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任務:日本研究
美國曾經和日本發生全面性的戰爭,發現日軍與自己截然不同。在與別的任何強敵的戰爭中,從來沒有考慮過對手如此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必要。我們和沙皇俄國在之前(西元1905年)所遭遇到的是一樣的,與我們戰鬥的日本是一個全民皆兵,並且訓練有素的國家,這並非西方的文化傳統。那些業已為西方國家所接受的、符合實際人性的戰爭慣例,顯然對日本人是不存在的。這使得在太平洋上的美日戰爭當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一系列島嶼灘頭的登陸,和無法克服的後勤補給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進而才能對付他們。
這極為不容易。日本封閉的大門被開啟後已有75年,這期間,人們描寫日本人時,用的都是「但是」和「也」這樣的詞彙;如果用這些詞彙來描寫別的任何國家,都會顯得無比荒謬。一名嚴肅的觀察家在描寫日本以外的民族時,不會在介紹他們前所未有的彬彬有禮之後,再補充這樣一句話:「可是,他們也相當傲慢、專橫。」當他說這個民族在為人處世方面非常頑固後,不會再這樣說:「不過他們樂意調整自己,以適應極端的革新。」當他描述某個民族性格溫順時,不會同時解釋說:「但是他們不會輕易地服從上級的控制。」
當他認為他們寬厚、忠誠時,不會聲稱:「然而他們也有怨恨和背叛。」當他說他們生來勇敢時,不會又羅列起他們的怯懦來。當他說他們做事不會考慮別人的意見時,不會再接著說上一句:「他們的心胸非常寬廣。」當他介紹他們的軍隊如何像機器似的訓練時,不會又說起那支軍隊的士兵怎樣不服管教,甚至反抗上級。當他介紹一個民族如何熱情滿滿地投向西方學術時,不會再遣詞造句渲染他們的保守主義是如何的狂熱。當他在書中論述一個國家審美崇拜十分普遍,如何給予演員和藝術家極高的榮譽,如何願意在菊花栽培的技藝上費時費力時,通常來說,他不會在另一本書中這樣補充道:「那個民族也對刀非常崇拜,並將最高的聲望獻給武士。」
然而,所有這些聽起來矛盾的論述,都是和日本有關的書籍的核心。的確是這樣,刀與菊,共同組成了這樣的畫面。日本人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蠻橫又有禮,既尚武又愛美,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馴服順從,又會因被人推來推去而惱怒,既勇敢又怯懦,既忠誠又背叛,既保守又好新。這些特點全都有極端的表現。他們十分在乎別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但是,當別人全然不知他們的劣跡時,他們又會被罪惡所征服。他們的士兵既是被徹底馴服的,也可能對上級發起反抗。
美國要對日本有所了解。當這一點變得十分重要時,我們就再也不能將這些矛盾,以及許多別的同樣讓人心神不寧的矛盾推向一邊。危機接二連三地在我們面前出現。日本人打算做什麼?如果不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他們會投降嗎?我們該不該轟炸日本的皇宮?對日軍戰俘,我們能有什麼期待?為了挽救我們美國人的生命,同時削弱日本那種誓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決心,我們應該在對日本軍隊和日本國民的宣傳上,說些什麼才好?嚴重的分歧存在於那些精通日本的人士當中。
一旦和平到來,為了維持秩序,對他們實施永久性的軍事管制是否有必要?我們的士兵是不是要做好在日本的每一座山頭的每一個要塞,與那些頑抗到底的亡命之徒展開激戰的準備?在國際和平可能到來之前,日本有沒有可能步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的後塵,發生一場革命?會是誰來領導這場革命?日本民族的結局只有滅亡?我們作出怎樣的判斷,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
美國曾經和日本發生全面性的戰爭,發現日軍與自己截然不同。在與別的任何強敵的戰爭中,從來沒有考慮過對手如此截然不同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必要。我們和沙皇俄國在之前(西元1905年)所遭遇到的是一樣的,與我們戰鬥的日本是一個全民皆兵,並且訓練有素的國家,這並非西方的文化傳統。那些業已為西方國家所接受的、符合實際人性的戰爭慣例,顯然對日本人是不存在的。這使得在太平洋上的美日戰爭當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一系列島嶼灘頭的登陸,和無法克服的後勤補給問題,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進而才能對付他們。
這極為不容易。日本封閉的大門被開啟後已有75年,這期間,人們描寫日本人時,用的都是「但是」和「也」這樣的詞彙;如果用這些詞彙來描寫別的任何國家,都會顯得無比荒謬。一名嚴肅的觀察家在描寫日本以外的民族時,不會在介紹他們前所未有的彬彬有禮之後,再補充這樣一句話:「可是,他們也相當傲慢、專橫。」當他說這個民族在為人處世方面非常頑固後,不會再這樣說:「不過他們樂意調整自己,以適應極端的革新。」當他描述某個民族性格溫順時,不會同時解釋說:「但是他們不會輕易地服從上級的控制。」
當他認為他們寬厚、忠誠時,不會聲稱:「然而他們也有怨恨和背叛。」當他說他們生來勇敢時,不會又羅列起他們的怯懦來。當他說他們做事不會考慮別人的意見時,不會再接著說上一句:「他們的心胸非常寬廣。」當他介紹他們的軍隊如何像機器似的訓練時,不會又說起那支軍隊的士兵怎樣不服管教,甚至反抗上級。當他介紹一個民族如何熱情滿滿地投向西方學術時,不會再遣詞造句渲染他們的保守主義是如何的狂熱。當他在書中論述一個國家審美崇拜十分普遍,如何給予演員和藝術家極高的榮譽,如何願意在菊花栽培的技藝上費時費力時,通常來說,他不會在另一本書中這樣補充道:「那個民族也對刀非常崇拜,並將最高的聲望獻給武士。」
然而,所有這些聽起來矛盾的論述,都是和日本有關的書籍的核心。的確是這樣,刀與菊,共同組成了這樣的畫面。日本人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蠻橫又有禮,既尚武又愛美,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馴服順從,又會因被人推來推去而惱怒,既勇敢又怯懦,既忠誠又背叛,既保守又好新。這些特點全都有極端的表現。他們十分在乎別人對自己行為的看法,但是,當別人全然不知他們的劣跡時,他們又會被罪惡所征服。他們的士兵既是被徹底馴服的,也可能對上級發起反抗。
美國要對日本有所了解。當這一點變得十分重要時,我們就再也不能將這些矛盾,以及許多別的同樣讓人心神不寧的矛盾推向一邊。危機接二連三地在我們面前出現。日本人打算做什麼?如果不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他們會投降嗎?我們該不該轟炸日本的皇宮?對日軍戰俘,我們能有什麼期待?為了挽救我們美國人的生命,同時削弱日本那種誓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決心,我們應該在對日本軍隊和日本國民的宣傳上,說些什麼才好?嚴重的分歧存在於那些精通日本的人士當中。
一旦和平到來,為了維持秩序,對他們實施永久性的軍事管制是否有必要?我們的士兵是不是要做好在日本的每一座山頭的每一個要塞,與那些頑抗到底的亡命之徒展開激戰的準備?在國際和平可能到來之前,日本有沒有可能步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的後塵,發生一場革命?會是誰來領導這場革命?日本民族的結局只有滅亡?我們作出怎樣的判斷,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