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序言

縣民性真的存在嗎?

對於初次見面的人,我們偶爾會自然地問到「你是哪裡人?」雖然沒什麼明確的理由,但不知為何,一旦知道其出身縣,有些事就會變得相當合理。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小小的島國。就算沖繩和北海道的自然環境確實大不相同,但在交通路網如此完備、媒體通訊如此發達的現代,來自哪個縣到底還具有多大意義?想來還真是不可思議。

即使如此,我們一旦知道對方來自哪個縣,感覺似乎就能看出某些以往看不見的東西。

例如光是聽到對方來自東北,就會產生「沈默寡言」、「保守」、「內向」或「很能忍」的印象,而一聽說是九州來的,則會浮現「熱情」、「開朗」、「外向」、「剛健純樸」的感覺。

當然這時心中也會大大地懷疑起「他的性格是否真的就如這些傳統印象?」亦即縣民性這種東西,到底有幾分可信度?

認真想想,這疑問其實就相當於「縣民性是否真實存在?」來自青森縣的人不見得各個都沈默寡言又內向,一定也有人是話多健談而外向活潑的。同樣道理,來自鹿兒島縣的人應該也有陰鬱沈悶的類型才是。所以,用刻板印象來斷定對方性格可說是極其危險。

雖有程度差異,但縣民性確實存在

為了避免誤會,讓我一開始就先講清楚,所謂的縣民性,應該多半都屬於刻板印象。正如前述,東北人被認為陰沈內向,九州人則是熱情開朗,這些都是拜刻板印象所賜。亦即將東北和九州在風土氣候上給人的印象,直接反映到了性格上。

若是以這種印象來解讀其他縣的人們,就會變得只看得見對方性格中的某一部分。一心認為青森縣人都沈默寡言的話,光是聽到初次見面的人來自青森縣,很可能就會擅自斷定「這個人真是沈默寡言啊」。

不過觀察各種統計資料所顯示出的數據,以及只由該地區的人所形成之群體後 ,往往還是會讓人覺得縣民性的的確確是真實存在的。

事實上,幾乎每個縣都確實存在有如最大公約數般的性格特徵。雖然有的縣特徵明顯,有的則是不那麼明確,但多數案例都令人不得不承認它確實存在。

那麼,在這狹小的日本裡,到底為何會產生出不同的縣民性呢?
創造出縣民性的是風土與歷史

說到群馬縣,就會想到「女人當家吹旱風」。姑且不論這是否為其縣民性的真實面貌,我想討論的是風土及歷史與縣民性之間的關聯。

群馬縣(上州)自古以來就是養蠶與紡織業興盛之地,而這有其風土上的理由。該縣的土地絕大部分都是山坡地,在一年中有近乎一半時間吹旱風(乾燥不帶水氣的風)的氣候條件下,想當然只能以耕種旱田為主。但在過去交通沒那麼發達的時代,光種麥子和蔬菜是很難過日子的,必須種些經濟作物或做點家庭手工才行。好在桑樹很適合生長在寒冷的地方,於是便發展出了蓬勃的養蠶與紡織業。

不論養蠶還是織布,都是以女人為主,這導致女性的經濟能力及發言權高漲。

所謂的「女人當家」就是由此而生。換言之,旱風與女人當家兩者密切相關,而這也正是風土對縣民性有很大影響的一個好例子。

若要再舉出一個上州名產,那肯定就是「黑道」了。畢竟這是孕育出國定忠治及大前田英五郎等史上知名俠客的地區。

上州過去是有中仙道及三國街道等通過的交通要地,宿場(譯註:相當於古代的驛站或現代的高速公路休息站、服務區,供往來的旅人暫時休息、住宿)發達,旅人群聚。由於賺錢營生之事主要交給女人,所以男人往往好玩成性。賭博一旦盛行,黑道就多了起來。

