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1. 一個都不能少
帶國小畢業班,跟其他年級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辦畢業旅行。很多人很羨慕我們可以趁機會出去玩耍,但是,其實這是一件很揪心的工作。班上總會有幾位家境不好的孩子,我們都會想盡辦法讓他們一起參加。
這幾年很幸運,每次只要孩子們的家境無法支付畢旅的錢,校長、家長會還有家長們會幫忙找補助,導師們自掏腰包給這些孩子零用錢,讓這些孩子可以順利出門。因為,畢業旅行對孩子的意義重大,我們這些跟小孩朝夕相處的導師,放不下任何一個孩子。
有時的狀況更為艱鉅,除了要替真的付不出旅費的孩子想了辦法,這次要帶著沒辦法走那麼遠的孩子出門,他得坐上一年多沒坐的輪椅,和我們一起去畢業旅行,行前我們必須討論很多細節。
討論的時候,有很多人說依照這孩子的狀況,為了安全起見,應該讓家長陪著一起去畢業旅行,我問他們,這樣是不是變成媽媽和孩子的畢業旅行,跟同學沒有交集?最後我堅持,我們班自己帶孩子出門,晚上拜託父母來幫孩子盥洗、陪孩子睡覺。
我跟班上的孩子討論如何分配工作,如果是我全程推著他,那又變成老師和他的畢業旅行,誰想要跟媽媽或跟老師,來場一對一的畢業旅行呢?
一個人帶孩子去旅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如果一個班級帶一個孩子去旅行,大家分擔一點照顧的工作,誰也不覺得辛苦。同學們討論出來,四組輪流照顧他、帶他去玩,一組有六、七個人,一定有人不上去玩設施,這時候不玩的人就陪他。
才踏出校門,就有一個阿嬤問我,「坐輪椅要怎麼玩?這樣是能玩什麼?他媽媽為什麼沒有去?怎麼不讓他請假就好?」我只跟她說,「這是我的學生,我去哪裡,他就去哪裡,這是畢業旅行,當然是我帶著去。」
身體病弱的孩子跟同學比較沒有交集,分組的時候不參加分組,讓各組輪流照顧他,在遊覽車上也由男生輪流陪他坐,這樣每個人都能享受自己的畢業旅行,不會為了陪伴他都不能玩。
我以為男生們比較粗枝大葉,帶著他去玩耍時會讓他在一旁看。可是其他學校的老師遇到我時跟我說,你們班的孩子真的超棒的,一群人七手八腳的,扶著他一起去玩旋轉木馬,上廁所時也是兩個高壯的男生陪著走進廁所去,吃飯的時候,同學主動替他盛飯,讓他自己動手吃完。
只要車子一停,我扶著孩子下車,就有同學主動替我把輪椅準備好,就有同學在旁邊等著要推他一起走,我扶著孩子上車,上面就有幾個同學主動伸手拉他一把,還有同學會把輪椅收好安置好,我一點也沒有因為帶著他而分身乏術。
這是我們全班的畢業旅行,我們就是把教室移到戶外去,就像平常照顧這孩子一樣,跟他一起生活,這群孩子多了跟別人不同的體驗,學會照顧、學會體諒、學會分享和同理。
我以這個班上的孩子們為榮,你們,棒極了!
【曾經有人跟我反應過,為了要照顧特殊生,會不會犧牲了一般生的權益?我的答案是,當然不會!教育的目的不是追求分數的高低,一般生能夠在這段生命中接觸不同的狀況,學會體諒、懂得理解、願意主動伸出援手,這些品德教育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2. 愛的零拒絕教育
畢業典禮上,我帶著行動不便的他第一個走進會場,這一幕,讓好多人掉了眼淚。我一直認為,這孩子就是班上二十三個學生的其中一個,沒有任何理由在任何場合可以沒有他。
上次去參觀大多數孩子要就讀的國中,有同事問他沒有要讀這所學校,為什麼要特別安排車輛讓他一起去?我說其他不讀的也去了,為什麼他不用去?為什麼他不能去?
