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推薦文〕

連熟女都心動的超級學習—高中交換學生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 溫美玉

《熱情讓我擁有全世界》是AYUSA繼《學習,不只在教室》之後,第二本記錄高中交換學生的書籍,前一本是美國交換學生的故事,這本則來到讓大家好奇與著迷的歐洲。我們家有三個女兒也是高中交換學生。為什麼會鼓勵孩子嘗試這種學習?一來是我們家也曾當過一年的義務接待家庭;另一則是我強烈認為高中生必須真正成熟獨立,如果有機會能夠到另一個國度,而且在另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中成長,相信是她們一生中非常難忘且受用的經驗。

當然,以我擔任教師更務實的角度來分析與觀察,高中交換學生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甚至是最被推崇與肯定的一種教育方式,多方考量加速我讓孩子走出舒適圈的決心。不過,當初要選擇地點時,雖然我和先生都極力慫恿她們到歐洲,種種因素考量,最終她們還是落腳美國,所以,歐洲交換學生成了我心中的小小遺憾。還好,每年暑假AYUSA都會邀請學長姐為即將接受挑戰的學弟妹,舉辦盛大且溫馨的傳承會,每每看到從歐洲回來的孩子,我的神經就會變得更為敏感,所以,書裡提及的幾個案例,因為他們與我的孩子同時出國,我曾經親臨現場,看著經過一年洗禮之後的大孩子,落落大方且自信有加的談及一年中的點點滴滴,坐在台下的我們也為他們的遭遇或成長感動不已。很難想像,如果不是海外學校、家庭、社會帶給他們的挫折,他們能充滿熱情且毫無畏懼的上台分享嗎?或說,他們的人生有這麼多動人的故事嗎? 上述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談這件事,然而,其實,這些年陸續接觸交換學生經歷的故事,我可能比同齡孩子、一般家長還要激動許多。為什麼?即將邁入五十歲,我不曉得同年紀的人的想法,我則已經悄悄規劃再過幾年退休之後的大計畫,也就是到國外念書,或者遊學,總之,就是想彌補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的夢想。我們的年代,生活中不愁沒有挫折,所以,即使不出國,各項能力依然能夠持續增進,但是,按部就班地一路念書、就業、結婚生子、照顧家庭,那些錯過的年輕時國外就學的風景,成了片片斷斷的幻影。因此,每每看到網路上年輕人可以打工遊學,或者當高中交換學生之類的訊息,都讓我砰然心跳,腦海裡總是浮現穿越陌生地方的勇敢身影,接著就是微微的惆悵與不甘心。

因此,看著書裡這些年輕孩子的境遇,真叫人血脈賁張心動不已,彷彿我的夢想疊在他們的身影之間,他們幫我實現了那些年我想做的事啊!我常想,人生若能夠在最單純最華美的時光,到歐洲充滿人文風情與自然田野風光的美麗國度求學,即使不能享受到精緻可口的菜餚,無法快速便利取得生活所需,或者,不得流利順暢的與人溝通,但當理想與夢想同時在眼前,這些生活的困境應該也就顯得渺小無所謂了。只可惜,這世界上竟然沒有「熟女」交換學生的機制,否則,勢必有一大堆與我一樣有遺憾的人,想要在離開這世界之前,好好一圓在國外生活與學習的夢想。所以,想要給親愛的大孩子們一些話:我們這年代的人為何如此渴望用這種方式學習,已經用無比羨慕的眼神,還有用盡力氣給你們的掌聲中回答你們了。在此恭喜已經走出去的孩子,也鼓勵尚未接受挑戰的你,無論到幾歲,再回首這一段人生旅程,你一定覺得不虛此行。別再猶豫了,勇敢出去闖吧!

時光倒流八○年代,我在柏林留長髮玩搖滾 (摘錄)

(潘藝恩,交換到德國)

念建中與交換生的抉擇

那年夏天,我不僅收到了建中的錄取通知書,也得到了夢寐以求去德國柏林的交換機會。怎麼辦?一邊是全台北最好的高中,一邊是去世界另一端知名的搖滾樂城市──我的腦海裡一下子湧出各種聲音:「潘藝恩,難道你不怕過了一年,很多知識都忘了嗎?上了建中,就代表以後能考上好的大學,能順利地找到工作,這樣的人生你不想要嗎?」 「可是,在十六歲去柏林的機會,一生中只有一次啊⋯⋯」我想,趁我還年輕的時候,花一點時間去認識外面的世界,說不定回來之後,我不僅可以更了解自己多年來在學校和補習班兩點一線生活的目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方向。