時至今日,群馬縣仍存在許多賭博場所,也是全日本數一數二的柏青哥王國。看來由一地風土歷經長年歲月所培育出的縣民性,可不是那麼容易就消失的。

恨意百年不忘的縣民性

前面說過,是各地的風土與歷史創造出了縣民性,而這裡的歷史,通常是指明治時代以前,亦即至藩政時代為止的歷史。其中福島縣的會津地方可算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就如大家常說的,福島縣可分成三大區域—臨太平洋的「濱通」、有新幹線等通過的「中通」,以及「會津盆地」。

說到會津,就會想到白虎隊,那是個因明治維新而嚐盡了辛酸的地區。敗給薩摩、長州聯合軍後倖存的會津藩士多數四散逃逸,正因為親眼目睹了如此悲慘的遭遇,所以會津人對薩長(薩摩與長州),尤其是長州,的恨意甚深。

大家常說會津人很頑固,雖然在唸書方面努力不懈,但卻也有著因頑固而封閉的一面。這樣的性格,或許在維新時因敗給了政府軍而變得更為強烈也說不定。和會津若松的人講話時,他們常會說「之前的戰爭我們打輸了……」正當大家都以為這指的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沒想到他們指的其實是超過百年前的戊辰戰爭呢。
宗教對縣民性也有很大影響

由親鸞所創立的淨土真宗,在以富山為首的北陸地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據說勤勉堅忍的縣民性就是由此培育而來,的確,以富山縣為例,其住宅自有率及住宅的寬敞度等都名列全國第一,福井和石川也緊接在後,穩健踏實之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在滋賀縣的近江地方也留下了真宗所帶來的影響。近江商人除了以擅長經商聞名外,也愛累積財富,這種肯定此生的人生觀亦是北陸地方的共通特性。

淨土真宗廣泛普及於北陸地方是十五世紀時的事,為比叡山眾僧所追趕的蓮如首先逃往近江,不久便到達越前吉崎,並以之為傳教據點。

北陸各地的縣民性各有其獨特之處,但堅持到底的行為模式及穩定性終究是來自淨土真宗的影響。與風土一起,宗教也可說是形塑了縣民性的典型要素之一。

「江戶子」的形成歷史背景

在武士佔了全人口七分之一的江戶,武士對商人及町人(譯註:日本江戶時代的一種社會階層,以商人為主,也包含職人)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影響。

例如做生意時,若對象是武士,那就相當於面對政府官員,現在所謂的「招待」,亦即請客或給回扣、賄賂等都是有效的。若捨不得花錢就成不了事,而且也不能猶豫不決,必須明快果斷才行。

此外武士們還很流行表面上顯得對金錢不屑一顧,而這種金錢觀對商人及町人也造成了影響。

據說江戶子一詞誕生於幕府建立後一百五十年左右。由於連續三代都生在江戶、長在江戶是成為江戶子的條件,而三代算起來就差不多是這麼多年。不過武士反而很多都是鄉巴佬,畢竟看在江戶子眼裡,因參勤交代(譯註:江戶時代的一種制度,各個藩的大名必須前往江戶替幕府將軍服務一段時間,然後再回到自己的領地執行政務)等理由而暫住江戶的武士當然就是如此。所以江戶子骨子裡是很看不起武士的。

既自豪於身處幕府跟前,同時卻又看不起幕府的這種矛盾心態正是江戶子的特質之一,而這點到了近代也被東京人所繼承。之所以會產生看扁來自其他地方的人,但對政府官員則卑躬屈膝的性格,其實是有這樣的背景因素存在。
創新的京都與培育的大阪

京都和大阪的形象本來就大相徑庭。相對於高傲且感覺有些道貌岸然的京都,大阪就只是個庶民的市鎮。若說京都是個傳統都市,那麼大阪就是個貪婪飢渴地拼命消化各種新事物的城市。

不過有意思的是,其縣民性和都市表面給人的印象並不一致。

例如以商界來說,在大阪幾乎沒有女人插手的餘地,京都則相反,就算不露臉,女性仍握有很大影響力。大阪或許是因商人傳統強烈的關係,是個非常男性中心的世界,在這方面有其封建之處。