畢業旅行的時候也有人問我,「他不能玩為什麼還要去?為什麼媽媽沒有跟著去?」我很想問那個人,如果是你的孩子,捨得讓他一個人被排除嗎?你也想跟孩子來一場只有母子的畢業旅行嗎?
很多事情就是一種習慣,把所有孩子的狀況和條件考慮進去,把他理所當然的放在孩子裡,就不會問他要不要去,也不會問他為什麼要去?只會考慮他參與其中,身為老師要注意的每一個細節,這才是我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讓工作順利而不顧慮孩子的感受,去排除孩子在外。
他在我班上的一天,我去哪裡,孩子就跟我去哪裡。這不就是導師嗎?帶行動不方便的孩子出門,準備的事情多了一點,考慮的條件多了幾項,得安排的人手多了幾個,但沒什麼困難的,班上還有其他22個大孩子,只要看著、帶著,他們都是很棒的幫手,有時甚至比我還厲害。
網路上看到新北市某所國中的畢業典禮,拒絕腦麻的孩子走屬於他的紅毯……也不斷有媽媽們私訊告訴我,他們特殊的孩子被拒絕,有的被要求校外教學請假,有的不能上台領獎,有的不准參加畢業典禮……
我很心痛,這樣的「要求」對孩子、父母,都會是一輩子的傷痕,如果能選擇,誰願意生活不方便呢?如果能選擇,誰不想優雅地走進畢業典禮呢?為什麼可以因為自己自私的觀感,就如此粗暴地剝奪孩子的權利?這些拒絕孩子的師長們,如果有一樣狀況的特殊兒,也願意這樣被對待嗎?
我很幸運的,帶這孩子兩年不用顧慮太多,因為當年的楊坤祥校長的態度是支持、是贊同,我們想要為特殊的孩子做些什麼,他從來不會問原因,只問我們需要什麼?只說「能做就去做!」,有這樣支持零拒絕教育的校長,是師生、家長大家的福氣。
我們跟校長開會的時候,從來沒有討論過排除特殊孩子,只有商討該如何帶孩子安全出門、平安回家。
決定帶孩子在畢業典禮的開始第一個走進會場,楊校長沒有任何意見,站在舞台上笑臉迎接我們。校長甚至捨不得孩子為了領獎上下台,建議我領完畢業證書,就讓孩子坐在台上,領勵學獎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出來領。領獎的時候,楊校長握著孩子的手,叫著孩子的名字,要他加油!
我在班上照顧孩子,學校的輔導教師黃為寧老師,為了孩子不斷奔走,跟行政溝通,替孩子找資源、找心理支持、找補助,在我帶孩子帶到疲憊的時候,接手讓我喘息。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零拒絕的潛能班,對每個特殊的孩子盡心盡力。
有一個支持的上司,是友善教育的推手,有一個特教理念相同的團隊,是融合教育的基石,能跟這樣的團隊一起努力,是最大的幸福。
【把每一個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就不覺得他特別,就不覺得他不能。真的好希望、好希望,我們的教育可以零拒絕,真的好希望、好希望,這些特殊的孩子能受到公平的教育。我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一個孩子來參加他自己的畢業典禮,我會保護班上的孩子到最後一刻。牽著這孩子第一個走進會場的那天,他的笑容好燦爛。】
3. 家有外籍媽媽
上次跟一個爸爸聊孩子學習的問題,爸爸說:「我這孩子就遺傳到他媽,才會這樣鈍鈍的,她是外籍的。」聽那爸爸的口氣,我可以理解孩子為什麼對媽媽的評價如此低下,爸爸對媽媽的方式,絕對會影響孩子對媽媽的態度。
幾年前,在課堂上跟學生們討論外籍勞工的議題,有一個孩子立刻舉起手來說,「老師,我家也有外傭喔!」我說:「真的??」孩子說:「我媽啊!」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他也完全不在意。
