌鬆沉至兩腿旁,兩手拇指輕沾腿邊,指尖斜向前,與原來預備式相同。
(三)足步如預備式之定式,兩腳平行步相距一肩寬,重心五五平分。
(四)心法要領
1. 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意不可失亦不可重,有意無意之間才是「真意」。
2. 形開氣合下丹田,形合氣開貼於背。呼吸自然配合,意守丹田,勿忘勿助,氣走任督二脈,逆督脈而上,順任脈而下。
3. 肘墜則肩沉,膝鬆則胯落。
4. 起勢之兩足、雙腕皆為一肩寬。
5. 兩足不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手指勿懈,腰胯高度不變。
第三式:攬雀尾-左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圖3-1)
(1)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左鬆沉微盪。
2. 腰身右轉90度。(圖3-2)
(1)腰身右轉約9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90度。
(2)同時右手隨腰轉勢,曲肘由下往上掤起,先掤後採,掤時掌心朝內,採時旋臂轉腕,掌心朝下,約膻中穴高。左手亦隨腰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斜向前,置於左胯前。
3. 發左腿腰身前推,雙手合抱。(圖3-3)
(1)發左腿落右胯,尾閭前推,將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
(2)同時右手覆掌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膻中穴稍摺回。左手曲肘仰掌,隨腰身前進勢前刺,與右手上下對稱,成合抱式,右手約上胸高,左手約小腹高。
4. 腰身左轉45度,左腳直線上步。(圖3-4)
(1)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腳跟提起,提膝掛腿,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
(2)此時兩手原體位(註)手形不變。
註:「原體位」是宋志堅先生所提出﹔是指手勢局部保持在身體原來的姿勢位置不變,隨著身體移轉而動作。
5. 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圖3-5)
(1)發右腿弓左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左腳,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膝尖不超過左腳尖,右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斜側掌由下往上掤起。右手覆掌往下採,雙手掌心在胸腹間前交會後,相對分離。
6. 腰身左轉45度。(圖3-6)
(1)腰身左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左手續斜上掤至上胸高,旋臂轉腕,掌心朝向膻中穴,左手臂與左胸圍如半圓。右手亦隨腰轉勢,往下採至右胯旁,曲肘掌心斜按地面,保持美人手手形。
(2)同時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腰身平移時兩肩、兩胯平整,勿高低不平,身形亦勿起伏。
2. 隨時虛靈頂勁,立身中正,身體勿前俯後仰。
3. 鬆腰落胯時,重心鬆沉在湧泉穴,發於腿時,腳底湧泉出勁,勁走筋絡。
4. 左掤須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向內圍如半圓,手臂勿自動,腰轉肘墜,勁即上手。隨時保持美人手,手腕勿彎,手指勿懈。
5. 轉腰時勿扭腰,胯落腰柔,柔腰百折若無骨。
6. 膝鬆則胯落、胯落則腰柔、肘墜則肩沉、肩沉則涵胸,涵胸同時又拔背。
7. 定式時墜肘沉肩,涵胸拔背,鬆腰落胯,氣沉丹田,收尾閭。
8. 形開氣合和形合氣開二者之間,不斷循環,其間謂之「動盪」或「盪動」,兩者之間勿有間斷,一有間斷,即為斷勁。
9. 形開形合會帶動內呼吸,行拳時順其自然呼吸,精進者會自然而然,以腹式呼吸和呼吸較淺的小呼吸配合。
10. 攬雀尾掤、捋、擠、按,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第四式:攬雀尾-右掤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腰身右轉45度,右腳上步。(圖4-1~4-3)
(1)發右腿落左胯,將右腳三分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往左側微盪,隨
之腰身右轉約30度,右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向內轉約45度,腳尖沾
地。
(2)腰身續右轉約15度,右腳隨腰轉勢,提起朝右向前上一小步,腳跟沾地,沾地
之處,約落在原腳掌前端,預留定式時,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為原則。
(3)腰身右轉約45度,同時兩手隨腰轉勢,左手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下,右手盪至小腹左前方,旋臂轉腕,掌心斜向上,與左手掌心相對,成合抱狀,左手覆掌上胸高,右手仰掌小腹高。
2. 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圖4-4)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膝尖不超過右腳尖,左膝尖自然鬆曲,勿外張,勿內縮,勿伸直。
(2)同時右手隨腰身前進勢,斜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往前移動,右手掌心斜向內,與左手掌心相向。
3. 腰身右轉45度,右手掤。(圖4-4)
(1)腰身右轉約45度,兩手隨腰轉勢,右手往前掤,並旋臂轉腕,掌心向內,朝向
膻中穴,手掌約上胸高。左手亦隨腰轉勢前進,掌心斜向前與右掌心相向,左掌中指對著右掌勞宮穴,約位於右掌與上胸中間,右手臂與右胸圍如半圓。
(2)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請參閱第三式,左右相反。
第五式:攬雀尾-捋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右轉30度,落右胯。(圖5-1)
(1)腰身右轉約30度,兩手隨腰轉勢,手形不變,隨腰身連動右轉。
