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滑落心際的滋味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膾炙人口」說開去
「膾炙人口」是常用成語,如果你不知道,也沒關係,因為用它的人,或也只知其一,對膾
炙原意不甚了了。「膾炙人口」源自《孟子•盡心下》,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後得此成語,意指美味人人愛吃。《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這裡的肉是廣義的肉,包括鮮魚,也就是生魚,炙為烤肉;所謂膾炙其實是細切的生肉和烤肉,「人人愛吃生肉和烤肉」便是「膾炙人口」的本義。
在日本尚未發生海嘯之前,新加坡的日本餐館都宣稱自己的生魚源自日本,似乎這樣的生魚都是有光環的……由此可見,生魚之於日本,就如櫻花之於日本是割裂不了的象徵,當下人們說起吃生魚片無不聯想到日本料理,殊不知生魚片還是來自中國的舶來品,這就要從「膾炙人口」說開去,解讀生魚的歷史。
在中國關於吃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朝,而《禮記》有曰:「膾,春用蔥,秋用芥。」可見先秦的人不僅已經開始食膾,還在吃的時候加入蔥、芥等製成的醬料來調味了。儘管幾千年過去,生魚的食法居然並無二致。

到了唐朝五代,膾不但是皇家宮廷盛宴必備,也是尋常百姓家的盤中餐,膾食蔚然成風。與此同時,膾食文化傳至朝鮮半島,更遠渡到東洋,被精細的日本人發揮到了極致,最終成為和風文化的重要元素。
「可生魚怎麼和周、唐有關?唐都不是西安嗎?」這是一位友人拋給我的問題。人有時就會如此深陷既定思維,誰說生魚不可以是淡水魚?《詩經•小雅》記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大詞人更是美食家的蘇軾,其作品談及人間美味時,有一句就是「吳兒膾縷薄欲飛」,湖州的淡水生魚片即為文中所指的膾縷。可見老先生除了喜食紅燒肉,還是生魚的粉絲呢。但到了明清之交,中原的文人雅士認為生食肉類如同茹毛飲血般粗俗,膾食之風隨之日減至幾近消失,但也有一些文獻仍有關於魚膾的記載,比如《南越筆記》﹝註1﹞:「粵俗嗜魚生……以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剌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這段描述真實形象地反映了食生魚在嶺南地區仍然盛行,只是已萎縮為小眾的愛好了。
今天,所幸廣東順德的生魚片,歷經千年風雨仍屹立中華美食之林,也為中國膾食留下最後的佐證。
當地人將收購的新鮮肥魚,挑選後養於泉水之中,禁食瘦身消脂幾日,再由經驗豐富,刀功過人的大廚將魚淨膛去骨,放血切片。講究的就是血淨無腥,片片薄如蟬翼,再加蓋冰塊,配醬料後取食,入口即化,齒頰留香。所謂「膾炙人口」是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