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傳統飲食習俗
農耕、漁撈、狩獵、飼養、採集等,為賽德克族飲食文化主要經濟活動。
賽德克族的食物來源,有取材大自然的採集品,如香菇、蜂蜜等;有以狩獵方式獲得的山豬、山羊等;也有經由飼養、栽種及交易而來的食物。其中以小米、玉米、芋頭、蕃薯、旱稻等為主要食物。
賽德克族之主食
農獵時代,賽德克族以農業與狩獵為主,賽德克族係以甘藷、芋頭、小米及黍(basaw)為主要農作食物,搭配瓜、豆類與野菜食用。直至近代才有旱稻(陸稻)的傳入,增加了旱稻種植。
其中,小米及黍是採燒墾游耕的輪耕方式播種。而燒墾游耕的農獵時代,穀物的成長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輔助,除天候因素外,全賴土地固有的有機之利,所以,賽德克族人對新耕地的利用,採第一年種小米、第二年種黍米的交替輪作方式,至第五年才種植其他如甘藷、旱芋頭、豆類、瓜類等農作物,此時再另墾新耕地播種小米。
賽德克族之副食
賽德克族目前副食多以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為主。其他尚有南瓜(bawan)、佛手瓜(ciyak kurung)、玉米(lhngay)、豆類及野菜採集等,煮熟後撒鹽食用,而豆類中以樹豆(sunguc)最受賽德克族人喜愛。賽德克族人常以小米為原料釀酒,由於過去沒有化學肥料及農藥輔助農作生產,小米的豐收不易,小米酒就越顯得珍貴難尋。
肉類則大都是利用農閒期間進行狩獵所獲得,小型獵物如大田鼠、松鼠、果子狸及飛鼠,中、大型獵物如長鬃山羊、山羌、野豬、台灣水鹿,還有各類鳥禽,狩獵所獲的肉類,會在燻烤後而變得容易長期保存。家中飼養的豬仔,僅於慶典、結婚宴客時,才會與部落的族人一起宰殺分享。
賽德克族過去的飲食多為自給自足,由於日治後以及與漢人接觸後,族人的生活有很大的轉變。目前農業作物以溫帶果樹(蘋果、桃、梨)、高冷花卉(玫瑰)、夏季蔬菜(甘藍、甜椒、敏豆、青蒜等)及高山茶葉(以烏龍茶為主)等經濟作物為大宗,亦種植梅、李、苦茶、飼料玉米、桂竹、麻竹(qowan)等。
賽德克族之飲食習俗
賽德克族能以燧石點火或鑽木取火的年代已不可考,但該族是以燧石點火為取得火源的主要方式,因鑽木取火費時費力且要祈求太陽天,若遇連綿細雨,將影響取得火源的機率,從用火習慣看來,賽德克族屬熟食的民族。
賽德克族也醃漬食物,其醃漬物有蔬菜類與肉類,他們醃漬食物主要是儲存食物,醃漬的肉類會煮熟食用而不生吃,但賽德克男子常於狩獵中,生吃剛獵得的草食性動物之生鮮肝臟,如山羌、野鹿等。賽德克男子狩獵時,儲存獵獲物最常用的方式是將獵肉燻烤,賽德克語稱「dnngan /dnungeyan」或「dnuyangan」,經燻烤的獵肉視季節的不同,可存放的時日長短也不盡相同;可施以燻烤的獵肉,除飛禽類之外,小型獸類去除內臟後,亦可整隻予以燻烤。
賽德克族食物之儲藏
過去因為沒有電器用品,儲藏食物便成為很重要的事情,儲藏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乾藏法、鹽藏法及醃漬法。
(一)乾藏法:借用陽光熱力,使食物乾燥,不致有發芽或腐爛現象,使用這種方法計有小米、綠豆、黃豆、長豆、蘿蔔等。