(2)同時隨腰轉勢,落右胯貼尾閭,左腳三分重心移付右腳,瞬間右腳實左腳虛。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5-2)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屈膝坐實,重心左腳實右腳虛。
(2)同時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左,手腕約與肩齊高,手臂約成135度。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沿右手腕而下,漸旋臂轉腕為斜仰掌,護肘於肘關節內側。
3. 腰身左轉45度,右手捋。(圖5-3)
(1)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隨腰轉勢,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
(2)左手隨腰身而動,手形未變。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鬆沉後坐時,前腳膝尖微屈勿直,後胯勿壓,後腳膝尖對後腳尖,尾閭不過後腳跟。
2.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拳,右手左捋以腰胯連動,右手肘三分向下,七分向左捋,三分引七分化,手勿自動勿空捋,轉腰左捋時,右胯勿聳,右膝勿直。
3.四正推手練習「捋」時,是己之手肘對彼之手肘捋,稱為「小捋」。若自由推手練習時,己之前臂對彼之上臂捋,則為「中捋」﹔己之手掌對彼之肩捋,謂之「大捋」。
4.其餘同第三式。
第六式:攬雀尾-擠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腰身左轉45度。(圖6-1)
(1)腰身左轉約45度或轉到不能再轉,右手隨腰轉勢,鬆沉落腕,旋臂轉腕為覆
掌(註),手掌約左脇高。
(2)左手亦隨腰轉勢,以肘關節為軸,往左下後側弧線盪轉,手腕約與右手同高,同時右手亦向左微盪,兩手動作相稱,右掌輔於左肘關節內側。
註: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第43頁附圖十一所示;右手為斜覆掌。而筆者所述之覆掌在「四正推手」習練時,可牽引對方右按手之手腕,走化對方按勁,學拳者自辨自擇學之。
2. 腰身右轉60度轉正,發左腿弓右步尾閭前推。(圖6-2~6-3)
(1)落右胯,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同時右手隨腰轉勢,墜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墜肘往上掤起。左手亦隨腰轉勢,由下往上盪起與右手相稱,左掌心與右腕內側相對,相距約寸許。
(2)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沉肩,左掌搭在右腕上,兩腕約上胸高。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發腿弓步時,後腿湧泉出勁,尾閭中正前推,後腳膝關節高度不變微內合,定式時重心前腳七分實,後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前腳膝尖不過腳尖,後腳膝關節自然鬆曲,勿伸直,勿外張,勿內縮。前後腳掌皆貼地,腳跟勿翹,腳掌勿翻。
2. 兩手墜肘沉肩,隨腰身前進勢,左手掌心漸搭在右手腕上,腰、手、腳同時到,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3. 沉肩墜肘,內氣方能過膻中穴,下至丹田,出勁時方能整勁。
4.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七式:攬雀尾-按
(一)拳式運行順序圖
(二)動作規格
1.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圖7-1~7-2)
(1)發右腿落左胯,腰身往後鬆沉,重心漸移付左腳,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墜肘,兩掌左右相對分離。
(2)重心續移付左腳,屈膝坐實,左腳實右腳虛。兩手隨鬆沉後坐勢,右手墜肘旋臂
轉腕,掌心朝前,指尖斜向上。同時左手亦隨鬆沉後坐勢墜肘,指尖斜向上,兩
手相對相稱,兩肘分落於兩脇旁蓄勢。
2. 發左腿弓右步,雙手前按。(圖7-3)
(1)發左腿弓右步,腰身往前推進,重心漸移付右腳,兩手隨腰身前進勢,連動按出。
(2)重心移付右腳,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同時雙手隨腰身前進勢,墜肘前按,兩腕約齊肩高,兩手相距約同肩寬,立身中正,兩胯平整,貼尾閭。
(三)足步圖
(四)心法要領
1. 兩手前按,其根在腳,節節貫串,勁由腳而腿而腰,再由脊柱連動肩胛,肩胛推肱骨傳至手臂,手臂以肩胛為根;墜肘舒腕勁貫肘,再達中指而成美人手。腰、手、腳,意、氣、勁同時到,內外相合。
2. 兩手墜肘沉肩蓄勁,形合氣開貼於背,兩手隨腰身前進勢前按,形開氣合下丹田。
3. 雙手前按須墜肘沉肩,坐腕立掌,中指、手腕、肘尖和肩線「一線串成」,勿夾腋,勿翹肘。
4. 由「攬雀尾-按」一式,體會形氣開合,虛實轉換之要領,反覆練習可視為「動樁」,練習時,鬆中帶柔,柔中有韌。
5. 其餘參閱第三式。
第二部:鄭子太極劍
預備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左手抱劍,劍脊靠肩關節凸出處(註),劍刃勿觸身,劍身約垂直地面,右美人手置於右胯旁,掌心朝前,如圖0-1。
2. 立身中正頂頭懸,步法和要領,如鄭子太極拳架之預備式,如圖0-2~0-6。
註:劍脊所靠之處有二;一為肩關節凸出處,二為左小臂,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一式:起勢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兩手掌心朝上,肩沉腕起,兩手同時由下往上,有如水中浮起,亦似浮雲隨風而起,兩腕升至手腕齊肩高,如圖1-1~1-3。
2. 兩肘往下鬆墜,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隨勢往下鬆落,如圖1-4。
3. 兩手鬆落至前臂平行地面時,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同時左手抱劍和右美人手續隨鬆沉勢,鬆降至兩胯旁。兩腳、雙腕皆為一肩寬,兩腳未動,兩肩平整,兩腋舒鬆,腰胯高度不變,如圖1-5。
