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
一元錢的命
1994年夏季我首次來到汶川,在此我認識了幾位威州師範學校的老師。雖然認得這幾位朋友,對往後十年我在本地的田野行旅十分關鍵,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我在威州大橋頭的一段經歷。
那是一天中午,我獨自在街上閒逛。走到威州大橋頭,見著許多人圍著一個瞎眼的算命者,聽他說人的過去未來,圍觀者不時發出哄笑或讚嘆。我佇足看了一會兒,後來也忍不住坐上瞎子跟前的矮凳,讓他把我的命運攤在眾人之前。他問了我的生辰八字後,略為掐指算了算,便以濃濁的川西鄉音唸著﹕43歲… 45歲…50歲…。當時我對四川話的領受力還很差,除了幾歲幾歲外,我隱約只聽得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無往不利」,接著便是作為結束的 「十全十美」。
我從口袋中掏出兩塊錢遞給他。正要起身,他嘴裡咕噥著﹔我依然只聽懂最後幾個字,「……十全十美。」 我有點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身邊一個身著羌族服裝的小姑娘說,「他是要你給十塊錢!」 圍觀的人皆樂得大笑。我窘迫地又掏些錢出來遞給算命的,急急離開。我起身後,那小姑娘坐上了矮凳子。我在街上逛了一會兒,回頭又遇到那小姑娘,站在路邊一個花椒麻袋邊發呆。我跟她買花椒,隨口開完笑的問她,「妳的命怎麼樣。」 她搖頭不答。在找零錢給我時她才苦笑著說,「他只收我一塊錢!」
這十多年來,我雖然並非無往不利,但也應著那算命的所說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我的學術旅程由四川、雲南到內蒙、新疆,由台北到洛杉磯、波士頓。我經常想到那算命的瞎子、那算命只需一塊錢的女孩,以及我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 的命。特別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我想,那算命的當時是否知道14年後有三萬羌族要遭此劫?
在川藏之間
1995年夏7月,我第二度造訪羌族地區。我租了一輛車,先花上7天時間在整個羌族地區走一遭﹔由成都經汶川到茂縣,往北到松潘小姓溝,再回頭經茂縣、土門到北川,由北川返回成都。這一旅程是為了選擇、安排往後進行田野考察的據點,但也讓我見識到此地山之峻、谷之深、道路之險。事實上這個探勘之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肅,因聽說我要包輛車到羌族地區遊歷,我成都的朋友帶著愛人、孩子同行,駕駛車的師傅也將他的女朋友帶上,一車老弱婦孺都成了我的田野探勘隊員。此一勘查之旅結束後,在成都休息一天,我再度前往汶川及松潘小姓溝進行考察訪問。
1995年8月8日,我由松潘小姓溝回茂縣。當時還都是土路,夏天路上灰塵大。為了不要跟在別的車後頭吃灰,我們在清晨6 點多便出發。10 點車剛過疊溪海子不遠,便見到前面車子排著長龍緩緩前進。如此時走時停,當過一個崖灣時,我們詢問路邊幾位滿面倦容正在休息著的解放軍,才知道昨日傍晚一輛班車墜入數百米深的岷江河谷,40 餘乘客無人生還。這樣的場景,在那幾年發生過兩三回。
這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川西平原相接的地方,在地理上呈現一 「皺折」帶。它的東面是海拔高度約500 米的成都平原,西邊是3600 米以上的高原。而這「皺折」 地帶本身則是一道道南北向的高山縱谷,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江河流經其間。山巔常在4500-5000 米,溪河流經的谷底則約在1500-2000 米之間。這是億萬年前青藏高原抬升並向東擠壓造成的地理現象。羌族的家園便在此 「皺折」 帶的岷江上游,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以及東邊湔江流域的北川、平武。
