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節選一】

學分三
豚食,豐腴與豐盛之間的美味

對每一次的美食經驗,總喜歡探索背後的人文韻底。看那桌上令人驚豔入味的佳餚,店老闆是如何把生活經驗轉換成美好又獨特的味覺。處在凡是都可以數位化的年代,視覺、聽覺、嗅覺都是可以簡化了,唯一仍不能數位化的「味覺」,讓我們在唇齒之間,自覺酸甜苦辣細膩地平衡與變化,所以,有時一口好湯頭,即是幸福啊!

府城,是台灣最古老而富饒的城市,歷史上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台灣的經濟、政治中心。凡是有此屬性的城市,基本上多是愛吃、懂吃、能吃的城市,像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西班牙的巴塞隆納、中國的成都等等。有些略略沒落的貴族味道,卻仍頂著過去的榮光過日子,顧盼自憐之間有些傲氣,但是表現著閒適與優雅。我曾在《當老樹在說話》書本裡一篇「有爺兒氣的台南」寫到:

你問台南人,什麼好吃?
他們總會說出一套自己的私房清單
你問台南人,什麼是歷史?
他們說磚紅色的牆就在家屋和路間
你問台南人,什麼是生活?
他們說曬一曬太陽,你就會知道

關於「豚食」篇章,列出的都是豬肉美食系統,沒有牛肉、羊肉,也無雞鴨鵝篇章,純粹強調「豬肉各部味的料理」,做法有炒、炆、滷、熬、煎、燉、汆、烤、煸等等,就是想要強調這座舊城的美食實力與習慣,以另一種觀點陳述飲食的博大精深。我承認這裡有些趣味的自我主觀,但是看看這些職人們,他們在自己嫻熟的肉食料理中的表現與講究,是可以窺看到一些這座城市的飲食靈魂。

其實台灣的豬肉消耗量,約是一年一千萬頭,過去多是自養自足,幾年前的口蹄疫事件之後,飼養豬隻每年遞減,近年約是六百萬頭了,這是符合台灣離農離牧的趨勢,而不足的豬肉多有進口補上,好消息是養豬所造成的環境汙染也漸漸改善。

回顧歷史,清領時期,我們所飼養的豬種多是大陸品種梅山豬、金華豬,個小。光復後大家懂得長肉率,品種已經改為歐洲的約克夏、杜洛克、藍瑞斯。日本人養豬觀念是受了荷蘭人的影響,我們則是受了日本人影響。日治時期之後,食材時代往前滾動,烹調方式亦然,今天我們所吃的豬肉口感,已經不同於先民了。但是,料理的精神與美食的講究,卻更精進於先民,我們到府城去看看,順便上課。【內文節選二】

香腸熟肉:吃菜配話,府城人閒適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當你到府城嚐美食,如果這一道「香腸熟肉」飄入你的美食清單,而非「黑白切」,那你已經是半個府城人了。

香腸熟肉?剛到府城的遊客絕對搞不清楚。其定義是:「富有特色的地方傳統小吃攤。主要販售香腸、粉腸、蝦捲、糯米腸、肉類與海鮮等食物,於購買時切成所需之數量售出」。在台灣其他地方俗稱的「黑白切」,在台南則有個特別的名字,而且是進階版:「香腸熟肉!

府城人不陌生,這種草根性很強的古早味點心,最早是推著小攤子帶著幾張椅子在路邊沿街叫賣,點菜時,請老闆切幾種好吃的糯米腸、香腸、菜頭或是豬心,菜量多寡則視人數而定、價錢由老闆視食材自個兒衡量分量。然後就捧著一盤一盤在路邊、廟前蘸著醬油膏吃了起來。

在這個小吃聞名的城市,仍有那麼幾家讓人閒來「吃菜配話」的香腸熟肉攤。之所以介紹這種小吃,主要是闡明府城人的「悠然閒適的」生活方式,可以從隱身在美食之中的「香腸熟肉」窺探到一二。三五談話投機的好友,叫幾盤好吃的切仔料,再來瓶啤酒,這個就是小市民的幸福!所以,來府城,如果只吃熱呼呼的虱目魚湯、擔仔麵,而不來午後的香腸熟肉老攤,在吵雜的人聲中,坐上椅子,向老闆喊著:「頭家,切一百」,那就太可惜了。

