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自從二○一七年九月,《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一書在法國出版,無論在法國或其他國家,都幫助了許多家長。於是我們寫下這本書作為續集。
本書採取和《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一樣的視覺化圖解,讀者可以慢慢從頭讀到尾,也可以挑您感興趣的主題快速翻閱。
這本書不僅能讓家長了解青少年做出某些不當行為的原因,它也安排了另一種可能:青少年或許會在客廳桌上看到這本書,然後看看書裡為他們準備的〈PART 3:解讀父母觀點〉這個部分,進而了解父母親對待自己的態度有什麼不妥當之處。
青春期可以用「危機」這兩個中文象形字來表達:既是一段「危險」的歷程,卻也充滿「機會」。本書便企圖展現青春期的一體兩面。
青少年與孩童有不同的需求,本書有幾項寫作挑戰:
▲與孩童時期相比,青春期的課題比較複雜,但是本書依然要平易近人。
▲要探討的主題數量加倍,而頁數必須保持在合理範圍。
▲即使青少年的問題有時顯得沉重,甚至令人焦慮,仍然要保留幽默和自嘲的風格。
▲無論以性別,或以年齡和家庭結構來看,青少年的個別差異遠大於孩童,但書裡的人物,必須適用於一般家庭。
對於第一項挑戰,我們採用了「濃縮」的技巧:先廣泛理解每項主題,然後不斷簡化,並確保最重要的青少年課題都保留下來。
對於第二項挑戰,我們做了兩個選擇:每個主題只能用兩頁的篇幅(所以右頁內容變得較密集);同時放棄某些主題,像是進食障礙 、同性戀出櫃、父母離婚和重組家庭,因為這些主題都應該在更專業的著作中尋找答案。
對於第三項挑戰,我們像走鋼索一樣,在幽默與認真思考之間取得平衡。固然我們要判斷一件事,就得讓自己和那件事情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是,身為青少年父母,我們常常不能保持必要的距離來維持幽默感。這一點也導致這本續作顯得比較沉重一些。
對於第四項挑戰,我們透過一個特定的家庭來講述青春期:其中有一對父母、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這兩位青少年的年紀,會隨著章節而逐步增長。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跟著這個家庭,一起面對各種挑戰。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例如單親家庭、同性伴侶家長、家裡人口眾多、繼親家庭等等)來調整應對方式。這個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浮現的各種親子抗爭,讀者不但一路相隨,也能讓自己投射於各種情境,掌握種種問題的大致解答。
我們選擇社會上尋常可見的家庭類型,也就是一對夫妻,再加上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歡迎您來到這個不完美的家。它向我們敞開大門,激發我們的靈感,以及我們為人父母的創造力。同時,也讓我們能集中心力,在日常生活裡修復與強化親子關係,藉此跨越面臨的親子危機。
讀這本書,不僅能讓家庭更為和睦,也會讓青少年和家長一起成長。這是好消息。
不過,這本書不是神妙魔法。這是壞消息。
您可能會認同書中的建議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讀完之後,卻發現知易行難。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原因:
▲我們很難改變習慣。我們會重複做熟悉的事,而不是我們認為重要的事。即使我們知道,以不同的方式做事,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我們神經元通道的那些皺摺,就是明證。
▲下層腦佔上風。我們的上層腦和下層腦的運作模式不同。上層腦(前額葉皮質),會驗證和贊同好的理論構想;而下層腦(邊緣系統)則以「反射」的模式運作,而且事情剛發生時,下層腦通常佔上風。換言之,當大家讀一本書,我們可能會理解該怎麼做才是對的;然而,當我們要實踐書裡談到的事,卻不像閱讀時那麼輕鬆自在。
▲練習需要時間。就像大家看到一個人精通某項運動,即使我們不曾嘗試過,卻往往會天真地想像,我們很快就能達到相同的水準。但是,當我們實際嘗試後,才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要達到令人敬佩的水準,需要大量的練習。在進步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跌倒,站起來,再度跌倒,有些進步了,然後停滯不前,甚至會退步……直到我們培養並鞏固了新的習慣。
再說,如果大家都能抱持「旅程的終點通常不出所料,旅途中卻常有奇遇」這種觀念,也許我們可以就能慶幸:無論是在這本書或其他書裡,都沒有解決問題的關鍵公式。
有些家長可能認為,書裡沒有什麼獨特的教養觀念。面對這些家長,我們只想說:說得對,書裡的內容,確實都是常識。然而,突如其來的情緒,常常會擾亂了我們的親子關係,我們原本設定的教養方針,可能會因此大亂。此時我們可能會束手無策,覺得再也找不著道理足以依循(缺乏方向),同時還會沮喪得不想再維繫親子關係(缺乏意義)。
這本書的使命,如同其他許多書籍(包括參考書目裡列出的那些書),就是提供一個空間與一段時間,讓您能退後一步思考。如此一來,這段人生旅程才能重新確認「方向」,而這段冒險,也才會又有「意義」。
我們的主軸是尋求親子連結,在此邀請您,不妨深入您的內心,讓自己面對難題,投入考驗,好讓您從中找到修復親子關係的契機。親子關係,終究是一段富有意義的連結,它會讓我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自己更有活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