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講究方法與效率
準備考試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後天的刻意練習
大家可能會認為若是一個人書念得好,考試考高分,一定是很聰明的人吧?如果不是天生具有某種資質的人,大概一輩子就考不了高分了,就像我們不能讓烏龜飛行一樣。其實這只是一種迷思,大家應該都有碰過,有些平常感覺不特別聰明的同學,考試時卻都能考高分;相反的,有些同學雖然每天都埋頭K書,但是考試成績卻往往不如人意,其中的癥結就在於「念懂書並考高分」與個人天生的智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完全是可以靠後天學習得來的。
一般人把念書考試當成跟吃飯睡覺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會認字會閱讀就行了,沒有必要刻意練習。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我認為念書考試比較像是騎腳踏車或是游泳,不是本能而是技能,技能就必須特別加以練習,否則便像是游泳不會換氣、騎腳踏車不會轉彎,最後根本無法達成原本的目標。
長久以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出生時大腦的構造就已經固定了,是否聰明、有哪方面的天賦,皆難以靠後天改變。但是,近幾年研究大腦的學者逐漸發覺,大腦的適應力遠超出人類想像,這不啻意味著你我皆有機會發揮大腦的潛能。最特別的是,通過反覆的練習刺激,大腦會以各種方式重新組成神經元,來回應各類型的刺激。也就是說,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結可以被強化,甚至可能長出新的神經元,只要刺激方式正確,念書考試只會愈來愈順手。
想要在任何領域有所成果,我們應該,也只能經由反覆的練習來達成,許多書籍會強調「刻意練習」的概念就是如此。
時間與效率缺一不可,投入時間×執行效率=產出成果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電玩遊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電玩競賽逐漸成為了一種正式的體育競賽項目,為了能夠在比賽中勝出,選手們必須研究如何在遊戲進行中對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甚至要以每秒為單位不停測試改進;硬體設備也必須以最優化、最能配合選手使用習慣為考量採購。如果電玩遊戲都需要講究方法,那對於念書考試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研究學習其中的「秘笈」呢?這些秘笈就是所謂念書備考的「效率」,光砸下大量的時間念書備考是不夠的,如果不得其法,得到的成果還是會慘不忍睹。雖然人們常用「勤能補拙」來安慰投入許多時間卻遭遇失敗的考生,但我覺得在念書考試的世界裡,效率與時間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執行的效率與投入的時間兩者相乘,就是你念書的成果,而且不光是念書效率,就連時間都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加,例如從生活中找出零碎的時間來加以運用,這部分我們在後面會再詳細說明。
善用八十/二十法則,用最少的力氣做最多的事情
現實的世界裡,付出與收穫常常不是對等的。關於這點,科學家歸納出所謂的八十/二十法則,又稱為帕雷托法則,意思是說,大部分的成果或產出,是來自於少部分的努力或投入。例如,一間律師事務所百分之八十的收入並不是來自於百分之八十的多數客戶,反而是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少數客戶,原本看似微小的因素最後卻能在系統中佔據優勢。
因此,在考試時,百分之八十的題目,往往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教材內容。若能辨識出考試資訊中的關鍵少數,我們就可以用相對較少的時間吸收更多的重點,獲得更高的分數。但八十/二十法則並非僅是教導我們偷機取巧去抄捷徑,而是提醒我們學習是一個不停優化的過程,去蕪存菁就是我們需奉行的策略。所以念書考試絕對不是「皓首窮經」、「懸梁刺股」這般一味埋頭苦幹,就可以脫穎而出的。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我們也會越來越擅長理出頭緒,好的複習筆記一定是越整理篇幅愈少、愈精煉,這正是我們追尋那百分之二十的過程。