我喜歡民族路石精臼的「清子」,店名就是現在的負責人許清子的本名,她在此崗位已屆五十年了,自祖父開始,一家三代都是做油湯生意,清子從小就跟著父親許龍雄在店裡幫忙,習會了各式香腸熟肉的製法,其不像一般滷味添加各種香料藥材,而是紮紮實實的原味食材,須有多道的處理程序,才能去腥,彰顯肉香。

最有名的就是糯米大腸、粉腸和蟳丸。香腸熟肉其他菜色,肉類有香腸、豬舌、豬肝、豬心、豬耳朵等,另外如鴨血、魚卵、小卷、章魚、菜頭、筍子、鯊魚肉、鯊魚皮和鯊魚肚等等亦是不俗……客人來時,只要說要吃啥,老闆便會看客人的人數而自行調配分量,若不是熟客,則老闆會幫忙選擇幾樣菜色來搭配。切成小塊,蘸特製的醬油膏吃,也蘸用府城的悠閒隨興,一起下腹。【內文節選三】

肉臊芋頭粿:肉臊汁滲入,芋香肉香交融調味

台南人真的很幸福,兩百多年前開始,好吃的福州點心源源不斷地傳入府城。國華街三段「許家芋粿」的第一代創始人許炳煌,更把家鄉福州點心的手藝,加上府城已發展成特色的肉臊,研發出今天眾所周知的芋粿美食,從此費工費時的肉臊芋香到了今天,已成為府城的特色滋味。

這次,想介紹更早期的「肉臊芋粿」原型,在金華市場(舊稱國宅市場)旁的「林玉文定魯麵」。創業者林玉老婆婆是早年台灣困阨年代裡,典型不屈不撓的偉大女性代表之一。十三歲在永樂市場內販售羊肉湯養家,到了二十歲跟著長輩四處辦桌學藝,三十多歲獨立專任喜宴的總鋪師,閒時也替婚嫁人家「打魯麵」(這也解釋了店名為何多「文定」二字)。隨著風氣的改變,以前魯麵是不在店面販售的,十年前府城一些資深的魯麵師打破慣例,開始擺攤開店專賣魯麵,累積四十年辦桌與魯麵訂製經驗的林玉,當然更有資格分享這種「府城喜氣麵」。

但是林玉老婆婆的「芋頭粿」,才是人間美味,堪譽為「府城第一芋頭粿」——這是我背書的古早味。林玉小時候,正值日治時期的太平洋戰爭,生活最困阨,家裡常缺米食,只能吃番薯簽裹腹。她媽媽則會做一些家傳「芋頭粿」跟別家交換白米,因為實在太美味了,所以鄰家們都樂意跟她們以物易物。

林玉老婆婆開了魯麵店,兼賣肉臊芋頭粿,風味古樸芋香豐腴,同時受到高度肯定。只是地點偏遠,不像府城的其他老店交通方便,只能隱身市場旁,遊客不識,多是當地熟門熟路的老饕。芋頭粿選用大甲的美芋,碩甜香滋,去皮,銼成簽條。肉臊,最關鍵了,蒜頭、紅蔥頭爆香後,與特選豬肉丁炒過再滷多時,之後,肉臊遵循古法靜置三天醒味。我去採訪,與老婆婆閒聊之際,她從冰箱端出獨家風味的肉臊鍋,跟我解釋烹製的過程。看著這整整一鍋,我明白這是她長年的專注與榮耀。

肉臊再與芋簽攪拌均勻(不像其他店家把肉臊淋在芋簽上,吃時只能靠醬汁提味)。自然香美的肉臊汁滲入芋簽之間,芋香肉香交融調味,炊蒸二十五分鐘即成,食用時加上蒜泥即可(不用其他澆鹹的醬汁),撒點香菜段子,更好。如果你要去,記得下午一點營業結束,這是與市場作息同步的時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