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在美的光采中
出生後才三天,母親就帶我到住家附近的山頂,將我介紹給大自然。首先她為我引見四個方向──東、南、西、北。「我要為這個孩子祈求一份特別的祝福。您環繞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繼續往前進。請求您照護他,並且帶給他均衡的人生。」
接著,她握著我的小腳觸摸這塊大地。「親愛的遠古之母親大地,將來有一天這個小孩會走路,會遊玩,而且奔向您的懷抱。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會試著教導他對您心懷崇敬。無論他走到哪裡,請與他同在並支持、照料他。」
我也被引見給太陽。「遠古之父太陽,這個孩子成長之時,請將您的陽光灑落在他身上,讓他身上的每個細胞,不只在生理上還有心理上都能發展正常而且強壯。無論他身在何處,請用您溫暖和慈愛的能量擁抱他。我們都明白他的人生可能會有烏雲出現的時候,但您總是恆常的照耀──請以陽光遍灑這個孩子,讓他永保平安。」
她將我高高舉起,讓陣陣微風吹拂我身,再對著微風說:「請記住這個孩子。有時候您勢如雷霆,有時候您水波不興,但願您讓他生活在這個地球時,總是能夠明白您存在的價值。」
接著我被介紹給水流。「水呀,我們的生活裡不能沒有您。水就是生命。我祈求這個孩子永遠不知口渴的滋味。」
她在我的額頭放上一些灰燼,說道:「火啊,請為這個孩子燒掉人生的障礙。讓他的道路通暢,不會在學習愛和尊重生命的路途上絆跌。」
那個夜晚,我被介紹給高掛的滿月和星空。成長的過程中,我在遠古大地之母所提供的綠草如茵的地毯上嬉戲追逐,這些大自然環繞著我,吸入的空氣支撐我的生命,在我的軀體內流動,呼出空氣時則帶出所有有害的物質。
由於我的族人與這些大自然的關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那份歸屬感。我可以想像,為何我們大部分的人那麼容易與環境交融。很久以前我們就已明白,生命圍繞在我們身邊──在水中,在地上,在植物草木間。孩子們被介紹認識大自然,所以當我們成長時,就不會輕忽大自然,也不會對其產生高不可攀的心理。我們都感受得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平等地存在。我們尊重每一株纖細小草,愛護萬樹叢中的任何一片葉子,乃至萬事萬物。
※ ※ ※
我的名字是Nokus Feke Ematha Tustanaki,譯成你們的語言是「熊心」的意思。我的另一個名字則是馬塞勒斯.威廉斯(Marcellus Williams),一九一八年出生於奧克拉荷馬州。
我的部落是馬斯科吉(Muskogee),源起於目前的喬治亞州與阿拉巴馬州的水道沿線。逐漸在這一帶定居的歐洲人並不知道我們是馬斯科吉族,只是以我們的棲息地而說我們部族是「居住在溪(creeks)邊的印第安人」。從此這個名稱就被沿用,所以我們通常是以溪族印第安人(Creek Indians)之名為世人所知,然而我們其實是馬斯科吉族。
一八三二年時,美國總統傑克森簽署了一項命令,強制原住民遷離美國東南方;馬斯科吉族就在那時與契卡索族、喬克托族和切諾基族一起跟著遷移。我們從家鄉千里迢迢地來到所謂的「印第安領地」(Indian Territory),也就是後來的奧克拉荷馬州──來自喬克托語的Oklahoma,字義是「紅人的土地」。歷史記錄了這次的遷徙,但是從未提到背後含藏的情感問題──我們族人的感受,他們必須拋在身後的一切,以及必須承受的苦難。
這次的遷移是被迫的,而我們對此毫無選擇。如果有族人拒絕離開家鄉,士兵們便搶走母親懷裡的幼兒,朝著樹幹猛撞,說道:「離開,否則我們會對這裡所有的小孩做出同樣的舉動。」聽說有些士兵手握軍刀,把孕婦們猛拉到部隊前列,當場開膛破肚。這就是我們如何被迫離開祖先的土地。
我的族人全程步行,從日出走到日落,一路由馬背上的士兵圍趕著成群移動。當族裡的老者在途中不支死亡時,也不給我們時間為他們舉行得體的葬禮。許多我們珍愛的人被士兵棄於溝壑,屍身僅能用樹葉和柴枝草草覆蓋,因為我們被迫繼續前進。這是一條迢迢長路,人人筋疲力竭,而且年幼的孩子趕不上大人的步伐,所以再累也得背著他們,或片刻不離地牽著他們的手。但是沒人有體力長時間肩負孩子的重量,所以有些孩童和他們的母親最後就只能被拋在後頭。而在那樣的千里跋涉中,這只是我們族人必須忍受的部分磨難,那些不公義的行為所帶來的悲痛和哀傷難以抹滅,以至於我的族人稱它為「血淚之旅」。