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用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面向來分析目標,幫助我們做決定
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面臨事關重大的決策,像是應該去哪家補習班、到底要報考什麼考科、買哪些參考書等等。做決策時,因為考量的因素很多,我們常常會陷入猶豫,總覺得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很好。筆者在這小節要與大家分享一個科學化的決策方法,也就是「SWOT分析」。雖然,人類的行為、意圖與決策並無法單純用公式計算,但透過客觀分析,仍能優化你的選擇。
S指的是Strength,代表你的優勢。
W指的是Weakness,代表你的劣勢。
O指的是Opportunity,代表成功的機會。
T指的是Threat,代表你的潛在威脅。從定義上看來,我們立刻發現S跟W是本身內部的條件,而O跟T則是外部環境的條件,因此SWOT分析看似簡單,但在結構上卻已將內外的因素一併考量進去了。
在這邊舉筆者自己的經驗為例:
我在2015年的時候曾猶豫過是否報考「海事保險公證人」。一開始的動機只是因為讀研究所做了相關的報告,覺得這個證照很神祕,但是為了評估可行性,我進一步研究了「海事保險公證人」的應考科目,發現共有「海商法」、「保險法」、「海事查勘鑑定」、「海事英文」四項,其中的法律科目在律師考試已經唸過,其餘兩科則是完全沒有接觸,而眼看準備時間大約只有三個月,還必須一邊上班。於是我便就「是否應該應考」作出SWOT分析。
用SWOT分析決定報考「海事保險公證人」,最後高分成為全國唯一錄取者
最後我的「海事保險公證人」順利錄取,而且是當年全國唯一的錄取者,意外成了人生中的一項成就。當初所做的SWOT分析如下:
S
海商法與保險法律師考試準備過(+2)
學習速度很快(+1)
具有聘請家教的經濟基礎(+1)
W
對於非法律科目完全無基礎(-2)
沒有非考不可,容易失去耐心(-1)
O
考試只需六十分及格就好(+1)
前幾年的錄取率都非常高(+1)
法律科目的考題有一半是選擇題(+1)
考題重複性高(+2)
T
非法律考科沒有教科書(-1)
準備考試的時間過短(-1)
偶而會有錄取率爆低的情形(-1)
若有加班會壓縮念書時間(-1)
當我把值得考慮的條件列出來後,就可以開始綜合比較。為了能夠較為客觀地分析,我預計將每一項正負條件加總後再觀察分數是正或負,以此決定是否參加這項考試,但比較重要的因素會給予較多的權重。最後的分數是正2分,因此決定報考。
在決定報考之後,剛剛列出的各項條件也可以繼續幫我們思考,如何利用手邊資源去面對環境,並完成目標。例如,我的法律科目既然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那多數時間便可以放在非法律科目上;又因為考題的重複性高,因此我自行列印了近10年的考題來練習;再來,因為法律考科一半的分數是選擇題,只會考條文內容而不會考學說實務的爭議,因此我將唸法律科目的時間都花在記憶保險法與海商法條文上。最後,由於金錢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某些科目在市面上找不到教科書,因此我在準備考試時也上網找到了已經通過這項考試的前輩當我的家教,幫助我解決非法律考科的問題。
進行SWOT分析時務必保持客觀,結果才有參考價值
SWOT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在渾沌未明的情勢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若是備考過程面對任何重大抉擇,導致我們難以決定時,不妨靜下心使用SWOT分析看看,幫自己理出頭緒。SWOT另一個好處在於,我們在抉擇時需考慮的因素太多,若是不清楚地寫下來會變得難以思考,而SWOT分析除了能強迫我們理出各種因素外,也能夠幫助我們用較超然的角度去評估這些因素。但切記,在考量、選擇各項因素的時候務必要保持客觀,以免摻入太多主觀的評價(例如,因為準備了很久而陷入沉沒成本 的迷思,或是因為身邊很多人上榜就以為很容易)使得最後結果失去了參考價值!