柏林開啟了我的樂團夢

轟家和我最親近的就是小我半歲的轟弟了。在機場見第一面的時候,感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最不相關的同齡人了,可是慢慢接觸後才發現我們有很多相同的興趣:80年代的搖滾樂、柏林的流行文化、彈吉他、美國英雄動作片⋯⋯我們很快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練樂團。有一天,他提議要一起組一個樂團,他做吉他手,他舊樂團的好友做貝斯,我做第二吉他手,我另一個朋友Damian做替補鼓手。我們每次練團都不能去設備最齊全的2號室,只能窩在小小的3號室裡練。轟弟有次一拍桌子,當場決定:「不如我們樂團就叫3號室(Raum Drei)吧!」大家全數通過。我們四個人自己寫歌填詞,每週三都去練團,終於在一個學期的努力下,有了兩個拿得出手的小演出。轟家所有人都來捧場,還邀請他們的朋友來看我們表演。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樂團,我們在台上既緊張又興奮地演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表演完卻有著極大成就感。我不禁想,如果我是一個台灣高中生,我的夢想估計也被考試、排名和成績淹沒了。

多方位的體驗異國生活

我還參加了學校裡最道地的足球隊。球隊裡的同伴們大多是從小開始練球,所以都很厲害,和他們在一起做熱身運動真的很辛苦,因為他們的目標是足球員,而我只是去體驗而已。無論草地結冰、下雨、下雪,都照練不誤,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相較於在台灣的體育課,一下雨就改為室內,實在是太輕鬆了!一年的體力挑戰,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竟然咬牙堅持下來了!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沒有這樣的機會,在新的國家就抓緊一切機會讓自己鍛鍊身體。相較於台灣的高中生,我發現德國高中生有很多時間培養自己的愛好和交朋友。 生活中不一定只有課本和成績

在柏林的這一年裡,玩樂的確有很多,但更多的是體驗:體驗全新的地方,體驗全新的生活,體驗陌生的語言,體驗結識新朋友,體驗不顧天氣都照常的足球訓練⋯⋯這些體驗絕對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換回來的。國外的生活多彩多姿,台灣的生活不一定黑白,生活中不一定只有課本和成績,我想要把在柏林學到的東西在台灣延續下去。於是回台灣到建中復學之後,我參加了熱音社,也組了自己的樂隊,經常上臺表演,鼓勵追求音樂夢想的同齡人。

法式慢生活 (摘錄)

(陳思樸交換到法國)

從藝術到美食的掙扎

到了法國之後,我原本打算繼續走藝術這條路,還特別去了幾次藝術展,尋找適合的學校。後來會轉換到美食專業,說來得感謝當時的轟媽。我的轟家在波爾多南部郊區La Brède,是個很小的城鎮,圍繞著葡萄酒田莊,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葡萄的香甜味。 轟爸來自西南法和西班牙邊境的巴斯克區,道地波爾多人的轟媽是名符其實的美食烹飪愛好者,和她在一起總是很有口福;而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覺得十分興奮,原來美食也是一種藝術。當時我正在為尋找適合的藝術學校感到煩惱和迷惘,轟媽的無心之語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妳好像沒有常常畫畫或去看藝術展,我發現妳比較愛做菜呢。」想想也是,記得小時候上美術班,閒來無事就會去圖書館翻看藝術類的書,但每次看不到半個小時,手上拿著的已經換成美食書。於是我開始跟父母商量想從藝術轉學烹飪。媽媽一直支持我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但爸爸則一直很難理解為何我想去廚房工作,我還記得他不滿地說:「油油膩膩的,很不適合淑女。」我也很掙扎,最後還是決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比較開心。

扎實的法國技職學校

除了生活模式,我發現美國和法國在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我的交換高中Lycée de La Sauque位於法國西南部的拉佈雷德縣,課程時間和台灣高中大同小異:早上七、八點到學校,下午四點多放學。法國的高中生要考BAC會考(類似台灣的學測)才能進入大學,所以學業壓力很大;其實跟台灣高中生很相似,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大考小考、外加模擬考。相較之下,我在美國俄勒岡州的學校管理比較不嚴格,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並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也容易在課外時間交到朋友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