我認識的一個孩提時期就歷經那場千里跋涉的人,告訴了我事件的過程。他說,有一次他們一群人和幾匹馬兒被塞進十二艘老舊、破損的渡船裡,準備橫渡密西西比河,但途中渡船開始往下沉,所以他只好一把抓住妹妹、爬到朝岸邊游去的馬匹背上。為了不讓他們待在馬背上,士兵們便一路追趕。他試著催趕馬兒,但是馬兒本來就不擅游泳,又因騷動受到驚嚇,所以反而愈來愈慢。他已見識到士兵的面目有多猙獰,超載的渡船有多危險,眼見滅頂之災在劫難逃,所以他已有告別人世的心理準備。就在那個時候,有個人騎在另一匹馬上來到他身後,一把抓走了他的妹妹。「我一到達岸邊就痛哭失聲,」他說,「因為我以為妹妹被士兵抓走了,後來才發現其實是族人幫助我脫離險境。」
很多人死於穿越密西西比河途中。能夠渡過河流的倖存者,也大多因為游泳上岸而全身濕透,偏又遇上寒風刺骨的天候。有一位老婦人因為這場磨難而筋疲力竭,陷入困惑恍神的狀態中,已經渾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她以為回到了老家,便開始下指示給年輕人:「沿著那條小徑走到岔口處,地面上有些乾柴。撿拾回來,架個篝火讓大家暖身。」她還記得家鄉的哪裡可以找到木柴,內心也以為自己仍然身在故居。毫無疑問地,她但願自己就在彼處。
我的曾曾祖母也在那場被迫遷移的行列之中。不管天候如何,他們都得繼續前進,光著腳行走在雪地裡,她的雙腳因此凍傷,長了壞疽,後來腳更毫不誇張地從腿上掉落。她被埋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吉布森堡,但所有逝者都沒有刻上姓名的墓碑,只矗立著許許多多的十字架。我們族人的埋骨處,竟連身分的識別都不可得。我不知道曾曾祖母埋在哪裡,只知道她與族人同眠於斯。
就算我們安頓下來了,也並不意味從此就過著平安的生活。我們的孩子被迫離開父母身邊,強制進入寄宿學校,而且從此禁止使用母語,只能說英文。因為這是一所政府立案的寄宿學校,所以他們必須在課堂與住所間長途跋涉、整理床務,像在軍營中一樣自己打理所有事。這是強加在我們年幼孩童身上的行為之一。當時的原住民都以一頭長髮為傲,但到了寄宿學校後,孩子們全都必須剪成短髮。有些行政管理人員就直接將碗倒扣在孩子的頭頂,順著碗沿剪落髮絲,再大肆嘲笑這個無辜的小孩。
但那也還只是我們必須忍受的些許欺壓。時至今日,在某些祈福儀式上,我們的族人當中仍有不少人誠心為所有人類祈禱,無論膚色是黑、黃、紅或者白。歷經無數磨難的我的族人,怎麼可能還能滋生如許的愛?
※ ※ ※
我在今日奧克拉荷馬州歐基馬以西三英里遠的鄉村長大。溪族並未居住在所謂「印第安領地」的保留區裡──族裡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得到由政府授予的一百八十英畝土地,而我的家人就住在母親原本獲配的土地上。當我來到這個世間時,母親已經接近生育期的尾聲,所以我和哥哥、姊姊之間都差了很多歲,也就沒有親近的兄長可以玩在一起、結伴打獵或胡鬧搗蛋。在父母親的陪伴下,我可以說孤單地長大,獨自探索生活的樂趣。
曾有一度家人認為我會成為一位歌手,哥哥甚至還幫我挑選了一所音樂學院,但也因為那是他的決定,所以我並不想去。我想要做自己決定的事,做我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我猜想,年紀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是個千山我獨行的搗蛋鬼了。無論如何,我就是不想老當人家的「小弟弟」。
我進了離家約兩公里半遠的鄉村學堂,直到我得到了一匹可以騎的雪特蘭矮種馬之前,每天都得走路上學。有些時候我從學校放學時,會站在馬背上,而牠也沒有因此就放慢腳步,母親因此經常追著我跑,「有一天你會摔下來的。」我只回答她:「我很有可能會傷了自己,是吧?」可下一次我就反向騎馬,要不就是沿路馳騁,或者跳下馬背、手還掛在鞍頭地奔跑。這種方式可以產生一股衝力,讓我一躍而至馬身的另一側。我到競技場觀賞馬術表演時,見識了一招名叫「桶式翻滾」,也就是在馬匹奔跑中,騎士滑到馬腹下方後再從另一側上來的花招,就到棉花田裡練習,摔落到地上好幾次,卻也總算學會了。
所有的農場小伙子都得做很多體力勞動,因此個個身強體壯,但我還是能夠壓倒每個人,所以在學校裡被認為最佳的摔跤運動員。我哪兒都跑過,會四處尋找各種跑步的路徑,比如藉著穿過玉米田來練習跑步,來回急速衝刺但不准自己碰觸到莖梗。我們家離歐基馬有約五公里遠,每當要進城時,我一跳下門廊就開始跑,不到目的地絕不停下來。然後再跑回來。有一次父親在路邊發現一條鐵管,那是從一輛卡車上掉落下來的──可能就在前往歐基馬附近眾多油田之一的途中。這條鐵管的長度,正好可以連接我們家門前兩棵樹的分叉處,所以我們就把它橫掛在兩棵樹上,我還綁上一條繩子,從此經常只靠雙手上上下下、來回地攀爬這條繩索。
在給馬匹大量的運動量前,我得餵豬、餵雞、照料菜園子、擠牛奶,更得幫媽媽不停地大力攪拌牛奶成黃油。擠牛奶永遠沒有哪個時間點最恰當。夏天的時候為了趕走惱人的蒼蠅,牛隻會用力甩尾巴,動不動就掃到我的臉。冷天呢,不管天氣有多冷,我仍然得擠牛奶。難怪有人曾說牛會跳過月亮,我猜想應該是因為冰冷的手指吧!