目標SMART法則
運用SMART原則,讓目標管理更容易
每次回頭看年初立下的新目標時,是不是常發現,最後達成的比率實在很低呢?其實除了執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意志力,或是其他環境因素外,設立目標時,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讓目標的達成率大幅提高喔!比方說,可以參考所謂的「SMART」原則,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是下列五個字的字首,也就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sult-Oriented(成果導向的)、Timely(有時效性的)。
S原則—具體
S原則,指的是在目標的設定上應該盡量清楚、具體。若是目標過於抽象或是模糊,我們的大腦便不容易對目標產生深刻的印象,之後想要執行也會產生困難。例如,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將目標僅僅設立為「加強英文」是不夠的,究竟是想要加強什麼部分,需要加強到什麼程度呢?這些在設立目標時都應該加以具體化,可能是將「加強英文」這種抽象概念化為「將字彙量提升到中級英檢的程度」這樣具體的目標,相較於空泛的「加強英文」,愈具體的目標就愈能夠幫助我們更順利地落實它。最後,由於金錢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某些科目在市面上找不到教科書,因此我在準備考試時也上網找到了已經通過這項考試的前輩當我的家教,幫助我解決非法律考科的問題。
進行SWOT分析時務必保持客觀,結果才有參考價值
SWOT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在渾沌未明的情勢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若是備考過程面對任何重大抉擇,導致我們難以決定時,不妨靜下心使用SWOT分析看看,幫自己理出頭緒。SWOT另一個好處在於,我們在抉擇時需考慮的因素太多,若是不清楚地寫下來會變得難以思考,而SWOT分析除了能強迫我們理出各種因素外,也能夠幫助我們用較超然的角度去評估這些因素。但切記,在考量、選擇各項因素的時候務必要保持客觀,以免摻入太多主觀的評價(例如,因為準備了很久而陷入沉沒成本 的迷思,或是因為身邊很多人上榜就以為很容易)使得最後結果失去了參考價值!
目標SMART法則
運用SMART原則,讓目標管理更容易
每次回頭看年初立下的新目標時,是不是常發現,最後達成的比率實在很低呢?其實除了執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意志力,或是其他環境因素外,設立目標時,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讓目標的達成率大幅提高喔!比方說,可以參考所謂的「SMART」原則,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是下列五個字的字首,也就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sult-Oriented(成果導向的)、Timely(有時效性的)。
S原則—具體
S原則,指的是在目標的設定上應該盡量清楚、具體。若是目標過於抽象或是模糊,我們的大腦便不容易對目標產生深刻的印象,之後想要執行也會產生困難。例如,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將目標僅僅設立為「加強英文」是不夠的,究竟是想要加強什麼部分,需要加強到什麼程度呢?這些在設立目標時都應該加以具體化,可能是將「加強英文」這種抽象概念化為「將字彙量提升到中級英檢的程度」這樣具體的目標,相較於空泛的「加強英文」,愈具體的目標就愈能夠幫助我們更順利地落實它。
M原則—可測量
M原則,指的是目標必須是可測量的,如此才能便於檢視目標的進度、效率、成果。同樣以提升英文程度為例,若僅是設立「將字彙量提升到高中生的程度」、「能夠流暢閱讀時代雜誌」這樣的目標,我們仍然會有難以確認是否達成目標的疑慮。此時,可以將其改成「提升字彙數量到5000字」、「閱讀1000字左右的文章時生字不超過20個」、「作7000字程度字彙測驗時答對率高過八成」……等能夠由自己或他人加以測量的目標。
其中,以成果的「量」作為測量目標,又會比「質」來得好,總之,愈客觀的目標愈容易測量,抓住這個原則就沒錯了。
A原則—可實現