第二式:上步合劍式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全身鬆沉,左腳隨鬆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手肘往後展,劍尖朝前向下墜。同時右手亦隨腰身前進勢,揑劍訣往後盪起,如圖2-1。
2.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腳隨腰腿前進勢,直線上步,腳掌沾地,兩腳平行。同時右手劍訣和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相對相稱,墜肘落腕,以肘關節為軸,旋臂轉腕,翻轉向上,掌心朝前,如圖2-2~2-3。
3.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左腳,兩腳五五平分,雙手隨重心移轉勢,往前平按,前臂約平行地面,如圖2-4。
4. 全身鬆沉,雙手隨鬆沉勢,墜肘落腕,降至兩胯旁,左手反手抱劍,劍脊輕貼肘關節(註),劍身勿觸身並垂直地面。右劍訣朝下,掌心朝後,兩眼平視,合劍行禮,如圖2-5。
註:劍脊所貼之處有二;一為肘關節,二為左小臂背部,學劍者自辨自擇學之。
第三式:仙人指路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重心鬆沉至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右手劍訣,雙手隨鬆沉勢,往左盪起,如圖3-1。
2.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從左腳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左手抱劍隨重心移轉勢,曲肘旋臂轉腕,掌心朝右,從左向右捋。同時右劍訣亦隨重心移轉勢,盪至右胯前,如圖3-2。
3. 腰身右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盪至手腕約齊肩高。同時左手抱劍往下按,劍身約平地面,如圖3-3。
4. 腰身左轉約90度,右劍訣隨腰轉勢,續盪至耳際。同時左腳隨腰轉勢,腳跟以腳尖為軸,內轉約45度,再提膝掛腿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鬆落護襠,如圖3-4~3-5。
5.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蓄勢於耳際前,如圖3-6。
6.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朝前剌去,勁貫劍訣。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轉勢,由內往外摟膝,先護襠再護膝,右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45度,眼神平視前方,如圖3-7。
第四式:三環套月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發左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平按地面。同時左手抱劍盪至左身側,如圖4-1。
2. 腰身左轉約45度,右劍訣隨腰轉勢,旋臂轉腕,掌心朝內。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轉勢,盪至左後身側,劍身約垂直地面,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如圖4-2。
3. 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曲肘往上,前臂和劍身約平行地面。右劍訣隨腰身而動,如圖4-3。
4. 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往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亦隨腰腿前進勢,續曲肘往上,手腕約上胸高,劍尖朝左斜下方,右劍訣隨勢漸往內收,如圖4-4。
5. 發左腳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左手抱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劍首朝胸前擊出,勁貫劍首。同時右劍訣亦隨勢往內收,掤於胸前,輔於劍護手下方,如圖4-5。
6. 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鬆沉後坐勢,墜肘落腕至兩胯旁,如圖4-6。
7. 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隨腰轉勢,腳尖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左手抱劍和右劍訣,亦隨腰轉勢略往後盪,如圖4-7。
8. 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左手抱劍和右劍訣,隨腰身前進勢往前盪起,如圖4-8。
9. 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左手抱劍隨腰腿前進勢,曲肘盪起內收,掌心朝下,劍脊貼左前臂,在胸前俯握抱劍,右劍訣亦隨勢曲肘盪起,劍訣鬆開為掌,掌心朝下,位於劍把後上方,如圖4-9。
10.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15度,左手抱劍和右劍訣,同時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內合於胸前,左手抱劍在下交劍,右手掌心朝下接劍,眼神平視前方,如圖4-10。
第五式:大魁星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腰身左轉約45度,腰胯平正,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腰轉勢和腰腿前進勢,旋臂轉腕,正握劍劍尖斜向前,劍刃朝上,右腳離地寸許,虛步點劍。同時左手亦隨腰腿前進勢揑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5-1。
2. 發左腿,右腳尖約退回原位沾地,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漸由前往後撩劍,如圖5-2。
3. 腰身右轉約90度,右手劍隨腰轉勢,續由前往後撩劍。同時左腳尖亦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內扣約90度,如圖5-3。
