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字也寫不出來?>>>可能是閱讀困難
說到「符號」,我不知不覺想起阿雅,一個可愛的原民小女孩。第一次見到阿雅,是在東部山區的一個部落,帶著靦腆的笑容,躲在許老師的身後。那一年我們學校的社團服務隊,來到這個不算太「偏遠」的小村莊,許老師是這所小學的教務主任,總是很貼心地照顧我們這群北台灣的大學生們,生怕我們不適應當地的生活。而經常跟在許老師身後的阿雅,則是他班上的孩子,爸媽在北部上班,留下她跟弟弟兩人,與阿公阿媽相依為命。只要不忙,許老師賢伉儷都會留下阿雅在學校旁邊的宿舍吃晚餐,做完學校作業後,再送她回家。
當許老師得知我是兒童神經科醫師,立刻露出殷切的表情說:「翁醫師,阿雅現在三年級了,其實她蠻熱愛學習的,也不是一個好動的孩子。但是,我從低年級開始觀察她,她學習上面一直有狀況,總是學不會,特別是國語跟數學的部分,您看看,是不是智商有問題呢?需不需要檢查一下?」
你不會寫自己的名字?
那幾天我稍稍觀察了她,事實上,阿雅並不太像是有智能障礙的孩子。首先,我見她跟我們社團的大孩子們相處融洽,除了第一天稍微怕生,很快地就跟著他們忙上忙下。其次,阿雅除了愛當小幫手,手也相當巧,我們進行育樂營的第二天,她就拿來一堆繡上原住民圖騰的小包,送給營隊的大姊姊們。起初大家還以為是她阿媽的手工藝品,後來才知道,竟然都是阿雅親手編織的。正如許老師所說,她似乎學習狀況不佳,自己的名字想了許久,寫出來還是常常有錯字,發生在這麼貼心的女孩身上,也難怪許老師憂心不已。
那一次我手邊正好攜帶著簡易的符號卡片,因此我跟阿雅玩起了一些辨識符號的遊戲。如我所料,阿雅在國字的「部件」或「部首」以及英文或數字的「符號」辨識方面,都顯示出明顯的困難,是典型的閱讀困難。我將我的發現告訴了許老師,他才恍然大悟,難怪阿雅很不喜歡寫語文作業。由於這個閱讀困難,讓她對國語失去信心,一點都沒有成就感。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這樣說:
從最小的符號開始練習,改善閱讀困難
中文字是符號,部首也是符號,符號可以由更小的符號構成,最後的單位就是那一撇一捺。我們從孩提時代的仿畫開始,學著大人一筆一劃勾勒這個世界。不妨想像揣摩這群閱讀困難的孩子,就是在筆劃中堆疊出部首或是部件時,產生了無法精準學習的困擾。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做:
1. 讓孩子們重新認識部首/部件,尤其是幫助孩子理解「部首/部件」最初六書的意義。
2. 蒐集並同時學習相同部首/部件的生字,加深孩子們對其的敏銳度。
3. 藉由部首/部件的抽換遊戲,讓孩子逐步了解部首/部件即文字的靈魂關鍵。
特別在此推薦一本書:李雪娥老師的《有生命的漢字》,在這本書中,雪娥老師利用了她所開發的「部首/部件教學法」。無論是父母或是第一線的特教老師,都能快速掌握部首/部件的涵意精髓,雪娥老師也不定期開班授課並分享教學經驗。
▉小孩也會「手眼不協調」?>>>可能是書寫困難②
有次幫忙我家孩子國小的交通安全導護,離去前,我向其中一位小隊長致意,沒想到他卻叫住我。
「翁醫師,我是小凱的爸爸啦!你認得出我嗎?」
小凱?我的小病友不太多,但要一時調出所有的資料,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您貴人多忘事啦!就是那個喜歡玩扯鈴的小凱,我們上次還帶著扯鈴到你診間的,不知道您的孩子也在這間國小啊!」
玩扯鈴的小凱?這樣說我就有印象了。猶記得小凱第一次來,背著一個斜背包,爸爸就說他離不開這個扯鈴,走到哪背到哪,只要有空就會拿出來耍弄。小凱那時已是三年級的孩子,從一年級下學期就加入學校的扯鈴隊!口罩下的小凱爸爸,加上導護志工的制服,我實在無法一眼認出他。
「真是巧啊!原來小凱參加的就是這裡的扯鈴隊,那很厲害耶!」
爸爸點點頭,「但是訓練很嚴格的,我本來以為這是個興趣罷了,沒想到他們幾乎天天練習。小凱的表現沒有很穩定,有時候教練認為他學得太慢,要他多多把握時間練習,所以他才到哪裡都背著扯鈴包。說實在的,教練曾經找過我,他知道小凱很認真,只是如果正式比賽或演出,他不一定會上場。小凱穩定度總是不夠,我也都尊重教練的決定,只不過會擔心小凱的反應。」
寫字幹麼用刻的?