A原則,指的是目標必須符合所有情勢,不能設立過於好高騖遠的目標,例如自身英文程度僅有初級,準備時間僅有一個月,就不能設立想要通過高級英檢這樣的目標。在設立目標時,應綜合考量自身能力、可以運用的時間、外部能夠幫忙的資源等因素,設立確實可以達成的目標。當然目標的水準也不能是一蹴可幾的程度,否則就失去努力的必要性了。
R原則—成果導向
R原則,指的是目標設立應該注重於達成成果。以我自身經驗為例,我想把英文與日文學習好,若只計算花了多少小時在學習上,雖然可以客觀計算,卻無法區分同樣時間內效率的高低。因此,當初我在設立個別的目標時就是以「取得多益金色證書」、「通過日檢一級」為目標。藉由通過考試與否這種成果,可以有效地督促自己完成目標。
老實說,筆者認為督促自己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考試了。所以,當我發現自己對保險有興趣時,就立刻報名保險經紀人的考試,而以通過壽險及產險經紀人這種明確的成果為目標,的確也讓我在短時間內通過了考試。
順道一提,在日本,有各式各樣想像不到的考試跟檢定,而以「考試是最好的學習成果檢驗器」為口號的學習專家,也是所在多有。
T原則—時間限制
T原則,指的是完成目標應該要加上時間的限制,古人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人都有惰性,若是沒有時間的壓力,恐怕任何目標都無法完成,甚至用哲學一點的說法,正是因為人生的長度有限,人類才有動機去完成各式各樣的成就。另外,我們的大腦對於過長或是不確定的期限都會產生抗拒,因為如果難以從當下看到成果,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傾向認為努力將會是白費的。當然,設立時間限制時也應注意配合我們實際的能力,以免定出了不可能達成的時間限制,從這點來看SMART原則各項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如何擬定考試計畫
誠實列出自己到考前能運用的時間,根據每個考科的情形安排考試計畫
在擬定考試讀書計畫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坦然面對現實。自己究竟有多少教材需要念或是多少課程要修習,以及還剩下多少時間去投入。
我認為在安排讀書計畫時,時間要用小時為單位才足夠精確。首先要計算自己從現在開始到考試前到底有多少個小時可以用來念書,接著再根據每個考科的情形,像是考題難度、自身程度等條件,估算應該如何利用手邊的時間。
這會帶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若要能通過考試,究竟需要念多少才算足夠?但這個問題牽涉到太多因素,永遠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同,所以有些人可能花了很長的時間卻無緣上榜,有些人可能只是蜻蜓點水般準備一下就金榜題名了。
以我自己準備律師考試所做的紀錄,從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始準備,到一年後畢業考上,總共花了約1100個小時,但因為已經接觸了大學整整三年的法律科目,所以也不能直接斷言只要花費1100個小時就會上榜。
在此,筆者提供自己的經驗:若該科目有針對「無基礎者」的補習班課程,那麼將補習班課程時數乘以2至3倍,大約就是「從零開始」至足以大致掌握該門科目的所需時間。例如「民法」這門科目在公職補習班大約是120小時,那設定240~360小時作為學習時數,便算是合理的。
檢驗是否已掌握一個科目,選擇題與申論題各有不同方式
無論我念了多少書,最終到了考場,還是要把每日輸入大腦的成果轉輸出到考卷上,因此,用模擬作答的方式來檢驗備考狀況,是非常直觀且有效率的方法。以選擇題來說,直接就考古題作答計分,檢驗有沒有符合及格標準即可,愈多年份的考題及格,自然實戰時的把握越大;但以申論題來說,倒是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我認為,申論題型若可做到10年內的考古題,都能在看完題目後5分鐘內想出正確的作答方向,並完整擬出答題大綱的話,代表這一科就已經很穩固了。如果該科目的考古題因為已經太熟悉,而失去鑑別度時(換個角度想,代表你已經根基紮的很深了),可以改用補習班、出版社的模擬試題,或是其他考試中相同科目的考古題來檢驗。要注意的是,若是太過冷僻的題目,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完整作答,大家還記得八十/二十法則嗎?掌握多數重複的題目就可以成為少數的上榜者了。
根據不同因素分配好各科的預設時間後,還需要持續追蹤並修正