另外在學問的領域中,京都和大阪也有很大差異。

京都出身的文化人類學者梅棹忠夫說「京都具有遊戲精神」。的確,很多新領域的研究都誕生於京都大學的人文科學研究所。像今西錦司的「靈長類學」等,就我看來東京應是絕對孕育不出來,畢竟在東京都只有極為正統的學問才會發達。許多諾貝爾獎都來自京都大學這點,肯定也與此脫不了干係。

不過在京都,學者們之間的人際關係相當麻煩。新點子固然會出現,可是一旦要建立新的研究所以進一步發展時,由於各自所屬的「學派」極為團結、緊密,故要從中走出來可說是相當困難。

在這方面,大阪就很自由了。大阪的學者不建立派別,不會被組織或人際關係所阻撓,故能順利開設許多新的研究所或學院。前述的梅棹忠夫辭去京都大學的教授職務,跑到設於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擔任館長,他便曾發自內心地感嘆說「像這種博物館,京都肯定建立不出來。」簡言之就是,創意生於京都,但培育於大阪。

對「外人」來說難住和好住的城市

據說曾因調職而住過各地的人都能明顯地實際感受到,有些都市很難住,有些則很好住。不過這也只是「外人」的感受罷了。

一般認為好住的都市包括札幌、大阪、福岡等,此外東京和橫濱的評價也不差。

反之,被列為難住的都市則包括了京都和名古屋。

京都和名古屋的共同之處在於歷史悠久,當地人強烈自豪於自家都市的歷史,於是便會給來自其他縣的人一種封閉的印象。

以名古屋為例,購物就去松坂屋、開車就開豐田、銀行就選舊東海(現在的三菱東京UFJ)、看報紙就看《中日新聞》、棒球就支持中日龍隊等,地區意識相當強烈。而地區意識一旦強烈,對「外人」來說就會很難住。

從這點來看,札幌的歷史較短、橫濱原本就是對外來人事物很開放的都市、大阪則具有「只要住在大阪就是大阪人」的親切熱情,另外福岡亦是自古以來即望向大海另一頭的對外都市。

衡量某個縣市好不好住之指標,與其說是依據便利性或物價、住屋狀況等條件,其實更是取決於該地居民好不好相處這點。所謂好相處,通常就是指態度開放、平易近人,不過想必也有人偏好像東京那樣彼此完全互不干涉的形式就是了。

至於所謂難住的都市,則是指那種莫名地冷淡疏遠、老愛粉飾太平的地方。像表面上假裝不在意,背地裡卻透過住家窗格偷偷觀察鄰居的京都等都市,對外人來說就稱不上是好住。
縣民意識強烈的縣與薄弱的縣

每個人應該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帶有情感,或者至少會想要帶有情感。然而隨地區不同,此種情感的強烈程度也會不太一樣。例如被問到「你認同自己是○○縣人嗎?」時,在某些縣多數人都會抬頭挺胸地點頭認同,但在某些縣則有很多人會歪著頭猶豫不決。

而後者的反應有兩個可能的理由。一是在如首都圈等新移入者很多的地區,縣民意識可能還沒被培養出來。

另一理由則是他可能認同比縣更小的地區單位,例如市或町、村等。

不管理由為何,縣民意識越是薄弱的縣,就越難找出其性格特徵。關東各縣、福岡及兵庫,或是奈良及三重等大都市周邊的縣就屬於這種例子。

而反之,自豪於身為○○縣人的居民越多,該縣的縣民性往往也越是獨特。像北海道與沖繩、九州南部及信越地方等便是如此。

但即使是縣民性很明顯的縣,我們也不能忘了每個居民或出身自該地的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接下來,我便要開始詳細討論日本各縣的縣民性,希望各位務必牢記,這些都只是平均的縣民形象考察結果罷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