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專家談「問題孩子」

「問題孩子」的根源在哪裡?

拒學、任性、說謊、膽怯、暴力傾向、成績下降、網路成癮……孩子身上出現的這些問題行為,令許多家長傷透腦筋。心理學專家指出未成年人出現異常狀態,根源往往在家庭,因此既要教育孩子,也要教育父母,進行系統性的「家庭治療」。

有位教育專家分析,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對孩子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往往帶著家庭的影子。因此,孩子出了問題,家庭因素不可忽視,家長千萬不能只責怪孩子,而要主動尋找原因,承擔起一定的責任。

許多家長對待「不成器」的孩子,要麼冷嘲熱諷、拳腳交加;要麼失去信心、放任自流。這種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是很不負責任的。實際上,「問題孩子」往往出自「問題家庭」,健康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據相關研究調查,造成孩子「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父母關係不和,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父母權威喪失、孩子缺乏溫暖和安全感;對待孩子簡單粗暴,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造成孩子孤僻、憂鬱;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不良的行為習慣容易「傳染」給孩子;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不堪重負;父母及祖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不一致,導致孩子無所適從。

一般的心理諮商和治療往往只是針對個體,缺乏對家庭和團體因素的考慮。「家庭治療」的關鍵是在整個家庭的參與下改善內部的人際關係,促進家庭成員相互了解和溝通,讓「問題孩子」重新回到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中。

「問題孩子」真的有「問題」嗎?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或者表現得任性,或者表現得懶惰,或者表現得自私,或者表現得暴躁不安,或者表現出某種只有成人才有的陰暗心理……等等。現在教育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這些孩子為「問題孩子」。

由於各種心理壓力和創傷,這些孩子不是變成自卑憂鬱型的,就是變成暴躁型的。這些孩子是不幸的,他們的心中所缺少的就是一種信心!我們很難用同一種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孩子,可是,社會並沒有對那些行為不同於常人的孩子敞開大門。他們受到了非議,受到了冷落,然而作為一個孩子,他相對而言是個弱者,是更需要受到保護的。

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使這些所謂的「問題孩子」擺脫惡夢的糾纏,使他們重新找回自我,重新找回自信,找到學習的快樂呢?專家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營造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比如:和孩子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孩子有更多的發言機會,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老師應做到凡事一定講道理,而不是只有罵,要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並與孩子交朋友。

(2)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對孩子說你這樣不行、那樣不行,不要盲目地給孩子制定目標。要真誠地稱讚孩子的優點,實事求是地評價孩子的才能。當一個孩子有了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做出一個決定,他就有了自己的獨立感和尊嚴感,就不再膽小畏懼,而是敢做敢當了。

(3)真正將他們當作孩子

孩子的心靈世界是靠人格尊嚴支撐的,而在高壓之下,一個孩子永遠無法產生被尊重的感覺,他們自身被尊重的這種需求和欲望就永遠得不到滿足。老師應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互相愛護、互相關心的團體中。

其實,「問題孩子」並不是有「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首先要尊重他們,給他們一種信任感。孩子的自信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主動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往好的方向發展。

正確對待「問題孩子」

有些孩子不僅平時「問題」較多,上課時也出現不認真聽、小動作多、做作業丟三落四等問題,父母師長為此可謂傷透了腦筋!試想,孩子情感失控、心理失調、行為失常,哪個家長會不擔心?然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什麼呢?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愉悅、舒展的心情往往會產生理解、接納與合作的行為取向,而憂鬱、緊張的心情,又多產生封閉、排斥、自以為是的行為態度。所以,父母或師長平時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他們排解內心深處,陰鬱、沮喪、哀怨等情感障礙。首先,分析孩子出錯的原因,主動關心,不放縱也不施加暴力,要掌握「火候」,以理服人,指出其可能出現的後果及相關的危害性,並讓孩子自己提出改過、補救的措施。

其次,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有些可能是由汙染的空氣或食物慢性中毒引起的。如汽車廢氣、含鉛量高的膨化食品等;也有些可能平時對父母師長及社會的行為「偏向」憤憤不平,如希望父母師長不要長時間冷落自己。因此,身為家長必須找出原因,多為「問題孩子」提供一些進取的機會和可能。其實,「頑皮」、「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最富創造力的,只要我們用滿腔的熱情去教育感化他們,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期的。

再次,對於有冒險心理、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包括沉迷網咖、接觸毒品者等)一方面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另一方面,也不能揮舞「棍子」,亂潑「冷水」。一般需以冷靜的態度,商討、理論的方法,曉之以理,也可以透過身邊的案例讓孩子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同時應設法安排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來幫助孩子消解心中的「壓抑感」和「孤獨感」,讓孩子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出問題的機率是非常低的,家長平時可鼓勵孩子帶著問題找書讀,並有計劃地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大眾科學書刊和人物傳記故事,讓孩子從中得到一些教科書裡,「讀、寫、背」所難以獲得的感悟與啟發。

家庭因素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問題孩子」是遺傳、社會、家庭、學校及個體的偶然經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則具有特殊的意義。家庭環境對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是以一種多因素、多方面的複雜方式來實現的。以下幾方面是影響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因素。(1)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在家庭人口結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結構的健全完整程度。有人曾對1,095名中小學生的家庭結構與其心理健康的關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生活在不完整家庭(由於死亡、離婚等原因而造成的雙親一方或雙方不在的家庭)裡的中小學生,有心理健康問題者所占的百分比為13.8%,而完整家庭中有問題孩子所占百分比只有0.2%,充分說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近年來的一些關於離婚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證實,由於父母離異,使子女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經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反社會行為,這主要是因為破裂的家庭結構給孩子帶來了過分緊張的生活氣氛和感情衝突,家庭缺乏溫暖和關懷,致使他們失去了生活目標,於是在思想觀念、情感、行為、性格等方面出現動盪,易於偏向不良的方向發展。因此,動員各種力量穩定家庭結構,對於保證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家庭氛圍

所謂氛圍,就是指人所處的環境氣氛和情調,它是在某一環境中的人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過程中產生的某種心理情緒和環境氣氛。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使孩子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遜、合群、求知、好奇;相反的,不良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孩子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無禮、任性。因為兒童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為最親近、最直接的模仿和認知對象,並以模仿式的學習來感受事物、熟悉環境、發展自己的習慣行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勢(mental set)和性格特徵,然後在以後與社會環境的接觸當中,就開始以長期在家庭氣氛中薰陶出來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徵、習慣行為,來判斷自己在家庭之外世界的適合與不適合,在現代大多數核心家庭中,由父母間形成的家庭人際關係和由父母與孩子之間構成的家庭教育關係(如:育人態度與方式方法等)所支配的家庭氣氛,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往往父母的眼神、語言交流、行為舉止、性格表現、作風習慣和對兒童的態度,都會無形地給兒童心理極大的刺激和啟示,並在其適應過程中,形成他們自己心理和性格上的特徵。因此,家庭生活品質的好壞是兒童心理健康水準的重要相關因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