(二)鹽藏法及醃漬法:使用食鹽殺菌能力,過去用鹽藏法可使食物保存較久,各種蔬菜如白蘿蔔、長年菜、大白菜、青菜等,都採用這種方法。肉類以鹽及小米醃漬則不易腐爛,而且美味可口。
賽德克族人最傳統的食物之一,是生的「酸醃肉」或「醃內臟」、「醃魚」,狩獵是賽德克族人的傳統生活,為了讓肉類保存得更久,都會以小米或糯米來醃肉,經過發酵後產生酸味,就成了口味特殊的「酸醃肉」,這是賽德克族人最道地的菜餚。
賽德克族部落風味餐
賽德克族烹調方法以烤、蒸、煮三種為主。食材創意搭配,把部落料理變得頗富現代感。賽德克族的傳統風味經典美食,例舉如下:
「醃肉」:醃製過的「醃肉」較有嚼勁,且越嚼越有味。
「小米醃豬肉」:口感類似鹹豬肉,醃肉本身不放任何香料,上面裹上的小米鹹味較足,是下飯的好菜。
「燻烤山豬肉」:燻烤是捕獲獵物的傳統儲存與食用的方法。
「樹豆排骨」:樹豆(sunguc)經過熬煮就很香甜,僅需要加入鹽巴就很鮮美。
「溪魚」:是溪流中捕抓的小魚,有淡水魚獨特的風味。
「小米酒」:小米是釀酒的主要材料,味醇甘美。族人善長釀製小米酒,喝酒時習慣兩人共持一螺碗(酒杯造型),貼臉飲酒之習俗迄今仍不
變。
「糯米飯」:傳統的糯米飯,因為有黏性,用手捏成球狀,搭配不同菜色,口感更佳。
「紅豆飯」:是賽德克族傳統美食,傳統製作紅豆飯所用的豆子是台灣原生種,其形狀、大小如綠豆般,略帶紅的色澤。在傳統上,紅豆飯為部落的喜宴、慶典時才會食用。傳統吃法是以手直接抓飯,將它搓揉成圓球後再吃。
「紅豆糯米飯」:紅豆搭配糯米製成。
「勇士飯糰」:裡面包著鹹豬肉及食茱萸。
「米糕」:米糕是賽德克族的傳統糕點,是一道清爽的小甜點,大人小孩都愛吃。
「粟糕」:是以粟製成的糕點。
「芋泥小米」:外觀看像甜點糕,但其實口味並非甜或鹹,如同白飯。
「山胡椒刺蔥雞湯」:用山胡椒、刺蔥、雞肉來煮雞湯。
「蕗蕎」(Qocun / Qowsun,又稱小蒜):與小洋蔥(Pixil / Pixin)皆為嗆辣食物,是賽德克族人非常喜愛的酌料之一,常常搭配著山胡椒(Mqri)及鹽巴直接生吃配飯,甚至當作零嘴食用,享受其原汁原味。喝酒時蕗蕎配酒用,據說能幫助消化。蕗蕎也能加入馬告醬油,別有一番風味。
「mqri / mao(莫克力 / 馬歐,山胡椒)」:早期台灣原住民會把mqri / mao 山胡椒拿來做為料理的調味,是因為它有特殊的氣味。mqri /mao 山胡椒有公和母之分,不過要等開花才知道,6、7 月左右收成,葉子揉一揉,很香,入湯、炒菜都很好用。樹上的馬告一開始是綠色,成熟之後會轉紫、變黑。馬告是台灣高山原生種植物,果實可以做為調味料,也有驅蚊的效果。
「mqri / mao 山胡椒高麗菜」:用mqri / mao 山胡椒與高麗菜清炒。
「mqri / mao 山胡椒香腸」:製作香腸加上mqri / mao 山胡椒,口感很特殊。
還有「刺蔥南瓜包」、「石板烤山豬肉」、「酥炸龍葵薯餅」、「高麗菜櫛瓜卷」、「櫛瓜鹹蛋」等料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原民美食,吃得出族人的創意與用心。
註1 Watan Diro《KARI 豐盛的話語》,2019 年3 月31 日,頁216。
註2 郭明正〈認識賽德克族〉,國立仁愛高農《中投區輔導中心學校辦理105 年度教師認識原住民文化研習手冊》,105 年11 月29-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