我們家有一間煙燻屋,用來加工處理火腿和醃製豬肉。記得有一次大黃蜂占據了整個煙燻屋時,我老爸只頂著一片和手一樣寬的屋頂板,連襯衫都不穿就走進煙燻室,趕走所有的大黃蜂。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沒被螫,因為他並不是一位擁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巫師。渾身是膽,他就是這樣子的人。對於他的這個作為,我感到十分敬畏,所以在樹洞裡找到一些住在裡面的黃蜂,把指頭伸進去讓牠們螫,然後再拔出螫針。這會讓我痛上一陣子,有點像打針的感覺,但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疼痛。有時候我會用一隻手抓黃蜂,再用另一隻手扯掉牠們的螫針,再握住滿手的黃蜂到處炫耀。別人不知道牠們已經沒了螫刺,所以對我佩服不已。那時候的我好像才十歲吧。
我常做些瘋狂的事。有一天,學校的哥兒們要和我交換三明治──我母親過去會為我做風味絕佳的夾肉三明治,而我的朋友只有臘腸三明治可吃,但我還是跟他交換著吃。不過,吃掉三明治前我會先拿出裡頭的臘腸,保存起來。回家的路上,我用刀劃開臘腸、沾濕後貼在臉上,看起來就很像一道長疤。回到家後,我的母親一看到我便大吃一驚,甚至哭了出來,「喔,兒子啊!」急忙伸出手臂抱住我。當我扯掉臘腸時,她本想責罵我一頓,卻因為笑得太厲害而罵不出來。
※ ※ ※
父母親總是交代我得在天黑前就回家,但是有一回,在我差不多六、七歲時,因為和鄰居家的孩子玩得十分盡興,完全沒有察覺回到家時天色已經暗了。我走到父親跟前,說道:「對不起,我忘了你警告我們要在天黑前回家。」他覺得必須堅守自己的承諾,便纏起皮鞭狠狠地抽了我一下。打在身上並不痛,但是心裡感覺難受,想不到我竟然讓我崇敬萬分的父親生氣且鞭打我,所以我跑回房間,哭到睡著。
幾天之後,我無意間聽到母親向兄姊們說起這件事。她說,那天父親也哭了一整晚。父親說:「他都跑來跟我認錯了,我卻還處罰他。當初應該接受他的道歉才對。」那天晚上他幾乎沒睡,但他還是覺得必須履行自己的警告,所以以後無論他說什麼我都會聽從。我覺得這件事情對他的傷害比我還深,因為我很快就將之拋諸腦後。這次逾越父親訂下的底線之後,我變得更加謹言慎行。
※ ※ ※
雖然我父親從沒有放棄修持傳統智慧,他卻是一位基督徒,而且深諳《聖經》的知識。他常常會念《聖經》中的片段給我聽,然後問我:「你認為它的意思是什麼?」當時我只有九歲,但是這個過程讓我懂得去思考。
他讀諾亞方舟的故事給我聽:諾亞派出烏鴉尋找陸地,但是不見牠歸來;接著他又送出一隻信鴿,這回鴿子不辱使命,終於銜著一根橄欖枝回來,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看到信鴿的鳥喙上叼著橄欖枝。
「這是一則好故事,但是你對這事件的看法如何?它的意義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要求他去完成某事的時候,一開始朝著正確的方向行動,然後因為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失去了興趣;但也有其他人認為被託付責任是一種榮耀,所以會戰戰兢兢、想辦法完成任務,以滿足託付者和他們自身的需要,就像那些歸來的鴿子。
他只是點著頭,從沒對我說過「對」或「錯」,因為他想知道的並不是答案,而只想明白我的邏輯,看我是怎麼思考的。他要教導我的也就是這個。
※ ※ ※
我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她在外的大部分活動,都以印第安浸信會教堂為中心。她是教會裡的婦女組織領導人之一,但在工作時,有些方面她仍會沿用印第安人的方式。教會的婦女要開會時,她會要她們在之前和開會期間禁食,會後再一起用餐。她告訴我,禁食是與偉大的神靈聯繫的方式──因為大家都禁食,所以討論教會事務有關靈性層次時會更專注。
我也聽母親說過,我們族人透過禁食而感知一些事情。我十歲的時候,雖然已經說得一口流利的溪族語,卻不認得它的文字,所以我決定禁食請求造物者幫我學習閱讀。我帶了一本溪族的唱本進入森林,一邊唱一邊非常仔細地逐字逐句對照唱本,而且前後重複了好幾次,從傍晚開始禁食到隔天下午兩、三點。我就是這麼學會溪族文的。一點也不難。
我母親的口才很好,相當懂得怎麼跟人溝通,可以毫不遲疑地對男人們下指令,告訴他們教會的需要。她有條理地組織所有事務。她讓男人們在夏天裡為當地的一些農民挑棉花,把得來的酬勞捐給教會。這就是為什麼教會舉行大型聚會時,有能力招待所有的來客。
耶誕節來臨時,她會規劃胡桃餅的銷售來籌措金錢,以購買教堂裡所有小朋友的禮物。耶誕夜最後的禮拜之後,耶誕老人便會揹著一袋禮物進來。印第安的耶誕老公公說的是溪族語!那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時光。
種植棉花
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教我怎麼幫一組馬套上馬車和犁;十歲時,他給了我兩英畝田,說:「你想種什麼就種什麼,要是什麼也不想種,那就任它荒蕪吧。或許野兔會來吃野草,你就可以抓野兔來打牙祭。這是你的選擇。」不要讓土地完全閒置,要讓它產生效益,這就是父親要教導我的事。
所以我種了兩英畝的棉花。那是我自己的、品質優良的棉花,所以我必須下田幹活,擔起所有的農務。我學會了如果想要犁得深一點,要用哪一種犁頭,也學會如何在每行之間開犁,以防止野草往上蔓生。我從馬兒身上拉了繩子綁在我背上,所以只要我被土裡的根或石頭絆住,繩子就會將我往前拉,讓我撞上犁子把手上的槓桿。我常常跌跤,但也總是拍落身上的灰塵就繼續前進。棉花開始成長的時候,我會檢查每個圓莢,看看是否有棉子象鼻蟲的蹤跡。假如真的出現了,雖然我們沒有任何殺蟲劑可噴,但至少我們還可以祈禱。我就是這麼照料兩英畝大的一小塊棉花田。
我的確期望自己每件事都能做得比別人好,但我還是不能不說,我在採棉花時實在是遜咖一個。採棉花時,我總是一個個從圓莢裡挑出棉花。我挑得很乾淨,但這差事真的很耗費時間,因為圓莢緊包著棉花,很難拉得出來,棉鈴乾巴巴的尖頭經常因此刺入我指甲的正下方,所以指頭的邊緣都是血。有的人可以一次採收兩行棉花──左邊一個棉花袋,右邊也有一袋,非常熟練地左右開弓,沿路採收下去。我在採收時,一行只能用一個袋子,而且得花上熟手四倍的時間。