思索了一陣,在腦海中翻閱小凱的資料庫,的確,小凱是個書寫困難的孩子。第一次遇見小凱,發現他口條很流暢,跟我一問一答的,剎時間我還以為爸爸搞錯了,怎麼會說他有學習上的困擾?直到小凱拿起筆,開始書寫自己的名字時,我發現小凱握著原子筆的手總是像要刻字一般,費盡力氣地去「描繪」筆畫並且很使勁地「烙印」在紙上,寫不到幾個字,就頻頻喊手痠。寫字速度相當緩慢,我跟爸爸聊完好幾件事,小凱才勉強寫完了自己的名字,甚至還回頭跟爸爸抱怨:「爸,你當初應該用國字『一二三』之類的取我的名字,我現在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小凱爸爸特別跟我說明,扯鈴如果都是在繩子上滑行,小凱的表現其實還不錯。很可惜的是,扯鈴最重要的花式都跟拋接有關,只要有拋接動作,小凱的壓力就特別大。他常常自稱是「漏球王」,從小到大傳接球他總是接不著,沒想到來了扯鈴隊,漏接還是如影隨形,這也是教練無法信任他的原因。
我安慰爸爸,「其實我們都看到小凱的努力,爸爸你自己也說,小凱教練覺得他有進步,也願意給他更多的機會。小凱的書寫困難,也同樣根源於手眼協調性,造成小凱雖大致上明白考卷如何作答,卻無法控制書寫的品質與速度。幸好老師們發現這點,特別向教育局申請延長考試時間,否則小凱幾乎不可能完成考試。」
小凱也是書寫困難,但比較偏向所謂的周邊型。若是中樞型的書寫困難,則直接病因是來自於腦內的手寫動作迴路,也就是前文中特別講到,日文裡面假名或是漢字的輸出迴路。而這邊例子所提到的,有關於手眼協調性的部分,非但可能源自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小腦或是基底核等位置,也有可能來自於周邊的肌肉運用不適當,或者是肌肉無法完成正確的動作等。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這樣說:
幾乎球類運動都能促進手眼協調,但是桌球最是優
如果是訓練手眼協調性,除了扯鈴外,優先推薦的反而是桌球!
雖說幾乎球類運動都能達成手眼協調訓練的效果,但是畢竟無論是較大的球或是扯鈴等,一旦漏接即有可能被砸到,桌球相對來說傷害性較低。另一點就是,桌球操作所需的空間較小,不似多數球類運動需要大型的練習場地,桌球只要有球檯,單人亦可練習。且桌球輕,拍面角度會因為手腕的操作而異,練習起來也頗具技巧性。
其實從小正確使用湯匙刀叉,到學齡時期開始使用筷子等,本來就是手部小肌肉的一種練習。父母不是要當「矯正姿勢魔人」,但若孩子明顯無法學會使用這類進食工具,更應確認其成因,或是可就教於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
另外,很多美勞的工具,例如剪刀或者是小男生喜歡的螺絲起子等,都可以嘗試讓孩子在安全性無虞的狀態下操作。當然,普遍可見的小片拼圖或是樂高積木等也是相當好的選擇,既能寓教於樂,也同時完成精細動作訓練。
協調性也不僅涉及精細動作,粗大動作也別忘了,所以還是要讓孩子多些戶外活動。
▉觀察學習四關鍵:記憶
促發孩子的想像與創意
在學習的歷程中,創意有時候是解決問題、加深記憶的重點,例如,操作想像遊戲或活動時,一般無法立刻提高創意,但可以在某程度上提高想像力。
我們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會請孩子們想像,特別是在比較早期引導的過程中,請他們發揮自身的創造力。這時候可以運用所謂的想像遊戲或活動,也就是讓孩子認為,自己身處在一個必須完成的遊戲之中,我們可以給予任務,請孩子們去完成,情境設定或遊戲規則,則可視孩子們的熟悉度以及他們的心智年齡而定。
為何孩子會有這一類的想像模式呢?兒童在早年發展的階段中,執行功能會產生重大改變。執行功能就是指認知控制的能力,包括專注於某個想法、排除其他念頭,或從一個想法轉換到另一個想法的能力等。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形成重要的「象徵能力」,即了解一物可以象徵或代表另一物的能力。
所以我們如果讓孩子自己操作,彷彿身歷其境地去感受到問題所在,會比生硬的課程學習更好。即使孩子們逐漸年長,我們也可利用類比的方式引導。