若以國家考試的高考三級法制為例,其內含八門考科,預計用1000小時準備,則平均每科分配125小時:但實際分配時,必須一併考量各科的份量、對自己本身的難易度、考題給分是否大方等因素,而作不同考量。如國文這科無論準備時間多寡,分數與其他考生的差距仍不明顯,其分配時間便可降低;而法學知識因與其他法律科目的準備部分重疊,故時數也可降低。
每科實際花費的時間與一開始的預期當然會有差距。在選定專用於研讀的那一本書之後,便應該開始測量自己閱讀該本書的速度,綜合一開始預留的時間數、書本的頁數與唸書的速度,就可以更精確的預估自己所需要的時數。當然,如果執行後發現差距跟預期相差太大,就該檢討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同時也要持續按照實際進度重新調整、分配。另外,要注意每個科目應該至少都預留二次「計時完整模擬考試」的時間,很多應考時會發生的狀況,一定要親自演練過才能發現。
準備考試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後天的刻意練習
大家可能會認為若是一個人書念得好,考試考高分,一定是很聰明的人吧?如果不是天生具有某種資質的人,大概一輩子就考不了高分了,就像我們不能讓烏龜飛行一樣。其實這只是一種迷思,大家應該都有碰過,有些平常感覺不特別聰明的同學,考試時卻都能考高分;相反的,有些同學雖然每天都埋頭K書,但是考試成績卻往往不如人意,其中的癥結就在於「念懂書並考高分」與個人天生的智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完全是可以靠後天學習得來的。
一般人把念書考試當成跟吃飯睡覺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會認字會閱讀就行了,沒有必要刻意練習。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我認為念書考試比較像是騎腳踏車或是游泳,不是本能而是技能,技能就必須特別加以練習,否則便像是游泳不會換氣、騎腳踏車不會轉彎,最後根本無法達成原本的目標。
長久以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出生時大腦的構造就已經固定了,是否聰明、有哪方面的天賦,皆難以靠後天改變。但是,近幾年研究大腦的學者逐漸發覺,大腦的適應力遠超出人類想像,這不啻意味著你我皆有機會發揮大腦的潛能。最特別的是,通過反覆的練習刺激,大腦會以各種方式重新組成神經元,來回應各類型的刺激。也就是說,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結可以被強化,甚至可能長出新的神經元,只要刺激方式正確,念書考試只會愈來愈順手。
想要在任何領域有所成果,我們應該,也只能經由反覆的練習來達成,許多書籍會強調「刻意練習」的概念就是如此。
時間與效率缺一不可,投入時間×執行效率=產出成果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電玩遊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電玩競賽逐漸成為了一種正式的體育競賽項目,為了能夠在比賽中勝出,選手們必須研究如何在遊戲進行中對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分配,甚至要以每秒為單位不停測試改進;硬體設備也必須以最優化、最能配合選手使用習慣為考量採購。如果電玩遊戲都需要講究方法,那對於念書考試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研究學習其中的「秘笈」呢?這些秘笈就是所謂念書備考的「效率」,光砸下大量的時間念書備考是不夠的,如果不得其法,得到的成果還是會慘不忍睹。雖然人們常用「勤能補拙」來安慰投入許多時間卻遭遇失敗的考生,但我覺得在念書考試的世界裡,效率與時間兩者是缺一不可的,執行的效率與投入的時間兩者相乘,就是你念書的成果,而且不光是念書效率,就連時間都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加,例如從生活中找出零碎的時間來加以運用,這部分我們在後面會再詳細說明。
善用八十/二十法則,用最少的力氣做最多的事情
現實的世界裡,付出與收穫常常不是對等的。關於這點,科學家歸納出所謂的八十/二十法則,又稱為帕雷托法則,意思是說,大部分的成果或產出,是來自於少部分的努力或投入。例如,一間律師事務所百分之八十的收入並不是來自於百分之八十的多數客戶,反而是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少數客戶,原本看似微小的因素最後卻能在系統中佔據優勢。