因為我有很多表兄弟住在附近,採收棉花的時間一到,我就僱用他們。我是老闆,但大家都一起下田採收。袋子一裝滿,我就負責秤重,在每個人的名字旁邊記錄重量後,再把棉花丟進馬車裡。採收完畢後,我把棉花賣了,再付薪資給他們。我記得當時棉花的價錢是一磅八分美元左右。
第一次賺到錢後,我的一位表哥開車載我從歐基馬到奧克穆吉鎮上。油資由我付,往昔一加侖只要二十五分。我在奧克穆吉買了一件麂皮夾克和一雙新的工作鞋,酷斃了。那一刻我是那座城鎮裡最趾高氣昂的男人,因為雖然我才十歲,就靠自己勞力賺來的錢買東西了。
之後不久,父親就生了重病,有段時間甚至離不開床。有一天他喚我到床邊說:「兒子,我實在不願要求你這麼做,但是我想知道你願不願意暫時輟學來幫忙媽媽打理家務?」我答應了。反正我也很開心不用上學。經常有人來探望父親,並為他祈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不再有人到訪,只剩我和母親兩人守著這個家。
其他家人的援助,讓我們不至於陷入困境。每到雜貨店買東西和到加油站加油時,我們只要簽個名,哥哥就會付清帳款。他並不是個有錢人,但以這種方式照顧我們的能力還是有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過得捉襟見肘。那時候沒有冷氣,就算有,我們也吹不起。我在屋子的門廊邊用樹枝蓋了一個棚架,一到夏季就把父親的床搬到那兒。我會駕著馬車到離家四公里遠的一處泉源地,裝滿兩桶水,載回家灑在父親的床邊和遮陽的棚架四周。在我們那個時代,這就是冷氣空調。
一個六月的星期六下午,我在前往泉源處裝水途中的一個交叉路上遇到了兩個騎著馬、正要從學校往城鎮去的哥兒們。因為我早就離開學校,所以有好一陣子沒看到他們了,便問他們是不是要去看電影。
「喔,不是。我們剛採收完棉花,拿到一些酬勞。明天是父親節,所以想要為我們的父親買個禮物。」
我只能「喔」的一聲,就無話可接了,只好裝作沒事地繼續前進。我也想買個東西給父親,但是別說買不起了,口袋裡甚至一毛錢也沒有。那就是為什麼我會當場哽住說不出話來的理由。那天提水回到家裡之後,我特別為父親做了很多額外的小事。我徹底清掃整座樹棚,多灑些水到庇蔭棚子的柳樹上方,當然也在他的床舖四周灑水。我很希望有個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的爸爸過個快樂的父親節,比如送一點特別的東西來向他表示敬意。我覺得假如我多做一些額外的事,那麼就會有好事發生,我就有能力為父親掙得一份禮物,可什麼好事也沒發生。因為那個晚上我的腦袋裡都是這個念頭,所以睡得並不好,說不定還哭了呢。
每天晨曦乍現,起床後,我開始幹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為母親點燃廚房的柴火,然後再準備一桶乾淨的水、撿雞蛋、擠牛奶和餵養馬匹。這就是我每天早晨的例行工作。料理完所有這些事情後,我就會回到屋子裡,媽媽也都會剛好在這時幫父親準備好早餐。
那一天,當母親做好爸爸的早餐時,就在送去給父親前的最後片刻,我突然有了個好點子。我衝進房間,撕下一頁我在學校用的便箋簿,匆匆寫上:「親愛的老爸,您是世界上最棒的父親。我非常愛您。祝您父親節快樂。」我簽下了名字,那便是我能提供的禮物。
我來到父親床前,遞上裝著早餐的托盤,上頭就擺著我剛寫好的字條;他拿起紙條閱覽,讀完後便將我擁在懷裡。在那我與他相擁的片刻中,我感受到,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有一個多麼美好的、充滿喜悅的世界等著我們。但是在那之前,即使那等著我們的、偉大的幸福的一小片段,也可以藉由一個小小的擁抱,在父母和孩子間愛的表達中體驗到。
我經常回想那次父親節。很多時候,每當我環視自己的子孫,尋求一些美好的、可以堅實擁有的事物時,這個回憶總能推動我繼續前進,更讓我明白世界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而更美好。那也是為什麼我願意冒著被族人批判的代價,與非印第安人分享那些來自我們祖先的哲理、愛和關懷。來到這個世上時,我們並沒有選擇這個來自特定文化的特定膚色。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但為什麼會被送到此?我們都想知道自己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也因為如此,我們都有機會見識走在印第安人所謂的「性靈之道」(Spirit Road)是什麼意思。而當我們行走在性靈之道時,是不分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佛教徒、印第安族或任何特殊身分的。大愛齊聚在那一條道路上。我們從內心散發而出的關懷和愛,既能進入其他人的生活,也能夠帶領我們往前。
我的母親是印第安浸信會婦女會的會長,連任了二十五年,退休時還榮任終生榮譽會長。教會舉行這個隆重的儀式時,有一位長者發表演說,把我們部落的語言譯成英文的話,他的祝辭大致是說:「這麼多年來,妳生命裡的愛和包容始終是這間教會的支柱,妳的足跡已經在教會前走出多條蹊徑。最後,妳的腳印上將會長出美麗的花朵,通往與神同在的美好生命。」
我一直忘不了那段講辭的精義──走在美的光采中。心中有目標,努力去完成,努力去過一個內心平靜和諧的生活,而且培養忠誠、信念和信仰的美德,這些,都是圓滿的人生不可或缺的本質。
我在孩提時曾被教導,「兒子,要獲得人生美好事物的途徑就是透過和諧。要與萬物和諧共存,但是最重要的,得先能跟自己和諧相處。你的人生有許多事情會發生,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不如意的,有些人也許會跟你爭執,有些人會想要控制你的人生,但是『和諧』這個詞能圓緩任何問題,而且讓你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幾年之後,社會各界人士寫信給我時,很多人都會在信末加上一句「走在美的光采中」。但我早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就擁有了它,因為我的族人走在美的光采中。
走在美的光采中
出生後才三天,母親就帶我到住家附近的山頂,將我介紹給大自然。首先她為我引見四個方向──東、南、西、北。「我要為這個孩子祈求一份特別的祝福。您環繞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繼續往前進。請求您照護他,並且帶給他均衡的人生。」