出成都西門,經過郫縣到都江堰市。都江堰市舊稱灌縣,許多汶川一帶的羌族認為灌縣至少有一部份曾是羌族的地方,或說是羌、漢接界的地方。跨越青城大橋後沿著岷江進入山區,漩口到映秀是過去經常堵車的路段,紫坪舖水庫大壩就建在此。映秀古稱娘子關,在羌族歷史記憶中此地過去也是羌族地盤。然而由明代到民國,這兒都是瓦寺土司領地,羌民是被統治者。據瓦寺土司家譜記載,此家族在明代受朝廷之召率兵來此平亂,後來就在此立寨定居。因此直到民國時期,這兒有 「土民」(土司帶來兵丁的後代)的村寨,主要在映秀附近的三江口、耿達一帶,也有羌民村寨。後來土民成為藏族,羌民成為羌族,更多的土民、羌民成了漢族。此回汶川大地震的震央,幾乎正是過去瓦寺土司轄地。
清代的汶川(威州)縣城在綿虒,由此北上到汶川還有20 分鐘車程。這兒的羌鋒村是目前最南方的羌族村寨。瓦寺土司的官署在羌鋒附近的 「塗禹山」上,對面山上有 「刳兒坪」—這些都是與大禹有關的古蹟。汶川羌族認為大禹出生在綿虒。威州師範學校後的山上,有一道綿延山脊的小型長城。當地人說,這是三國時姜維所建 「姜維城」。離姜維城不遠有個 「點將台」,這顯然是個古代中原帝國邊防軍的烽燧遺址。距此不遠還有守烽燧駐軍的軍營遺跡,留下三段夯土邊牆。這些遺跡在地震後可能都不存在了。城北不遠便是雁門關。岷江大道沿線有許多的 「關」、「堡」,如娘子關、雁門關、松雞堡、鎮江關等等,表示過去這兒是舊帝國的邊防線所在。
汶川是羌族的文教與行政中心,許多政府機構與學校都在此。威州師範學校的幾位老師,當時曾參與羌族文字創作及教育推廣。他們熱衷於採集、研究羌族文化,因此那幾年我們成了工作伙伴。每年我到羌區作田野考察的第一步,幾乎都是先到汶川與他們會合,然後幾個人同行。威州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分發到各溝各村寨教書,因此我與威師的老師們一同下鄉有意想不到的優勢—在村寨做客時,我的身分是 「老師的老師帶來的朋友」,自然倍得尊敬與熱情接待。
一元錢的命
1994年夏季我首次來到汶川,在此我認識了幾位威州師範學校的老師。雖然認得這幾位朋友,對往後十年我在本地的田野行旅十分關鍵,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我在威州大橋頭的一段經歷。
那是一天中午,我獨自在街上閒逛。走到威州大橋頭,見著許多人圍著一個瞎眼的算命者,聽他說人的過去未來,圍觀者不時發出哄笑或讚嘆。我佇足看了一會兒,後來也忍不住坐上瞎子跟前的矮凳,讓他把我的命運攤在眾人之前。他問了我的生辰八字後,略為掐指算了算,便以濃濁的川西鄉音唸著﹕43歲… 45歲…50歲…。當時我對四川話的領受力還很差,除了幾歲幾歲外,我隱約只聽得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無往不利」,接著便是作為結束的 「十全十美」。
我從口袋中掏出兩塊錢遞給他。正要起身,他嘴裡咕噥著﹔我依然只聽懂最後幾個字,「……十全十美。」 我有點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身邊一個身著羌族服裝的小姑娘說,「他是要你給十塊錢!」 圍觀的人皆樂得大笑。我窘迫地又掏些錢出來遞給算命的,急急離開。我起身後,那小姑娘坐上了矮凳子。我在街上逛了一會兒,回頭又遇到那小姑娘,站在路邊一個花椒麻袋邊發呆。我跟她買花椒,隨口開完笑的問她,「妳的命怎麼樣。」 她搖頭不答。在找零錢給我時她才苦笑著說,「他只收我一塊錢!」
這十多年來,我雖然並非無往不利,但也應著那算命的所說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我的學術旅程由四川、雲南到內蒙、新疆,由台北到洛杉磯、波士頓。我經常想到那算命的瞎子、那算命只需一塊錢的女孩,以及我 「走南走北、走東走西」 的命。特別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我想,那算命的當時是否知道14年後有三萬羌族要遭此劫?