因此,在考試時,百分之八十的題目,往往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教材內容。若能辨識出考試資訊中的關鍵少數,我們就可以用相對較少的時間吸收更多的重點,獲得更高的分數。但八十/二十法則並非僅是教導我們偷機取巧去抄捷徑,而是提醒我們學習是一個不停優化的過程,去蕪存菁就是我們需奉行的策略。所以念書考試絕對不是「皓首窮經」、「懸梁刺股」這般一味埋頭苦幹,就可以脫穎而出的。隨著學習經驗的增加,我們也會越來越擅長理出頭緒,好的複習筆記一定是越整理篇幅愈少、愈精煉,這正是我們追尋那百分之二十的過程。
SWOT分析
SWOT分析是用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面向來分析目標,幫助我們做決定
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面臨事關重大的決策,像是應該去哪家補習班、到底要報考什麼考科、買哪些參考書等等。做決策時,因為考量的因素很多,我們常常會陷入猶豫,總覺得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很好。筆者在這小節要與大家分享一個科學化的決策方法,也就是「SWOT分析」。雖然,人類的行為、意圖與決策並無法單純用公式計算,但透過客觀分析,仍能優化你的選擇。
S指的是Strength,代表你的優勢。
W指的是Weakness,代表你的劣勢。
O指的是Opportunity,代表成功的機會。
T指的是Threat,代表你的潛在威脅。從定義上看來,我們立刻發現S跟W是本身內部的條件,而O跟T則是外部環境的條件,因此SWOT分析看似簡單,但在結構上卻已將內外的因素一併考量進去了。
在這邊舉筆者自己的經驗為例:
我在2015年的時候曾猶豫過是否報考「海事保險公證人」。一開始的動機只是因為讀研究所做了相關的報告,覺得這個證照很神祕,但是為了評估可行性,我進一步研究了「海事保險公證人」的應考科目,發現共有「海商法」、「保險法」、「海事查勘鑑定」、「海事英文」四項,其中的法律科目在律師考試已經唸過,其餘兩科則是完全沒有接觸,而眼看準備時間大約只有三個月,還必須一邊上班。於是我便就「是否應該應考」作出SWOT分析。
用SWOT分析決定報考「海事保險公證人」,最後高分成為全國唯一錄取者
最後我的「海事保險公證人」順利錄取,而且是當年全國唯一的錄取者,意外成了人生中的一項成就。當初所做的SWOT分析如下:
S
海商法與保險法律師考試準備過(+2)
學習速度很快(+1)
具有聘請家教的經濟基礎(+1)
W
對於非法律科目完全無基礎(-2)
沒有非考不可,容易失去耐心(-1)
O
考試只需六十分及格就好(+1)
前幾年的錄取率都非常高(+1)
法律科目的考題有一半是選擇題(+1)
考題重複性高(+2)
T
非法律考科沒有教科書(-1)
準備考試的時間過短(-1)
偶而會有錄取率爆低的情形(-1)
若有加班會壓縮念書時間(-1)
當我把值得考慮的條件列出來後,就可以開始綜合比較。為了能夠較為客觀地分析,我預計將每一項正負條件加總後再觀察分數是正或負,以此決定是否參加這項考試,但比較重要的因素會給予較多的權重。最後的分數是正2分,因此決定報考。
在決定報考之後,剛剛列出的各項條件也可以繼續幫我們思考,如何利用手邊資源去面對環境,並完成目標。例如,我的法律科目既然已經有一定的基礎,那多數時間便可以放在非法律科目上;又因為考題的重複性高,因此我自行列印了近10年的考題來練習;再來,因為法律考科一半的分數是選擇題,只會考條文內容而不會考學說實務的爭議,因此我將唸法律科目的時間都花在記憶保險法與海商法條文上。最後,由於金錢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某些科目在市面上找不到教科書,因此我在準備考試時也上網找到了已經通過這項考試的前輩當我的家教,幫助我解決非法律考科的問題。
進行SWOT分析時務必保持客觀,結果才有參考價值
SWOT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在渾沌未明的情勢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若是備考過程面對任何重大抉擇,導致我們難以決定時,不妨靜下心使用SWOT分析看看,幫自己理出頭緒。SWOT另一個好處在於,我們在抉擇時需考慮的因素太多,若是不清楚地寫下來會變得難以思考,而SWOT分析除了能強迫我們理出各種因素外,也能夠幫助我們用較超然的角度去評估這些因素。但切記,在考量、選擇各項因素的時候務必要保持客觀,以免摻入太多主觀的評價(例如,因為準備了很久而陷入沉沒成本 的迷思,或是因為身邊很多人上榜就以為很容易)使得最後結果失去了參考價值!