接著,她握著我的小腳觸摸這塊大地。「親愛的遠古之母親大地,將來有一天這個小孩會走路,會遊玩,而且奔向您的懷抱。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我會試著教導他對您心懷崇敬。無論他走到哪裡,請與他同在並支持、照料他。」
我也被引見給太陽。「遠古之父太陽,這個孩子成長之時,請將您的陽光灑落在他身上,讓他身上的每個細胞,不只在生理上還有心理上都能發展正常而且強壯。無論他身在何處,請用您溫暖和慈愛的能量擁抱他。我們都明白他的人生可能會有烏雲出現的時候,但您總是恆常的照耀──請以陽光遍灑這個孩子,讓他永保平安。」
她將我高高舉起,讓陣陣微風吹拂我身,再對著微風說:「請記住這個孩子。有時候您勢如雷霆,有時候您水波不興,但願您讓他生活在這個地球時,總是能夠明白您存在的價值。」
接著我被介紹給水流。「水呀,我們的生活裡不能沒有您。水就是生命。我祈求這個孩子永遠不知口渴的滋味。」
她在我的額頭放上一些灰燼,說道:「火啊,請為這個孩子燒掉人生的障礙。讓他的道路通暢,不會在學習愛和尊重生命的路途上絆跌。」
那個夜晚,我被介紹給高掛的滿月和星空。成長的過程中,我在遠古大地之母所提供的綠草如茵的地毯上嬉戲追逐,這些大自然環繞著我,吸入的空氣支撐我的生命,在我的軀體內流動,呼出空氣時則帶出所有有害的物質。
由於我的族人與這些大自然的關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那份歸屬感。我可以想像,為何我們大部分的人那麼容易與環境交融。很久以前我們就已明白,生命圍繞在我們身邊──在水中,在地上,在植物草木間。孩子們被介紹認識大自然,所以當我們成長時,就不會輕忽大自然,也不會對其產生高不可攀的心理。我們都感受得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與大自然平等地存在。我們尊重每一株纖細小草,愛護萬樹叢中的任何一片葉子,乃至萬事萬物。
※ ※ ※
我的名字是Nokus Feke Ematha Tustanaki,譯成你們的語言是「熊心」的意思。我的另一個名字則是馬塞勒斯.威廉斯(Marcellus Williams),一九一八年出生於奧克拉荷馬州。
我的部落是馬斯科吉(Muskogee),源起於目前的喬治亞州與阿拉巴馬州的水道沿線。逐漸在這一帶定居的歐洲人並不知道我們是馬斯科吉族,只是以我們的棲息地而說我們部族是「居住在溪(creeks)邊的印第安人」。從此這個名稱就被沿用,所以我們通常是以溪族印第安人(Creek Indians)之名為世人所知,然而我們其實是馬斯科吉族。
一八三二年時,美國總統傑克森簽署了一項命令,強制原住民遷離美國東南方;馬斯科吉族就在那時與契卡索族、喬克托族和切諾基族一起跟著遷移。我們從家鄉千里迢迢地來到所謂的「印第安領地」(Indian Territory),也就是後來的奧克拉荷馬州──來自喬克托語的Oklahoma,字義是「紅人的土地」。歷史記錄了這次的遷徙,但是從未提到背後含藏的情感問題──我們族人的感受,他們必須拋在身後的一切,以及必須承受的苦難。
這次的遷移是被迫的,而我們對此毫無選擇。如果有族人拒絕離開家鄉,士兵們便搶走母親懷裡的幼兒,朝著樹幹猛撞,說道:「離開,否則我們會對這裡所有的小孩做出同樣的舉動。」聽說有些士兵手握軍刀,把孕婦們猛拉到部隊前列,當場開膛破肚。這就是我們如何被迫離開祖先的土地。
我的族人全程步行,從日出走到日落,一路由馬背上的士兵圍趕著成群移動。當族裡的老者在途中不支死亡時,也不給我們時間為他們舉行得體的葬禮。許多我們珍愛的人被士兵棄於溝壑,屍身僅能用樹葉和柴枝草草覆蓋,因為我們被迫繼續前進。這是一條迢迢長路,人人筋疲力竭,而且年幼的孩子趕不上大人的步伐,所以再累也得背著他們,或片刻不離地牽著他們的手。但是沒人有體力長時間肩負孩子的重量,所以有些孩童和他們的母親最後就只能被拋在後頭。而在那樣的千里跋涉中,這只是我們族人必須忍受的部分磨難,那些不公義的行為所帶來的悲痛和哀傷難以抹滅,以至於我的族人稱它為「血淚之旅」。
我認識的一個孩提時期就歷經那場千里跋涉的人,告訴了我事件的過程。他說,有一次他們一群人和幾匹馬兒被塞進十二艘老舊、破損的渡船裡,準備橫渡密西西比河,但途中渡船開始往下沉,所以他只好一把抓住妹妹、爬到朝岸邊游去的馬匹背上。為了不讓他們待在馬背上,士兵們便一路追趕。他試著催趕馬兒,但是馬兒本來就不擅游泳,又因騷動受到驚嚇,所以反而愈來愈慢。他已見識到士兵的面目有多猙獰,超載的渡船有多危險,眼見滅頂之災在劫難逃,所以他已有告別人世的心理準備。就在那個時候,有個人騎在另一匹馬上來到他身後,一把抓走了他的妹妹。「我一到達岸邊就痛哭失聲,」他說,「因為我以為妹妹被士兵抓走了,後來才發現其實是族人幫助我脫離險境。」
很多人死於穿越密西西比河途中。能夠渡過河流的倖存者,也大多因為游泳上岸而全身濕透,偏又遇上寒風刺骨的天候。有一位老婦人因為這場磨難而筋疲力竭,陷入困惑恍神的狀態中,已經渾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她以為回到了老家,便開始下指示給年輕人:「沿著那條小徑走到岔口處,地面上有些乾柴。撿拾回來,架個篝火讓大家暖身。」她還記得家鄉的哪裡可以找到木柴,內心也以為自己仍然身在故居。毫無疑問地,她但願自己就在彼處。
我的曾曾祖母也在那場被迫遷移的行列之中。不管天候如何,他們都得繼續前進,光著腳行走在雪地裡,她的雙腳因此凍傷,長了壞疽,後來腳更毫不誇張地從腿上掉落。她被埋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吉布森堡,但所有逝者都沒有刻上姓名的墓碑,只矗立著許許多多的十字架。我們族人的埋骨處,竟連身分的識別都不可得。我不知道曾曾祖母埋在哪裡,只知道她與族人同眠於斯。
就算我們安頓下來了,也並不意味從此就過著平安的生活。我們的孩子被迫離開父母身邊,強制進入寄宿學校,而且從此禁止使用母語,只能說英文。因為這是一所政府立案的寄宿學校,所以他們必須在課堂與住所間長途跋涉、整理床務,像在軍營中一樣自己打理所有事。這是強加在我們年幼孩童身上的行為之一。當時的原住民都以一頭長髮為傲,但到了寄宿學校後,孩子們全都必須剪成短髮。有些行政管理人員就直接將碗倒扣在孩子的頭頂,順著碗沿剪落髮絲,再大肆嘲笑這個無辜的小孩。
但那也還只是我們必須忍受的些許欺壓。時至今日,在某些祈福儀式上,我們的族人當中仍有不少人誠心為所有人類祈禱,無論膚色是黑、黃、紅或者白。歷經無數磨難的我的族人,怎麼可能還能滋生如許的愛?