在川藏之間
1995年夏7月,我第二度造訪羌族地區。我租了一輛車,先花上7天時間在整個羌族地區走一遭﹔由成都經汶川到茂縣,往北到松潘小姓溝,再回頭經茂縣、土門到北川,由北川返回成都。這一旅程是為了選擇、安排往後進行田野考察的據點,但也讓我見識到此地山之峻、谷之深、道路之險。事實上這個探勘之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嚴肅,因聽說我要包輛車到羌族地區遊歷,我成都的朋友帶著愛人、孩子同行,駕駛車的師傅也將他的女朋友帶上,一車老弱婦孺都成了我的田野探勘隊員。此一勘查之旅結束後,在成都休息一天,我再度前往汶川及松潘小姓溝進行考察訪問。
1995年8月8日,我由松潘小姓溝回茂縣。當時還都是土路,夏天路上灰塵大。為了不要跟在別的車後頭吃灰,我們在清晨6 點多便出發。10 點車剛過疊溪海子不遠,便見到前面車子排著長龍緩緩前進。如此時走時停,當過一個崖灣時,我們詢問路邊幾位滿面倦容正在休息著的解放軍,才知道昨日傍晚一輛班車墜入數百米深的岷江河谷,40 餘乘客無人生還。這樣的場景,在那幾年發生過兩三回。
這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川西平原相接的地方,在地理上呈現一 「皺折」帶。它的東面是海拔高度約500 米的成都平原,西邊是3600 米以上的高原。而這「皺折」 地帶本身則是一道道南北向的高山縱谷,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江河流經其間。山巔常在4500-5000 米,溪河流經的谷底則約在1500-2000 米之間。這是億萬年前青藏高原抬升並向東擠壓造成的地理現象。羌族的家園便在此 「皺折」 帶的岷江上游,汶川、理縣、茂縣、松潘,以及東邊湔江流域的北川、平武。
出成都西門,經過郫縣到都江堰市。都江堰市舊稱灌縣,許多汶川一帶的羌族認為灌縣至少有一部份曾是羌族的地方,或說是羌、漢接界的地方。跨越青城大橋後沿著岷江進入山區,漩口到映秀是過去經常堵車的路段,紫坪舖水庫大壩就建在此。映秀古稱娘子關,在羌族歷史記憶中此地過去也是羌族地盤。然而由明代到民國,這兒都是瓦寺土司領地,羌民是被統治者。據瓦寺土司家譜記載,此家族在明代受朝廷之召率兵來此平亂,後來就在此立寨定居。因此直到民國時期,這兒有 「土民」(土司帶來兵丁的後代)的村寨,主要在映秀附近的三江口、耿達一帶,也有羌民村寨。後來土民成為藏族,羌民成為羌族,更多的土民、羌民成了漢族。此回汶川大地震的震央,幾乎正是過去瓦寺土司轄地。
清代的汶川(威州)縣城在綿虒,由此北上到汶川還有20 分鐘車程。這兒的羌鋒村是目前最南方的羌族村寨。瓦寺土司的官署在羌鋒附近的 「塗禹山」上,對面山上有 「刳兒坪」—這些都是與大禹有關的古蹟。汶川羌族認為大禹出生在綿虒。威州師範學校後的山上,有一道綿延山脊的小型長城。當地人說,這是三國時姜維所建 「姜維城」。離姜維城不遠有個 「點將台」,這顯然是個古代中原帝國邊防軍的烽燧遺址。距此不遠還有守烽燧駐軍的軍營遺跡,留下三段夯土邊牆。這些遺跡在地震後可能都不存在了。城北不遠便是雁門關。岷江大道沿線有許多的 「關」、「堡」,如娘子關、雁門關、松雞堡、鎮江關等等,表示過去這兒是舊帝國的邊防線所在。
汶川是羌族的文教與行政中心,許多政府機構與學校都在此。威州師範學校的幾位老師,當時曾參與羌族文字創作及教育推廣。他們熱衷於採集、研究羌族文化,因此那幾年我們成了工作伙伴。每年我到羌區作田野考察的第一步,幾乎都是先到汶川與他們會合,然後幾個人同行。威州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分發到各溝各村寨教書,因此我與威師的老師們一同下鄉有意想不到的優勢—在村寨做客時,我的身分是 「老師的老師帶來的朋友」,自然倍得尊敬與熱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