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寫大豹社:我群/他者的視差(第1版)

95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緒論

  大豹群原住民,相傳其始祖誕生於大嵙崁溪(大漢溪)上游北港溪畔Masitoboan(瑞岩部落)附近的巨石Pinsbukan(賓斯布干),今臺灣中部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一帶。約於數百年前,族長Buta Karaho率領族人自原鄉翻山越嶺,北遷至大嵙崁溪流域中下游,經過與Skamajun(希卡馬甬,可能為後來的賽夏族人或平埔族人)的爭戰而取得土地,最終在今天的新北市三峽區插角、有木、金敏、熊空、東眼、五寮等淺山地帶形成大豹社、有木社、詩朗社等部落。根據近代人類學者依照體質、語言、風俗或位置的差異所建構的臺灣原住民族分類系統,大豹群通常被歸類為泰雅族之泰雅亞族賽考列克群(Sekoleq),或是泰雅亞族大嵙崁前山群(Msbtunux)。
  十八世紀期間,當來自中國閩粵地區的漢族移民往大嵙崁溪流域下游海山莊(今新北市樹林區一帶)南方山區進墾之際,接連與大豹群原住民發生衝突。十九世紀後期以後,大豹群的部落空間與生活領域,陸續遭到清朝政府「開山撫番」與日本政府「理蕃政策」下的武力侵略,最終淪為被殖民的地域。大豹族人也於二十世紀初被迫遷離三峽故居,在今天的桃園市復興區北境重新建立起流離的家園。而大豹等社位於三峽山區的原居地,後來淪為日本三井合名會社等資本主義勢力展開各種山林經營事業的資產。
  截至二○一○年代後期,復興地區的大豹群後裔約有六、七百餘人,主要居住於霞雲、三民、澤仁、羅浮等村里部落。3從二十世紀前期開始,大豹族人曾秉持復歸原鄉故土的訴求,斷續展開相應的請願和行動,期望能重返三峽區插角、金圳、五寮、有木、竹崙、安坑等大豹群祖居地定居。遷居桃園復興地區的部分大豹群原住民,仍堅持他們不同於大嵙崁群的族群認同,並持續以三峽故土作為他們原鄉認同的對象。
  過往臺灣學界針對大豹群原住民的研究,以學者傅琪貽(藤井志津枝)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在其所撰〈北泰雅大豹群(ncaq)史—消失的大豹群,復原的抵抗精神〉、《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大豹社事件1900-1907》、〈日治時期北泰雅族大豹群的奮鬥〉、〈大豹群土地之來龍去脈〉等論著中,旁徵博引清代至日治時期官書檔案、志書典籍、調查報告、報刊文獻並配合田野訪查所得資料,追溯早期大豹群的形成、遷移與部落領域的轉變,詳述晚清至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大豹群原住民抵抗外來政權的歷次戰役,最終分析大豹族人被迫離開故土之後,三井合名會社等資本主義勢力進入原大豹社域所從事的各項經濟開發事業,以及遷居溪口臺等地的大豹族人後續的生計發展問題,為戰後以前大豹社(群)的發展經歷奠下嚴謹細膩的史實基礎。各篇論著中,針對清帝國與日本帝國對於大豹群原住民諸多不當的武力侵略行為,以及三井等資本主義勢力的剝削行徑多所批判;針對大豹社事件進行系統性的歷史建構之際,亦深具「述往以為來者師」的鑑戒訴求,強調歷史真相的還原以及轉型正義的重要性,更提示我們未來如何以大豹群原住民的主體性作為學術思考立場的可能與方式。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