目標SMART法則
運用SMART原則,讓目標管理更容易
每次回頭看年初立下的新目標時,是不是常發現,最後達成的比率實在很低呢?其實除了執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意志力,或是其他環境因素外,設立目標時,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讓目標的達成率大幅提高喔!比方說,可以參考所謂的「SMART」原則,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是下列五個字的字首,也就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sult-Oriented(成果導向的)、Timely(有時效性的)。
S原則—具體
S原則,指的是在目標的設定上應該盡量清楚、具體。若是目標過於抽象或是模糊,我們的大腦便不容易對目標產生深刻的印象,之後想要執行也會產生困難。例如,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將目標僅僅設立為「加強英文」是不夠的,究竟是想要加強什麼部分,需要加強到什麼程度呢?這些在設立目標時都應該加以具體化,可能是將「加強英文」這種抽象概念化為「將字彙量提升到中級英檢的程度」這樣具體的目標,相較於空泛的「加強英文」,愈具體的目標就愈能夠幫助我們更順利地落實它。最後,由於金錢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某些科目在市面上找不到教科書,因此我在準備考試時也上網找到了已經通過這項考試的前輩當我的家教,幫助我解決非法律考科的問題。
進行SWOT分析時務必保持客觀,結果才有參考價值
SWOT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在渾沌未明的情勢中做出正確的決策,若是備考過程面對任何重大抉擇,導致我們難以決定時,不妨靜下心使用SWOT分析看看,幫自己理出頭緒。SWOT另一個好處在於,我們在抉擇時需考慮的因素太多,若是不清楚地寫下來會變得難以思考,而SWOT分析除了能強迫我們理出各種因素外,也能夠幫助我們用較超然的角度去評估這些因素。但切記,在考量、選擇各項因素的時候務必要保持客觀,以免摻入太多主觀的評價(例如,因為準備了很久而陷入沉沒成本 的迷思,或是因為身邊很多人上榜就以為很容易)使得最後結果失去了參考價值!
目標SMART法則
運用SMART原則,讓目標管理更容易
每次回頭看年初立下的新目標時,是不是常發現,最後達成的比率實在很低呢?其實除了執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意志力,或是其他環境因素外,設立目標時,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讓目標的達成率大幅提高喔!比方說,可以參考所謂的「SMART」原則,這五個英文字母分別是下列五個字的字首,也就是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達成的)、Result-Oriented(成果導向的)、Timely(有時效性的)。
S原則—具體
S原則,指的是在目標的設定上應該盡量清楚、具體。若是目標過於抽象或是模糊,我們的大腦便不容易對目標產生深刻的印象,之後想要執行也會產生困難。例如,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英文程度,將目標僅僅設立為「加強英文」是不夠的,究竟是想要加強什麼部分,需要加強到什麼程度呢?這些在設立目標時都應該加以具體化,可能是將「加強英文」這種抽象概念化為「將字彙量提升到中級英檢的程度」這樣具體的目標,相較於空泛的「加強英文」,愈具體的目標就愈能夠幫助我們更順利地落實它。
M原則—可測量
M原則,指的是目標必須是可測量的,如此才能便於檢視目標的進度、效率、成果。同樣以提升英文程度為例,若僅是設立「將字彙量提升到高中生的程度」、「能夠流暢閱讀時代雜誌」這樣的目標,我們仍然會有難以確認是否達成目標的疑慮。此時,可以將其改成「提升字彙數量到5000字」、「閱讀1000字左右的文章時生字不超過20個」、「作7000字程度字彙測驗時答對率高過八成」……等能夠由自己或他人加以測量的目標。
其中,以成果的「量」作為測量目標,又會比「質」來得好,總之,愈客觀的目標愈容易測量,抓住這個原則就沒錯了。
A原則—可實現
A原則,指的是目標必須符合所有情勢,不能設立過於好高騖遠的目標,例如自身英文程度僅有初級,準備時間僅有一個月,就不能設立想要通過高級英檢這樣的目標。在設立目標時,應綜合考量自身能力、可以運用的時間、外部能夠幫忙的資源等因素,設立確實可以達成的目標。當然目標的水準也不能是一蹴可幾的程度,否則就失去努力的必要性了。
R原則—成果導向
R原則,指的是目標設立應該注重於達成成果。以我自身經驗為例,我想把英文與日文學習好,若只計算花了多少小時在學習上,雖然可以客觀計算,卻無法區分同樣時間內效率的高低。因此,當初我在設立個別的目標時就是以「取得多益金色證書」、「通過日檢一級」為目標。藉由通過考試與否這種成果,可以有效地督促自己完成目標。