※ ※ ※
我在今日奧克拉荷馬州歐基馬以西三英里遠的鄉村長大。溪族並未居住在所謂「印第安領地」的保留區裡──族裡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得到由政府授予的一百八十英畝土地,而我的家人就住在母親原本獲配的土地上。當我來到這個世間時,母親已經接近生育期的尾聲,所以我和哥哥、姊姊之間都差了很多歲,也就沒有親近的兄長可以玩在一起、結伴打獵或胡鬧搗蛋。在父母親的陪伴下,我可以說孤單地長大,獨自探索生活的樂趣。
曾有一度家人認為我會成為一位歌手,哥哥甚至還幫我挑選了一所音樂學院,但也因為那是他的決定,所以我並不想去。我想要做自己決定的事,做我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我猜想,年紀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是個千山我獨行的搗蛋鬼了。無論如何,我就是不想老當人家的「小弟弟」。
我進了離家約兩公里半遠的鄉村學堂,直到我得到了一匹可以騎的雪特蘭矮種馬之前,每天都得走路上學。有些時候我從學校放學時,會站在馬背上,而牠也沒有因此就放慢腳步,母親因此經常追著我跑,「有一天你會摔下來的。」我只回答她:「我很有可能會傷了自己,是吧?」可下一次我就反向騎馬,要不就是沿路馳騁,或者跳下馬背、手還掛在鞍頭地奔跑。這種方式可以產生一股衝力,讓我一躍而至馬身的另一側。我到競技場觀賞馬術表演時,見識了一招名叫「桶式翻滾」,也就是在馬匹奔跑中,騎士滑到馬腹下方後再從另一側上來的花招,就到棉花田裡練習,摔落到地上好幾次,卻也總算學會了。
所有的農場小伙子都得做很多體力勞動,因此個個身強體壯,但我還是能夠壓倒每個人,所以在學校裡被認為最佳的摔跤運動員。我哪兒都跑過,會四處尋找各種跑步的路徑,比如藉著穿過玉米田來練習跑步,來回急速衝刺但不准自己碰觸到莖梗。我們家離歐基馬有約五公里遠,每當要進城時,我一跳下門廊就開始跑,不到目的地絕不停下來。然後再跑回來。有一次父親在路邊發現一條鐵管,那是從一輛卡車上掉落下來的──可能就在前往歐基馬附近眾多油田之一的途中。這條鐵管的長度,正好可以連接我們家門前兩棵樹的分叉處,所以我們就把它橫掛在兩棵樹上,我還綁上一條繩子,從此經常只靠雙手上上下下、來回地攀爬這條繩索。
在給馬匹大量的運動量前,我得餵豬、餵雞、照料菜園子、擠牛奶,更得幫媽媽不停地大力攪拌牛奶成黃油。擠牛奶永遠沒有哪個時間點最恰當。夏天的時候為了趕走惱人的蒼蠅,牛隻會用力甩尾巴,動不動就掃到我的臉。冷天呢,不管天氣有多冷,我仍然得擠牛奶。難怪有人曾說牛會跳過月亮,我猜想應該是因為冰冷的手指吧!
