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烏魚子
──冬季來自大海的禮物
 
 
   小時候住在鹿港,祖父養鰻魚外銷日本,所以從小除了鰻魚粥,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咦?)。
   後來北上,祖母帶鰻魚給我,會烹飪鰻魚的專家一定是現殺現煮。祖母從鹿港帶好多隻活跳跳的鰻魚放在浴缸,有時候半夜上廁所,鰻魚跑出來在浴室逃竄,嚇死我了!
   但長期吃鰻魚,我從小到大還沒蛀過牙。若是硬要問我們這種海口人平常還能吃什麼,冬天家家戶戶都有的就是成排成排的烏魚子。我們吃烏魚子沒有在切片的,直接從架上剝一大塊當零食吃(烏魚子當零食?)。
   如果要吃飽,就會醃點蝦猴,這種潮間帶才能捕獲的海蛄蝦在鹿港天后宮前有很多攤子都有在賣。蝦猴冬天盛產,無法養殖,所以產量也越來越少。一般外面用炸的都是公的,在家用醃的會是帶卵的母蝦猴。早年吃得比較鹹,吃一隻蝦猴就可以配一碗飯。
   從小就在鹿港進行飲食考察,後來小叔叔娶媳婦,喜宴上吃的果然都是海口人習慣的口味,一開始就是烏魚子、九孔、鮑魚的拼盤。
   烏魚本來在東海和長江出海口生長,大約在冬至前後,隨著台灣西海岸的洋流而下,沿著台灣的西海岸產卵。
   烏魚子主要透過鹽漬或日曬而成。義大利人也吃烏魚子,但他們會裹進蜂蠟中熟成,台灣目前也有人製作類似的烏魚子。有些店家會取出新鮮的烏魚子,直接煎煮。
   日本人的烏魚子做法不同,每個地方略有差異,我有看過用清酒浸泡製作的烏魚子,先清洗和鹽漬,不是用日曬的方式,而是冷藏後再浸泡於清酒中,之後乾燥、冷藏、浸泡反覆持續十幾天,在室內低溫熟成,沒有陽光曝曬的油耗味,比較符合日本人的味覺習慣。而且日本人吃烏魚子還有「溏心」的做法,抹上酒,灑上一點糖,就會在表層形成脆皮的糖衣,甜味配上烏魚子的鮮味,是相當豐富的口感。
   宴客時候的冷盤,一開始都會先上烏魚子,這股海味有著澎派的感覺,而且烏魚子通常和九孔或鮑魚一起作為前菜拼盤,有著「結合」的豐盛感受。以往烏魚子的取得較為困難,1980年代以後,人工養殖發展蓬勃,烏魚子、九孔越來越多作為辦桌料理上的菜色。烏魚子後來還出現在總統國宴上,漸漸成為代表的菜色。
 
烏魚子在日本
   烏魚子的醃漬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唐墨(Karasumi)」,跟代表平民食物的鯡魚魚卵「數子」不同。烏魚子是上貢給貴族的珍貴食材,日本有句話嘲笑東北人以為唐墨指的是寫字用的墨:「以為買唐墨要到文房。」連唐墨都不知道,還以為是書法用具。
   唐墨在十六到十七世紀成為貴族間的贈品,有紀錄顯示1588年長崎的代官上貢唐墨給即將征韓的豐臣秀吉。1675年,長崎知名的商店高野屋開始試做唐墨,成功後上貢給將軍。
   日本人對於食用魚卵有很強烈的宗教和文化的意義。鯡魚魚卵所做成的「數子」晶瑩剔透,有多子多孫的意涵;烏魚則帶有出世的意義。從詩句中來看,日本人很早就對烏魚的生命週期有深刻的看法,從魚苗、幼魚、青年魚、三歲以上的成魚,以及老魚,每階段都有不同的稱呼,在冬季是消災的重要魚類。
 
烏魚子在台灣
   在台灣,送禮用烏魚子當伴手禮也相當大氣。
   從文獻上來看,捕烏魚子可以追溯到荷蘭和鄭成功時代。冬至時期捕烏魚的時候會發出旗幟,捕獲烏魚的回來必須繳納稅金。烏魚被稱為「信魚」,被認為是上天贈與漁民過冬的食品。在烏魚季的時候,漁民會用豬肉、雞肉等三牲祈求漁獲豐收。
   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台灣的烏魚產量很大,而且當時日本國內的人口過剩,有計畫向海外移出,於是開始進行漁業移民。從明治41年到44年(1908-1911)開始漁業移民,選了厝港(今桃園市大園區)、東港、公司寮(今後龍)、鹿港、蘇澳、蟳廣澳(恆春)等六個港口,移民主要來自日本的九州和四國。
   日本的移民改變了台灣烏魚子的做法,同時也進行了烏魚子的研究,比較長崎和台灣烏魚子的優劣。當時都覺得台灣烏魚子的魚卵柔軟且大型。有日本學者在魚汛期間到台灣研究,發現日台兩地的魚種一樣,但魚群洄游的成熟期不大相同。
   本來每年冬至前後十天是捕烏魚的季節,以往都是野生的烏魚。烏魚從魚苗到結卵要兩到三年時間,對養殖業者而言時間較長會有風險,但1980年之後,台灣內銷和外銷烏魚子的市場都擴展了。在水產專家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開發出專用飼料,改善製作烏魚子的技術,將養殖烏魚子從野生的次級品變成了高級美食,讓更多人也可以享受到烏魚子的美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