老實說,筆者認為督促自己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考試了。所以,當我發現自己對保險有興趣時,就立刻報名保險經紀人的考試,而以通過壽險及產險經紀人這種明確的成果為目標,的確也讓我在短時間內通過了考試。
順道一提,在日本,有各式各樣想像不到的考試跟檢定,而以「考試是最好的學習成果檢驗器」為口號的學習專家,也是所在多有。
T原則—時間限制
T原則,指的是完成目標應該要加上時間的限制,古人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人都有惰性,若是沒有時間的壓力,恐怕任何目標都無法完成,甚至用哲學一點的說法,正是因為人生的長度有限,人類才有動機去完成各式各樣的成就。另外,我們的大腦對於過長或是不確定的期限都會產生抗拒,因為如果難以從當下看到成果,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傾向認為努力將會是白費的。當然,設立時間限制時也應注意配合我們實際的能力,以免定出了不可能達成的時間限制,從這點來看SMART原則各項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如何擬定考試計畫
誠實列出自己到考前能運用的時間,根據每個考科的情形安排考試計畫
在擬定考試讀書計畫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坦然面對現實。自己究竟有多少教材需要念或是多少課程要修習,以及還剩下多少時間去投入。
我認為在安排讀書計畫時,時間要用小時為單位才足夠精確。首先要計算自己從現在開始到考試前到底有多少個小時可以用來念書,接著再根據每個考科的情形,像是考題難度、自身程度等條件,估算應該如何利用手邊的時間。
這會帶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若要能通過考試,究竟需要念多少才算足夠?但這個問題牽涉到太多因素,永遠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同,所以有些人可能花了很長的時間卻無緣上榜,有些人可能只是蜻蜓點水般準備一下就金榜題名了。
以我自己準備律師考試所做的紀錄,從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始準備,到一年後畢業考上,總共花了約1100個小時,但因為已經接觸了大學整整三年的法律科目,所以也不能直接斷言只要花費1100個小時就會上榜。
在此,筆者提供自己的經驗:若該科目有針對「無基礎者」的補習班課程,那麼將補習班課程時數乘以2至3倍,大約就是「從零開始」至足以大致掌握該門科目的所需時間。例如「民法」這門科目在公職補習班大約是120小時,那設定240~360小時作為學習時數,便算是合理的。
檢驗是否已掌握一個科目,選擇題與申論題各有不同方式
無論我念了多少書,最終到了考場,還是要把每日輸入大腦的成果轉輸出到考卷上,因此,用模擬作答的方式來檢驗備考狀況,是非常直觀且有效率的方法。以選擇題來說,直接就考古題作答計分,檢驗有沒有符合及格標準即可,愈多年份的考題及格,自然實戰時的把握越大;但以申論題來說,倒是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我認為,申論題型若可做到10年內的考古題,都能在看完題目後5分鐘內想出正確的作答方向,並完整擬出答題大綱的話,代表這一科就已經很穩固了。如果該科目的考古題因為已經太熟悉,而失去鑑別度時(換個角度想,代表你已經根基紮的很深了),可以改用補習班、出版社的模擬試題,或是其他考試中相同科目的考古題來檢驗。要注意的是,若是太過冷僻的題目,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完整作答,大家還記得八十/二十法則嗎?掌握多數重複的題目就可以成為少數的上榜者了。
根據不同因素分配好各科的預設時間後,還需要持續追蹤並修正
若以國家考試的高考三級法制為例,其內含八門考科,預計用1000小時準備,則平均每科分配125小時:但實際分配時,必須一併考量各科的份量、對自己本身的難易度、考題給分是否大方等因素,而作不同考量。如國文這科無論準備時間多寡,分數與其他考生的差距仍不明顯,其分配時間便可降低;而法學知識因與其他法律科目的準備部分重疊,故時數也可降低。
每科實際花費的時間與一開始的預期當然會有差距。在選定專用於研讀的那一本書之後,便應該開始測量自己閱讀該本書的速度,綜合一開始預留的時間數、書本的頁數與唸書的速度,就可以更精確的預估自己所需要的時數。當然,如果執行後發現差距跟預期相差太大,就該檢討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同時也要持續按照實際進度重新調整、分配。另外,要注意每個科目應該至少都預留二次「計時完整模擬考試」的時間,很多應考時會發生的狀況,一定要親自演練過才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