我們家有一間煙燻屋,用來加工處理火腿和醃製豬肉。記得有一次大黃蜂占據了整個煙燻屋時,我老爸只頂著一片和手一樣寬的屋頂板,連襯衫都不穿就走進煙燻室,趕走所有的大黃蜂。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沒被螫,因為他並不是一位擁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巫師。渾身是膽,他就是這樣子的人。對於他的這個作為,我感到十分敬畏,所以在樹洞裡找到一些住在裡面的黃蜂,把指頭伸進去讓牠們螫,然後再拔出螫針。這會讓我痛上一陣子,有點像打針的感覺,但我漸漸習慣了那種疼痛。有時候我會用一隻手抓黃蜂,再用另一隻手扯掉牠們的螫針,再握住滿手的黃蜂到處炫耀。別人不知道牠們已經沒了螫刺,所以對我佩服不已。那時候的我好像才十歲吧。
我常做些瘋狂的事。有一天,學校的哥兒們要和我交換三明治──我母親過去會為我做風味絕佳的夾肉三明治,而我的朋友只有臘腸三明治可吃,但我還是跟他交換著吃。不過,吃掉三明治前我會先拿出裡頭的臘腸,保存起來。回家的路上,我用刀劃開臘腸、沾濕後貼在臉上,看起來就很像一道長疤。回到家後,我的母親一看到我便大吃一驚,甚至哭了出來,「喔,兒子啊!」急忙伸出手臂抱住我。當我扯掉臘腸時,她本想責罵我一頓,卻因為笑得太厲害而罵不出來。
※ ※ ※
父母親總是交代我得在天黑前就回家,但是有一回,在我差不多六、七歲時,因為和鄰居家的孩子玩得十分盡興,完全沒有察覺回到家時天色已經暗了。我走到父親跟前,說道:「對不起,我忘了你警告我們要在天黑前回家。」他覺得必須堅守自己的承諾,便纏起皮鞭狠狠地抽了我一下。打在身上並不痛,但是心裡感覺難受,想不到我竟然讓我崇敬萬分的父親生氣且鞭打我,所以我跑回房間,哭到睡著。
幾天之後,我無意間聽到母親向兄姊們說起這件事。她說,那天父親也哭了一整晚。父親說:「他都跑來跟我認錯了,我卻還處罰他。當初應該接受他的道歉才對。」那天晚上他幾乎沒睡,但他還是覺得必須履行自己的警告,所以以後無論他說什麼我都會聽從。我覺得這件事情對他的傷害比我還深,因為我很快就將之拋諸腦後。這次逾越父親訂下的底線之後,我變得更加謹言慎行。
※ ※ ※
雖然我父親從沒有放棄修持傳統智慧,他卻是一位基督徒,而且深諳《聖經》的知識。他常常會念《聖經》中的片段給我聽,然後問我:「你認為它的意思是什麼?」當時我只有九歲,但是這個過程讓我懂得去思考。
他讀諾亞方舟的故事給我聽:諾亞派出烏鴉尋找陸地,但是不見牠歸來;接著他又送出一隻信鴿,這回鴿子不辱使命,終於銜著一根橄欖枝回來,那就是為什麼我們總看到信鴿的鳥喙上叼著橄欖枝。
「這是一則好故事,但是你對這事件的看法如何?它的意義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要求他去完成某事的時候,一開始朝著正確的方向行動,然後因為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失去了興趣;但也有其他人認為被託付責任是一種榮耀,所以會戰戰兢兢、想辦法完成任務,以滿足託付者和他們自身的需要,就像那些歸來的鴿子。
他只是點著頭,從沒對我說過「對」或「錯」,因為他想知道的並不是答案,而只想明白我的邏輯,看我是怎麼思考的。他要教導我的也就是這個。
※ ※ ※
我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她在外的大部分活動,都以印第安浸信會教堂為中心。她是教會裡的婦女組織領導人之一,但在工作時,有些方面她仍會沿用印第安人的方式。教會的婦女要開會時,她會要她們在之前和開會期間禁食,會後再一起用餐。她告訴我,禁食是與偉大的神靈聯繫的方式──因為大家都禁食,所以討論教會事務有關靈性層次時會更專注。
我也聽母親說過,我們族人透過禁食而感知一些事情。我十歲的時候,雖然已經說得一口流利的溪族語,卻不認得它的文字,所以我決定禁食請求造物者幫我學習閱讀。我帶了一本溪族的唱本進入森林,一邊唱一邊非常仔細地逐字逐句對照唱本,而且前後重複了好幾次,從傍晚開始禁食到隔天下午兩、三點。我就是這麼學會溪族文的。一點也不難。
我母親的口才很好,相當懂得怎麼跟人溝通,可以毫不遲疑地對男人們下指令,告訴他們教會的需要。她有條理地組織所有事務。她讓男人們在夏天裡為當地的一些農民挑棉花,把得來的酬勞捐給教會。這就是為什麼教會舉行大型聚會時,有能力招待所有的來客。
耶誕節來臨時,她會規劃胡桃餅的銷售來籌措金錢,以購買教堂裡所有小朋友的禮物。耶誕夜最後的禮拜之後,耶誕老人便會揹著一袋禮物進來。印第安的耶誕老公公說的是溪族語!那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時光。
種植棉花
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教我怎麼幫一組馬套上馬車和犁;十歲時,他給了我兩英畝田,說:「你想種什麼就種什麼,要是什麼也不想種,那就任它荒蕪吧。或許野兔會來吃野草,你就可以抓野兔來打牙祭。這是你的選擇。」不要讓土地完全閒置,要讓它產生效益,這就是父親要教導我的事。
所以我種了兩英畝的棉花。那是我自己的、品質優良的棉花,所以我必須下田幹活,擔起所有的農務。我學會了如果想要犁得深一點,要用哪一種犁頭,也學會如何在每行之間開犁,以防止野草往上蔓生。我從馬兒身上拉了繩子綁在我背上,所以只要我被土裡的根或石頭絆住,繩子就會將我往前拉,讓我撞上犁子把手上的槓桿。我常常跌跤,但也總是拍落身上的灰塵就繼續前進。棉花開始成長的時候,我會檢查每個圓莢,看看是否有棉子象鼻蟲的蹤跡。假如真的出現了,雖然我們沒有任何殺蟲劑可噴,但至少我們還可以祈禱。我就是這麼照料兩英畝大的一小塊棉花田。
我的確期望自己每件事都能做得比別人好,但我還是不能不說,我在採棉花時實在是遜咖一個。採棉花時,我總是一個個從圓莢裡挑出棉花。我挑得很乾淨,但這差事真的很耗費時間,因為圓莢緊包著棉花,很難拉得出來,棉鈴乾巴巴的尖頭經常因此刺入我指甲的正下方,所以指頭的邊緣都是血。有的人可以一次採收兩行棉花──左邊一個棉花袋,右邊也有一袋,非常熟練地左右開弓,沿路採收下去。我在採收時,一行只能用一個袋子,而且得花上熟手四倍的時間。