■ 孩子能用遊戲或類比來解決難題
早期研究如何用類比或是遊戲引導孩子來解決難題時,曾經有個實驗情境是模擬農夫碰到難題,他需要拿置物架頂層的東西,但他不夠高大。研究中請孩子們幫農夫想辦法,在他們嘗試幾次後,會提供如果把乾草堆起來,讓農夫站在上面的解法。當孩子們進入下一個情境,如模擬技工需要拿車庫櫃子上方的東西時,很多孩子就會想像如果把輪胎疊起來,讓技工站在上面,就可以拿放置於很高、伸手拿不到的東西。這群學齡前幼童嘗試找出兩個遊戲情境的類比關係後,並不會把每個情境視作獨立事件。在理想情況下,孩子們學會類比思考後,透過相近例子學習的能力就會提高。
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我想你一定會有的,如同在大學授課,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成為一個唱作俱佳的教授,特別是在較為晦澀或者是抽象的概念時,我可以選擇按照教科書的內容,直接從字面上拆解出課程內文含義,這時我多半都可以清晰看到學生們糾結的表情。
因此,在教授這類的段落時,我比較常使用的方式是舉例說明,利用同學們生活中觸目可及的實例,實際上應用課文中的原理,把整個段落的邏輯思維演示一次,若是其中還能夠穿插幾個笑點,同學們再次看到這個段落,就會不經意地眉開眼笑了。
■ 視覺化可連結圖像與結構
這裡也介紹另一個常用的技巧:視覺化。視覺化教學策略是用外界可見的、清楚有序的視覺表徵呈現資訊。舉例來說,建築師在做初步設計時,有時會先畫出草圖,思考這些草圖可以如何發展,他們雖然是畫出心中所想,但也會從草圖中獲得新的靈感等。
當腦海中有了畫面,人們就能以視覺的方式搜尋資訊,不用毫無頭緒地尋找某個記憶或一不小心就忘記當下在想什麼。視覺化勝過書面文字的一點在於,圖像更能凸顯資訊之間的關係,而且人類的視覺系統會自動為圖像建立結構與連結。
猶記得早年港澳報社初駐點台灣,並發行他們專屬的報刊雜誌時,對於台灣的書報閱讀市場造成多大的衝擊嗎?那時的我正在念大學,每天總是很期待在便利商店的書報架,打開這些港澳新聞社的報紙,裡面皆是滿滿圖文並茂的表格或圖解。這對我們從小在台灣生長的學生們,簡直是一種新奇的體驗。我經常跟同學們分享,那些映入眼簾那些圖表的內容,我總能一字不漏地記下所有細節,彷彿我就是那位播報的記者一般。這就是視覺化的神奇魔力!
更不用說現代的社群媒體,動不動就推出所謂的「懶人包」,已深植民眾的日常生活。「懶人包」往往搭配豐富的圖文,能將原先生硬或是相對不熟悉的領域知識,直接轉化成精要的重點並且方便吸收,這的確也是學習的妙招。
■ 慎用3C才不至於扼殺創意
類比或者是想像遊戲的模式,是把稍微困難的學習負荷,利用「糖衣」一般包裹起來,雖然內在的核心不見得因此就淺顯易懂了,但至少外包裝是令人愉悅的。在這個嶄新的世代之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這樣的應用,尤其是利用所謂的3C現代科技,將困難的文字轉變為可以秒懂的影片,確實也大幅加速我們的學習進程。
然而,這在操作上仍有些要注意的。我們如果使用傳統的想像遊戲或者是類比的操作,孩子們在學習的歷程中,主要想像的素材都來自於生活中的經驗或是天馬行空的創意。可是一旦我們開始習慣現代科技所創造出來的影像或畫面時,這些素材都將是由他人直接「餵養」。
換句話說,這些並非我們原先就已經內建,而是被動傳輸進入我們的認知系統,看起來的確方便許多,卻造成了腦部懈怠!之前說過3C產品必須謹慎使用,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有旺盛且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就必須鼓勵他「自我製成」,而不是隨時仰賴他人的「餵養」。創意的確跟天賦有關聯,但無論是否
有高度創意天分,仍需要持續不斷地練習,才能得到更多,這應該是大腦學習的鐵律之一!
給學不會孩子的學習策略>>
● 遊戲與想像可以有效刺激孩子大腦畫面、加深記憶。
● 鼓勵孩子自己創造,而非仰賴3C的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