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在倫敦,學問,沒有對錯
「英國式」報告帶來的震撼教育


「學術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用這句話來形容英國的學術界,我想是適合的。這裡不會因為你的意見跟教授相歧而得到較低的分數,教授看的是你思考的脈絡,與有力的分析或舉證。

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英國研究所的上課方式,那大概是「自主學習」吧!學校大多科目的評分標準裡,60%是考試成績,40%是作業成績,而沒有考試的科目則是上台報告與作業成績的總和是100%。在這裡沒有任何出席成績,也代表教授並不在意你有沒有來上課,也不在意是不是所有學生都投入這門課程,他教導的課程是給想學習的人來。

討論課,從辯論中激盪出知識

討論課程中,教授會事先提供下一週的討論主題與個案探討文章,除了文章本文之外,還會列出約五項書單,內容是不同的學者對於該主題所提出的論點與主張。下一週上課時,教授會直接開始丟問題給同學們思考,也都是關於個案文章中的問題,例如:「為什麼同樣的品牌同樣的行銷策略在A國家賣得嚇嚇叫,卻在B國家乏人問津?」、「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可是你這樣做不是會導致更大的風險嗎?」等。

這樣一來一往的腦力激盪,不只是教授與學生的對話,很多時候更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鋒,教授只是主持人的角色。積極主動的學生,不需要教授點人發言,就會主動舉起手發表意見、參與討論。沒有準備功課的同學,雖然坐在教室裡聽大家激烈的辯論,卻像鴨子聽雷,甚至連個案討論中的故事都不是很清楚。這一切的討論過程,不佔任何學期成績、沒有任何分數的評比,學習與討論是自主的行為。

講堂課,從提問中發現教授的寶藏

在眾多學生一起聽講的大講堂課程中,教授一張又一張投影片地播放,彷彿是預錄好的節目,每一學期重複類似的教學內容,一上課教授就滔滔不絕得講個不停,下課後學生們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沒有隨堂考,更不用改考卷。乍看之下,會讓人誤會教授滿容易當的,而且學生還更好當。直到有一天,教授上課講到網路行銷的市場分析方式,我聽了既好奇又疑惑,下課後我上前詢問教授,想請他解釋其中的奧妙時,我彷彿挖到了寶藏。教授用充滿熱情的眼神開始與我分享除了上課講的方式,另外還有哪幾種不同的分析方式,像是A學者在2006年A篇學術期刊中有更詳細的解釋,B學者卻在2009年B篇學術期刊中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這才知道,教授的學識淵博,不只在過去的理論中存活,而是持續跟隨現代環境不斷進化。新文章、新研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教授在閱讀新文章之餘,還必須對照過去經典的學術聖經,比較並選擇授課內容。除了平常授課,教授還需定期發表新的學術文章,並不是想像中的那般遊手好閒。

首次報告滑鐵盧,只獲得40分!

在英式教育裡,作業與報告有固定的規矩與格式,主要講求報告內容「言之有物」與經過「反思和批判」的學術引用。相較於台灣的大學生常常將網路維基百科複製貼在報告上,英國的報告嚴禁任何抄襲嫌疑,甚至有專業的電腦軟體偵測你的內容與其他公開文章的相似度,精準程度非常高,連哪一段、哪一句跟市面上現有的哪一篇文章雷同都可以逐一挑出。當系統偵測相似度超過30%時,此學生就有可能被學校約談,詳細討論報告的原創性。

無條件入學的我,此生第一次碰到這種「英國式」報告。對於其他歐美學生來說,這是高等教育中必備的能力,他們早已習慣這樣的寫作模式,不管是如何分辨學術文章的可信度與影響力,或是該去哪裡尋找學術文章,都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身為有名望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我的學校當然也默認每位學生已有這項寫作基礎,所以不會特地為此開班授課。

開學後的第一份報告,就是3000字的「組織行為學」報告,由第一堂課戴著黑框眼鏡,搭配馬汀皮鞋的羅教授批改。第一次的報告令我非常緊張,因為相較那些在語言先修課程就已經有經驗的同學們,我真的是個菜鳥。我上網查了好多資料、閱讀無數網頁的教學後,才大略明白此種寫作的技巧與精髓。為了這第一篇報告,我下足功夫再三修改、訂正,心想:「我第一篇青澀的英式文章,就算沒有高分至少也有及格吧!」然而成績一出來,我當場愣在電腦螢幕前,「組織行為學」的羅教授竟然只給了我40分,簡直晴天霹靂。我以為,英文檢定考得比入學門檻還要高,應該就沒有什麼語文上的煩惱了,沒想到這才是危機,其他有進修語言先修班的同學們,多半拿到不錯的成績,可見有事先補強語文不足的地方果然還是有差。

虛心求教,學會批判與思考

既然有不足,那我也乖乖的虛心向學了。某一天,我趁課後的閒暇時間,到羅教授的辦公室門口敲門拜訪,剛好羅教授不忙,讓我進門。我向他敘述成績的事情,並將作業的原稿遞給他,他花了將近兩分鐘大致閱讀了我那3000字的文章,並馬上指出我文中的問題,說:「你文章的內容少了反思與批判(Critical Thinking),這些學者的觀點我都很清楚,但你自己的觀點呢?你支持哪一個觀點?為什麼?又有那些例證能夠支撐你的觀點?少了這些,這篇文章是沒有核心與主軸的,我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

羅教授的每一句話都針針見血,除了指出文章中待加強的部分,也同時強調,在學術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此不會因為你的意見跟教授相歧而獲得較低的分數,教授看的是你思考的脈絡,與有力的分析或舉證。哪怕是跟教授的意見相反,只要講得頭頭是道,背後也有眾多學術界的佼佼者撐腰,這樣的文章照樣是個漂亮的作品,反而內容中錯別字與文法上的缺失,被扣的分數只有一丁點而已。

這天殺的第一份報告給了我一個教訓,不能因自己英文能力而大意,也同時警惕我,雖然倫敦有新鮮有趣的活動誘惑著我去體驗,但認真讀書畢業才是我的「基本目標」。無條件入學的我,是否畢業的那一天也可以無條件的穿著學士服把帽子拋向高空呢?請繼續看下去。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第一份報告繳交的時間比較早,沒有影響到其他作業的報告品質。我乖乖地買了幾本關於學術寫作的書,並向同學們請教寫作技巧,寫著寫著也就慢慢上手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