因為我有很多表兄弟住在附近,採收棉花的時間一到,我就僱用他們。我是老闆,但大家都一起下田採收。袋子一裝滿,我就負責秤重,在每個人的名字旁邊記錄重量後,再把棉花丟進馬車裡。採收完畢後,我把棉花賣了,再付薪資給他們。我記得當時棉花的價錢是一磅八分美元左右。
第一次賺到錢後,我的一位表哥開車載我從歐基馬到奧克穆吉鎮上。油資由我付,往昔一加侖只要二十五分。我在奧克穆吉買了一件麂皮夾克和一雙新的工作鞋,酷斃了。那一刻我是那座城鎮裡最趾高氣昂的男人,因為雖然我才十歲,就靠自己勞力賺來的錢買東西了。
之後不久,父親就生了重病,有段時間甚至離不開床。有一天他喚我到床邊說:「兒子,我實在不願要求你這麼做,但是我想知道你願不願意暫時輟學來幫忙媽媽打理家務?」我答應了。反正我也很開心不用上學。經常有人來探望父親,並為他祈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不再有人到訪,只剩我和母親兩人守著這個家。
其他家人的援助,讓我們不至於陷入困境。每到雜貨店買東西和到加油站加油時,我們只要簽個名,哥哥就會付清帳款。他並不是個有錢人,但以這種方式照顧我們的能力還是有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過得捉襟見肘。那時候沒有冷氣,就算有,我們也吹不起。我在屋子的門廊邊用樹枝蓋了一個棚架,一到夏季就把父親的床搬到那兒。我會駕著馬車到離家四公里遠的一處泉源地,裝滿兩桶水,載回家灑在父親的床邊和遮陽的棚架四周。在我們那個時代,這就是冷氣空調。
一個六月的星期六下午,我在前往泉源處裝水途中的一個交叉路上遇到了兩個騎著馬、正要從學校往城鎮去的哥兒們。因為我早就離開學校,所以有好一陣子沒看到他們了,便問他們是不是要去看電影。
「喔,不是。我們剛採收完棉花,拿到一些酬勞。明天是父親節,所以想要為我們的父親買個禮物。」
我只能「喔」的一聲,就無話可接了,只好裝作沒事地繼續前進。我也想買個東西給父親,但是別說買不起了,口袋裡甚至一毛錢也沒有。那就是為什麼我會當場哽住說不出話來的理由。那天提水回到家裡之後,我特別為父親做了很多額外的小事。我徹底清掃整座樹棚,多灑些水到庇蔭棚子的柳樹上方,當然也在他的床舖四周灑水。我很希望有個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的爸爸過個快樂的父親節,比如送一點特別的東西來向他表示敬意。我覺得假如我多做一些額外的事,那麼就會有好事發生,我就有能力為父親掙得一份禮物,可什麼好事也沒發生。因為那個晚上我的腦袋裡都是這個念頭,所以睡得並不好,說不定還哭了呢。
每天晨曦乍現,起床後,我開始幹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為母親點燃廚房的柴火,然後再準備一桶乾淨的水、撿雞蛋、擠牛奶和餵養馬匹。這就是我每天早晨的例行工作。料理完所有這些事情後,我就會回到屋子裡,媽媽也都會剛好在這時幫父親準備好早餐。
那一天,當母親做好爸爸的早餐時,就在送去給父親前的最後片刻,我突然有了個好點子。我衝進房間,撕下一頁我在學校用的便箋簿,匆匆寫上:「親愛的老爸,您是世界上最棒的父親。我非常愛您。祝您父親節快樂。」我簽下了名字,那便是我能提供的禮物。
我來到父親床前,遞上裝著早餐的托盤,上頭就擺著我剛寫好的字條;他拿起紙條閱覽,讀完後便將我擁在懷裡。在那我與他相擁的片刻中,我感受到,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有一個多麼美好的、充滿喜悅的世界等著我們。但是在那之前,即使那等著我們的、偉大的幸福的一小片段,也可以藉由一個小小的擁抱,在父母和孩子間愛的表達中體驗到。
我經常回想那次父親節。很多時候,每當我環視自己的子孫,尋求一些美好的、可以堅實擁有的事物時,這個回憶總能推動我繼續前進,更讓我明白世界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而更美好。那也是為什麼我願意冒著被族人批判的代價,與非印第安人分享那些來自我們祖先的哲理、愛和關懷。來到這個世上時,我們並沒有選擇這個來自特定文化的特定膚色。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但為什麼會被送到此?我們都想知道自己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也因為如此,我們都有機會見識走在印第安人所謂的「性靈之道」(Spirit Road)是什麼意思。而當我們行走在性靈之道時,是不分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佛教徒、印第安族或任何特殊身分的。大愛齊聚在那一條道路上。我們從內心散發而出的關懷和愛,既能進入其他人的生活,也能夠帶領我們往前。
我的母親是印第安浸信會婦女會的會長,連任了二十五年,退休時還榮任終生榮譽會長。教會舉行這個隆重的儀式時,有一位長者發表演說,把我們部落的語言譯成英文的話,他的祝辭大致是說:「這麼多年來,妳生命裡的愛和包容始終是這間教會的支柱,妳的足跡已經在教會前走出多條蹊徑。最後,妳的腳印上將會長出美麗的花朵,通往與神同在的美好生命。」
我一直忘不了那段講辭的精義──走在美的光采中。心中有目標,努力去完成,努力去過一個內心平靜和諧的生活,而且培養忠誠、信念和信仰的美德,這些,都是圓滿的人生不可或缺的本質。
我在孩提時曾被教導,「兒子,要獲得人生美好事物的途徑就是透過和諧。要與萬物和諧共存,但是最重要的,得先能跟自己和諧相處。你的人生有許多事情會發生,有些是美好的,有些是不如意的,有些人也許會跟你爭執,有些人會想要控制你的人生,但是『和諧』這個詞能圓緩任何問題,而且讓你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幾年之後,社會各界人士寫信給我時,很多人都會在信末加上一句「走在美的光采中」。但我早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就擁有了它,因為我的族人走在美的光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