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第13章〈烏魚子──冬季來自大海的禮物〉】
小時候住在鹿港,祖父養鰻魚外銷日本,所以從小除了鰻魚粥,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咦?)。
後來北上,祖母帶鰻魚給我,會烹飪鰻魚的專家一定是現殺現煮。祖母從鹿港帶好多隻活跳跳的鰻魚放在浴缸,有時候半夜上廁所,鰻魚跑出來在浴室逃竄,嚇死我了!
但長期吃鰻魚,我從小到大還沒蛀過牙。若是硬要問我們這種海口人平常還能吃什麼,冬天家家戶戶都有的就是成排成排的烏魚子。我們吃烏魚子沒有在切片的,直接從架上剝一大塊當零食吃(烏魚子當零食?)。
如果要吃飽,就會醃點蝦猴,這種潮間帶才能捕獲的海蛄蝦在鹿港天后宮前有很多攤子都有在賣。蝦猴冬天盛產,無法養殖,所以產量也越來越少。一般外面用炸的都是公的,在家用醃的會是帶卵的母蝦猴。早年吃得比較鹹,吃一隻蝦猴就可以配一碗飯。
從小就在鹿港進行飲食考察,後來小叔叔娶媳婦,喜宴上吃的果然都是海口人習慣的口味,一開始就是烏魚子、九孔、鮑魚的拼盤。
烏魚本來在東海和長江出海口生長,大約在冬至前後,隨著台灣西海岸的洋流而下,沿著台灣的西海岸產卵。
烏魚子主要透過鹽漬或日曬而成。義大利人也吃烏魚子,但他們會裹進蜂蠟中熟成,台灣目前也有人製作類似的烏魚子。有些店家會取出新鮮的烏魚子,直接煎煮。
日本人的烏魚子做法不同,每個地方略有差異,我有看過用清酒浸泡製作的烏魚子,先清洗和鹽漬,不是用日曬的方式,而是冷藏後再浸泡於清酒中,之後乾燥、冷藏、浸泡反覆持續十幾天,在室內低溫熟成,沒有陽光曝曬的油耗味,比較符合日本人的味覺習慣。而且日本人吃烏魚子還有「溏心」的做法,抹上酒,灑上一點糖,就會在表層形成脆皮的糖衣,甜味配上烏魚子的鮮味,是相當豐富的口感。
宴客時候的冷盤,一開始都會先上烏魚子,這股海味有著澎派的感覺,而且烏魚子通常和九孔或鮑魚一起作為前菜拼盤,有著「結合」的豐盛感受。以往烏魚子的取得較為困難,1980年代以後,人工養殖發展蓬勃,烏魚子、九孔越來越多作為辦桌料理上的菜色。烏魚子後來還出現在總統國宴上,漸漸成為代表的菜色。
烏魚子在日本
烏魚子的醃漬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唐墨(Karasumi)」,跟代表平民食物的鯡魚魚卵「數子」不同。烏魚子是上貢給貴族的珍貴食材,日本有句話嘲笑東北人以為唐墨指的是寫字用的墨:「以為買唐墨要到文房。」連唐墨都不知道,還以為是書法用具。
唐墨在十六到十七世紀成為貴族間的贈品,有紀錄顯示1588年長崎的代官上貢唐墨給即將征韓的豐臣秀吉。1675年,長崎知名的商店高野屋開始試做唐墨,成功後上貢給將軍。
日本人對於食用魚卵有很強烈的宗教和文化的意義。鯡魚魚卵所做成的「數子」晶瑩剔透,有多子多孫的意涵;烏魚則帶有出世的意義。從詩句中來看,日本人很早就對烏魚的生命週期有深刻的看法,從魚苗、幼魚、青年魚、三歲以上的成魚,以及老魚,每階段都有不同的稱呼,在冬季是消災的重要魚類。
【摘自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第18章〈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
小時候住在鹿港,祖父養鰻魚外銷日本,所以從小除了鰻魚粥,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咦?)。
後來北上,祖母帶鰻魚給我,會烹飪鰻魚的專家一定是現殺現煮。祖母從鹿港帶好多隻活跳跳的鰻魚放在浴缸,有時候半夜上廁所,鰻魚跑出來在浴室逃竄,嚇死我了!
但長期吃鰻魚,我從小到大還沒蛀過牙。若是硬要問我們這種海口人平常還能吃什麼,冬天家家戶戶都有的就是成排成排的烏魚子。我們吃烏魚子沒有在切片的,直接從架上剝一大塊當零食吃(烏魚子當零食?)。
如果要吃飽,就會醃點蝦猴,這種潮間帶才能捕獲的海蛄蝦在鹿港天后宮前有很多攤子都有在賣。蝦猴冬天盛產,無法養殖,所以產量也越來越少。一般外面用炸的都是公的,在家用醃的會是帶卵的母蝦猴。早年吃得比較鹹,吃一隻蝦猴就可以配一碗飯。
從小就在鹿港進行飲食考察,後來小叔叔娶媳婦,喜宴上吃的果然都是海口人習慣的口味,一開始就是烏魚子、九孔、鮑魚的拼盤。
烏魚本來在東海和長江出海口生長,大約在冬至前後,隨著台灣西海岸的洋流而下,沿著台灣的西海岸產卵。
烏魚子主要透過鹽漬或日曬而成。義大利人也吃烏魚子,但他們會裹進蜂蠟中熟成,台灣目前也有人製作類似的烏魚子。有些店家會取出新鮮的烏魚子,直接煎煮。
日本人的烏魚子做法不同,每個地方略有差異,我有看過用清酒浸泡製作的烏魚子,先清洗和鹽漬,不是用日曬的方式,而是冷藏後再浸泡於清酒中,之後乾燥、冷藏、浸泡反覆持續十幾天,在室內低溫熟成,沒有陽光曝曬的油耗味,比較符合日本人的味覺習慣。而且日本人吃烏魚子還有「溏心」的做法,抹上酒,灑上一點糖,就會在表層形成脆皮的糖衣,甜味配上烏魚子的鮮味,是相當豐富的口感。
宴客時候的冷盤,一開始都會先上烏魚子,這股海味有著澎派的感覺,而且烏魚子通常和九孔或鮑魚一起作為前菜拼盤,有著「結合」的豐盛感受。以往烏魚子的取得較為困難,1980年代以後,人工養殖發展蓬勃,烏魚子、九孔越來越多作為辦桌料理上的菜色。烏魚子後來還出現在總統國宴上,漸漸成為代表的菜色。
烏魚子在日本
烏魚子的醃漬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唐墨(Karasumi)」,跟代表平民食物的鯡魚魚卵「數子」不同。烏魚子是上貢給貴族的珍貴食材,日本有句話嘲笑東北人以為唐墨指的是寫字用的墨:「以為買唐墨要到文房。」連唐墨都不知道,還以為是書法用具。
唐墨在十六到十七世紀成為貴族間的贈品,有紀錄顯示1588年長崎的代官上貢唐墨給即將征韓的豐臣秀吉。1675年,長崎知名的商店高野屋開始試做唐墨,成功後上貢給將軍。
日本人對於食用魚卵有很強烈的宗教和文化的意義。鯡魚魚卵所做成的「數子」晶瑩剔透,有多子多孫的意涵;烏魚則帶有出世的意義。從詩句中來看,日本人很早就對烏魚的生命週期有深刻的看法,從魚苗、幼魚、青年魚、三歲以上的成魚,以及老魚,每階段都有不同的稱呼,在冬季是消災的重要魚類。
【摘自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第18章〈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