4. 全身鬆沉,右手劍隨鬆沉勢,墜肘旋臂,沉腕崩劍,勁貫劍鋒,如圖5-4。
5. 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隨腰轉勢,提膝懸腿,大腿平胯,腳尖鬆垂,成右獨立步。同時右手反握劍亦隨腰轉勢,由後向前刺劍,劍尖朝前,劍身平行地面,略高於頭部,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掌心朝右,直指劍身約三分之二處,眼神朝向前方,如圖5-5。
第六式:燕子三抄水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子一抄水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正握劍隨腰轉勢,由前往後劈劍。同時左腳亦隨腰轉勢,落膝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如圖6-1。
(2)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如圖6-2。
(3)腰身續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同時左劍訣亦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3~6-4。
2. 燕子二抄水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曲肘,朝左向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護手旁,如圖6-5。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身前進勢,漸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6~6-7。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續由左下往右上撩劍,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8。
(4)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續隨腰轉勢,由左往右架劍,手腕約齊肩高,劍尖指向上胸前方,勁貫劍身。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平視前方,如圖6-9。
3. 燕子三抄水
(1)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右轉約45度,右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往右向後劈劍,勁貫劍上刃,如圖6-10。
(2)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直線向前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漸由後向下往前撩劍,右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1。
(3)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下往前撩劍,右劍訣輔於右手腕旁,如圖6-12。
(4)腰身左轉約15度,右手劍續隨腰轉勢,墜肘沉腕挑劍,勁貫劍尖,劍尖如針般由下往上挑剔,劍身平行地面,左劍訣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前方,如圖6-13。
第七式:左右攔掃
(一)運劍順序圖
(二)運劍要領
1. 右攔掃
(1)發左腿落右胯,鬆沉後坐,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左轉約45度,左腳尖隨腰轉勢,以腳跟為軸,外開約45度。同時右手劍亦隨鬆沉後坐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正握劍由前往左後劈劍。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之上,如圖7-1。
(2)發右腿落左胯,重心移付左腳,左腳實右腳虛,腰身左轉約15度,右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為俯握劍,劍身約腰際高並平行地面。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2~7-3。
(3)發左腿弓右步,重心右腳七分實,左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右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俯握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左往前,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右腰際,劍尖朝向左前方,左劍訣則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右攔掃」。如圖7-4~7-5。
2. 左攔掃
(1)腰身右轉約45度,右手劍隨腰轉勢,俯握劍由左前往右前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如圖7-6。
(2)發右腿落左胯,鬆沉後坐,重心左腳實右腳虛,右手劍隨鬆沉後坐勢,往右後方平掃,同時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7。
(3)發左腿落右胯,重心移付右腳,右腳實左腳虛,腰身右轉約15度,左腳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向前直線上步,腳跟沾地,沾地之處,預留兩腳相距一肩寬一步遠。同時右手劍亦隨腰腿前進勢和腰轉勢,旋臂轉腕,由俯握劍轉為仰握劍,劍身約腰際高,左劍訣隨劍勢而走,指向劍尖,如圖7-8~7-9。
(4)發右腿弓左步,重心左腳七分實,右腳三分實保持活力,腰身左轉約60度,腰胯平正,右手劍隨腰身前進勢和腰轉勢,由右往前,劍身平行地面,勁貫劍身平掃,攻擊對方左腰際,劍尖朝向右前方,左劍訣隨劍勢而走,輔於右手腕旁,眼神朝向劍上刃,謂之「左攔掃」。如圖7-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