也有孩子當著全班的面說:「我媽很土耶!超白癡的,我的功課她都看不懂!」
只要是這種對話出現,我毫不客氣地立刻制止而且訓斥一番,晚上還得寫篇反省日記向媽媽道歉。
「老師這樣當眾罵你,你覺得舒服嗎?那你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這樣說你媽媽,你媽媽會不會難過?同學又會怎樣看你媽媽呢?你媽媽離鄉背井來這個陌生的地方,你讀的東西,她從來沒讀過,把你放到越南、印度、菲律賓去,你也看得懂當地的書嗎?」
有些孩子在同學的面前,喜歡貶抑自己的家人,好像這樣是很勇敢的,是不怕父母的。這件事情被我發現,肯定會被我念到翻過去。
或許是爸爸和其他家人就是這樣對待他的媽媽,媽媽在家中的地位低下,孩子對待媽媽也和爸爸同樣的態度,沒有人制止他、教育他。
另外一個外籍家庭的爸爸,有次,一副氣急敗壞,凶神惡煞的樣子來學校找我興師問罪,「老師,我告訴你,不准讓他媽媽來看他喔!不然……小孩絕對不可以讓她帶走,他媽媽如果來,立刻通知我。X的!他媽媽是我花錢娶回來的,竟然敢……」
我不想聽他們夫妻之間的糾紛,只好立刻打斷他的抱怨,「爸爸,媽媽就是媽媽,就算離了婚也是媽媽,我們大人的事情,不要把小孩扯進來,更何況你們還沒有離婚。」
「是這樣的,如果有法院的禁制令,我們就會要求警衛在門口就把媽媽擋下來,不會讓媽媽靠近一步。爸爸你可以去法院申請一張,這樣我們就可以依法辦理喔!」
看到爸爸氣消一半,我也換了個口氣,跟爸爸說,「我這麼大了,還是需要我媽媽常常的關心和疼愛,沒有任何一個小孩不需要媽媽,媽媽雖然跟你分開,但是她不是壞人,她還是小孩的媽媽,不會害孩子。」
「沒有媽媽的孩子會有很多不安和問題,不管是少了爸爸還是媽媽,小孩都很容易變成問題學生。你都不知道小孩想媽媽,他們很乖、沒表現出來,可是一講到媽媽就會哭。大人的事情大人處理就好,小孩跟媽媽之間的愛是怎麼也斷不了的。」
「在你拿禁制令來之前,如果媽媽有來,我只會讓他們母子就在教室附近見面,保證不讓媽媽把孩子帶走,你放心,交給我。」
很神奇的,那個堅毅兇惡的爸爸,竟然同意了我的想法。最後還說,如果媽媽要帶他出去吃東西,叫她早點帶回來。
外籍家庭的狀況不一而同,但是學會尊重、學會愛,是每個人的課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對父母沒有敬意,如何從父母身上習得正確的觀念和習慣?我們都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但是也讓孩子學會在意我們的感受;在我們事事尊重他們的時候,也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而父母之間彼此尊重,才是最好的教育。沒有人能剝奪母子之間的親情,就算離了婚的爸爸也不行,爸爸如果不尊重媽媽,孩子也不會懂得愛與感恩。
很多家長可能因為平常的習慣,不懂得用好的溝通方式,到學校來「處理」事情也用往常的強硬態度,但是,兇我真的沒有用,我立場堅定,做對的事情,所有的考量都以孩子為重。

【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他人,孩子就學會用這樣的態度對人,他們總是看著我們指去的方向,看著我們帶著他看的風景,在我們塑造的環境中成長。在一個貶抑自己父母的環境裡,孩子學到的不只是不用尊重被貶抑的一方,更多的是觀念的偏差和在家裡都活生生上演的階級制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